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04年11月2日20:51:23(京港台时间)
--------------------------------------------------------------------------------
王学仁:见证清白──仰融失守华晨真相(连载18)
(续前)第七章 三进领馆,办理赴美采访签证
时过片刻,叶骏开着一辆2.8排量、挂着军牌的奥迪A6车赶到打浦桥,纪硕鸣迎上前,不由暗思,在这样的风声中,叶骏还开着这么一辆十分显眼的车上街,看来他也是个有点来头的人了。
递上两本近期的《亚洲周刊》,纪硕鸣直问:“你看看,近期我能不能采访到仰融?”叶骏摇摇头,十分无奈地说:“我没有办法直接联系上老板了,虽然我早已是香港身份,并不是内地居民,但已经被限制出境了,去了几次机场,都被边检给拦了回来,而且还不告诉我什么原因,进进出出也十分危险。所以,我把你的采访提纲拆开,分成几段,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断断续续地全部传真出去。”
是这样啊……纪硕鸣不再问下去,听叶骏继续说:“我跟老板10多年,不像苏强、吴小安他们,都是从老板那里拿走了大钱的人,实际上我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但是,做人要像个样子,我一直认为老板对我不薄,一直认为他是个好人,没有做过什么违法事的人,我也没有跟着老板做过什么违法的事,所以我虽然见不到他了,但还是要跟着他。”
接着,叶骏提出了另一个可以使港刊资深特派员联系上仰融的途径:“这样吧,我给你一个香港的地址,中环和记黄埔大厦6楼,圆通科技就在那里。你可以去找两个人,一个是李□,一个是黄春华,他们都是留学回来的,李□是圆通科技的董事、行政总裁,黄春华是财务总监。在香港那里同他们说你要采访老板的事,可能会比较方便,我想你能够直接找到老板。”
有了这么一个采访仰融的去处,纪硕鸣心里有了底,回到香港后,他按照叶骏提供的地址,于8月29日下午2时,踏进和记黄埔大厦,按响了圆通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门铃。
从名字上猜想,李□可能会是个女总裁,而女人常常显得很感性,对第一次见到的陌生男人,若感到顺眼,那真会帮忙,倘觉得不那么舒服就不会太尽心了,而男人则理性一些,相处中办事图个结果,不会在初次相识时就分出远近。故而,纪硕鸣对迎门而站,出面来接待的女职员说:“我是《亚洲周刊》的纪硕鸣,我找黄春华。”
听清来人报出的身份,她马上以一种已在等候和似曾相识者的语调说:“噢,你来了,好的,好的,你请进。”随她进了会议室坐下,过后纪硕鸣知道此人并不是台前接待职员,而是李□总裁的秘书,而李□并非女总裁,却是一个瘦瘦高高的小夥子,同黄春华一样善待外人。
两三分钟后,黄春华来到会议室,听明白纪硕鸣迫切希望采访仰融,非常执着地要来报道华晨事件后,说出实情:“可以告诉你,正像你所说的那样,仰总已到了外面,现在美国的家里。”
他在美国的家里,而市面上对仰融的各种报道却出现了多种说法,都没有弄清楚仰融的真实去处。追踪仰融多日,第一次得知仰融的确切下落,纪硕鸣心里踏实不少,接着说:“能够采访他的话,我就去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办理签证,去那边采访仰融。”
赴美采访能走得那么容易吗?尤其是9月将至,“9.11”这个恐怖之日就要一周年,美国人会把国门把得很紧很紧,签证官能在纪硕鸣的护照上落笔放行吗?
其实,外界不知,《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与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常有走动,他在香港长大,去台湾读的大学,毕业后留在台北,进中国时报等媒体任职,后去美国留学,读经济学专业,出了校门在纽约办过报纸,然后才回港主事《亚洲周刊》,同前任美国驻港总领事、现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润石私交很深,常有走动。稍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导弹驱逐舰访港,舰队司令官弗雷德里克.R.罗赫少将以文化交流为由,上岸来到《亚洲周刊》编辑部参观、访问,专程看望邱立本。
多年来,美国驻港总领事馆认同《亚洲周刊》是全球华人中最有影响的杂志,常常把《亚洲周刊》所刊载的相关文章译成英文,传回华盛顿,供国务院研究中国香港和内地,以及全球华人所用,让白宫和国会的决策人物了解华人的正直声音。但是,美领馆的官员也多次对邱立本讲:“你们《亚洲周刊》为什么老是刊登反美的报道,跟我们美国不那么友好?”
