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ead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1-24
- 消息
- 20,275
- 荣誉分数
- 16
- 声望点数
- 0
http://ent.sina.com.cn 2002年06月25日20:53 新浪娱乐
大师的戏谑手笔
-封面人物姜文
作为其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著名演员姜文创作了一幅生动有趣、风格诡异、惊心触目的人类讽刺画。他告诉我们,片名中的“鬼子”,无疑是指日本人。这个从恶魔、鬼魅、凶
灵衍生出来的中国词被具体的用来贬损日本人。如果影片不是那么撼人心魄、如果在布局时没有始终贯穿以翻天覆地式的形势逆转、或者在手法类型上缺少了那种交叉互斥并用的原创性,这一轻蔑性的字意概括便有可能引人反感。姜文用战争片的形式展现了富有史诗电影规模的巨大场面,所有活动集中发生在某个被日本鬼子占据和掌控下的中国小村庄,但拍摄持续了五个月之久,时常需要动用数千群众演员。同时他突出描绘情势的内在因素,掀开了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对抗-一场降临在中国村民和日本军人两大群体间的猛烈暴风雨。一部震动世界的悲喜剧便如此脱颖而生,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因为人们事先并没有期待一部来自亚洲的电影以同等的力度。《鬼子来了》中搀和有多处逗乐的闹戏,影片在电影节期间展出时,放映厅不时爆发出一阵哄笑…这是面对矛盾和冲突中的瞬间喘息,当姜文戏谑调笑的时候,恐惧其实从没有远离他。那些荒诞的处境和局面于是变的壮丽而悲怆,因为这里关乎到的是人类立之于本的生命。
片中最悲壮的乾坤大逆转寓于最后一个画面之中。当导演用黑白的反差色调完美的主导了这个徘徊在黑暗和明亮、蒙昧和醒悟之中的故事后,他涂上了一层惊人的彩色:唯一的鲜红。“就为了最后这个画面,值得将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姜文确证说,“最后的红色当然是红色的血和红色的旗帜,我们在这上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当我们看了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场面,再跟纯正的黑白作比较,那种红色显的很淡,缺乏凝重感,甚至有些俗气。所以我倾向于选用一种超自然的颜色,最后我们借助电脑做到了。”
立足于真实的历史背景,《鬼子来了》还具有传说故事的感染张力,充满了那种曾经牵动童年时代的惊奇元素,令人同时兴奋和紧张。姜文向我们陈说:“我六岁之前一直住在唐山地区,那时候还没有电,到了晚上大人们就围着油灯讲一些我那个年龄印象很深的事:鬼故事、男女之间的事和鬼子…日本人的事。后来我上大学时见到了日本人,他们怎么这么有礼貌?或者反过来问,他们怎么会是鬼子?真把人搞糊涂了。说不定有一天还会问,鬼子是我们吗?”
原载法国《世界报》封面人物专栏
2001年3月14日
撰文:菲利浦.皮亚佐(PHILIPPE PIAZZO)
翻译:李逸君
为一把带壳的稻谷
去年在嘎纳摘取评委会大奖的电影《鬼子来了》讲述了发生在中日战争期间的一段悲喜剧。那的的确确是部中国电影,但是一点也不象那些我们看惯了的中国大陆作品。首先因为它的主要创作源头之一是幽默,涵盖了嘲笑、讽刺、调侃、逗乐等形式多样的层面,往往令人忍俊不禁,却正是在放声大笑的当口开始迈向悲剧。这些混杂的手法调式不仅被揉捏在一起,而且更迭交错,互相渗透和依存,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融合。
影片开场最富于戏剧性的先天色彩:一个本分的农民跟年轻美丽的寡妇正偷情的时候被一阵敲门声打断,他毫无选择的开了门,人留给他两个装着日本俘虏的麻袋,叫他有空审审,必要时可以拷打,帮着藏好了等人来取。而那个存下大包袱的人除了一声“我”之外就没有任何别的交代。这一幕发生在大约六十年前的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那个被牵扯进的农民大三所在的村子里驻守有日本侵略军。这种偶然性引子更使人深切领会到形势的严峻性和处境的棘手程度,且与故事核心完全吻合。
