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3・5"骚乱中的记者
柴怀吉
1989年3月5日,由分裂分子密谋策动的拉萨"3・5"骚乱,在国务院戒严令发布后迅速得到控制,拉萨的居民有了安全感,又过上了无忧少虑的平静生活。关心西藏的全国广大读者或许早已放下悬悬之心,对拉萨骚乱事件的议论也在逐渐消除。但是,作为耳闻目睹这场事件的记者,却永远不能忘记它给拉萨市民带来的灾难:那举着"西藏独立旗"狂呼乱叫的暴徒们的狰狞面孔;那密如矢雨的飞石和纷乱的枪声;那浓烟四起的街市;在烈焰中化为残垣断壁的店铺和办公楼;那满街狼藉的百货商品、自行车的残骸;还有那些被暴徒沿街追打、满头满脸血污的无辜者……那一幕幕的惨景伴随着拉萨市民悲戚的哭诉声,至今仍缠绕在我们的心头。更使我难忘的,是新华社西藏分社这些身负报道重任、必须身临骚乱现场采访,而自己又无任何自卫武器,时刻都可能遭到暴徒攻击的记者们。他们在这场反骚乱斗争中所冒的风险,所付出的艰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不逊于任何拼搏在反骚乱斗争第一线的武装战士。
险境追踪
3月5日是星期日,拉萨城区天蓝日暖,像以往一样,各族机关干部和居民,有事无事都喜欢逛逛日光城,特别是转一转那富有民族特色、神秘而繁华的八廓街,这早已成为日光城居民的一种精神享受了。这天一大早,分社的几名记者就赶到大昭寺广场和八廓街,他们穿着不显眼的服装在那里转游,但都无心欣赏大昭寺闪光的金顶和广场上穿着不同民族服装的朝佛、经商的男女,他们用一双警觉的眼在捕捉广场上每一个反常的变化。早在前几天,分社就从多方面得到信息,分裂分子正在密谋策划,要在3月10日前制造一场大规模的骚乱。我们综合各条渠道来的情况分析,认为3月5日闹事的可能性极大,根据是,从1987年9月27日分裂分子第一次煽动闹事至今,近20次大小闹事和骚乱多数发生在星期天和宗教节日的上午10点至11点之间,因为星期天八廓街、大昭寺广场上人群拥挤,便于分裂分子煽动闹事和隐蔽。他们知道,骚动起来之后,公安执勤人员为避免伤害群众,一般都不还击,这样他们就可以任意向执勤人员投掷石块,进行挑衅了。另一个原因是去年3月5日分裂分子搞了一次大规模骚乱,破坏了信教群众传统节日传召,后来被镇压下去了。他们早就扬言,去年"3・5"骚乱吃了亏,今年要用枪对付公安人员,把去年吃的亏补回来。鉴于以上情况,分社在星期六就召开全体记者会议,及时向大家通报了可能要发生骚乱的情况,并安排一部分记者星期天到广场、八廓街"值班",其他同志在分社待命。第二天一早,五六名文字、摄影记者就赶到现场观察动向,连在家养病的一名老同志也自动赶到八廓街。10点多钟,记者回分社汇报说,今天大昭寺广场和八廓街表面看来很平静,朝佛转经的人很多,但有一些商贩至今仍未出来摆摊。根据以往发生骚乱的情况,只要一部分商贩不出来摆摊,尤其在星期天和宗教节日出现这种情况,十有八九会发生闹事。因为这些小商贩信息灵通,是骚乱事件的晴雨表。这天,12点刚过,骚乱果然发生了。起先,在广场东南角有七八个尼姑和三四个喇嘛突然从人群中呼喊着站起来,为首的一个举着一张16开面的"雪山狮子旗"彩色照片,招呼周围的人跟他们一起游行。接着他们绕八廓街游行一周,公安武警未加干预,到第二圈开始时游行的人突然增加到600多人,他们中有的人开始向执勤民警挑衅,向民警吐口水,骂他们是汉狗,有的人用石块砸附近的公安派出所和治安服务站。事态进一步扩大。民警为了不使骚乱队伍增多,就用催泪弹将搔乱的人群驱散,这时呛人的烟雾弥漫,石块雨点般乱飞,民警中已有两人被石块击伤,有的民誓不得不开枪示警。在现场采访的记者处在飞石和枪弹的威胁之下,只好向附近的治安服务站躲避。由于分社记者多次在骚乱现场采访,许多人早都认识他们,因此在骚乱现场采访极为危险,除了要躲避不长眼睛的石头和枪弹外,还要防备坏人的暗算。