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音乐评论】《二泉映月》的神韵[转贴]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m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James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2-03-16
消息
3,843
荣誉分数
155
声望点数
223
无名氏

中国的经典民族音乐中,由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独树一帜,是阿炳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阿炳在街头流浪卖艺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映月》的音调。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1950年夏天,经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教授等人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阿炳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以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一位法国音乐大师听到此曲后,曾赞叹《二泉映月》具有东方音乐中最神秘的旋律。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到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中国民乐中的经典曲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高亢、热闹,宣扬喜庆的场面,如《丹凤朝阳》、《闹新房》、《光明行》等;另一类为表现悲伤、痛苦、凄凉,如《苏武牧羊》、《江河水》等;唐代《秦王破阵舞》一类宏大庄严、堂堂正正的音乐则多已失传。笔者曾在西安欣赏到陕西歌舞团组编表演的《秦王破阵舞》,已见不到当年初唐那种充满西域贵族豪迈气势磅礴的神韵了,只剩下浮躁和堂皇富丽的服饰,其音乐使人感觉到只是热闹而已。盖因其创作者既缺乏战争的阅历,也缺乏创造历史的成功者的思想境界。因此,音乐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二泉映月》像一首反复吟咏、思绪情怀深沉的叙事曲,其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其主旋律重复数遍,每一遍都在伸延发展,在明亮音区的演奏更显得活泼流畅、舒展宽广,展现了充满活力但不张狂不做作、不卑不亢,一种文静的精神世界。作者运用二胡上五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亦咏亦诉、似悲实静的情调。由于其主旋律的优美,使人欣赏后回肠荡气,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身世悲凉,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辛酸和苦难。但另一方面,阿炳年轻时曾在清贫的生活中欢快过,风花雪月、酒肉欢歌养育了他的情才。他双眼失明后,生活趋于苦困,加上当年战火连年,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阿炳对世态炎凉和人生痛苦感受是非常非常深的,加以他有十分深厚的道教背景,很容易产生看破红尘,顺其自然的心态,这使他逐步从凄凉痛苦中归复于平静、释怀和解脱。阿炳的邻友都说,晚年的阿炳一直过着清贫却宁静的生活。在他最后岁月中,杨荫浏教授找到他并请他演奏曲子时,阿炳的心态已是饱经沧桑,饱偿人间世态炎凉后的宗教式的深邃和宁静。这种心境和思想境界,一般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文化人是难以理解的。

很多二胡演奏家,如王国潼、闵惠芬等,可能都囿于对阿炳的悲凉身世一面的认知,将《二泉映月》音乐发挥为悲凉凄惨的风味;而张锐演奏的《二泉映月》则接近了阿炳的心境,其演奏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的诉说,没有太多的喜悦,也没有太多的悲怨,更多的是历尽沧桑之后心静如水的心灵的独白,少了悲伤,但是更加动人。可是,1980年代出品的电影《二泉映月》一片中,把《二泉映月》的主旋律演绎变奏为强烈的悲哀和抗争,这其实误解了阿炳此曲的原意。《二泉映月》真正的神韵风貌既不是哭诉,也不是悲凉呻吟,而是另一类,独自一类。所以作为二胡独奏曲的《二泉映月》,至今还没有听到哪一位二胡演奏家真正完整地演绎出了阿炳那种思想境界、那种饱偿世态炎凉后归复平静、释怀和解脱的心境!《二泉映月》的音乐是慈悲的,但没有哭泣;它给我们心灵以震撼和抚慰,但不是揭示伤痛;它并不以抗争为背景,但是在平衡的心态中表现出厚重和向上的精神。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经改编的由大提琴和小提琴组成的弦乐四重奏《二泉映月》,流畅庄重,似乎更接近阿炳的原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由一些世界级的指挥家指挥著名的中国和外国交响乐团演奏,使它的影响跨出了国门。应该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真正有自己独立思想的民族音乐家
 
