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社会知名人士对杨翁婚事是怎样表态的

小子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09-15
消息
1,18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听听社会知名人士对杨翁婚事是怎样表态的

就在82岁的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博士与28岁的翁帆小姐的婚事被国内外媒体吵的沸沸扬扬之际,台湾《中华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特派记者专程访问了部分社会名流及相关人士,请他们谈一谈对此事的看法。

 李政道:首先,我对杨先生表示衷心地祝贺!但是,在杨夫人去世刚满一年、挚友陈省身先生仙逝未满一月,杨兄就匆匆作出如此重要决定,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必有隐情!杨先生是否想要证明“人体宇称不受衡”?反正,我是不会同他再合作了。

 杨念慈(杨振宁之孙女,现居美国):我今年29岁,孩子也快8岁了;要让我去叫个比我还小1岁的姑娘一声“奶奶”――我呸!我宁愿去跳密西西比河……

 韦唯:恕我直言,对他们的前景我并不十分看好!前几年,我头脑一时发热,嫁给了那个瑞士老老头,刚开始他还能凑合,可后来就越来越不行了,没办法,我才30出头啊,最后只能跟他和他的洋别墅说拜拜!如果杨老先生与翁小姐真能幸福和谐,我一定会为他们高唱一曲《亚洲雄起》!!!

  李湘:呵呵!太好了,我和老公李厚脸的婚礼也恰好定在明年一月,我想最好邀请他们共同举办这次盛大的婚礼,到时候我既可以做一回新娘,同时又可做回主持人――杨先生那么有名,我老公那么有钱,一定很风光的!那帮穷人,只有羡慕俺们的份!!!

 那英:上个月,我喜添了一个宝宝,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说你们也知道,都是高峰那野小子惹的祸!竟还要负担到他18岁,钱倒是小事,可这是我的一块心病!瞧瞧人家翁小姐,多幸福呀!杨先生的孩子说不准将来反过来还会赡养她呢!赵微、章子怡、黄奕诸妹妹,你们好好听着,将来找老公,一定要找他小孩已超过18岁……

 赵忠祥:前些日子,我被你们老记们炮轰了一阵,害的我出门买菜也只能戴上墨镜哈着腰,像个特务似的,好在荧屏上大伙也甭想再见到我了!现在出的这桩丑事其实比我严重多了,可你们媒体却竭力为其美化,连政府也忙着给他俩撑腰!我的命好苦啊!怎么去找了那个祥林嫂饶颖――搞的我真是要跪着向她饶命了!凭我的地位、声望、长相,也该去找个瞿颖什么的才是啊,真是《动物世界》看多了,这智商也跟着降了下来。

 郭晶晶:哈哈!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他俩的风头居然超过了我和霍包子的绯闻,可我堂堂一个奥运冠军,怎么可以输给那个小小的毫无名气的翁鸟儿呢?!不行,不顾那么多了,我现在要将心中最大的秘密公布于世:我的心上人根本不是26岁的霍家大少爷,而是90高龄的霍英东老先生!这庄婚事由我师姐伏明霞作媒,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定了下来,那个霍启刚只是个幌子耶!明年五一,当我俩手挽手颤颤微微幸福地一起走向红地毯时,要让电视机前面的国人一个个吓得全晕倒……

 最后,记者连线采访了在北京寓所的杨振宁先生和翁帆小姐,请他们给关心这一事件的朋友在说上几句。

 杨振宁:哎哟!我都快成为“杨狰狞”了,其实,我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今年82岁还错以为是28岁呢,那首小诗也是我早年赠送给爱妻杜致礼呀!但我是一位大名人,决不能出尔反尔,不守信用!婚礼还的照常举行!!

 翁帆:是的,老――老公,反正我已是你的人了!别赖帐!!要怪就要怪我那老爸给取的名字不好,“翁帆”――意思就是说,只有老翁作伴本小姐才能一帆风顺啊!
 
