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Do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3-01-29
- 消息
- 918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无业游民,看来你对经济很有兴趣,我对你多次强调的事实尺度及理性人的判定也很感兴趣,那么下面就响应你的号召,将近日读史坛的部分文章之感想拙见略微呈现如下,望不吝赐教。
我曾经读过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博弈“囚徒困境”,感觉很有启发,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个体行为,企业行为乃至社会行为均很有意义。因此在开始我的叙述前,我想先讲讲这个博弈(注:为了照顾部分网友,下面的叙述对已知者来说稍嫌枯燥,请忽略跳过。)警察抓住了两个罪犯,将他们分别关押以防止串供或攻守同盟,罪犯分别有坦白和不坦白两个选择,他们各自的选择导致下面四种结局:如果两人均拒不认罪,则各判一年徒刑(-1,-1);如果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认罪,则坦白者立即释放而另一罪犯则重判8年徒刑(0,-8),(-8,0);如果两人均坦白认罪,则各判3年徒刑(-3,-3)。(注:为了方便起见,我用-1,-3,-8和0来表示各自的得益),用图表表示如下:
(抱歉,图表显示混乱,各位自己构思吧。)
单从上面矩阵的得益看,很多人直觉认为最后的结果是双方都不坦白,因为(-1,-1)的结果总比(-3,-3)好,(-8,0)和(0,-8)又不太可能,可双方均不坦白会成为最终的平衡点吗?
分析这个博弈,我们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 每个罪犯最好的得益是0,最坏的得益是-8 ,且每个罪犯都想尽可能的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2. 对两个博弈方来讲,他们各自有两个策略,但各方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决策,还取决于对方的决策,所以任何一个博弈方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方决策对自己得益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最佳决策;3. 任一博弈方在选择策略时都不可能知道对方的抉择,因此可以将他们的决策理解为同时进行。
对囚徒1来说,无论囚徒2采取何种策略,他都会选择坦白,因为坦白的收益大于不坦白的收益,即0 〉-1,-5 〉-8;同样道理,囚徒2的唯一选择也是坦白,因此最后的平衡点是双方都选择坦白从宽。
那有人就会问了,既然博弈方均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且双方均不坦白的策略为各自带来的收益更大,此最优或较优结果为什么无法实现呢?“囚徒困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个体理性行为与最优利益之间的冲突,从中衍生出的经济意义,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探究。
“囚徒困境”只是给大家一个对博弈初步直观的认识,博弈理论博大精深,我也只是浅尝皮毛,然将之与现实相连,不难发现其蕴含的深层涵义。在国内我们都经历过塞车现象,一堆车挤在路口,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每个人都着急想先走,每个人又都想让对方先让路,结果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所有人都给耽误了,没有人从中获利。衍生开来,人做为社会中的个体,永远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自私及不考虑他人的个体理性行为,即便以遵守法律及规定为前提,也不一定符合集体或社会利益,从而个体理性行为间的相互作用使个体利益最大化很难实现。近来,我们经常听到双赢这个词,此处“双”并不一定特指二,可指多方,实质上就是社会中的个体修整其理性行为的完全自私性,或修整其中看似理性实则蕴含不合理的成分,从而实现集体或社会利益最大化或较大化。每个个体在认知社会的进程中,由于内部因素(诸如基因,天性)和外部因素(诸如环境,教育)的共同作用,个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迥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个体是heterogeneous的;在个体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个体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个体行为是homogeneous的),忽略其他个体的行为(联合行为) ,相互作用后的结果使双赢成为一种幻想,单赢则是幻想中的幻想。
