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国债期货胜于加息

会游泳的鱼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01-19
消息
1,085
荣誉分数
1
声望点数
0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  节后的市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经济过热,市场冰凉。所以关于加息的讨论不断“升温”。
  其实为控制资金的投放,地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早就加了,但是并不见效,而且得不偿失。这种现象,90年代中期曾经出现过,当时也采取了“市场手段”,“加息、加息、再加息”,当时利率曾被抬到“两位数”,同样没有什么效果。
  加息有用吗?
  首先看国债,市场交易的价格反映了最多的信息。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通胀预期的逐渐显现,国债收益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上升的大动荡。相关远期券种跌幅较大。近期,债市更是受到新券发行与“央行加息”市场预期的双重打压。
  不可否认,债市的弱市趋势已经形成。市场的波动也不正常,个别百元面值的债券已经跌至71元,不但严重透支国家信用,甚至危胁到了财经政策的制定以及经济发展前景。不仅如此,央行票据也已屡次流标,出现了“停发”的记录。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资金的紧缩,也始终困扰着债券,不断限制“债市多头”的入场意愿。
  此外,债券市场收益率在与去年底水平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市场的成交量却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达到40%以上。显然,从各种情况分析,市场的实质性资金来源仍然紧张,在国债交投低迷的特定阶段,相关交易资源已经发生外流。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相关政策出台,债市将继续走低,而商业银行作为债市仅存的机构投资者,不得不去面对市场非理性行为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这其中,由于“政策接盘”一是保险公司,二是商业银行,都不能规避债市的相关风险,所受冲击将极其巨大。长此以往,前景堪忧。
  现在的情况是,如果货币政策选择“加息”,债券的损失将会十分惊人。
  更为严重的是,作为商业银行以及机构,对于债券的投资损失今后究竟如何进行避险?由于经历了近一年的债券市场调整,如果按照规定,对此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则将降低“资产质量状况”,这反过来又会受到存在着“差别化”的相关政策的“次级损害”,掉进自已挖下来的“政策陷阱”。
  由此可见,惟一可以“避险”的只有证券市场。
  但是如何引导“银行资金合规进入”、“打通银证”,以解决商业银行“两面挨打”的被动局面呢?
  在自然界,章鱼在极度饥饿的时候,会吞吃掉“自已的触角”,在资本市场,也有同样的行为,比如国债的“回购交易”以及“期货交易”,就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别。
  1993年的国债利率高达15%,但是发行并不顺利,100元面值的国债,发行两年之后,按理存银行也应该值126元,可当时市场的交易价格,却只有70元。
  对此,根据萧灼基教授的建议,上海交易所开放了国债期货和国债回购,放开了资金,由此开动国债二级市场,保证了国债的价格开始回升。
  到1994年,以1992年发行的五年期国债为准,价格几乎翻了一倍,从78元涨到150多元,到1994年秋天的时候,国债已成为相当热销的投资品种。
  从这个角度说,恢复国债期货交易胜于加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