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4-03-03
- 消息
- 238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我对台战略只能立足于“打”!
对问题,我曾经写过两篇帖子,一篇是写于2003年11月23日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另一篇写于“两办”发表声明当天5月17日的《给陈水扁的最后一次机会》。现在,520已过,陈水扁给世人所做的表演证明了当初的论断:“从陈水扁其人历史上的所作所为看,台独是他骨子里顽固不化的主张,不管中央政府如何忍让、耐心,也不管岛内民众如何苦口婆心,都不会促其幡然醒悟。可能有的时候他迫于岛内外压力,有关台独的调门会有所收敛,措辞可能有所松动,但是,将台湾分裂出去,建立他所谓“独立的国家”的主张是从来不会改变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昨天,国台办国台办发言人张铭清针对陈水扁的“5.20就职演说”,斥责陈水扁并未放弃“台独”的立场,也没有真正表现出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他同时强调,“如果陈水扁胆敢挑战,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彻底粉碎“台独”的图谋”。
请注意:国台办发言人在指出陈水扁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同时,对陈水扁的“挑战”用了表示假设条件的连接词“如果”,也就是说,虽然陈水扁台独嘴脸已经暴露无遗,但我们从民族大义和维护地区稳定的大局出发,还是宁愿再给陈水扁一次机会。这有些象我们刑法中的“缓刑”,是要再给一次机会“以观后效”的。
但我以为,对陈水扁不能抱以不切实际的幻想,陈水扁是把台独当作自己的事业对待的,他对台独公开宣布也好,暗里加劲也罢,渐进也好,突变也罢,都是他的策略。我们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以观后效”中使其步步推进台独,最终丧失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因此,现在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对台策略只能立足于打!
“立足于打”就是把军事斗争醒目地推到日程。从49年到现在,我对台斗争分三个大的阶段:五十年代初是军事斗争阶段,我力求在大陆解放之初一鼓作气拿下台湾,由于初期军事行动进展困难,特别是由于朝鲜战争牵制了我大部主力和经济实力,解放台湾的战役被搁置下来。于是我对台斗争进入了军事对峙阶段。这期间,我福建前线部队隔日对台湾外岛炮击,对台湾派遣骚扰的军舰、飞机、小股匪特只要发现就予以击沉、击落和歼灭。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我对台斗争转向了政治斗争为主的阶段。停止了炮击,其他小规模的军事摩擦基本停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对台政治斗争的主要目标。如果说蒋介石统治时期,两岸之间“汉贼不两立”和蒋经国时期“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更多的是意识形态之争和“汉贼”之争的话,那么今天我们与陈水扁的斗争完全是统一与分裂的斗争。这种斗争比之于过去的斗争更加尖锐、更加复杂;我们的对手陈水扁比之于蒋介石、蒋经国更具有危险性;这场斗争对于中华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和巨大。从目前这场斗争的性质来看,将军事斗争更加醒目地提到日程是题中应有之义,是合情合理的选择,是万不得已的应对之策。
有人说,“现在已经不是武力征战的年代了,谁动用武力,谁就要受到全世界谴责”。这种说法缺乏对战争性质的具体分析。穷兵黩武历来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更不待说对自己的同胞兵戎相见。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世界公认的原则,国土分裂、领土分割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难以坦然面对和足以承受的后果,而且,台湾一旦分裂出去,对现代中国造成的沉重创伤必将是灾难性的,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讲究那么多愚蠢的“宋襄公之仁”吗!何况,我们采用政治手段、和平手段可谓苦口婆心、仁至义尽,陈水扁就是置之不理,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把这个道理想透,其他的理由就都是次要的了。
有人担心打仗会延缓现代化进程。不错,战争需要巨额资金,战争必然会对现有建设成果造成破坏,会夺走一部分人的生命。但是,“国家既破,何以家为”?在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如果需要战争,就不应该痛惜那些“坛坛罐罐”。而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灾多难的中国人在历次战争中饱受磨难之后总会创造新的崛起。
还有人担心美国人的介入。不错,美国人似乎对台湾格外垂青。海峡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他总是要派出他的航空母舰游弋一番,派出他的飞机探头探脑。可是,美国人热中台湾事务真的是“承担义务”吗?陈水扁陷入火坑,美国人真的会拔刀相助吗?依我看,美国人热中台湾事务与其说因为台湾,不如说因为大陆,美国人对台湾事务过去、现在以至未来将要做的都是为了牵制中国,台湾已经成为美国人牵制与制衡中国的工具。一旦中国人真正到了“不怕鬼、不信邪”的境界,美国人又能做什么?还记得毛泽东下令炮击金门时,美国护航舰队全速逃离的鬼影吗?还记得70年代美国人为了牵制苏联而与中国示好绞尽脑汁瞒过国民党当局的种种伎俩吗?