游民,读完上述言论,想必猜测到我的下文了吧。虽然“囚徒困境”和我下面陈述的情况联系欠缺紧凑,本意是将博弈的精髓推广到辩论中或委婉点,对话中,从中发现类似的结论,及引发反思。下面将对话或辩论用博弈的方式表述出来尚不太准确,这里仅抛砖引玉,亦藉机使自我思想有提升空间。在网上这个虚拟的社区中,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往往观点各异,看尽众生相。我不太参与此类对话,源于我的偏好,同时我的时间预算也限制了我的思维在这方面的展开,最重要的一点:我无法达到利益最大化, 哈哈,说笑了。今天就算是我这个文科生的破例吧。说到对某一观点的阐述,我看重思维的清晰,逻辑的表述,及尊重事实的态度。一些人知识面丰富,但逻辑混乱,无法沟通;另一些人论点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自说自话;再有些人对事实的认知缺乏,意识极为主观;尚有一部分人无知且无畏,根据谁的语言更铿锵有力来决定自己的观点和支持的对象。当然还有一些细小的分类,在此忽略不计(对不起,人无完人,我这里的分类忽略了完人这一类)。接下来如何判定博弈各方的策略呢?首先我假设博弈方的观点是对抗或部分对抗的。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会以自我为中心,且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换言之,就是不接受对方的观点,因此为简化起见,我将博弈各方的策略分为(部分)接受和不接受(或部分肯定和否定)对方的观点。这种个体唯我的自私行为无可厚非,但此行为homogeneity的特性导致博弈(对话)方的不合作对抗,尤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即言论公开的特性,对观点的争议极易转为人性的暴露,即便对方的观点中有较自己成熟合理的部分,也视若无睹,轻则胡搅蛮缠,顾左右而言他;重则污言秽语,人身攻击。所以最终在此类辩论中,唯我的特性加人性的参与决定了辩论无赢家。
上述观点有感而发,尚欠成熟,匆匆草就的东西难免会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但中心思想已表述无疑。可能有人还有其他疑问和高论,愿闻其详。在我心目中,辩论对话中重输赢和面子是人之本性,程度有深又浅,如何战胜心魔,让思想在对话中不断成长是为关键。人的思想都有局限,我们习惯对自己的局限予以宽容,但对他人的选择却报有偏见,无法宽容。其实这世界没有人掌握绝对真理,且世界不断变化,这一刻的真知可能下一刻被摒弃;自认成熟的观点,也许日后却显幼稚。因此跨越局限,学会宽容,擅于吸收学习,予自己及他人以成长空间,实为双赢的上策啊。
写累了,虽感意犹未尽,暂且搁笔吧。这个写作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反思,思维修整的过程,效用比原来想象要高。最后跟游民扯两句,看你的发言,思维清晰,观点成熟,很是佩服。但也顺便给你提两个意见,其一,轮子的帽子没人爱带,即便你没有恶意,也即便这人的思想是多么的轮;其二,不用几次三番重复自己的观点,否则会被认为唐(唐僧的唐),哈哈。
我曾经读过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博弈“囚徒困境”,感觉很有启发,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个体行为,企业行为乃至社会行为均很有意义。因此在开始我的叙述前,我想先讲讲这个博弈(注:为了照顾部分网友,下面的叙述对已知者来说稍嫌枯燥,请忽略跳过。)警察抓住了两个罪犯,将他们分别关押以防止串供或攻守同盟,罪犯分别有坦白和不坦白两个选择,他们各自的选择导致下面四种结局:如果两人均拒不认罪,则各判一年徒刑(-1,-1);如果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认罪,则坦白者立即释放而另一罪犯则重判8年徒刑(0,-8),(-8,0);如果两人均坦白认罪,则各判3年徒刑(-3,-3)。(注:为了方便起见,我用-1,-3,-8和0来表示各自的得益),用图表表示如下:
(抱歉,图表显示混乱,各位自己构思吧。)
单从上面矩阵的得益看,很多人直觉认为最后的结果是双方都不坦白,因为(-1,-1)的结果总比(-3,-3)好,(-8,0)和(0,-8)又不太可能,可双方均不坦白会成为最终的平衡点吗?
