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比较了解金门登陆战吗?想知道一下!

=RICO=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12-14
消息
1,589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老是听到大家提起,但是不是很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好是详细的相关文章,如果没有,那位高人讲解一下也好!谢谢!
 
1949年10月24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十四天,华野十兵团28军以三个团的兵力渡海攻击金门,拉开了震惊全国的金门登陆战的序幕。由于骄兵轻敌,判断失误,登陆部队登岛后陷入孤立无援,敌众我寡的被动局面,最终苦战三昼夜,九千余名登岛官兵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我军自建军以来,虽然经历了湘江血战,皖南事变,四平攻坚战等惨重损失,但是都没有出现成建制的被敌人歼灭的先例,金门失利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彻底失败。虽然,金门之战的规模不大,是一场局部失利,但对全局有着深远的影响。金门战役的失利在全军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金门战役对后来我军解放舟山群岛、一江山岛和海南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同时,金门受挫后我军对解放台湾的作战方案进行重新评估。对于士气低落、军心不稳的国民党军队来说金门之战的胜利无疑是一剂强心剂。金门战役获胜的消息来传到台北,蒋介石激动得流泪了,他太需要一场胜利了,他太清楚这场胜利的意义了。他说:“这一仗全胜了,台湾安全了。”台湾当局大力倡导的“古宁头精神”确实对国民党巩固其在台湾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解放军在大陆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国民党军队一败再败,一溃千里。从延安窑洞里的星星之火燃遍遍了大半个中国,国民党一夜间从执政党沦落到了流窜海岛的残匪军。从当时的情况看,解放军占据了战场绝对优势,全中国的解放指日可待。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新中国建立的喜悦之中,人们早已摆好了庆功宴等着英雄凯旋归来。华野十兵团平山东、扫淮海、跨长江、克福州,一路战无不胜。解放福州以后,28军以伤亡百人的微小代价攻占平潭岛,取得了毙、俘敌近8000人的辉煌战绩。29军、31军攻占敌汤恩伯部重兵防守厦门岛,把号称“小白崇禧”的汤恩伯赶下大海。在我军庆功之时同时,金门守敌正在集结兵力,修筑工事力图保住其在福建沿海的最后基地,然而,我军上下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很少有人意识到一场恶仗即将到来。这边是欢欣喜悦的常胜之师,那边是埋头苦干的败军之将。一边自信乐观,一边谦虚谨慎。直到运送第一梯队的船一只都没有回来之时,一切都清醒了。
金门战役失利的因素主要有:
一、思想麻痹轻敌,不“知己”。
十兵团从山东到福建一路上穷追猛打、屡战屡胜,骄傲轻敌的思想在全军上下传播开来。特别是在打下平潭、厦门之后,自认为渡海作战不过如此,又有了作战经验,取胜是理所当然。国民党金门守军李良荣的第二十二兵团不是蒋介石嫡系,而且多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战斗力弱;守厦门的汤恩伯集团是蒋军主力。而且,金门是一个小县;厦门是大城市。金门岛上没有永久性工事;厦门工事坚固。厦门既克,金门指日可待。叶飞进厦门之后,认为已无大战,精力大多投入到了厦门市的接管工作上了。就在要对金门发动攻击之时,他却令兵团后勤部在10月底前筹集大米四百万斤,,柴草六百万斤,供应厦门,而不是为攻打金门筹集船只。作为主攻部队的28军军长朱绍清在上海养病,政委陈藻美治理福州,参谋长也不在位,这样28军的军事主官都不在位,而让副军长肖锋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来统一指挥28军和29军参战部队这也充分反映出了当时我军高级将领对金门之战的不重视。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然而“知己知彼”重在“知己”。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出现轻敌思想也是必然。“骄兵必败”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取胜不骄,得势不傲。”呢?历史上多少英雄好汉,常胜将军都“前赴后继”的在同一个坑里跌倒。战争中我们不能只看到了整体优势,而忽视了自己存在的局部劣势,在金门战役中,我军战斗力强,士气高涨,兵力雄厚,但是,船只不足,缺乏重武器这些局部劣势却对战争的全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很难想到它会因为几个癌变的细胞而丢到性命,同样很少有人意识到阴沟里会翻船。取得战争胜利“知己”是前提,不要放过每一次弥补不足的机会。