有位摄影记者为了拍下骚乱分子扔石头砸楼房的镜头,从围观的人群中拥进大昭寺广场,当时就被人认了出来,叫喊着:"把拿照相机的家伙记住,以后再收拾他。"在给记者分派任务时,我们虽然一再叮嘱记者出去要更换服装,尽量不使坏人识别出来,但拉萨市人口不多,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很难做到不让人认出来。特别是多次骚乱中,暴徒除攻击警察外就是袭击拿照相机的人和记者,弄得不好就会挨打,相机被砸抢,横祸随时都可能降临到记者头上。一位后来冲进大昭寺广场的记者,冒着飞石躲在门洞里,时而探身抢拍骚乱现场的情景,时而缩进门内躲避飞来的石块。被摧泪弹驱散的骚乱者不久又聚集一起,用牦牛鞭轮番甩石块进攻公安派出所,我们的五六名记者被围困在室内长达3个小时之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然通过电话,不断向分社汇报骚乱情况。"3・5"拉萨骚乱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扩展到四五个街道,为了准确反映情况,在外围采访的记者也极危险。他们常混入围观的人群中向围观者采访。由于情况十分复杂,好人坏人很难分辨,在骚乱分子呼喊"西藏独立"时,围观者中有人跟着举手,记者不能跟着喊,很容易孤立自己,只得不断更换地方,以隐蔽自己。值得一提的事,"3・5"这一天,由于分社做了较充分的应付骚乱事件采访的思想准备和部署,所以在拉萨多家新闻单位中,只有新华社西藏分社的记者几乎全部到骚乱现场进行采访,掌握的情况多,而且准确,反映及时,无论新闻和图片,都在公开报道中占了优势。
昼采夜酿的生活
有人把记者比作蜜蜂,在骚乱事件中采访的记者比蜜蜂的工作还要紧张。大家时而在骚乱现场,时而跑公安、武警机关了解情况;时而又急匆匆赶回分社写稿,然后又赶回现场采访,如织梭般来回往返。拉萨的3月,寒意仍浓,加上海拔3600多米严重缺氧,平常走路都是慢节奏的记者,如今却必须争分夺秒地加快速度工作,人们的心脏跳动每分钟达到一百次左右。每当他们气喘吁吁赶回分社时,已脸色苍白,浑身无力,但是为了完成这一光荣使命,记者们宁可拼命工作也不愿意放过每一条新闻。在高原工作,按常规应该多睡眠、休息好,按时进餐才能缓解缺氧给身体带来的高山反应。可是在西藏分社,每次大的骚乱发生,从领导到记者都必须打破常规,废寝忘食地工作。"3・5"骚乱期间,由于险象丛生,谁也估不透骚乱会升级到何种程度,大家只好以玩命的精神去工作,以适应纷乱的事态。3月5日当晚,记者们大部分在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少数记者为突击写稿忙到凌晨6点多,第二天8点又得投入紧张的工作。这一天多数记者只吃了一餐饭,饿了就靠饼干、点心充饥。分社的摄影记者在这次报道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团结战斗,抢发独家新闻,收到了比较理想的宣传结果。在这次骚乱期间和戒严前后,分社共发各类文字稿100多篇,摄影图片近百张。有的摄影记者为了把这次骚乱的现场情景抢拍下来,冒着生命危险到闹事地点抓拍,回来后又钻进暗房冲洗,选稿定稿,然后还要传真发稿,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三四点,有几个家住社外的记者,为抢时效,几天都不回家。
早晨6点,当疲劳了一天的记者正在休息的时候,总社打来的电话就嘀铃铃的响个不停,如果在平时,这么早的电话可以不接,但是现在,大家再疲劳也起来抢着接电话。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也深知新华总社总编室和各业务部门的同志都在日夜操劳,总社文传室和总机,只要听到是西藏分社的电话或传发稿件,都随时接线传话和接稿,这样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使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备受感动。