有不少人把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未来。因为那时侯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可是,陈水扁会等到你强大了才发动台独“重大事变”吗?我感觉,台湾问题无限期的拖延下去,只能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成本,这也正是美国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大谈“维持台海现状”的狼子野心!是啊,拖下去,美国人就可以继续与台湾大作军火生意;拖下去,美国人就可拿台湾做筹码换取大陆在国际事务中的配合与沉默;拖下去,美国人就等于在中国这飞速前行的高速列车上安装了减速器……,此等好事,何乐而不为之?
美国人在海峡两岸玩弄文字游戏手段高明极了。当美国要拿大陆作为抗衡苏联的战略力量时,为了换取中国人的配合,他不得不在联合声明中表态“美国政府注意到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可谓不偏不倚;现在30年过去了,中国政府在统一问题上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灵活性,是陈水扁一个劲地在闹腾着要独立,美国人口口声声只是说“美国政府反对任何试图改变台湾海峡现状的努力”,乍一听是在劝阻陈水扁;仔细琢磨一下,味道出来了:今天即使不是陈水扁当政,换了主张统一的人士,美国人仍然反对你统一!在美国人这样的表态面前,国人是应当窃喜,还是警惕呢?
当然,“把军事斗争醒目地推到日程”绝不是说现在就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而是要改变过去以“文攻”为主的斗争策略,改以军事斗争为主,配合以必要的政治攻势;也不是进行军事演习、导弹试射,力图敲山震虎,而是要相机动用军事手段,使陈水扁隔三岔五地尝到痛楚;更重要的是要使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扎扎实实地高速推进。
首先必须加大军费投入,加快制胜武器装备的研制与采购,掌握克敌制胜的战略与战术手段。今年,国防预算大幅度增加,说明高层领导已经引起重视,令国人欣慰。
第二必须加强国防教育和必要的民防教育与训练,增强国民忧患意识与防卫能力。我们的经济建设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也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当今的中国远未进入“太平盛世”,台湾问题就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危机与挑战,必须使国民对此有清醒认识,打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思想基础。“多难兴邦”,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一定会大大增强,各种社会问题也一定会更好地得到解决。
第三必须加强军队建设与管理。我们的军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服从大局,忍辱负重,为国家的建设和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国人有目共睹。但是,我们的官兵毕竟多年在和平中度过,来自外界的一些消极因素对部队战斗力造成负面影响,对此不能视而不见,必须恢复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着手整肃纪律,严格管理,确保关键时刻“靠得住”、“打得赢”。同时,加强预备役、民兵的组织和训练,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既然陈水扁拒绝和平统一,那么,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我们既然不能赢得和平,那只有赢得战争!
:flaming:
对问题,我曾经写过两篇帖子,一篇是写于2003年11月23日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另一篇写于“两办”发表声明当天5月17日的《给陈水扁的最后一次机会》。现在,520已过,陈水扁给世人所做的表演证明了当初的论断:“从陈水扁其人历史上的所作所为看,台独是他骨子里顽固不化的主张,不管中央政府如何忍让、耐心,也不管岛内民众如何苦口婆心,都不会促其幡然醒悟。可能有的时候他迫于岛内外压力,有关台独的调门会有所收敛,措辞可能有所松动,但是,将台湾分裂出去,建立他所谓“独立的国家”的主张是从来不会改变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昨天,国台办国台办发言人张铭清针对陈水扁的“5.20就职演说”,斥责陈水扁并未放弃“台独”的立场,也没有真正表现出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他同时强调,“如果陈水扁胆敢挑战,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彻底粉碎“台独”的图谋”。
请注意:国台办发言人在指出陈水扁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同时,对陈水扁的“挑战”用了表示假设条件的连接词“如果”,也就是说,虽然陈水扁台独嘴脸已经暴露无遗,但我们从民族大义和维护地区稳定的大局出发,还是宁愿再给陈水扁一次机会。这有些象我们刑法中的“缓刑”,是要再给一次机会“以观后效”的。
但我以为,对陈水扁不能抱以不切实际的幻想,陈水扁是把台独当作自己的事业对待的,他对台独公开宣布也好,暗里加劲也罢,渐进也好,突变也罢,都是他的策略。我们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以观后效”中使其步步推进台独,最终丧失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因此,现在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对台策略只能立足于打!
