former-ABC
投机如同火中取粟
- 注册
- 2002-01-20
- 消息
- 1,753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我们既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性,又害伯自己最高的可能性。在最美好的时刻、在最完美的条件下,在最勇敢的状况下,我们常常能瞥见一些神圣的东西,然而我们一般都害怕这种东西。在这种高峰时刻,我们在自身看到的超绝的可能性结我们以快乐,面对它们,我们会激动得颤抖, 然而也会因为虚弱、害怕、畏惧而直打哆嗦。
我还会问:“你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当然想啦”。“你正在学习成为一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那有什么好处?那并不是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理想途径。 不,你必须想当一名第一流的心理学家,就是说最好的、你所能成为的最好的心理学家.假如你意降格以求,那我就警告你,你的余生会感到很 痛苦,你将逃避自己的能力、逃避自己的可能性。”
竭力思考高峰体验为什么通常都是短暂的,这样做也给了我有用的启迪。答案变得越来越清楚了:我们还不够强健,以至能够承受更多的东西:高峰体验太震撼人心,太消耗精力,正因如此,处于这种狂喜时刻的人们常说“够了”’“我受
不了啦”’“我会死的”等话.我听到这些话时,有时会感到,是的,他们会死的。人们忍受不了长时间的令人极度兴奋的幸福。我们的机体太弱, 承受不了任何大剂量的伟大,就象我们的机体不能承受延续整小时的性欲高潮一样。
在研究通向自我实现的障碍时,我还发现了一种心理过程,这就是:对于妄想狂的惧怕也会引起对于成长的回避。当然,关于这一点一直有着较为普遍的叙述.几乎每一种文化中都有普罗米修斯和浮土德式的传说。例如,希腊人称这种
惧伯为对于傲慢自大的惧伯。傲慢一直被称为“罪恶的骄傲”,这当然是一个永久性的人性问题。一个人对自己说:“是的,我要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我要重写象柏拉图那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 我会比他写得更好。”但是,他一转念又会被自己的浮夸、自大吓环,特别是在他较为虚弱的时候。 当然就会感到自己的傲慢和轻狂。――他并没认识到,柏拉图在内省时也一定会这样想自己的,
但他把对自己的怀疑放在一边,继续一往直前。
谦卑与骄傲之间恰如其分的整合对于创造性的工作是绝对必要的,但人们往往不易做到这一点。要想有发明创造,你就必须具有“创造的骄傲自大”,这已为众多的研究者们所注意了。当然,如果只有傲慢而没有谦卑,那你实际上就是妄想
狂。你必须不仅能认识到内在的神圣的可能性,还能认识到存在的人的局限性,你必须能同时嘲笑自己和人类所有的做作和虚荣。
我还想介绍一种方法,在A・赫胥黎那里, 这种方法应用得最好。在我已讨论过的意义上,赫胥黎无疑是一个伟大人物,他能够接受自己的天赋并且充分运用它们。他的成功在于他永远对任何事物感兴趣,永远惊叹万物的魅力,他象个年
轻入一样对事物的不可思议感到惊讶,他总是赞叹道:“妙不可言妙不可言”他能够睁大眼睛,以毫不羞怯的天真、敬畏、着迷地伸出头来看世界,这是承认渺小的一种方式,是谦卑的一种形式。正因有如此谦卑,他才可以镇定地、无所畏
惧地进行他自己选定的伟大的工作。
诸如“爱荧以及为美感到的不安”、“对优秀人物的爱以及对他们的恼恨”、“对杰出事物的寻求以及我们毁灭它们的倾向”等等。当然,这些反价值
在神经病人身上更强烈,但我仿佛感到我们必须与这些内在的低劣的冲动讲和。迄今为止,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通道有意识的洞察和透彻的领悟,把嫉妒、恶意、不祥的预感转化谦逊的敬慕、感激、欣赏、崇敬以及崇拜。通过这条路可以感觉到渺小、微弱、无足轻重,并且接受这些感觉,而不是由此感到需要通过奋争卫护一种虚假的高度自尊。 他使立法者、同时也是导师成为救世主,他能够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创造新人。
自我实现常常被误解成一种静止不动、虚假不实的“完美”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入的一切问题均被超越,人们“从今而后便永远幸福地生活” 在一种澄明或狂喜的超人状态中了。本文旨在纠正这一普遍流行的误解,因为如前所述。从经验上说事情并非如此。