记得实行戒严的当晚,我们本来安排要采写一条戒严令发布后拉萨市情的新闻,准备第二天白天发稿。总编室突然来电话说要发一条"零点在拉萨"的稿件,我们认为这个点子出的好,因为国内外读者都很关心拉萨形势,迫切希望了解戒严令颁布后的情况,于是我们立即派记者分头在零点以前赶往闹事的中心八廓街和几个布岗的主要街道采访,及时发出了稿件,果然,首都各报纷纷刊载。第二天我们又采写了一条戒严后的较详细的新闻,各报纸也都采用了。事件过后,我常常在想,由于高原缺氧(特别是冬春季,有关部门测定比平原省区空气中含氧量要低40%以上),平常记者们常叫喊头痛,心动过快发慌,而在骚乱期间极度紧张的十多天工作中,没有一个说有病的,尽管从脸色可以判断出大家身体不适,但没有人肯坐下来休息,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持着那疲备不堪的孱弱身体?是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是对分裂分子极度的愤慨和对各族受害群众的纯真的同情心。这些因素凝铸成新闻战士百折不挠、英勇善战的灵魂,使他们具有了无私无畏的品格。而这种品格,正是在西藏做一名记者所必需具备和永远保持的。
团结奋战,保卫分社
3月6日,骚乱分子的破坏活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所到之处打砸抢烧无所不为。拉萨这座小城的四五条街区里处处起火,浓烟迭起。骚乱分子还沿路设卡拦截行人进行毒打,把抢来的自行车、三轮车焚烧掉。新华社西藏分社也成为暴徒攻击的目标之一,两幢平房遭到抢劫和焚烧,损失不小。
6日上午,骚乱分子到分社附近的北京东路打砸抢烧,他们像一股凶猛的洪水在300多米的路段上来回乱窜,还不时发出歇斯底里的狂笑声。我们早已预感到迟早会殃及分社的。早在骚乱发生之前,我们就从多方面听到骚乱分子要砸抢分社的消息,原因是在多次骚乱事件中新华社记者都较及时地反映了骚乱分子的罪行,特别是对几次大骚乱的公开报道更使他们恨之入骨,公安部门的同志也提醒分社同志要特别警惕。因此,在骚乱发生时,我们在首先保证搞好报道工作的同时,也安排了保卫分社的工作,并研究出几个方案。6日上午,整个北京东路和分社所在的北京中路十字路口都在骚乱分子的控制之下,下午6点左右,骚乱分子扬言要洗劫分社所在的朵森格(青年)路,这条街是汉族商店集中的街区。6点刚过,洗劫终于开始了,数百名戴大口罩的骚乱分子冲到分社大门西边的平房,砸开房门,抢搬室内物品,当街放火烧毁,将大门口的藏文机关牌子也付之一炬,最后又放火将室内东西点着。大火熊熊,浓烟扑面。尽管分社的藏族同志在门前喊话劝阻也未能幸免。在大火危及分社十来间平房宿舍的紧急时刻,全社职工、家属,甚至老人和几岁的孩子都冲上去奋力灭火。这时自来水又停止供水,大家只好用脸盆、铁桶提沙土压火,有些家属将家里仅有的开水也倒出来灭火。许多同志的头发眉毛被火舌燎焦,脸被熏烫得紫红,但谁都不肯退下来休息,直至火势被控制,消防队赶到,才算松了一口气。骚乱分子放的火,把分社同外界联系的线路烧断了,同总社联系的卫星线路和市内的电话线全部中断。我们只好派人翻墙到外单位打电话同自治区党委联系,后又派人到区党委找领导人汇报情况,要求他们设法恢复同北京联系的卫星线路。到晚上9点多钟,中断三个小时的线路终于接通了,分社的稿件又源源不断地发往总社各部门。拉萨骚乱事件结束了,戒严给拉萨带来了安全感。但我们同分裂主义分子的斗争远未结束,而且斗争进入了一个更艰巨复杂的阶段。通过这次骚乱事件报道的实践,我们认为西藏分社这支记者队伍是经得起考验的,我们对未来的斗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柴怀吉