邱立本畅怀大笑,据实解释:“我们刊物代表了华人的声音,坚持新闻真实,并不是反美,我同你们领馆就一直很友好,很多美国好的东西,我们也是一样来作突出宣传的嘛。”
在《亚洲周刊》任职,有了这般底气,纪硕鸣不会对赴美签证过多留意,所以对黄春华说:“希望你能把我的意见转达给仰融先生,我想采访他,可以我去美国,也可以在第三地与他会面,如果他感到实在不便,还可以通过电话对他进行采访,由他来选择他认为最合适的地点和方式。”
讲完这些,纪硕鸣觉得已经充分地表达出了《亚洲周刊》采访仰融先生的本意,起身告辞,于下午3时50分回到编辑部,向总编辑邱立本汇报去圆通科技的进展。
王学仁《见证清白》详细记述了仰融案始末。(多维社)
邱立本办刊,一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原创性,不赞成转引他人的报道,愿意花大钱让特派员去实地采访,以求在面谈中得到第一手的素材。所以,听完纪硕鸣讲的有可能当面采访仰融后,他当即说:“仰融一旦决定接受采访,你马上走,去美国见他,采访费用不是问题,这个钱值得花下去……”
正说着,纪硕鸣隐隐约约地听到自己桌上的电话铃响,会不会是黄春华打来的电话?他返身跑回座位,抓起听筒,十分意外地听到了从美国传来的声音:“纪先生吧?我是仰融。”
是他!仰融这么快就作出了回应,打来电话,纪硕鸣顿觉兴奋,接着一阵轻松,预感采访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他看了看手表,正是下午4时,洛杉矶该是子夜12点钟了。
应声讲了几句,他听仰融说:“纪先生,你要求采访我的情况,我都知道了,我可以接受你的采访。”接着,他又说:“事情你也可能有点知道了,我是一心一意在做中国的汽车工业,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我也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现在辽宁省政府把整个华晨拿过去了,有人还要整我,这世上还有没有公道?”
仰融先生在国际长途电话中,这番十分激动的讲述,就像重锤一般敲击在港刊资深特派员的心上。虽然,纪硕鸣对华晨事件并没有多少了解,但也依然十分理解仰融的处境,除了百亿资产失落之外,他还感到在中国都不能安生,不得不远走美国,仰融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真相要公布,有多少内幕要揭开,可是连日来他又没有合适的地方去说,一旦闻知《亚洲周刊》正在多处寻找,急于采访到他时,他的话音当然会充满激情。
仰融有那么多的话要讲出来,那么他是在电话中接受《亚洲周刊》的采访,还是同意记者过去,在美国当面接受采访?此时,纪硕鸣不知仰融先生究竟能打开哪一扇门,抓起笔把他在电话中所说的话,择要记录了下来。
看看纸上已记下的几大段文字,纪硕鸣向仰融作出提醒:“仰先生,你今天打电话来,是信任《亚洲周刊》,也是愿意接受我采访的一种表示。那么,我们先确定一下采访的方式,如果你能够接受当面采访,我马上办签证来美国,如果你觉得不妥,不见面,那我就在电话里对你作访问,采用哪一种方式由你决定。”
“好的、好的,《亚洲周刊》是一份很有影响的刊物,也是我信任的杂志,今天我打电话来就是要告诉你,我可以接受你们的采访,最好还是你过来,到美国这里来采访。”仰融向纪硕鸣大开采访之门,接着又关心地问:“你申请来美国的签证,有什么困难吗?”
朝总编辑邱立本的办公室那边看了看,纪硕鸣心里有了底,说:“行,那我就来美国,我相信签证上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知道纪硕鸣赴美无碍,仰融接上话:“好的,那你就过来吧,具体怎么走,你去跟黄春华联系,你来往美国的费用可以……”
不待仰融先生说完,纪硕鸣料到他的下文会是什么意思,马上插话:“我们《亚洲周刊》有个规定,为了使采访和报道更加客观、公正、真实,像采访你这一类的报道,我们不会让被采访者开销来往所需的费用。”
(未完待续)
title_b5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有感而发] [网友报导] [新闻总目录]
多维新闻检索 检索说明...