为了阐明这一事实,我最好把自我实现描绘成一种人格的发展,通过这种人格发展,人们最终得以从青春朗涌现出来的种种匿乏性问题中振拔出来,从生活中那些神经病态的(幼稚可笑的、异想天开的、毫无必要的、虚假不实的)问题中摆脱出来,从而能够正视、忍耐和尽力解决生活中那些真正的问题(那些内在的、终极的人类问题,那些迄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不可避免的、“存在主
义的”问题)。换句话来说,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已经烟消云散,而是意味着从那些过渡住的、虚假不实的问题转到那些真正的问题上么。为着震聋发暇起见,我甚至还可以把自我实现们入称作一个自我接受、颇有所悟的精神病人,因为这―措辞与“领悟和接受内在的人类境况”(亦即勇于正视和接受人类本性中的“缺陷”,甚至为此感到愉悦和乐趣,而是矢口否认这类缺陷的存在) 几乎是同义语。
存在认知与匿乏认知(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恰成鲜明的对照。正
如自我实现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一样,存在认知作为自我实现的一个方面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危险。
存在认知的主要危险就是使入不能采取行动,或者至少使入在采取行动时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存在认知对对象不作判断,不作比较,对它们从不责备,从不评价。同样,它也不作决定,因为作决定就是为行动作准备,而存在认知是被动的静观、欣赏,对对象不加干预,“任其自然”。 只有当认知转移到匮乏认知的时候,行动、决定、判断、惩罚、责备、筹划未来才有可能。
我们看到,自我实现不是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并不是在某日某时,号角一吹,一个人就永远、完全地步入了万神殿。自我实现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它是一点一滴微小进展的积累。我们的咨询者倾向于等待某种启示的降临,然后说:“在今天三点二十三分我自我实现了I”那些符合自我实现标准、被选为自我实现被试对象的人是不断从这些小事做起的:他们倾听自己的声音,他们承担责任,他们真诚无欺,他们工作勤奋。他们不仅根据自己一生的使命,而且根据一些细节发现了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
人越好,那么随着熟悉的加深,他们就越招人爱;
人越坏,那么随着熟悉的加深,他们就越不招人喜欢。
我还会问:“你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当然想啦”。“你正在学习成为一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那有什么好处?那并不是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理想途径。 不,你必须想当一名第一流的心理学家,就是说最好的、你所能成为的最好的心理学家.假如你意降格以求,那我就警告你,你的余生会感到很 痛苦,你将逃避自己的能力、逃避自己的可能性。”
竭力思考高峰体验为什么通常都是短暂的,这样做也给了我有用的启迪。答案变得越来越清楚了:我们还不够强健,以至能够承受更多的东西:高峰体验太震撼人心,太消耗精力,正因如此,处于这种狂喜时刻的人们常说“够了”’“我受
不了啦”’“我会死的”等话.我听到这些话时,有时会感到,是的,他们会死的。人们忍受不了长时间的令人极度兴奋的幸福。我们的机体太弱, 承受不了任何大剂量的伟大,就象我们的机体不能承受延续整小时的性欲高潮一样。
在研究通向自我实现的障碍时,我还发现了一种心理过程,这就是:对于妄想狂的惧怕也会引起对于成长的回避。当然,关于这一点一直有着较为普遍的叙述.几乎每一种文化中都有普罗米修斯和浮土德式的传说。例如,希腊人称这种
惧伯为对于傲慢自大的惧伯。傲慢一直被称为“罪恶的骄傲”,这当然是一个永久性的人性问题。一个人对自己说:“是的,我要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我要重写象柏拉图那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 我会比他写得更好。”但是,他一转念又会被自己的浮夸、自大吓环,特别是在他较为虚弱的时候。 当然就会感到自己的傲慢和轻狂。――他并没认识到,柏拉图在内省时也一定会这样想自己的,
但他把对自己的怀疑放在一边,继续一往直前。
谦卑与骄傲之间恰如其分的整合对于创造性的工作是绝对必要的,但人们往往不易做到这一点。要想有发明创造,你就必须具有“创造的骄傲自大”,这已为众多的研究者们所注意了。当然,如果只有傲慢而没有谦卑,那你实际上就是妄想