毛主席曾反复强调作战中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告诉我们对结果要充满信心,面对强敌不能盲目悲观失望;对战争过程要引起充分的重视,不能盲目乐观轻敌。如果我们像金门作战一样在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也不重视对手,那就必然会骄傲轻敌。未来我军可能面临对台作战,大家都知道台湾地域狭窄,缺乏战略纵深;人口相对较少,兵源不足;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易遭我封锁而陷入困境;“台独”在台湾不得人心,在国际政治中处于孤立境地,这些重要因素决定了大陆在台海冲突中胜面较大。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台湾在整体上不如大陆并不代表台军全面处于劣势,在一些方面如预警侦查、电子对抗,争夺局部制空权上台军比我军强。面对台军如何摆正心态是关键,真正做到不骄不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了打赢做到这点是必须的。
二、对敌情不清楚,不“知彼”。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古今作战的根本要求,这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原则。而金门作战却违背这条原则,敌情不清,判断不灵是导致金门失利的最重要的因素。1、对敌兵力情况不清。战前估计金门守军为李良荣的二十二兵团共两万人。其中战斗力较强的仅有青年军――201师。按此推算,如能我军按预定计划一次登上六个团,双方兵力即可基本持平。但是实际上由于船只不足,仅登上了三个多团共9000余人,上岛之后,才发现岛上出现了敌军八个师的番号。原来,原驻广东的潮州地区的胡琏十二兵团已全部运抵金门,而我军却没得到确切情报。2、对敌火力情况不清。我军作战部署的时候忽略了敌军一支重要的力量,这支力量就是金门岛上的一个装备有二十二辆m5a坦克的坦克营,m5a坦克火力很强,一辆坦克的单车火力就超过了一个装备齐全的步兵连,一个坦克营的火力则超过一个步兵师。而我登陆部队缺乏对付坦克的有效手段,在无险可守,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遭受了惨痛的损失。战后陈诚称:“金门作战,装甲兵居于首功。”3、对敌的防御工事修建情况不清。金门岛上本无永久性防御工事,后来由于厦门失守蒋介石重视金门防御,十月开始大规模修建,利用岛上的祠堂、寺庙、民房甚至坟墓修筑碉堡。十几天之内,在古宁头就修建了两百多座碉堡,这一地带恰好是我军重点突破的地带,碉堡对我登陆部队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当今世界,军事侦察手段越来越先进,特别是卫星作为主要侦察工具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时间很多人就开始大张旗鼓的宣扬“战场透明”论,我认为侦察能力的增强并不代表将来作战中我们对敌情可以了如指掌,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侦察手段增强的同时,反侦查手段也是越来越先进。侦察与反侦查历来就是“矛锐”与“盾坚”的较量,现在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现代战争中由于战场信息流通速度空前提高,高效的情报侦查对未来战争取得主动更加重要。金门作战的教训告诉我们在战前和战争过程中1、要保持情报及时、准确和连续,更新速度要快,这样才能保障制定作战计划合理,具有针对性,才能使指挥者根据敌情的变化对部署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2、保证情报来源的多元化,不能依靠单一手段进行侦查,而要建立覆盖“海、陆、空、天、电”五位空间的立体情报网,根据各种情报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3、在战前就必须对敌方的作战规律,常用的战法,武器装备数量以及性能,军事力量部署,敌指挥官的性格脾气、作战风格等都要有清楚地了解,做到知人知心,百战百胜。
三、对战争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
正确的判断来至于对战场信息的正确评估,正确的判断直接决定了决策的正确与否。对战场的评估又可分为战前预测估计和作战效果的反馈评估两种。战前预测估计对指挥者制定作战计划和作战初期军事行动的进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战前评估不准确将会导致战争开局便陷入被动挨打。金门战役中我军过于乐观,对战争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1、对征集船只的困难估计不足。国民党军队在逃离大陆之前,将福建沿海的船只大多带走或烧毁,妄图阻拦我军渡海作战。当时,福建沿海解放不久,人民长期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不了解我党我军,思想觉悟不高。很多船工为了逃避参战,把船藏起来,故意使船搁浅,甚至将船弄坏。在渡海过程中及登陆后船只搁浅时船工弃船逃跑使得我第二梯队没法登岛增援。2、对金门守军的抵抗决心估计不足,在大陆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不战而逃,然而到了金门岛上,四周都是茫茫大海,再无退路。