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及台湾的“严重分歧”
――解读“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7211] (2004-12-09)《联合早报网》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现状无疑是比较清晰的:大陆并未真正去治理大陆,而台湾更象一个高度自治的“政府”在独立运转。
可是究竟两岸的分歧达到什么程度,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是,随着近两年,特别是近一年媒体的极大关注,似乎突然发现一个可怕的但是优势一个现实的状况――两岸的分歧,远远超出许多人的想象,我不愿意说没有任何讨论的空间,但是事实却很可能就是如此,或者将要如此,原因如下:
首先,政治高层没有互信。这是媒体上基本的共识。对于陈水扁,大陆不再“听其言,观其行”,而是“听我言,观你行”。前者还包含有互动的含义,后者似乎成了两条互不交合的“平行线”。不过,正因为政治自身的复杂性,使人们怀疑,这可能是一种假象,或者是某些官员的政治游戏,而没有多少说服力;更何况大陆的政治结构也的确会给人留下许多疑问。
可是,比政府行为更有代表性的民众的观点,就更加有说服力了。前几个月,一度热吵民间的反日浪潮,特别是网络上的声音,让当权者都有些头疼;而同时,关于台湾独立问题,大陆与台湾的网络声音,也是互相漫骂一片,固然有个别试图理性互相理解的朋友,但随着交流的深入,发现理解没有了空间。交谈无法进行,网络上的两岸热烈辩论,也随之慢慢沉寂。如果说,年轻人代表未来,那么当年轻人都无法理解“敌对”双方的合理之处的时候,怕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除了战争,没有什么选择了――一如西方的“宗教冲突”。
前几天在南京,几家台资企业在招聘文件中,把台湾说成“国家”,于是300名学生集体退出抗议。我想,当企业认为理所当然,而在就业状况急剧恶化的内地,大学生竟然没有一个人为了“饭碗”而模糊“台湾问题”,而且坚决退出抗议。如果你再知道一点:中国人强烈反对日本,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大范围抵制日货。你也许会更加深刻了解到“台湾问题”的厉害程度。
再次,尽管如此,我们最相信的还是,国家发展与进步的脊梁――知识分子。可是知识分子对台湾独立是什么看法呢!?这里只举一个例子:
凤凰卫视12月5日消息 据海外媒体报道,台湾陆委会主委吴钊燮昨天提出「两岸学界信心建立机制」构想,主张台湾立委选后两岸互派一名学者长驻,享有部分涉外人员待遇,担任双方政府讯息通报的桥梁,为促进两岸正常化的互动创造有利条件。吴钊燮表示他出身学术界,充分了解两岸学术界,尤其是法政与国际关系学界在两岸关系上所能发挥的角色,因此提出前述构想。吴钊燮主张,两岸政府透过管道知会对方后,互派一名法政或国际关系方面的菁英学者长驻二至三年,所撰写报告可密传各自政府参考,这位学者经授权后可担任双方政府讯息通报的桥梁,包括相互通报重要国际会议信息,互邀对方共同参与公开研讨会。另外,两岸政府应保障对方派遣学者研究访谈及参与公开学术活动的权利,并给予部分涉外人员待遇,受指派学者可带领博士生数名共同进行研究。双方学术界也应立即透过此一管道,相互约束停止让对方感到难堪或感到强烈敌意的公开评论。
针对陆委会提出「两岸学界信心建立机制」构想,前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北京联合大学台研所名誉所长李家泉表示,不管是哪种性质的学者,两岸问题一定要视为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来研究,如果把两岸关系当成国际关系,再互派学者长驻,大陆绝不接受。
客观来说,如果不是有什么某种不可告人的企图的话,知识分子,特别是有水平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观点一般还是许多建设性。可是如果,争论双方连起码尊重对方的观点都无法做到的话,那就根本不必讨论,因为这是学术争论最低的标准。很遗憾,我们看到的,恰恰可能就是,两岸学者似乎已经或正在失去对对方观点的起码的“尊重”。
再看看,大陆内部学者的声音,没有支持“台独”的,哪怕是理解“台湾民主”也极少看到。就连身处外界的文化名人龙应台女士发表了一些“理解民主”的文章,也被多少人所反驳。听说国内有位大学者,刚发表了一篇理解和支持“台湾民主”的文章,很快便招来网络青年铺天盖地的反对与漫骂,名声也急剧下滑。后来,自然很少人敢触雷― ―这里的雷,前所罕有的是人民设定的,而不是政府埋下!
想想看,如果连知识分子都无法交流的问题,除了战争还有别的选择吗!?
最后,我想,肯定还有人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许有什么政治或别的压力在里面。尽管我认为这已非常微小,以致可以忽略不计,我还是愿意不同意见者,多看看国外知识分子,专家对“台湾问题”的担忧,看看新加坡的李光耀、吴作栋等重要人物,对台湾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为什么???
