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院士谈中部崛起

记得忘记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5-03
消息
1,56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企业导报》2004年1期号
  
             钱伟长院士访谈录
呼吁在武汉建立我国第五个直辖市
                         本刊首席记者 王 伟


  本刊记者最近专程赴海南,就《凝眸中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第四板块》丛书采访了该书的总顾问及总序作者钱伟长先生。

  钱伟长先生是蜚声于海内外的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仅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还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钱伟长院士191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被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1988年获澳门东亚大学荣誉博士。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工程师,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力学研究所所长、自动化研究所筹备处主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第五届、六届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力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等要职。2003年,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在建校97周年之际,又继任该校的董事长。如今钱老已年逾90,虽不再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但仍任上海大学校长一职。

  作为科学巨匠,先生的贡献卓著。他所提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对欧美的固体力学和理性力学有过重大的影响,其中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被称为“钱伟长方程”;“圆薄板大挠度理论”获国家科学奖二等奖;他对广义变分原理的深入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变分原理和有限元方法的研究,取得享誉世界的成就;他提出的汉字宏观字形编码,被业界称为“钱码”。还担任5种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和一些国内学术刊物的顾问。他创办的《应用数学和力学》刊物,采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并著有《变分法及有限元》、《广义变分原理》、《穿甲力学》等专著20余部。并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应用数学与力学论文集》等共约300余万字。近年来,他对非克希霍夫-勒夫假设厚板、厚壳问题的研究,被称为是对固体力学的新贡献。

  作为国家领导人,先生始终与我们党和国家肝胆相照;作为学界泰斗,他治学严谨,言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尊敬。1946年钱伟长只身回国后,长期从事喷射推进研究及教育工作。他提出的“钱伟长方程”对中国导弹计算、各种导弹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贡献至巨。“神州5号”穿梭星际,被周恩来总理统誉为“科技界三钱”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更是功不可没。钱学森和钱三强分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伟长毋庸置疑地成了我国现代力学的开山鼻祖。

  先生今年91岁高龄,皓首红颜、精神矍铄。面对这位睿智的学界楷模,发现他竟是那么和蔼、亲近、平易近人。穿着红色夹克衫的他,声音洪亮、神采奕奕、记忆力惊人,你怎么也不会相信先生已逾90高龄。和先生的谈话不但富有挑战性,而且他具有磁性的嗓音会很快改变你的思路。他跳跃性的思维令人目不暇接,从国民经济到国内的教育,所提观点之新颖,涉猎之广泛,让人叹为观止。他最先主张和鼓吹理工合校,身体力行,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后第一件事就是倡议“推倒大学的四堵墙”。在很多领域,甚至是国家重大政策调整的关键时刻,他充当了先锋者、宣传者。如今,人生的画卷向他展开了更为绚丽的卷轴。他的眼睛呈微褐色,清澈无云,鹤发童心。这位著作等身的老人,对世纪忧患云云,对己则虚怀若谷,高山仰止。这是一个迥异于一般书生的灵魂,她拂去了时空的距离,凸现出了人类力量的本质,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科学精神,但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当我们怀着感激之情追忆我们得之于人类精髓的道德热忱时,我们引以为荣的巨大思想正是赋予我们生活以高尚情操的科学基础和人类崇高的理想与情感。

愿钱先生健康长寿!

  记者:钱老,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凝眸中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第四板块》这套丛书即将问世了。您是该套丛书的总顾问和总序作者,我们想请您谈谈您对华中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看法、这套丛书的诞生背景和写作过程。

  钱老: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人大、政协两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纪交替。我国胜利完成了“九五”计划,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放眼世界规划中国的发展,会议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点任务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加速中西部大发展的战略任务;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壮丽蓝图和行动纲领,并为新世纪赢得了良好的开局。党的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号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具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的24字施政纲领十分重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正在领导人民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面落实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并要求社会各界再接再厉、奋发进取,继承“九五”成就,落实“十五”伟业,铸就世纪辉煌。
 
  长江中游华中经济区,位居华中,地跨湘、鄂、赣、豫、皖五省,我记得还是国家七个经济区中两大经济区的核心部分,有得中独优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亚热带气候,风调雨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气象优势;九派千湖,水域面积为全国的三分之一,有得水独秀的生态优势;平原土地和水域面积分别是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水域面积的五倍半与八倍,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和水域面积的近三倍与五倍半,有得土独富,宜农安邦的资源优势,自古即是鱼米之乡――湖广熟,天下足,是我国的粮仓,国家生态大农业独一无二的基地;五个省的中心城市,人才荟萃,惟楚有才,有得才独慧的创新优势,是组织高科技产业带,建设中国光谷,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保证。这里是国家H型战略的支点,是东、西挺进的战略基地,是长江巨龙的龙身、脊梁和连接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陆桥。快速发展华中经济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大发展,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的必然选择。
记者: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科技部立项的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不知道您能否告诉大家当时立项时的情况?我们以为这是很有远见的一个项目。

  钱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率团考察西部,在武汉期间听取了湖北省和武汉市汇报后,建议组织全国科技界著名专家学者开展《长江中游华中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力争列入国家规划,作为继珠江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之后,我国第四个经济快速发展重点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推荐著名科学家郭友中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并得到武汉经济协作区、省市委和政府的全力支持。对此,《人民政协报》5月19日头版的专门报导是这样说的:“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开发带,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新的世纪里,包括湖南、江西等地区在内的华中经济区应该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各方面应加强研究,以促使这一经济区早日在中华腹地崛起,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第四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区。”

  记者:参与这个项目研究和丛书撰写的有哪些单位及专家学者?