中国有俗话;“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第二十二兵团司令李良荣在战前下令烧毁了所有船只,准备和我军背水一战。金门战斗国民党军队打得相当顽强对我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金门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所体现出的气势不是以往在大陆时能比拟的,敌42团团长李光前赤膊冲锋,高呼:“今晚是我们二十二兵团生死存亡关头。天亮之前如果不将敌人赶下海去,我们就要下海了。”后被我军击毙。3、对风浪对渡海的影响估计不足。登陆部队的木帆船由于风浪的影响,在渡海过程中根本就无法保持队形,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使得部队登岛之后,登陆地点分散无法集结,特别是主攻团244团登陆点最为分散,以至于登陆后,排长找不到连长,连长找不到营长,营长找不到团长,团长邢永生实际只控制了两个班的兵力。作战效果的反馈评估对作战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指挥官不可能套用战前制定的计划一成不变的去执行,必须根据作战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这时就必须对前期作战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情况的变化,为下一步作战指明方向。金门战役中,我军战场评估工作做得很不到位。我军攻占大嶝岛时,就曾俘获过第十二兵团31团的士兵,这就说明了第十二兵团已经开始向金门增援,如果十二兵团登上金门,金门这仗就非常危险,原定的兵力明显不足。面对这样重要的情况,我军指挥官并没引起足够重视,调整作战部署,而是抱着侥幸心理,坚持认为敌十二兵团主力仍在潮州地区,命令部队抢在胡琏之前登上金门。
打金门是如此,那将来打台湾又会怎么样呢?敌人会更强,困难也可能会更大,要想取胜就需要指挥官做出正确的判断。毛主席曾告诫我们:“每战须预有准备,立足于能够应付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力求有胜利把握,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草率决定,贸然出击”是兵家大忌。打仗不像玩游戏那样简单;战争不是拍戏,没拍好可以重来。打仗需要一锤定音的魄力,但也需要谨慎抉择。将来对台作战必须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做到处事不惊,牢牢把握住战争的节奏。
四、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机械的用陆战手段对付登陆作战。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马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军在历次作战中对于不同的敌人、不同的环境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与之相对应。在平津战役中,对北平、天津、新保安、张家口分别采取了“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略方针区分对待。然而,在金门战役中,却没有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制胜原则,机械的把陆战战法套用在渡海登陆作战中,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渡海登岛作战不等同于陆地作战中的渡河作战。1、河流防御是线形防御,防御一方必须沿河分散部署军队,只要一点突破,全盘皆输,渡江战役正是如此;然而登岛作战,特别是像金门岛这样的小岛,对进攻来说可看作点式防御,防御正面小,利于相互支援,防御一方就可以集中兵力进行重点防御,进攻方必须强攻,这样至少在局部必须有绝对优势火力。2、渡河作战中,航向要求不高,只要能过河就行;然而,渡海登岛则对航向要求严格,偏离了方向就登不上岛,金门作战中由于风浪的影响,使很多部队没能在预定地点登陆,造成了上岸后无法统一指挥,各自为战的局面。当时十兵团虽然有雄兵十万,金门守军只有四万。但是,有兵无船等于无兵。初看来我军在兵力上占有优势,然而我军面对的是大海而不是陆地,我军当时拥有船只一次只够运送三个团,这样,实际投入战场的兵力只有九千余人,而对方则投入了四万,我军明显处于劣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身陷重围而自己却无能为力,除了对天咆哮之外肖锋还能做些啥?金门不适合开展运动战、游击战。金门岛面积狭窄,作战回旋余地小,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也没有人民的支持,因此,金门根本不具备打游击战的条件。敌人兵力集中,我军不可能实现分割敌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只能进行我所不擅长的攻坚战,然而在缺乏重武器的条件下,我军根本就没法取胜。