因为,台湾问题关系着中国的“核心”利益!中文很有意思,与核心有相同意思的词非常多,象关键、重要、很关键、很重要、十分关键、十分重要、非常关键、非常重要、不可替代、无法不重视等等,没有一个比“核心”更重要的了。至少,中共的文件是这样运用词汇的,不信的话,你可以研究一下
昆仑飞雪
――解读“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7211] (2004-12-09)《联合早报网》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现状无疑是比较清晰的:大陆并未真正去治理大陆,而台湾更象一个高度自治的“政府”在独立运转。
可是究竟两岸的分歧达到什么程度,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是,随着近两年,特别是近一年媒体的极大关注,似乎突然发现一个可怕的但是优势一个现实的状况――两岸的分歧,远远超出许多人的想象,我不愿意说没有任何讨论的空间,但是事实却很可能就是如此,或者将要如此,原因如下:
首先,政治高层没有互信。这是媒体上基本的共识。对于陈水扁,大陆不再“听其言,观其行”,而是“听我言,观你行”。前者还包含有互动的含义,后者似乎成了两条互不交合的“平行线”。不过,正因为政治自身的复杂性,使人们怀疑,这可能是一种假象,或者是某些官员的政治游戏,而没有多少说服力;更何况大陆的政治结构也的确会给人留下许多疑问。
可是,比政府行为更有代表性的民众的观点,就更加有说服力了。前几个月,一度热吵民间的反日浪潮,特别是网络上的声音,让当权者都有些头疼;而同时,关于台湾独立问题,大陆与台湾的网络声音,也是互相漫骂一片,固然有个别试图理性互相理解的朋友,但随着交流的深入,发现理解没有了空间。交谈无法进行,网络上的两岸热烈辩论,也随之慢慢沉寂。如果说,年轻人代表未来,那么当年轻人都无法理解“敌对”双方的合理之处的时候,怕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除了战争,没有什么选择了――一如西方的“宗教冲突”。
前几天在南京,几家台资企业在招聘文件中,把台湾说成“国家”,于是300名学生集体退出抗议。我想,当企业认为理所当然,而在就业状况急剧恶化的内地,大学生竟然没有一个人为了“饭碗”而模糊“台湾问题”,而且坚决退出抗议。如果你再知道一点:中国人强烈反对日本,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大范围抵制日货。你也许会更加深刻了解到“台湾问题”的厉害程度。
再次,尽管如此,我们最相信的还是,国家发展与进步的脊梁――知识分子。可是知识分子对台湾独立是什么看法呢!?这里只举一个例子:
凤凰卫视12月5日消息 据海外媒体报道,台湾陆委会主委吴钊燮昨天提出「两岸学界信心建立机制」构想,主张台湾立委选后两岸互派一名学者长驻,享有部分涉外人员待遇,担任双方政府讯息通报的桥梁,为促进两岸正常化的互动创造有利条件。吴钊燮表示他出身学术界,充分了解两岸学术界,尤其是法政与国际关系学界在两岸关系上所能发挥的角色,因此提出前述构想。吴钊燮主张,两岸政府透过管道知会对方后,互派一名法政或国际关系方面的菁英学者长驻二至三年,所撰写报告可密传各自政府参考,这位学者经授权后可担任双方政府讯息通报的桥梁,包括相互通报重要国际会议信息,互邀对方共同参与公开研讨会。另外,两岸政府应保障对方派遣学者研究访谈及参与公开学术活动的权利,并给予部分涉外人员待遇,受指派学者可带领博士生数名共同进行研究。双方学术界也应立即透过此一管道,相互约束停止让对方感到难堪或感到强烈敌意的公开评论。
针对陆委会提出「两岸学界信心建立机制」构想,前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北京联合大学台研所名誉所长李家泉表示,不管是哪种性质的学者,两岸问题一定要视为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来研究,如果把两岸关系当成国际关系,再互派学者长驻,大陆绝不接受。
客观来说,如果不是有什么某种不可告人的企图的话,知识分子,特别是有水平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观点一般还是许多建设性。可是如果,争论双方连起码尊重对方的观点都无法做到的话,那就根本不必讨论,因为这是学术争论最低的标准。很遗憾,我们看到的,恰恰可能就是,两岸学者似乎已经或正在失去对对方观点的起码的“尊重”。
再看看,大陆内部学者的声音,没有支持“台独”的,哪怕是理解“台湾民主”也极少看到。就连身处外界的文化名人龙应台女士发表了一些“理解民主”的文章,也被多少人所反驳。听说国内有位大学者,刚发表了一篇理解和支持“台湾民主”的文章,很快便招来网络青年铺天盖地的反对与漫骂,名声也急剧下滑。后来,自然很少人敢触雷― ―这里的雷,前所罕有的是人民设定的,而不是政府埋下!
想想看,如果连知识分子都无法交流的问题,除了战争还有别的选择吗!?
最后,我想,肯定还有人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许有什么政治或别的压力在里面。尽管我认为这已非常微小,以致可以忽略不计,我还是愿意不同意见者,多看看国外知识分子,专家对“台湾问题”的担忧,看看新加坡的李光耀、吴作栋等重要人物,对台湾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为什么???
因为,台湾问题关系着中国的“核心”利益!中文很有意思,与核心有相同意思的词非常多,象关键、重要、很关键、很重要、十分关键、十分重要、非常关键、非常重要、不可替代、无法不重视等等,没有一个比“核心”更重要的了。至少,中共的文件是这样运用词汇的,不信的话,你可以研究一下
昆仑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