2004年11月2日20:51:23(京港台时间)
--------------------------------------------------------------------------------
王学仁:见证清白──仰融失守华晨真相(连载18)
(续前)第七章 三进领馆,办理赴美采访签证
时过片刻,叶骏开着一辆2.8排量、挂着军牌的奥迪A6车赶到打浦桥,纪硕鸣迎上前,不由暗思,在这样的风声中,叶骏还开着这么一辆十分显眼的车上街,看来他也是个有点来头的人了。
递上两本近期的《亚洲周刊》,纪硕鸣直问:“你看看,近期我能不能采访到仰融?”叶骏摇摇头,十分无奈地说:“我没有办法直接联系上老板了,虽然我早已是香港身份,并不是内地居民,但已经被限制出境了,去了几次机场,都被边检给拦了回来,而且还不告诉我什么原因,进进出出也十分危险。所以,我把你的采访提纲拆开,分成几段,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断断续续地全部传真出去。”
是这样啊……纪硕鸣不再问下去,听叶骏继续说:“我跟老板10多年,不像苏强、吴小安他们,都是从老板那里拿走了大钱的人,实际上我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但是,做人要像个样子,我一直认为老板对我不薄,一直认为他是个好人,没有做过什么违法事的人,我也没有跟着老板做过什么违法的事,所以我虽然见不到他了,但还是要跟着他。”
接着,叶骏提出了另一个可以使港刊资深特派员联系上仰融的途径:“这样吧,我给你一个香港的地址,中环和记黄埔大厦6楼,圆通科技就在那里。你可以去找两个人,一个是李□,一个是黄春华,他们都是留学回来的,李□是圆通科技的董事、行政总裁,黄春华是财务总监。在香港那里同他们说你要采访老板的事,可能会比较方便,我想你能够直接找到老板。”
有了这么一个采访仰融的去处,纪硕鸣心里有了底,回到香港后,他按照叶骏提供的地址,于8月29日下午2时,踏进和记黄埔大厦,按响了圆通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门铃。
从名字上猜想,李□可能会是个女总裁,而女人常常显得很感性,对第一次见到的陌生男人,若感到顺眼,那真会帮忙,倘觉得不那么舒服就不会太尽心了,而男人则理性一些,相处中办事图个结果,不会在初次相识时就分出远近。故而,纪硕鸣对迎门而站,出面来接待的女职员说:“我是《亚洲周刊》的纪硕鸣,我找黄春华。”
听清来人报出的身份,她马上以一种已在等候和似曾相识者的语调说:“噢,你来了,好的,好的,你请进。”随她进了会议室坐下,过后纪硕鸣知道此人并不是台前接待职员,而是李□总裁的秘书,而李□并非女总裁,却是一个瘦瘦高高的小夥子,同黄春华一样善待外人。
两三分钟后,黄春华来到会议室,听明白纪硕鸣迫切希望采访仰融,非常执着地要来报道华晨事件后,说出实情:“可以告诉你,正像你所说的那样,仰总已到了外面,现在美国的家里。”
他在美国的家里,而市面上对仰融的各种报道却出现了多种说法,都没有弄清楚仰融的真实去处。追踪仰融多日,第一次得知仰融的确切下落,纪硕鸣心里踏实不少,接着说:“能够采访他的话,我就去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办理签证,去那边采访仰融。”
赴美采访能走得那么容易吗?尤其是9月将至,“9.11”这个恐怖之日就要一周年,美国人会把国门把得很紧很紧,签证官能在纪硕鸣的护照上落笔放行吗?
其实,外界不知,《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与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常有走动,他在香港长大,去台湾读的大学,毕业后留在台北,进中国时报等媒体任职,后去美国留学,读经济学专业,出了校门在纽约办过报纸,然后才回港主事《亚洲周刊》,同前任美国驻港总领事、现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润石私交很深,常有走动。稍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导弹驱逐舰访港,舰队司令官弗雷德里克.R.罗赫少将以文化交流为由,上岸来到《亚洲周刊》编辑部参观、访问,专程看望邱立本。
多年来,美国驻港总领事馆认同《亚洲周刊》是全球华人中最有影响的杂志,常常把《亚洲周刊》所刊载的相关文章译成英文,传回华盛顿,供国务院研究中国香港和内地,以及全球华人所用,让白宫和国会的决策人物了解华人的正直声音。但是,美领馆的官员也多次对邱立本讲:“你们《亚洲周刊》为什么老是刊登反美的报道,跟我们美国不那么友好?”