两小时二十分钟的电影在浑然不觉中一晃而过,全片用黑白表现,以渲染往事和历史的浓重氛围,但是结束时用了一层令人窒息的彩色,染红整个银幕。《鬼子来了》在嘎纳上映时还多出二十分钟的片长,姜文就是那样马马虎虎的到了嘎纳,谁也不认识,但是所有人都给予了他公正的评价和肯定,自然他离开的时候捧走了评委会大奖。回北京后他默默无闻的进行再加工,过了几个月将一部真正的精品交给了法国发行商。
一部包容了幽默、残酷、温情、人性和荒诞等多重元素的精品,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细节相似于迄今为止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诸如精雕细刻的画面、呵护备至的颜色等等,它只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即是说常常扛着摄影机,总是与人物保持最近的距离,以捕捉每个最生动有趣的瞬间状态,或有时候亲自引发那种状态。
生命之间的相互不了解作为最基本的喜剧噱头被姜文运用的极端娴熟和精练,决不拘泥和倚傍,只是轻巧的一笔带过,以便紧凑的接上下面的话头。同样那些充满了惊奇元素的造设和勾画被完美的组合、衔接和连贯到一起:村民们的纷乱状态、突兀和斥力相缠的画面、一些人的天真、另一些人的敌意、所有人的慌乱、以及那种他们面临的凌驾于他们并压倒他们的疯狂。这种轻飘流利的驾驭能力无不显示出导演的精湛技艺、扎实功底、创新意念和名家风范。他镜头中的壮美构图也夹杂有片内的骚动信息,被处理成一种似乎很不经意的自然流动。
我们几乎忘了姜文还同时扮演了大三的角色,风格粗犷而雄浑。我们差点忽视了他还主演过十几部电影(特别是张艺谋的电影),而《鬼子来了》是他导演的第二部作品。
看《鬼子来了》我们会想起黑泽明,会想起那些能以同样的冲击力调动场面、动作和喜剧等综合因素的美国经典片,甚至还会突然想起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有类似《鬼子》中的人物。此外最令人震惊的是,如果没有这部电影,就不存在艺术发展创新意义上的压倒和超越,想必大家会认识到这一点,《鬼子来了》是部伟大的作品。
原载法国《新观察家》周刊
2001年3月8日
撰文:帕斯卡.梅里吉奥(PASCAL MÉRIGEAU)
翻译:李逸君
霸气与绝技
中国演员及导演姜文独创的悲喜剧《鬼子来了》不归属于任何名门流派,却具备了必胜的实力,其锋芒势不可挡。
影片背景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的祸乱遍布天下。某个偏僻村庄中的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民延续着习以为常的生活,没有英雄或叛徒,他们一边过着艰难的日常生活,一边期望日子越来越好。其中有个三十岁的壮汉大三正在恋爱,他每天的乐事就是等到夜里跟他的女人在炕上放纵。但一天晚上有人敲门。“谁?”,大三略带焦躁的问。“我”,那个声音回答。问题就在于那个一直没有露面的“我”很明显是抗日组织的人,绝对必须协助他藏匿那两个装着日本俘虏的麻袋。然后怎么办?在这片占领军比比皆是的土地上,那简直是件有毒的礼物。整整两个半小时的犹豫踌躇、迂缓回旋和悬心吊胆,竟然没有那怕是片刻的乏味。大三和他的村民们万没想到,一场空前惨烈的大屠杀即将以其血腥的法则终结他们的心软迟疑。
喜爱卓尔不群型的影迷朋友将得以尽情享受这部超脱成规的力作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凭借《鬼子来了》这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喜剧,姜文不仅向世人证明了他尖锐辛辣的个性,而且形式上不类似任何一代已经为人所知的创作派别。与他的同胞张艺谋和陈凯歌相比,姜文的风格更接近费里尼和库斯塔里加,他拍的这部作品饱满丰实,以一种精美奢华的黑白色审视超越时间界限的人类主体:窝囊怯懦、宗族意识,抵抗运动等等…应该说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去年将仅次于金棕榈的第二大奖授予它时完全没有看走眼。
留待今日的是便如下这个势在必然的重大发现:一部推陈出新的电影杰作标志了一位才艺非凡的电影人横空出世。
