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快递 : 没有了能源,中国经济怎么腾飞?

laoren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6-02
消息
150
荣誉分数
7
声望点数
0
华夏快递 : 没有了能源,中国经济怎么腾飞?

From: 华夏文摘

6月30日,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在莫斯科会见中国驻俄大使刘古昌时表示,俄政府可能在今秋就铺设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石油管道(泰纳线),这条干线确定后,将具体讨论修建通往中国的支线问题。他同时透露,由于俄内部各种因素,特别是环境保护等问题,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项目安大线和日本方面早先提出的安纳线,均被俄有关部门否决。

从“安大线”到“安纳线”再到“泰纳线”,搁浅已久的东北亚石油管道到底走哪条线路?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其中的故事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经济与地理因素,而且涵盖了复杂多变的能源争夺、政治角力、外交捭阖以及民族情绪,引发了全球的强力关注。

缺油之痛在中国蔓延

新华网消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石油产量增速放慢,而原油进口量和消费量则大幅上涨。截至2003年年底,中国全年共生产原油16931.9万吨,同比增长1.5%;2003年中国共进口原油9112.63万吨,同比增长31.29%;国内原油消费量为25231.2万吨,同比增长10.15%,石油消费总量为27389.2万吨,同比增长11.52%。

面对中国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为了扩大供给,中国企业除了不断在境内开采石油外,还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有专家认为,应该利用现有技术和资金到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去开发石油,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持这一观点的专家认为,只要有充足的海外石油产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和抵缓原油高价位对经济发展的冲击,稳定国内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迄今为止,我国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围已扩展到中亚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印尼、缅甸,中东利比亚、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委内瑞拉,非洲苏丹等地。我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一来,中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因此,国内普遍的看法是,“走出去”买油不如“走出去”采油。

9载谈判无果悲情“安大线”

但是要走出去,也充满坎坷,中俄“安大线”就是一个教训,1994年,俄最早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项目的设想,此后,负责该项目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通过9年的讨论、协商与谈判,签订了一系列推动项目进展的政府间与公司间协议。

新京报报道,这条石油管道起点为俄罗斯的安加尔斯克,终点至我国大庆,简称“安大线”。总长度为2260公里,800公里在中国境内,按照协议中俄双方各自负责本国境内的管道建设,预计耗资25亿美元。这条管道预计于2005年初步建成,初始阶段俄每年将向中国出口原油2000万吨,2010年后每年将输出3000万吨。

去年9月3日,俄罗斯新闻时报曾报道,9月2日,俄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扬科夫在贝加尔地区环保会议上发言时,宣布最终否决尤科斯石油公司提出的铺设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项目。扬科夫称,因为“南路”要横穿通卡国家公园,违反俄罗斯自然保护法。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坚持的“北路”则直接靠近贝加尔的地震多发地带,一旦管道发生泄漏事故,将难以迅速处理。

俄消息报2003年12月又曝出惊人内幕:俄联邦安全会议在11月下旬召开的会议上决定改变从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路线(安大线),把该石油管线的终点改建在俄远东的纳霍德卡(安纳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与日本的打算不谋而合。

这一既解俄罗斯经济之困,又解中国能源之乏的“安大线”工程,因日本政府的强力介入与竞争,并提出新线路、新方案而横生变数。“安大线”方案顿时搁浅。

据记者了解,俄最早提出的中俄石油管道项目是从外蒙古直接穿过来进入中国,这也是一条最近、最安全的线路,但当时中方考虑到要保住大庆这个因石油枯竭而逐渐衰落的资源型城市,从而提出让其从满洲里绕道贝加尔湖的“安大线”方案以使大庆受益,而自这个方案提出起,中俄石油管道项目便走上了漫长的不归路。

中国石油战略痛定思痛

中国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石油问题专家刘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中国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进口已经占据石油需求的1/3,国际石油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中国,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多元化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刘明认为,石油战略也应该多元化,首先要加强国内石油开采,即国内不断有计划地保护性地加大勘探力度;其次对石油的使用应该是经济的,不断提高石油利用效率,而不是滥用,而且要把节约能源真正在实施中得到体现,而不仅停留在政策层面上。刘明还指出,尽管中国不能在短期内改变进口石油对中东的依赖,但石油进口必须尽快实现多元化,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足迹遍及各大洲也是一种体现。

刘明特别强调要尽快建立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她认为这需要资金、技术以及石油储备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刘明告诉记者,石油战略及战略储备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一直没有得到完善,她指出有两个方面的疏忽,首先,一些政策性的东西制定出来后,其可操作性、有没有监督机制以及是否健全有待商榷;其次,中国一直没有成立一个权威性的能源机构来执行战略、协调大局,这个机构要有独立的最高的权力,有能力约束各地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其权威性和专业性要远远高于发改委的能源局和人大的能源环境委员会,后者只能称为常务的执行部门和立法部门而已。

对于中俄管道线路问题,刘明指出,尽管某一个项目的成败与否不会完全影响中国整个石油战略的全局,但不能否认像“安大线”、“泰纳线”对我国的石油需求及安全势必产生一定影响。她认为在一些重大的海外石油战略问题上,政府必须要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在一些相应方面提供外交手段等。同时必须要让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统筹大局,以便从国内需求、本国利益等更高的层面上来考虑问题,而不能将重任完全寄托在一家公司身上。

韩晓平指出,中日双方都要冷静看待泰纳线,同时认识到中日在能源利益上有很多共同点,亦可加强能源合作。

他同时认为,中国能源界近年来辛勤的海外耕耘印证了一个简单的但又十分重要的道理,我们需要用多元化的能源战略来应对类似俄罗斯的多元化出口战略。只要我们实现了能源进口地域的多元化、进口方式的多元化,辅之以将要建立的能源战略储备,中国的能源战略才能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互动和经贸交流中稳住阵脚。从这一个角度讲,中俄石油管道固然非常重要,但我们也应有失败的准备,以多元化来化解其负面影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