1989年3月5日,由分裂分子密谋策动的拉萨"3・5"骚乱,在国务院戒严令发布后迅速得到控制,拉萨的居民有了安全感,又过上了无忧少虑的平静生活。关心西藏的全国广大读者或许早已放下悬悬之心,对拉萨骚乱事件的议论也在逐渐消除。但是,作为耳闻目睹这场事件的记者,却永远不能忘记它给拉萨市民带来的灾难:那举着"西藏独立旗"狂呼乱叫的暴徒们的狰狞面孔;那密如矢雨的飞石和纷乱的枪声;那浓烟四起的街市;在烈焰中化为残垣断壁的店铺和办公楼;那满街狼藉的百货商品、自行车的残骸;还有那些被暴徒沿街追打、满头满脸血污的无辜者……那一幕幕的惨景伴随着拉萨市民悲戚的哭诉声,至今仍缠绕在我们的心头。更使我难忘的,是新华社西藏分社这些身负报道重任、必须身临骚乱现场采访,而自己又无任何自卫武器,时刻都可能遭到暴徒攻击的记者们。他们在这场反骚乱斗争中所冒的风险,所付出的艰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不逊于任何拼搏在反骚乱斗争第一线的武装战士。
险境追踪
3月5日是星期日,拉萨城区天蓝日暖,像以往一样,各族机关干部和居民,有事无事都喜欢逛逛日光城,特别是转一转那富有民族特色、神秘而繁华的八廓街,这早已成为日光城居民的一种精神享受了。这天一大早,分社的几名记者就赶到大昭寺广场和八廓街,他们穿着不显眼的服装在那里转游,但都无心欣赏大昭寺闪光的金顶和广场上穿着不同民族服装的朝佛、经商的男女,他们用一双警觉的眼在捕捉广场上每一个反常的变化。早在前几天,分社就从多方面得到信息,分裂分子正在密谋策划,要在3月10日前制造一场大规模的骚乱。我们综合各条渠道来的情况分析,认为3月5日闹事的可能性极大,根据是,从1987年9月27日分裂分子第一次煽动闹事至今,近20次大小闹事和骚乱多数发生在星期天和宗教节日的上午10点至11点之间,因为星期天八廓街、大昭寺广场上人群拥挤,便于分裂分子煽动闹事和隐蔽。他们知道,骚动起来之后,公安执勤人员为避免伤害群众,一般都不还击,这样他们就可以任意向执勤人员投掷石块,进行挑衅了。另一个原因是去年3月5日分裂分子搞了一次大规模骚乱,破坏了信教群众传统节日传召,后来被镇压下去了。他们早就扬言,去年"3・5"骚乱吃了亏,今年要用枪对付公安人员,把去年吃的亏补回来。鉴于以上情况,分社在星期六就召开全体记者会议,及时向大家通报了可能要发生骚乱的情况,并安排一部分记者星期天到广场、八廓街"值班",其他同志在分社待命。第二天一早,五六名文字、摄影记者就赶到现场观察动向,连在家养病的一名老同志也自动赶到八廓街。10点多钟,记者回分社汇报说,今天大昭寺广场和八廓街表面看来很平静,朝佛转经的人很多,但有一些商贩至今仍未出来摆摊。根据以往发生骚乱的情况,只要一部分商贩不出来摆摊,尤其在星期天和宗教节日出现这种情况,十有八九会发生闹事。因为这些小商贩信息灵通,是骚乱事件的晴雨表。这天,12点刚过,骚乱果然发生了。起先,在广场东南角有七八个尼姑和三四个喇嘛突然从人群中呼喊着站起来,为首的一个举着一张16开面的"雪山狮子旗"彩色照片,招呼周围的人跟他们一起游行。接着他们绕八廓街游行一周,公安武警未加干预,到第二圈开始时游行的人突然增加到600多人,他们中有的人开始向执勤民警挑衅,向民警吐口水,骂他们是汉狗,有的人用石块砸附近的公安派出所和治安服务站。事态进一步扩大。民警为了不使骚乱队伍增多,就用催泪弹将搔乱的人群驱散,这时呛人的烟雾弥漫,石块雨点般乱飞,民警中已有两人被石块击伤,有的民誓不得不开枪示警。在现场采访的记者处在飞石和枪弹的威胁之下,只好向附近的治安服务站躲避。由于分社记者多次在骚乱现场采访,许多人早都认识他们,因此在骚乱现场采访极为危险,除了要躲避不长眼睛的石头和枪弹外,还要防备坏人的暗算。有位摄影记者为了拍下骚乱分子扔石头砸楼房的镜头,从围观的人群中拥进大昭寺广场,当时就被人认了出来,叫喊着:"把拿照相机的家伙记住,以后再收拾他。"