原载法国《观点》周刊
2001年3月15日
撰文:奥利维尔.德布伦(OLIVIER DE BRUYN)
翻译:李逸君
大师的戏谑手笔
-封面人物姜文
作为其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著名演员姜文创作了一幅生动有趣、风格诡异、惊心触目的人类讽刺画。他告诉我们,片名中的“鬼子”,无疑是指日本人。这个从恶魔、鬼魅、凶
灵衍生出来的中国词被具体的用来贬损日本人。如果影片不是那么撼人心魄、如果在布局时没有始终贯穿以翻天覆地式的形势逆转、或者在手法类型上缺少了那种交叉互斥并用的原创性,这一轻蔑性的字意概括便有可能引人反感。姜文用战争片的形式展现了富有史诗电影规模的巨大场面,所有活动集中发生在某个被日本鬼子占据和掌控下的中国小村庄,但拍摄持续了五个月之久,时常需要动用数千群众演员。同时他突出描绘情势的内在因素,掀开了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对抗-一场降临在中国村民和日本军人两大群体间的猛烈暴风雨。一部震动世界的悲喜剧便如此脱颖而生,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因为人们事先并没有期待一部来自亚洲的电影以同等的力度。《鬼子来了》中搀和有多处逗乐的闹戏,影片在电影节期间展出时,放映厅不时爆发出一阵哄笑…这是面对矛盾和冲突中的瞬间喘息,当姜文戏谑调笑的时候,恐惧其实从没有远离他。那些荒诞的处境和局面于是变的壮丽而悲怆,因为这里关乎到的是人类立之于本的生命。
片中最悲壮的乾坤大逆转寓于最后一个画面之中。当导演用黑白的反差色调完美的主导了这个徘徊在黑暗和明亮、蒙昧和醒悟之中的故事后,他涂上了一层惊人的彩色:唯一的鲜红。“就为了最后这个画面,值得将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姜文确证说,“最后的红色当然是红色的血和红色的旗帜,我们在这上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当我们看了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场面,再跟纯正的黑白作比较,那种红色显的很淡,缺乏凝重感,甚至有些俗气。所以我倾向于选用一种超自然的颜色,最后我们借助电脑做到了。”
立足于真实的历史背景,《鬼子来了》还具有传说故事的感染张力,充满了那种曾经牵动童年时代的惊奇元素,令人同时兴奋和紧张。姜文向我们陈说:“我六岁之前一直住在唐山地区,那时候还没有电,到了晚上大人们就围着油灯讲一些我那个年龄印象很深的事:鬼故事、男女之间的事和鬼子…日本人的事。后来我上大学时见到了日本人,他们怎么这么有礼貌?或者反过来问,他们怎么会是鬼子?真把人搞糊涂了。说不定有一天还会问,鬼子是我们吗?”
原载法国《世界报》封面人物专栏
2001年3月14日
撰文:菲利浦.皮亚佐(PHILIPPE PIAZZO)
翻译:李逸君
为一把带壳的稻谷
去年在嘎纳摘取评委会大奖的电影《鬼子来了》讲述了发生在中日战争期间的一段悲喜剧。那的的确确是部中国电影,但是一点也不象那些我们看惯了的中国大陆作品。首先因为它的主要创作源头之一是幽默,涵盖了嘲笑、讽刺、调侃、逗乐等形式多样的层面,往往令人忍俊不禁,却正是在放声大笑的当口开始迈向悲剧。这些混杂的手法调式不仅被揉捏在一起,而且更迭交错,互相渗透和依存,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融合。
影片开场最富于戏剧性的先天色彩:一个本分的农民跟年轻美丽的寡妇正偷情的时候被一阵敲门声打断,他毫无选择的开了门,人留给他两个装着日本俘虏的麻袋,叫他有空审审,必要时可以拷打,帮着藏好了等人来取。而那个存下大包袱的人除了一声“我”之外就没有任何别的交代。这一幕发生在大约六十年前的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那个被牵扯进的农民大三所在的村子里驻守有日本侵略军。这种偶然性引子更使人深切领会到形势的严峻性和处境的棘手程度,且与故事核心完全吻合。