“立足于打”就是把军事斗争醒目地推到日程。从49年到现在,我对台斗争分三个大的阶段:五十年代初是军事斗争阶段,我力求在大陆解放之初一鼓作气拿下台湾,由于初期军事行动进展困难,特别是由于朝鲜战争牵制了我大部主力和经济实力,解放台湾的战役被搁置下来。于是我对台斗争进入了军事对峙阶段。这期间,我福建前线部队隔日对台湾外岛炮击,对台湾派遣骚扰的军舰、飞机、小股匪特只要发现就予以击沉、击落和歼灭。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我对台斗争转向了政治斗争为主的阶段。停止了炮击,其他小规模的军事摩擦基本停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对台政治斗争的主要目标。如果说蒋介石统治时期,两岸之间“汉贼不两立”和蒋经国时期“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更多的是意识形态之争和“汉贼”之争的话,那么今天我们与陈水扁的斗争完全是统一与分裂的斗争。这种斗争比之于过去的斗争更加尖锐、更加复杂;我们的对手陈水扁比之于蒋介石、蒋经国更具有危险性;这场斗争对于中华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和巨大。从目前这场斗争的性质来看,将军事斗争更加醒目地提到日程是题中应有之义,是合情合理的选择,是万不得已的应对之策。
有人说,“现在已经不是武力征战的年代了,谁动用武力,谁就要受到全世界谴责”。这种说法缺乏对战争性质的具体分析。穷兵黩武历来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更不待说对自己的同胞兵戎相见。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世界公认的原则,国土分裂、领土分割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难以坦然面对和足以承受的后果,而且,台湾一旦分裂出去,对现代中国造成的沉重创伤必将是灾难性的,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讲究那么多愚蠢的“宋襄公之仁”吗!何况,我们采用政治手段、和平手段可谓苦口婆心、仁至义尽,陈水扁就是置之不理,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把这个道理想透,其他的理由就都是次要的了。
有人担心打仗会延缓现代化进程。不错,战争需要巨额资金,战争必然会对现有建设成果造成破坏,会夺走一部分人的生命。但是,“国家既破,何以家为”?在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如果需要战争,就不应该痛惜那些“坛坛罐罐”。而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灾多难的中国人在历次战争中饱受磨难之后总会创造新的崛起。
还有人担心美国人的介入。不错,美国人似乎对台湾格外垂青。海峡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他总是要派出他的航空母舰游弋一番,派出他的飞机探头探脑。可是,美国人热中台湾事务真的是“承担义务”吗?陈水扁陷入火坑,美国人真的会拔刀相助吗?依我看,美国人热中台湾事务与其说因为台湾,不如说因为大陆,美国人对台湾事务过去、现在以至未来将要做的都是为了牵制中国,台湾已经成为美国人牵制与制衡中国的工具。一旦中国人真正到了“不怕鬼、不信邪”的境界,美国人又能做什么?还记得毛泽东下令炮击金门时,美国护航舰队全速逃离的鬼影吗?还记得70年代美国人为了牵制苏联而与中国示好绞尽脑汁瞒过国民党当局的种种伎俩吗?
有不少人把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未来。因为那时侯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可是,陈水扁会等到你强大了才发动台独“重大事变”吗?我感觉,台湾问题无限期的拖延下去,只能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成本,这也正是美国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大谈“维持台海现状”的狼子野心!是啊,拖下去,美国人就可以继续与台湾大作军火生意;拖下去,美国人就可拿台湾做筹码换取大陆在国际事务中的配合与沉默;拖下去,美国人就等于在中国这飞速前行的高速列车上安装了减速器……,此等好事,何乐而不为之?
美国人在海峡两岸玩弄文字游戏手段高明极了。当美国要拿大陆作为抗衡苏联的战略力量时,为了换取中国人的配合,他不得不在联合声明中表态“美国政府注意到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可谓不偏不倚;现在30年过去了,中国政府在统一问题上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灵活性,是陈水扁一个劲地在闹腾着要独立,美国人口口声声只是说“美国政府反对任何试图改变台湾海峡现状的努力”,乍一听是在劝阻陈水扁;仔细琢磨一下,味道出来了:今天即使不是陈水扁当政,换了主张统一的人士,美国人仍然反对你统一!在美国人这样的表态面前,国人是应当窃喜,还是警惕呢?
当然,“把军事斗争醒目地推到日程”绝不是说现在就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而是要改变过去以“文攻”为主的斗争策略,改以军事斗争为主,配合以必要的政治攻势;也不是进行军事演习、导弹试射,力图敲山震虎,而是要相机动用军事手段,使陈水扁隔三岔五地尝到痛楚;更重要的是要使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扎扎实实地高速推进。
首先必须加大军费投入,加快制胜武器装备的研制与采购,掌握克敌制胜的战略与战术手段。今年,国防预算大幅度增加,说明高层领导已经引起重视,令国人欣慰。
第二必须加强国防教育和必要的民防教育与训练,增强国民忧患意识与防卫能力。我们的经济建设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也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当今的中国远未进入“太平盛世”,台湾问题就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危机与挑战,必须使国民对此有清醒认识,打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思想基础。“多难兴邦”,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一定会大大增强,各种社会问题也一定会更好地得到解决。
第三必须加强军队建设与管理。我们的军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服从大局,忍辱负重,为国家的建设和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国人有目共睹。但是,我们的官兵毕竟多年在和平中度过,来自外界的一些消极因素对部队战斗力造成负面影响,对此不能视而不见,必须恢复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着手整肃纪律,严格管理,确保关键时刻“靠得住”、“打得赢”。同时,加强预备役、民兵的组织和训练,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既然陈水扁拒绝和平统一,那么,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我们既然不能赢得和平,那只有赢得战争!
:fla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