在给记者分派任务时,我们虽然一再叮嘱记者出去要更换服装,尽量不使坏人识别出来,但拉萨市人口不多,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很难做到不让人认出来。特别是多次骚乱中,暴徒除攻击警察外就是袭击拿照相机的人和记者,弄得不好就会挨打,相机被砸抢,横祸随时都可能降临到记者头上。一位后来冲进大昭寺广场的记者,冒着飞石躲在门洞里,时而探身抢拍骚乱现场的情景,时而缩进门内躲避飞来的石块。被摧泪弹驱散的骚乱者不久又聚集一起,用牦牛鞭轮番甩石块进攻公安派出所,我们的五六名记者被围困在室内长达3个小时之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然通过电话,不断向分社汇报骚乱情况。"3・5"拉萨骚乱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扩展到四五个街道,为了准确反映情况,在外围采访的记者也极危险。他们常混入围观的人群中向围观者采访。由于情况十分复杂,好人坏人很难分辨,在骚乱分子呼喊"西藏独立"时,围观者中有人跟着举手,记者不能跟着喊,很容易孤立自己,只得不断更换地方,以隐蔽自己。值得一提的事,"3・5"这一天,由于分社做了较充分的应付骚乱事件采访的思想准备和部署,所以在拉萨多家新闻单位中,只有新华社西藏分社的记者几乎全部到骚乱现场进行采访,掌握的情况多,而且准确,反映及时,无论新闻和图片,都在公开报道中占了优势。
昼采夜酿的生活
有人把记者比作蜜蜂,在骚乱事件中采访的记者比蜜蜂的工作还要紧张。大家时而在骚乱现场,时而跑公安、武警机关了解情况;时而又急匆匆赶回分社写稿,然后又赶回现场采访,如织梭般来回往返。拉萨的3月,寒意仍浓,加上海拔3600多米严重缺氧,平常走路都是慢节奏的记者,如今却必须争分夺秒地加快速度工作,人们的心脏跳动每分钟达到一百次左右。每当他们气喘吁吁赶回分社时,已脸色苍白,浑身无力,但是为了完成这一光荣使命,记者们宁可拼命工作也不愿意放过每一条新闻。在高原工作,按常规应该多睡眠、休息好,按时进餐才能缓解缺氧给身体带来的高山反应。可是在西藏分社,每次大的骚乱发生,从领导到记者都必须打破常规,废寝忘食地工作。"3・5"骚乱期间,由于险象丛生,谁也估不透骚乱会升级到何种程度,大家只好以玩命的精神去工作,以适应纷乱的事态。3月5日当晚,记者们大部分在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少数记者为突击写稿忙到凌晨6点多,第二天8点又得投入紧张的工作。这一天多数记者只吃了一餐饭,饿了就靠饼干、点心充饥。分社的摄影记者在这次报道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团结战斗,抢发独家新闻,收到了比较理想的宣传结果。在这次骚乱期间和戒严前后,分社共发各类文字稿100多篇,摄影图片近百张。有的摄影记者为了把这次骚乱的现场情景抢拍下来,冒着生命危险到闹事地点抓拍,回来后又钻进暗房冲洗,选稿定稿,然后还要传真发稿,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三四点,有几个家住社外的记者,为抢时效,几天都不回家。
早晨6点,当疲劳了一天的记者正在休息的时候,总社打来的电话就嘀铃铃的响个不停,如果在平时,这么早的电话可以不接,但是现在,大家再疲劳也起来抢着接电话。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也深知新华总社总编室和各业务部门的同志都在日夜操劳,总社文传室和总机,只要听到是西藏分社的电话或传发稿件,都随时接线传话和接稿,这样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使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备受感动。