  钱老:在国家软科学指导小组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9月1日评审通过本项目为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整个项目聘请我和著名科学家文伏波院士、王梓坤院士、叶大年院士、冯之浚教授、卢嘉锡院士、田长霖院士、刘建康院士、李京文院士、李崇淮教授、李德仁院士、杨亦松教授、周济院士、段金桥教授、侯振挺教授、辜胜阻教授、谢觉民教授、彭森研究员、韩德培院士、谭崇台教授和戴振铎院士(以姓氏笔划为序)等21位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审阅丛书或为各卷作序;成立了有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遥感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中南大学、湖南省国防科技技术工业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陆军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江科学院、武汉工业与应用数学研究所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和省市组织等25个单位在北京、上海与武汉三地为主的86位专家学者(大多还是欧美同学会会员)组成的项目研究组,分别负责各自项目的研究、丛书各卷的撰写。总项目的集成和协调工作,当然是郭友中教授的事。

  不幸的是,他们之中已经有几位我们的挚友积劳成疾,抢救无效,与世长辞,没有能看到整个项目的完成、丛书的出版。特别是卢嘉锡和田长霖两位院士和老友,科技界失去了一代宗师,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怀念!
记者:钱老,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编撰这套丛书的目的是什么?

  钱老:丛书的目的是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速中西部大发展战略,加强中心城市的作用,提升长江中游华中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河南五省核心板块的开放开发、为中央决策提供科学根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市的带动(聚集和辐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有直辖市上海的带动,环渤海经济区有北京、天津两直辖市的带动,长江上游经济区有直辖市重庆的带动,长江中游华中地区盼望武汉成为直辖市来带动它的快速发展。中期总报告已作为两会提案、议案的附件,分别报送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交国务院作为决策参考。项目组于2000年7月7日开始相继召开了武汉会议、上海会议和北京会议,分片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任务分工;分别制定了研究纲要和确保计划;学习、收集、分析了大量文献资料、数据,兵分四路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反复调整了进度和成果,要求全部子项目集成多卷本丛书一套,限定了交稿日期和提出了成果要求。中期总报告已按要求于2001年3月两会开幕前,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以专辑形式,提前于1月18日出版,随即作为丛书《序卷》预印,是提交两会提案和议案的支撑文件。

  《总体卷》是整个项目成果的浓缩和集成,要求根据华中经济区的实际,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经济学的理论,围绕研究目的的决定取舍,力求反映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理清思路,惜墨如金,最好是能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程度。我认为,丛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记者:您历来提倡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请问对这个国家项目和丛书的写作您是否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钱老:根据我的建议,研究成果应力求反映和强调以下特点:一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许多研究者已经对此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一条有希望的思路是由经典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到耗散结构力学的发展与经典经济学、度量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外部相似性,深入发掘内在联系,开展研究。这方面建议你们看看《创新卷》。二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重。这方面建议看一看《基础卷》、《社会卷》和《经济卷》。数学工具的运用也许是中西方经济与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一大差别。人们已经看到:物理学的发展几乎与数学同步,现代物理学是在拓扑、几何和分析编制而成的空间中开展的;现在我们又从众多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的宏著巨篇中看到数学与经济学有着与物理学同等紧密的联系。因此,我希望本丛书中有相当篇幅来推动这个重要的进程(这方面建议看看《模型卷》)。三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这方面安排了《企业篇》)。在研究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同时,既要考虑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的风云变幻,又要顾及区域的资源、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态势和发挥区位优势(这方面建议看一看《比较卷》),以水陆交通干线地区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城市圈的作用,积极加强环境(这方面建议看看《生态卷》)和基础设置建设,加速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带。对区域经济进行深入研究、认真诊断、精心预测和做好战略规划。四是强调方法论和注重可视化。希望在研究工作中总结规律,成果表述上做到一目了然,提炼研究工作的共同方法,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个性、特色,以便推广、借鉴。

  记者:钱老,您能不能接着刚才介绍的,谈谈这套丛书的结构?

  钱老:经过项目组全体成员的艰辛努力,各方支持,于是才有了这套丛书。丛书的结构我曾建议:除中期总报告定为《序卷》(报告、图表、附录)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等微观经济研究另设《企业篇》外,有《基础卷》(实况、数据、态势)、《比较卷》(比较、分析、定位)、《经济卷》(资源、产业、市场)、《生态卷》(人地、生态、环境)、《社会卷》(科技、教育、文化)、《创新卷》(创新、协调、发展)、《模型卷》(目标、功能、结构)、《文献卷》(论文、案例、总结)和《总体卷》(形势、观点、任务),宏文十卷,各卷之间相对独立、容有部分重复且保护各家之言。除文字版外,我还望利用现代技术,能有传媒将之可视化,以利信息传播,以便更多人来关心和支持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记者:这套丛书对华中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对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

  钱老:作为新世纪伊始的一项软科学大工程,我以为这套在许多方面具有独创性的丛书?的出版_将为国家决策、学科繁荣、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心城市的地位提升,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西部协调发展和为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之后,华中经济区成为我国第四个经济快速发展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我相信一个国家直辖市的布局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强化武汉市的城市功能使之成为国家继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之后的第五个直辖市,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支持和政策建议。我希望这套丛书经受得起读者的检查,并能在书架上站得住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