分析这个博弈,我们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 每个罪犯最好的得益是0,最坏的得益是-8 ,且每个罪犯都想尽可能的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2. 对两个博弈方来讲,他们各自有两个策略,但各方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决策,还取决于对方的决策,所以任何一个博弈方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方决策对自己得益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最佳决策;3. 任一博弈方在选择策略时都不可能知道对方的抉择,因此可以将他们的决策理解为同时进行。
对囚徒1来说,无论囚徒2采取何种策略,他都会选择坦白,因为坦白的收益大于不坦白的收益,即0 〉-1,-5 〉-8;同样道理,囚徒2的唯一选择也是坦白,因此最后的平衡点是双方都选择坦白从宽。
那有人就会问了,既然博弈方均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且双方均不坦白的策略为各自带来的收益更大,此最优或较优结果为什么无法实现呢?“囚徒困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个体理性行为与最优利益之间的冲突,从中衍生出的经济意义,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探究。
“囚徒困境”只是给大家一个对博弈初步直观的认识,博弈理论博大精深,我也只是浅尝皮毛,然将之与现实相连,不难发现其蕴含的深层涵义。在国内我们都经历过塞车现象,一堆车挤在路口,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每个人都着急想先走,每个人又都想让对方先让路,结果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所有人都给耽误了,没有人从中获利。衍生开来,人做为社会中的个体,永远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自私及不考虑他人的个体理性行为,即便以遵守法律及规定为前提,也不一定符合集体或社会利益,从而个体理性行为间的相互作用使个体利益最大化很难实现。近来,我们经常听到双赢这个词,此处“双”并不一定特指二,可指多方,实质上就是社会中的个体修整其理性行为的完全自私性,或修整其中看似理性实则蕴含不合理的成分,从而实现集体或社会利益最大化或较大化。每个个体在认知社会的进程中,由于内部因素(诸如基因,天性)和外部因素(诸如环境,教育)的共同作用,个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迥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个体是heterogeneous的;在个体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个体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个体行为是homogeneous的),忽略其他个体的行为(联合行为) ,相互作用后的结果使双赢成为一种幻想,单赢则是幻想中的幻想。
游民,读完上述言论,想必猜测到我的下文了吧。虽然“囚徒困境”和我下面陈述的情况联系欠缺紧凑,本意是将博弈的精髓推广到辩论中或委婉点,对话中,从中发现类似的结论,及引发反思。下面将对话或辩论用博弈的方式表述出来尚不太准确,这里仅抛砖引玉,亦藉机使自我思想有提升空间。在网上这个虚拟的社区中,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往往观点各异,看尽众生相。我不太参与此类对话,源于我的偏好,同时我的时间预算也限制了我的思维在这方面的展开,最重要的一点:我无法达到利益最大化, 哈哈,说笑了。今天就算是我这个文科生的破例吧。说到对某一观点的阐述,我看重思维的清晰,逻辑的表述,及尊重事实的态度。一些人知识面丰富,但逻辑混乱,无法沟通;另一些人论点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自说自话;再有些人对事实的认知缺乏,意识极为主观;尚有一部分人无知且无畏,根据谁的语言更铿锵有力来决定自己的观点和支持的对象。当然还有一些细小的分类,在此忽略不计(对不起,人无完人,我这里的分类忽略了完人这一类)。接下来如何判定博弈各方的策略呢?首先我假设博弈方的观点是对抗或部分对抗的。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会以自我为中心,且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换言之,就是不接受对方的观点,因此为简化起见,我将博弈各方的策略分为(部分)接受和不接受(或部分肯定和否定)对方的观点。这种个体唯我的自私行为无可厚非,但此行为homogeneity的特性导致博弈(对话)方的不合作对抗,尤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即言论公开的特性,对观点的争议极易转为人性的暴露,即便对方的观点中有较自己成熟合理的部分,也视若无睹,轻则胡搅蛮缠,顾左右而言他;重则污言秽语,人身攻击。所以最终在此类辩论中,唯我的特性加人性的参与决定了辩论无赢家。
上述观点有感而发,尚欠成熟,匆匆草就的东西难免会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但中心思想已表述无疑。可能有人还有其他疑问和高论,愿闻其详。在我心目中,辩论对话中重输赢和面子是人之本性,程度有深又浅,如何战胜心魔,让思想在对话中不断成长是为关键。人的思想都有局限,我们习惯对自己的局限予以宽容,但对他人的选择却报有偏见,无法宽容。其实这世界没有人掌握绝对真理,且世界不断变化,这一刻的真知可能下一刻被摒弃;自认成熟的观点,也许日后却显幼稚。因此跨越局限,学会宽容,擅于吸收学习,予自己及他人以成长空间,实为双赢的上策啊。
写累了,虽感意犹未尽,暂且搁笔吧。这个写作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反思,思维修整的过程,效用比原来想象要高。最后跟游民扯两句,看你的发言,思维清晰,观点成熟,很是佩服。但也顺便给你提两个意见,其一,轮子的帽子没人爱带,即便你没有恶意,也即便这人的思想是多么的轮;其二,不用几次三番重复自己的观点,否则会被认为唐(唐僧的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