记得实行戒严的当晚,我们本来安排要采写一条戒严令发布后拉萨市情的新闻,准备第二天白天发稿。总编室突然来电话说要发一条"零点在拉萨"的稿件,我们认为这个点子出的好,因为国内外读者都很关心拉萨形势,迫切希望了解戒严令颁布后的情况,于是我们立即派记者分头在零点以前赶往闹事的中心八廓街和几个布岗的主要街道采访,及时发出了稿件,果然,首都各报纷纷刊载。第二天我们又采写了一条戒严后的较详细的新闻,各报纸也都采用了。事件过后,我常常在想,由于高原缺氧(特别是冬春季,有关部门测定比平原省区空气中含氧量要低40%以上),平常记者们常叫喊头痛,心动过快发慌,而在骚乱期间极度紧张的十多天工作中,没有一个说有病的,尽管从脸色可以判断出大家身体不适,但没有人肯坐下来休息,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持着那疲备不堪的孱弱身体?是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是对分裂分子极度的愤慨和对各族受害群众的纯真的同情心。这些因素凝铸成新闻战士百折不挠、英勇善战的灵魂,使他们具有了无私无畏的品格。而这种品格,正是在西藏做一名记者所必需具备和永远保持的。
团结奋战,保卫分社
3月6日,骚乱分子的破坏活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所到之处打砸抢烧无所不为。拉萨这座小城的四五条街区里处处起火,浓烟迭起。骚乱分子还沿路设卡拦截行人进行毒打,把抢来的自行车、三轮车焚烧掉。新华社西藏分社也成为暴徒攻击的目标之一,两幢平房遭到抢劫和焚烧,损失不小。
6日上午,骚乱分子到分社附近的北京东路打砸抢烧,他们像一股凶猛的洪水在300多米的路段上来回乱窜,还不时发出歇斯底里的狂笑声。我们早已预感到迟早会殃及分社的。早在骚乱发生之前,我们就从多方面听到骚乱分子要砸抢分社的消息,原因是在多次骚乱事件中新华社记者都较及时地反映了骚乱分子的罪行,特别是对几次大骚乱的公开报道更使他们恨之入骨,公安部门的同志也提醒分社同志要特别警惕。因此,在骚乱发生时,我们在首先保证搞好报道工作的同时,也安排了保卫分社的工作,并研究出几个方案。6日上午,整个北京东路和分社所在的北京中路十字路口都在骚乱分子的控制之下,下午6点左右,骚乱分子扬言要洗劫分社所在的朵森格(青年)路,这条街是汉族商店集中的街区。6点刚过,洗劫终于开始了,数百名戴大口罩的骚乱分子冲到分社大门西边的平房,砸开房门,抢搬室内物品,当街放火烧毁,将大门口的藏文机关牌子也付之一炬,最后又放火将室内东西点着。大火熊熊,浓烟扑面。尽管分社的藏族同志在门前喊话劝阻也未能幸免。在大火危及分社十来间平房宿舍的紧急时刻,全社职工、家属,甚至老人和几岁的孩子都冲上去奋力灭火。这时自来水又停止供水,大家只好用脸盆、铁桶提沙土压火,有些家属将家里仅有的开水也倒出来灭火。许多同志的头发眉毛被火舌燎焦,脸被熏烫得紫红,但谁都不肯退下来休息,直至火势被控制,消防队赶到,才算松了一口气。骚乱分子放的火,把分社同外界联系的线路烧断了,同总社联系的卫星线路和市内的电话线全部中断。我们只好派人翻墙到外单位打电话同自治区党委联系,后又派人到区党委找领导人汇报情况,要求他们设法恢复同北京联系的卫星线路。到晚上9点多钟,中断三个小时的线路终于接通了,分社的稿件又源源不断地发往总社各部门。拉萨骚乱事件结束了,戒严给拉萨带来了安全感。但我们同分裂主义分子的斗争远未结束,而且斗争进入了一个更艰巨复杂的阶段。通过这次骚乱事件报道的实践,我们认为西藏分社这支记者队伍是经得起考验的,我们对未来的斗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