很多二胡演奏家,如王国潼、闵惠芬等,可能都囿于对阿炳的悲凉身世一面的认知,将《二泉映月》音乐发挥为悲凉凄惨的风味;而张锐演奏的《二泉映月》则接近了阿炳的心境,其演奏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的诉说,没有太多的喜悦,也没有太多的悲怨,更多的是历尽沧桑之后心静如水的心灵的独白,少了悲伤,但是更加动人。可是,1980年代出品的电影《二泉映月》一片中,把《二泉映月》的主旋律演绎变奏为强烈的悲哀和抗争,这其实误解了阿炳此曲的原意。《二泉映月》真正的神韵风貌既不是哭诉,也不是悲凉呻吟,而是另一类,独自一类。所以作为二胡独奏曲的《二泉映月》,至今还没有听到哪一位二胡演奏家真正完整地演绎出了阿炳那种思想境界、那种饱偿世态炎凉后归复平静、释怀和解脱的心境!《二泉映月》的音乐是慈悲的,但没有哭泣;它给我们心灵以震撼和抚慰,但不是揭示伤痛;它并不以抗争为背景,但是在平衡的心态中表现出厚重和向上的精神。
:cool: :cool: :cool: 完全同意,不过也难怪,当时政治上的需要嘛.

[music]http://www.artsruc.com/musicruc/jiaocheng/laxian/erquanyingyue.mp3[/music]
 
中国音乐数来数去就这么几首哦
 
楼主选这个内容转帖,我很喜欢,这里应该多一些真诚的讨论。我说两句:
对于音乐的演绎,是否一定要遵从原作者的初衷,其实也是个尚待商榷的学术问题。至于普通爱乐者的欣赏,我想更是一件相对自由的事。事世沧桑,人间多变,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对音乐的演绎和欣赏在我看来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唯其如此,音乐才有不断创新、永世流传的价值。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一味的揣摩原创者的意图,音乐之路将越来越窄,仅仅局限于模仿不是一个科学的艺术观。读文学作品时,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演绎或欣赏音乐同样如此。
我极喜欢《二泉映月》,这次短期来加拿大,带了很少的CD,而《二泉映月》就在此列。
“中国音乐数来数去就这么几首哦”不敢苟同,可能你对中国音乐了解还少。或者你对西洋音乐了解很多?不妨发个专贴介绍一下。
 
don't you like to have some one 无知 like me arround to make you looking sophisticated?
 
其实用不着编辑你的话,我不会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的,世界太大,无知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错。

没学过音乐史,也没有什么科学的艺术观,我之所以说中国音乐数来数去就这么几首纯凭当年村里的高音喇叭听出的印象,当年村里除了扬鞭催马送公粮,苗岭的早晨,新疆之春等几首之外其余都放的是西洋音乐中的圆舞曲,进行曲,小夜曲什么的,所以如果我的认识有什么差错也不是我的错,是村干部崇洋迷外的结果,

非常愿意接受你的再教育,这样吧,你去列个中国音乐的世界级分量的曲名表来,我看看能不能google到同样多的西洋音乐曲名来。
 
对我的措辞表示歉意!至于你的建议,就免了吧,不要太偏离了这个帖子的主题。再说,要靠google来做文章,我总觉得既是现代物质文明的骄傲(似乎没有找不到的东西),也是现代人文精神丧失的悲哀。(人们习惯了速食,习惯了拿来主义,惟独忘了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抱歉,我对事不对人,感受而已。
 
客气什么,你不见我的名字叫无畏么?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无知者无畏嘛。

看样子你是做大学问的人,所以我觉得说话不能想当然,要有根有据,要google! 想不到你不屑,那也罢了,不过我怎么也不觉得google是现代人文精神丧失的悲哀,起码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有了google听到贵族们说得听不懂的行话也不致被吓倒,起码吴征没能吓倒大家。 我们这里还有位世界级科学家还是google高手呢。

不用觉得我们总是敌对的,尽管多数人都没学过“科学的艺术”学,相信大家都同意仅仅局限于模仿是不够的。回到主题,我觉得音乐是音乐家的感情流露,因为每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也注定有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不可能有“哪一位二胡演奏家真正完整地演绎出了阿炳那种思想境界、那种饱偿世态炎凉后归复平静、释怀和解脱的心境“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