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要政府冷却吗?

阿昌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3-03
消息
23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联合早报

  谈到经济过热,我们首先须要了解的是它的具体表现。虽然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GDP增长率已经达到了9.7%,但我们还不能据此认定经济出现了过热,因为改革开放20年的年均增长率就是9.7%。高增长不是过热,能够持续的高增长是经济奇迹。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经济过热的主要特征呢?

  目前,经济过热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超速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结构不合理和速度过快。

  今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4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5.8%,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钢铁、水泥行业分别增长107.2%和101.4%,而农业投资只增长了0.4%。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过快造成了原材料、能源和运输供给的全面紧张,不仅使资源和环境承受过大压力,而且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同时,相对于高速增长的投资,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增长了9.2%,与去年同期大致持平。在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的情况下,过度供给会导致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并由此增大了银行系统的贷款风险,极易导致不良资产的增加。

  尽管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增大,但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只上涨2.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4个百分点,可见价格水平的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的上涨拉动的,投资过热对总体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

  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并非经济未出现过热现象,而是由于这种过热在传递过程中出现阻塞,因此还未在价格上清晰的表现出来。

央行不放弃加息手段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中国城乡有效需求疲弱。由于“三农”问题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民间消费的潜力并未释放出来,因此中上游原料和中间品的价格攀升未表现在下游消费品价格上。

  不过,如果这种投资过热的情况持续下去,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将持续加大。

  由于面临这样的危险,国务院和人民银行等部门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以遏制经济持续过热的趋势。

  目前,政府出台的调节措施主要是行政性手段,包括央行调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到7.5%,一次性冻结金融机构可用资金1100亿元人民币,并将商业票据再贴现率调高0.27个百分点至3.24%。

  推迟或取消某些工程项目,如国务院下令停止批准今年新的钢铁、铝和水泥项目,要求重新审批在建的包括商用办公楼、高尔夫球场和购物中心等投资项目。

  同时,整顿各地开发区并阻止将农田转为基本建设项目的用途等;此外,银监会对流向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银行信贷资金进行专项检查,并将严格控制新的投资贷款流向这些行业。

  目前来看,还是行政性手段多于市场性手段,对于后者如提高基础利率等措施的应用较为谨慎。

  央行提升利率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尽管当前的实际利率处于负利率状态,上调空间较大。但一方面提高利率对于遏制投资过热效果有限,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高于美元利率1个百分点左右,升息不但会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会引发国际游资套利套汇的问题,而且会对尚未全面启动的消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央行轻易不会采取升息的办法。

  不过,如果央行抑止货币供应的举措不能产生预期效果,过度投资和通胀压力持续增加的话,央行也不会放弃利用加息作为调控手段,毕竟利率作为货币价格,可以有效甄别投资项目的优劣,通过市场力量而非行政力量来促进经济基本面的好转。

调控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有效还要视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情况而定。究其原因,地方政府在此次经济过热中扮演了比中央政府更重要的角色。

  例如,今年头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了12.1%,而地方项目投资却猛增了64.9%,因此中央政府的政策必须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才能有效贯彻实施。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地方通过经营土地获得资金,大搞市政建设、开发区项目,企业用相对较低成本获得土地,又以土地抵押贷款,银根又一度比较宽松,造成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上项目、高开发,导致投资超速增长。

  此外,地方政府的预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之所以今年一季度钢铁工业在严控下依然增长了170%,主要由于地方政府预期中央要严控新上项目,所以都抓紧在第一季度开工,结果开工了1.9万个新项目。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能否真正有效地执行中央政策,是此次调控措施能否生效的必要条件。

  由于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局部地区、行业的投资过热在政府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调控下,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

  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目前中央政府严格治理的是低水平重复项目建设,并不会影响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两地投资不会缩减。

  此外,如果政府的降温政策能够产生效果,那么未来过热现象将获得有效控制,措施的覆盖范围将不至扩大。

对本区域也有影响

  由于温家宝总理前不久的讲话,亚洲地区股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这种过度反应一方面说明中国在亚洲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各国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

  当然,由于当前东亚地区出口增长的50%以上都流向中国大陆,因此中国经济的降温将会对本区域各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冲击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是有限的。

  其中,受影响较大的应该是与中国大陆经济关系比较密切的台湾和韩国。台、韩是对中国出口依赖度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分别为25%和18%,因此如果中国经济降温,将会导致从台、韩进口减少,影响后者的增长。

  即便如此,根据世界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卡拉斯的估计,影响也不会很大。例如,如果中国进口增长减少10%,只会对韩国和台湾的GDP增长造成不到1%的损失,对于泰国、新加坡的GDP影响则不到0.5%,而且这种影响会被日本在本区域内进口的增速加快和全球贸易增速提高所抵消。

  同时,如果中国成功实现软着陆,由此导致的经济稳步增长将有利于区内各经济体的经济表现。由此可见,中国的降温政策从短期看会对亚太地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而从长远看,则是正面且必要的。









:flamin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