狂。你必须不仅能认识到内在的神圣的可能性,还能认识到存在的人的局限性,你必须能同时嘲笑自己和人类所有的做作和虚荣。
我还想介绍一种方法,在A・赫胥黎那里, 这种方法应用得最好。在我已讨论过的意义上,赫胥黎无疑是一个伟大人物,他能够接受自己的天赋并且充分运用它们。他的成功在于他永远对任何事物感兴趣,永远惊叹万物的魅力,他象个年
轻入一样对事物的不可思议感到惊讶,他总是赞叹道:“妙不可言妙不可言”他能够睁大眼睛,以毫不羞怯的天真、敬畏、着迷地伸出头来看世界,这是承认渺小的一种方式,是谦卑的一种形式。正因有如此谦卑,他才可以镇定地、无所畏
惧地进行他自己选定的伟大的工作。
诸如“爱荧以及为美感到的不安”、“对优秀人物的爱以及对他们的恼恨”、“对杰出事物的寻求以及我们毁灭它们的倾向”等等。当然,这些反价值
在神经病人身上更强烈,但我仿佛感到我们必须与这些内在的低劣的冲动讲和。迄今为止,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通道有意识的洞察和透彻的领悟,把嫉妒、恶意、不祥的预感转化谦逊的敬慕、感激、欣赏、崇敬以及崇拜。通过这条路可以感觉到渺小、微弱、无足轻重,并且接受这些感觉,而不是由此感到需要通过奋争卫护一种虚假的高度自尊。 他使立法者、同时也是导师成为救世主,他能够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创造新人。
自我实现常常被误解成一种静止不动、虚假不实的“完美”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入的一切问题均被超越,人们“从今而后便永远幸福地生活” 在一种澄明或狂喜的超人状态中了。本文旨在纠正这一普遍流行的误解,因为如前所述。从经验上说事情并非如此。
为了阐明这一事实,我最好把自我实现描绘成一种人格的发展,通过这种人格发展,人们最终得以从青春朗涌现出来的种种匿乏性问题中振拔出来,从生活中那些神经病态的(幼稚可笑的、异想天开的、毫无必要的、虚假不实的)问题中摆脱出来,从而能够正视、忍耐和尽力解决生活中那些真正的问题(那些内在的、终极的人类问题,那些迄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不可避免的、“存在主
义的”问题)。换句话来说,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已经烟消云散,而是意味着从那些过渡住的、虚假不实的问题转到那些真正的问题上么。为着震聋发暇起见,我甚至还可以把自我实现们入称作一个自我接受、颇有所悟的精神病人,因为这―措辞与“领悟和接受内在的人类境况”(亦即勇于正视和接受人类本性中的“缺陷”,甚至为此感到愉悦和乐趣,而是矢口否认这类缺陷的存在) 几乎是同义语。
存在认知与匿乏认知(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恰成鲜明的对照。正
如自我实现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一样,存在认知作为自我实现的一个方面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危险。
存在认知的主要危险就是使入不能采取行动,或者至少使入在采取行动时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存在认知对对象不作判断,不作比较,对它们从不责备,从不评价。同样,它也不作决定,因为作决定就是为行动作准备,而存在认知是被动的静观、欣赏,对对象不加干预,“任其自然”。 只有当认知转移到匮乏认知的时候,行动、决定、判断、惩罚、责备、筹划未来才有可能。
我们看到,自我实现不是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并不是在某日某时,号角一吹,一个人就永远、完全地步入了万神殿。自我实现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它是一点一滴微小进展的积累。我们的咨询者倾向于等待某种启示的降临,然后说:“在今天三点二十三分我自我实现了I”那些符合自我实现标准、被选为自我实现被试对象的人是不断从这些小事做起的:他们倾听自己的声音,他们承担责任,他们真诚无欺,他们工作勤奋。他们不仅根据自己一生的使命,而且根据一些细节发现了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
人越好,那么随着熟悉的加深,他们就越招人爱;
人越坏,那么随着熟悉的加深,他们就越不招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