邱立本畅怀大笑,据实解释:“我们刊物代表了华人的声音,坚持新闻真实,并不是反美,我同你们领馆就一直很友好,很多美国好的东西,我们也是一样来作突出宣传的嘛。”
在《亚洲周刊》任职,有了这般底气,纪硕鸣不会对赴美签证过多留意,所以对黄春华说:“希望你能把我的意见转达给仰融先生,我想采访他,可以我去美国,也可以在第三地与他会面,如果他感到实在不便,还可以通过电话对他进行采访,由他来选择他认为最合适的地点和方式。”
讲完这些,纪硕鸣觉得已经充分地表达出了《亚洲周刊》采访仰融先生的本意,起身告辞,于下午3时50分回到编辑部,向总编辑邱立本汇报去圆通科技的进展。
王学仁《见证清白》详细记述了仰融案始末。(多维社)
邱立本办刊,一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原创性,不赞成转引他人的报道,愿意花大钱让特派员去实地采访,以求在面谈中得到第一手的素材。所以,听完纪硕鸣讲的有可能当面采访仰融后,他当即说:“仰融一旦决定接受采访,你马上走,去美国见他,采访费用不是问题,这个钱值得花下去……”
正说着,纪硕鸣隐隐约约地听到自己桌上的电话铃响,会不会是黄春华打来的电话?他返身跑回座位,抓起听筒,十分意外地听到了从美国传来的声音:“纪先生吧?我是仰融。”
是他!仰融这么快就作出了回应,打来电话,纪硕鸣顿觉兴奋,接着一阵轻松,预感采访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他看了看手表,正是下午4时,洛杉矶该是子夜12点钟了。
应声讲了几句,他听仰融说:“纪先生,你要求采访我的情况,我都知道了,我可以接受你的采访。”接着,他又说:“事情你也可能有点知道了,我是一心一意在做中国的汽车工业,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我也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现在辽宁省政府把整个华晨拿过去了,有人还要整我,这世上还有没有公道?”
仰融先生在国际长途电话中,这番十分激动的讲述,就像重锤一般敲击在港刊资深特派员的心上。虽然,纪硕鸣对华晨事件并没有多少了解,但也依然十分理解仰融的处境,除了百亿资产失落之外,他还感到在中国都不能安生,不得不远走美国,仰融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真相要公布,有多少内幕要揭开,可是连日来他又没有合适的地方去说,一旦闻知《亚洲周刊》正在多处寻找,急于采访到他时,他的话音当然会充满激情。
仰融有那么多的话要讲出来,那么他是在电话中接受《亚洲周刊》的采访,还是同意记者过去,在美国当面接受采访?此时,纪硕鸣不知仰融先生究竟能打开哪一扇门,抓起笔把他在电话中所说的话,择要记录了下来。
看看纸上已记下的几大段文字,纪硕鸣向仰融作出提醒:“仰先生,你今天打电话来,是信任《亚洲周刊》,也是愿意接受我采访的一种表示。那么,我们先确定一下采访的方式,如果你能够接受当面采访,我马上办签证来美国,如果你觉得不妥,不见面,那我就在电话里对你作访问,采用哪一种方式由你决定。”
“好的、好的,《亚洲周刊》是一份很有影响的刊物,也是我信任的杂志,今天我打电话来就是要告诉你,我可以接受你们的采访,最好还是你过来,到美国这里来采访。”仰融向纪硕鸣大开采访之门,接着又关心地问:“你申请来美国的签证,有什么困难吗?”
朝总编辑邱立本的办公室那边看了看,纪硕鸣心里有了底,说:“行,那我就来美国,我相信签证上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知道纪硕鸣赴美无碍,仰融接上话:“好的,那你就过来吧,具体怎么走,你去跟黄春华联系,你来往美国的费用可以……”
不待仰融先生说完,纪硕鸣料到他的下文会是什么意思,马上插话:“我们《亚洲周刊》有个规定,为了使采访和报道更加客观、公正、真实,像采访你这一类的报道,我们不会让被采访者开销来往所需的费用。”
(未完待续)
title_b5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有感而发] [网友报导] [新闻总目录]
多维新闻检索 检索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