反而是我军登陆部队的三个团相互分离,各自为战,被敌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问题我军擅长游击战、运动战并不代表我军就能对付敌军对我进行的游击战,运动战。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擅长进攻并不一定擅长防守。”因此,在将来对台作战中,我军“人生地不熟”,一定要提防敌人可能对我们进行的游击战,怎样对付游击战还是我军需要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要抓住问题的实质,不能机械教条的处理问题。例如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对台作战中,我军的作战目的是打击台独分裂分子,打击的最终目标是在陆地,空战是不可避免的,但进行空战、夺取制空权都是为攻击地面目标服务的,因为毕竟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因此,我们不是为了空战而进行空战,不能过多地纠缠在空战上,击落敌人多少飞机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战斗机是夺取制空权的关键,但是带有防御性,然而轰炸机则完全在于进攻。对台作战,我军处于攻势就应注重运用导弹和加强轰炸机对地地面目标进行攻击,迅速摧毁台军的指挥控制系统,预警系统,对其领导核心进行“斩首”式突袭,将敌机击毁于地面上、机库中,而不是采取二战中苏德双方进行的那种旷日持久的空中消耗战。如果我们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机械的去想问题,攻台首先要摧毁台湾空军,夺取制空权,再进行渡海登岛作战……这样一但没有迅速击败台湾空军就很可能出现不列颠空战一样,本来空战是作战的一部分,但后来战争变成了一场完全的空战。
五、制定计划不周密,没有根据可能出现的困难制定应急措施。
制定计划是指挥作战的关键环节,一场战争成功与否与周密的作战计划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作战方案有上、中、下策之分,上策是首选,一旦上策不能实现就采用中、下策。制定计划不周密,没有根据可能出现的困难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这是导致金门作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军有足够的船只能够一次登上六个团;如果第一梯队登陆后,船只能全部返回;如果胡琏兵团不增援金门;如果敌军没有坦克部队……在这一切“如果”都成立的情况下,我军兵力可以和敌军基本持平。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以上的“如果”在实战中都不成立,我军在战前也没有想过如果战场上出现了意外情况该怎么办?没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当船只不足,只能运三个团时,一下慌了手脚,不知该怎么办,严重影响了部队的士气。事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事情不可能总按着最理想的情况去进行,毕竟作战不像玩游戏那样简单。在金门作战之前,粟裕曾对肖锋下了:“三不打”的指示:没有一次运载六个团的船只不大;敌人增援不打;要求山东沿海挑选六千名久经考验的船工支援十兵团,船工不到不打。但是由于求胜心切,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盲目追求速战速决,当时,军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不怕敌军守,就怕敌军走。”希望尽可能的多歼灭敌军从而减轻解放台湾的压力。
在将来可能爆发的台海冲突中,我军也可能会面临第一梯队登上之后第二梯队不能及时增援的不利局面,据说美军已制定好了几套对我军的作战方案,其中第三套原文如下:“让中国完成二十万以上的登陆,再突然介入夺回制空、制海权并封锁台湾海峡。联合台军围歼失去弹药和补给的中国军队。这个方案可以给中国极大的政治打击,相当程度的震撼和摧毁留在大陆的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如果真出现美国所构想的情况,那我们该怎么办?如何保障两个梯队之间登陆的连续性,夺取局部制空权和制海权是前提,运载工具是关键。打仗就如同下象棋,不能看一步走一步,应该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再算一步。多问问自己,如果这招不行,该怎么办?多留备案,给自己多留几条后路。
六、登岛部队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强大的攻击力。