两小时二十分钟的电影在浑然不觉中一晃而过,全片用黑白表现,以渲染往事和历史的浓重氛围,但是结束时用了一层令人窒息的彩色,染红整个银幕。《鬼子来了》在嘎纳上映时还多出二十分钟的片长,姜文就是那样马马虎虎的到了嘎纳,谁也不认识,但是所有人都给予了他公正的评价和肯定,自然他离开的时候捧走了评委会大奖。回北京后他默默无闻的进行再加工,过了几个月将一部真正的精品交给了法国发行商。
一部包容了幽默、残酷、温情、人性和荒诞等多重元素的精品,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细节相似于迄今为止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诸如精雕细刻的画面、呵护备至的颜色等等,它只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即是说常常扛着摄影机,总是与人物保持最近的距离,以捕捉每个最生动有趣的瞬间状态,或有时候亲自引发那种状态。
生命之间的相互不了解作为最基本的喜剧噱头被姜文运用的极端娴熟和精练,决不拘泥和倚傍,只是轻巧的一笔带过,以便紧凑的接上下面的话头。同样那些充满了惊奇元素的造设和勾画被完美的组合、衔接和连贯到一起:村民们的纷乱状态、突兀和斥力相缠的画面、一些人的天真、另一些人的敌意、所有人的慌乱、以及那种他们面临的凌驾于他们并压倒他们的疯狂。这种轻飘流利的驾驭能力无不显示出导演的精湛技艺、扎实功底、创新意念和名家风范。他镜头中的壮美构图也夹杂有片内的骚动信息,被处理成一种似乎很不经意的自然流动。
我们几乎忘了姜文还同时扮演了大三的角色,风格粗犷而雄浑。我们差点忽视了他还主演过十几部电影(特别是张艺谋的电影),而《鬼子来了》是他导演的第二部作品。
看《鬼子来了》我们会想起黑泽明,会想起那些能以同样的冲击力调动场面、动作和喜剧等综合因素的美国经典片,甚至还会突然想起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有类似《鬼子》中的人物。此外最令人震惊的是,如果没有这部电影,就不存在艺术发展创新意义上的压倒和超越,想必大家会认识到这一点,《鬼子来了》是部伟大的作品。
原载法国《新观察家》周刊
2001年3月8日
撰文:帕斯卡.梅里吉奥(PASCAL MÉRIGEAU)
翻译:李逸君
霸气与绝技
中国演员及导演姜文独创的悲喜剧《鬼子来了》不归属于任何名门流派,却具备了必胜的实力,其锋芒势不可挡。
影片背景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的祸乱遍布天下。某个偏僻村庄中的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民延续着习以为常的生活,没有英雄或叛徒,他们一边过着艰难的日常生活,一边期望日子越来越好。其中有个三十岁的壮汉大三正在恋爱,他每天的乐事就是等到夜里跟他的女人在炕上放纵。但一天晚上有人敲门。“谁?”,大三略带焦躁的问。“我”,那个声音回答。问题就在于那个一直没有露面的“我”很明显是抗日组织的人,绝对必须协助他藏匿那两个装着日本俘虏的麻袋。然后怎么办?在这片占领军比比皆是的土地上,那简直是件有毒的礼物。整整两个半小时的犹豫踌躇、迂缓回旋和悬心吊胆,竟然没有那怕是片刻的乏味。大三和他的村民们万没想到,一场空前惨烈的大屠杀即将以其血腥的法则终结他们的心软迟疑。
喜爱卓尔不群型的影迷朋友将得以尽情享受这部超脱成规的力作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凭借《鬼子来了》这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喜剧,姜文不仅向世人证明了他尖锐辛辣的个性,而且形式上不类似任何一代已经为人所知的创作派别。与他的同胞张艺谋和陈凯歌相比,姜文的风格更接近费里尼和库斯塔里加,他拍的这部作品饱满丰实,以一种精美奢华的黑白色审视超越时间界限的人类主体:窝囊怯懦、宗族意识,抵抗运动等等…应该说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去年将仅次于金棕榈的第二大奖授予它时完全没有看走眼。
留待今日的是便如下这个势在必然的重大发现:一部推陈出新的电影杰作标志了一位才艺非凡的电影人横空出世。
原载法国《观点》周刊
2001年3月15日
撰文:奥利维尔.德布伦(OLIVIER DE BRUYN)
翻译:李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