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量子信息实验国际领先

德克士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2-01
消息
15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自然》杂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领衔完成的“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这一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成果表明,中国在多粒子纠缠态研究方面成功超越美、法等发达国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

  一日出版的最新一期权威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率先完成的这项科研成果,称“尽管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现非常困难,但是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这一壮举,他们的实验方法将在量子计算和网络化的量子通信中有重要的应用”。

  此项科研成就也引起众多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他们评价说,“这是多粒子纠缠态实验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将极大地推动量子纠错和网络化量子信息处理的实验探索”。

  在量子物理学、信息学实验领域,年仅三十四岁的青年科学家潘建伟开展了一系列有世界影响的开创性工作,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本次已是他七年来个人在《自然》上发表的第八篇科研论文。他一日下午在此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试图通俗地阐述这项重大成果,但术业非专攻的记者们仍感深奥而云里雾里。

  潘建伟介绍说,“多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是近年来国际上蓬勃发展的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领域长盛不衰的研究热点。此前,三粒子和四粒子之间的量子纠缠已在实验上得到实现,并被用来证明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即一种被爱因斯坦称为“遥远地点间幽灵般的相互作用”。但要实现普遍适用的量子纠错,须同时把五个粒子纠缠起来并加以相干控制才行。这在技术上难度极大,一直是国际上长期公认的高难课题。

  潘建伟及其同事经过三年艰苦努力,攻克种种技术难关,终于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他们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完成五粒子纠缠态实验的科研小组。该小组还利用五光子纠缠源在实验上演示了一种更新颖的量子态隐形态传输,即“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这也是量子纠错和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技术。

  引国际学术刊物重视 专家解释何为“量子纠缠”

  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一日出版的最新一期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率先完成的“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称“他们的实验方法将在量子计算和网络化的量子通信中有重要的应用”。

  那么,什么是“量子纠缠”?完成此项实验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提供的资料称,所谓“量子纠缠”,就是指不论两个粒子间距离有多远,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现象,即两个粒子间不论相距多远,从根本上讲它们还是相互联系的。


  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可成为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机和“万无一失”的量子保密系统的基础。

  量子信息学告诉人们:为了进行远距离的量子密码通信或量子态隐形传输,人们需要事先让距离遥远的两地共同拥有最大的“量子纠缠态”。

  但由于在量子通信通道中存在种种不可避免的环境噪声,“量子纠缠态”的品质会随着传送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也就是说,两个粒子之间的纠缠会因传播距离的增大而不断退化,其纠缠数量也会随之越来越少。这是导致量子通信手段目前只能停留在短距离应用上的根本原因。
 
高科技啊,不懂的说...
不过还是强顶先!
 
The title is misleading. Actually it is a result of Chinese, Austrian and Germany scientis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is working for German.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