军队是执行一定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一个团结一致有强大凝聚力的的团体。因此,军队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来统一领导部队,如果没有这个核心军队就如一盘散沙,各自为战,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因此,军队在作战中就必须有统一指挥。我们看看金门作战中的参战部队情况:由28军副军长肖锋统一指挥,原定作为第一梯队的六个团是:28军82师所属的244、245、246团及84师所属的251团,29军85师所属的253团及87师所属的259团。一共涉及了两个军、四个师的六个团。后来作为第一梯队的三个团:244团、251团、253团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师。据当年参战人员回忆:上述三个团都是各部队的主力团战斗力强,肖锋当时认为金门作战必胜,这样也好让各部队都分点胜利果实。但是,隶属于不同师的三团平时没有协同的经验,相互之间了解不多,显然战场上很难达到配合默契。而后来第一梯队登岛后没有一名师一级干部随部队到前线指挥作战。事先决定由担任主攻任务的244团团长邢永生统一指挥,但由于244团最早失利,邢永生登岛后不久被俘。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本来相互间就不熟悉的三个团,缺少统一的领导指挥,登岛部队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被敌人各个击破。胡琏在战后回忆说:“当时,原以为可以俘虏或击毙共军军、师级军官,结果仅俘虏不同军、师之四团长,委座很为失望”。
作战必须有统一的指挥是作战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否则部队思想不统一,就会出现各自为战,相互推卸责任,相互攻击的不利局面。金门战役中三个团之间都协调不好,那未来我军面临的是大兵团、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中,统一指挥更显得至关重要。我空军、海军、导弹部队目前还不能单独完成战役作战任务,单独作战能力与美军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和台军相比也没有绝对优势,有些方面还处于劣势。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协同并行作战,优势互补发挥整体火力才能取的胜利。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统一指挥部队,只是火力的简单叠加是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的,关键在于各军兵种要相互配合,分工明确,主次分明。而不是空军打空军的,海军打海军的,陆军打陆军的。
七、作战时间选择不当,弊大于利。
事后证明,如果金门战役早打三天或晚打三天都不会出现这样惨痛的结局。早打,胡琏兵团未到金门我军在兵力上不会占很大劣势;晚打,胡琏兵团已到,我军将不会贸然出击,等到船只凑齐再进攻。结果偏偏是在李良荣还没有撤走,胡琏已赶到,敌人兵力最强的时候。结果,在我军在北部登陆时,胡琏在南部下船,我军越打越少,而敌军越来越多。以往在大陆作战时,我军擅长夜战,而国民党军队从不敢打夜战,我军很多胜利都是通过夜间突袭取得的。正是本着这种指导思想,我军选在了夜间开始渡海,这样虽然行动隐蔽性强了,但是也为作战带来了诸多不便:1、夜间渡海船与船之间看不清楚,相互间联系不畅,无法准确控制航向和保持登陆队形。导致了有部分船只没登上岸或者登错地点。2、夜黑视野不清登陆上岸时,溺水、触雷造成重大伤亡,很多船只因此搁浅。3、夜间作战再加上海上长时间的颠簸使部队士气和体力消耗很大削弱了部队战斗力。这个教训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优势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一定的客观前提而言,如果这个前提改变了优势就很可能成为劣势。”我军擅长夜战那是对于陆战这个前提而言的,但事实告诉夜间进行海战我军没有优势可言。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靠夜间突袭打败了美军,现在如果与装备了大量夜视设备的美军打夜战我军明显处于下风。矛盾不是静止不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作战中如何把握这个条件是制胜的关键。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百战百胜的军队,打败仗并不可怕,可怕的就在于失败了,除了哭几次鼻子,掉几颗眼泪,发表几篇慷慨激昂的宣言之外,不去深刻分析总结失败的原因并在今后的行动中吸取教训,让历史悲剧的悲剧重演。如果说台湾是放大的金门,二十八军就是缩小的我军。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得失。”金门之战就是一面镜子,就是未来台海作战的缩影,如果我们不吸取金门作战的教训,台海之战就是第二个“金门”。美军在历次战争中能取得胜利的最大的诀窍就在于善于总结每次战争的得失,无论是否有美军参战,他都会对其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得到启示。越战结束距今已二十多年了,美军对越战的总结也进行了二十多年,将来也必将继续下去。而我们呢?对胜利浓墨重彩,而对失败则一笔带过,避而不提。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为未来负责,避免“年代久,失之真:年代近,失之偏。”的倾向。如果别人用鲜血换来的教训还不能使我们有所触动,那就只有用自己的教训来教训自己!
 
要后来上去的两批人不继续猛打而是能撤多少人就撤多少, 就不算彻底失败了.
 
谢谢楼上两位啊!超级感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