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6)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TCY1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TCY1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6-17
消息
52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在甲午战败的第2年,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有名的“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抨击清政府的投降路线和腐朽统治。民主革命的先躯孙中山组织了反对清朝统治的广州起义,他说:“清廷腐败尽露,人心激愤。”是的,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的是政治原因。当时统治中国并主持战争的清朝政府极端腐朽没落,不可能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取得胜利。

  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

  清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不停。朝廷分成帝后两党,一班文臣拥戴光绪皇帝前台执政,但并无实权。“阴主朝政”的慈禧太后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不放松窝里斗。1894年11月26日,旅顺失守的消息传入北京,引起举国震惊。这天慈禧太后召见枢臣,大家以为她会对时局有所垂询,但没想到太后突然宣布把光绪皇帝宠爱的珍、瑾二妃降为贵人,并贬斥主战派大臣侍读学士文廷式和户部侍郎志锐,前方战场形势吃紧,宫廷还在内争,朝臣们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这与日本朝野同心,上下一致形成巨大反差。范文澜分析说:“中日战争与帝后党争有密切关系。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和,要保住自己的实力,两党借和战争夺权利,随着军事的惨败,后党在政争上取得胜利。”朝廷如此,地方和军队也是派系林立。

  军队和军事工业分属几个洋务集团,带有封建割据性。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形成了李鸿章的北洋、淮军;张之洞的南洋;曾国荃、左宗棠的湘系。他们把各自的军队和军事工业作为本集团的私产。李鸿章特向朝廷申明“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局乃是淮军命脉关系所在,诚不敢轻以托付。”各派系之间畛域分明,相互倾轧。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参奏李鸿章说:“是水师(指北洋水师)并非中国沿海之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再阅数年,兵权益盛,恐用之于御敌则不足,挟之于自重则有余。”此言虽有偏激之处,却也道出部分实情。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中“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专为直隶、满州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

  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地方和军队便自成体系,各行其是。加之列强进行渗透,在中国培植代理人,派系更为复杂。平时争权夺利,战时互不配合。日军在荣城登陆,李鸿章因为那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防地而置之度外。等到荣城失守,威海危在旦夕,李秉衡又因为那是李鸿章的领地而漠不关心。南方调来的援军又不归二李节制,于是出现了威海孤军作战,得不到增援的奇怪情况。中国军队因为门户之见形成的互不统属、各自为阵给日军造成了极大便利,使其各个击破的战略每每奏效。

  慈禧太后在内争中颇有成就,数十年里始终牢牢把握着权力,但在抵御外侮方面,实在是起着很坏的作用。1891年,慈禧转发户部的奏疏,“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解部充饷。”对此,连惟老佛爷之命是从的李鸿章都有意见,上奏说:“方奏激励之恩,忽有汰除之命,惧非圣朝慎重海防作兴士气之至意也。”台湾巡抚刘铭传听到这个消息顿足叹道:“人方我,我却自决其藩,亡无日矣。”

  削减军费,固然因为国家财政紧张,但大量的资金并没有用到国计民生上。1894年是太后的60寿辰,她早就打算好好庆贺一番。先是修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紧接着开始修建颐和园,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国际形势紧张,御史上奏请求停止建设以保军费,慈禧大为恼怒,申斥那个不识时务的御史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于是再没人敢说二话,捧场的倒还不少,各省督抚相约报效白银260万两,以“本银专备购各舰,设防一切要务”的各义上解朝廷,实际上这些钱都化为颐和园的山光水色了。资金还有缺口,办法也到了极致,竟用海军名义向外商借款,甚至采用卖官的办法,朝廷出台政策,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台以下均可捐买,已经到了不管不顾、匪夷所思的地步。

  大兴土木要花钱,贺寿场面也要花钱。从紫禁城到颐和园,沿路张灯结彩,景点密布,仅此一项耗银240万两。一方面穷奢极欲地挥霍,一方面国防经费极端拮据。海军申请更新火炮18门需银61万两而不可得。1894年11月7日,是慈禧太后寿诞的正日子,颐和园里大宴群臣,喜庆非凡。也就在这一天,海军基地大连陷于敌手,热闹的庆典和纷飞的战火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同时上演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廷没带好头,下边更是放胆胡来。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舰的钱只买了3舰。外商给了好处便在造船时偷工减料,有人向李鸿章举报,但他不以为意。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颇受重用,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的供应。他“偷盗抵换”,供给海军的炮弹量少质差,黄海之战舰队炮弹缺少就与此公有关。梁启超评论说:“枪或苦窳,弹或赝物,枪不对弹,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之人廉明,谁能信之?”军队后勤保障虽是业务问题,但也深受政治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最终成为战争胜负的因素。(白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