超过我的阅读能力了~~~~
 
杨振宁与岳父杜聿明北京相见的曲折故事(ZT)

□ 吴跃农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长女.当时,杜聿明作为国民党43名首要战犯正在北京功德林战犯改造所接受改造;他的岳母曹秀清和岳母家中其他成员则在台湾。1971年杨振宁要回国探亲了,是先往祖国大陆还是台湾探亲备受关注,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杨振宁还是普通学者时,周总理就已经指示并通过从美国回来的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递信,让在狱中的杜聿明与杨振宁取得了书信联系,通过杨振宁将杜聿明在北京一切安好的情况,告知杜聿明在台湾的家属和同学好友,解除了他们的担心忧思。

1957年,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周总理当即决定派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前往瑞典祝贺。代表团其实只有两人,就是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和夫人王承书。张文裕在启程前,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到北京德胜门外的功德林1号与杜聿明会晤,希望他以岳父的身份给女婿杨振宁写一封祝贺信。由他带往斯德哥尔摩颁奖仪式时面交杨振宁;杜聿明欣然命笔,写了一封言简意赅的祝贺信:

亲爱的宁婿:

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杜聿明即草

杨振宁给杜聿明回了信,托张文裕教授带给杜聿明,信中向杜聿明表示感谢,并说,岳父的关怀使他很受感动。

亲情国事,特别是来自中国共产党的人情温暖,使杨振宁选择了祖国大陆。

曹秀清1949年去了台湾。当时,杜聿明已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蒋介石怕杜聿明“投共”,下了手谕,将曹秀清全家八口人作为人质,“送”到台湾。

曹秀清到台湾后,度日维艰,家庭生活子女教育无人过问。1957年,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鼓励曹秀清设法取道美国转往祖国大陆,曹秀清立即提出要去美国看女儿女婿。

国民党突然对曹秀清“恩爱有加”,她提出去美国,不仅立即得到批准,而且接到通知,“蒋总统”和夫人宋美龄要接见她,为她送行:“国防部”的―辆高级轿车驶来,接曹秀清去“蒋总统官邸”。刚进入会客厅,蒋介石宋美龄随即跨入,与曹秀清握手寒暄几句后,就请曹秀清坐下。蒋介石先询问了她子女的情况,接着就仔细地问起了杨振宁的情况,蒋介石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为国争了光。杨振宁的父母都在上海,你这次到美国去.要凭着岳母的关系,争取杨博士到台湾来访问,为党国效劳。”曹秀清心想,我到美国去,是为了设法找到杜聿明。但表面上不得不敷衍,说:“杨振宁没有到过台湾,台湾的情况他一点都不知道。我见到他后,一定向他好好介绍台湾情况。台湾是个宝地,物产丰富,环境优美,要他回来看看,为建设宝岛贡献力量。”蒋介石听了微微笑,点头说:很好。

曹秀清清楚大陆的情况。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1952年回国,任复旦大学教授,在周总理的关心下,60年代后每年暑假都要与杨振宁的母亲飞往日内瓦与杨振宁一家团聚,介绍大陆和杜聿明的情况。曹秀清确信杜聿明现在作为人民政府的“上层人士”,生活不会有问题.杨振宁杜致礼也鼓励她去大陆,她对返回祖国大陆的信心就更足了。

最后,在杨振宁的安排下,曹秀清从美国飞往日内瓦,由中国外交部的同志亲自接机,安排休息数日后,转机飞往北京。当时祖国大陆物质条件还比较差,杨振宁为让岳父岳母安度晚年,买了一批美国最新的家电如电冰箱、空调、电动缝纫机和照相机等托运到北京,均得到特别关照,免税进口。

曹秀清回大陆后,杨振宁着手准备回祖国探亲。当时,由于中美两国隔绝来往,杨振宁一时还不能成行。

1971年春,中美关系开始显现解冻融解迹象,美国国务院解除了美国公民不准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的禁令。杨振宁马上给在上海复旦大学的父亲杨武之去信说,他要回到祖国来看望父母、岳父母和同学朋友。

杨武之立即把杨振宁的信息报告国务院,得到十分肯定的回答,祖国敞开胸怀欢迎杨振宁远洋归来。这样,杨振宁携妻乘法航径飞上海,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土。在上海,他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之后,他到北京,见到了中学、大学同学挚友、中国的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还见到了吴有训、周培源等许多师长好友。

在北京的“重头戏”是他首次见到自己的岳父杜聿明,并与岳父一家一起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和宴请。

同年7月2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并宴请杨振宁和他的家属。周总理与杨振宁亲切交谈,谈话内容从科学研究、社会问题、国际动态到家庭生活,毫无拘束。总理精神抖擞,谈笑风生,当听到杨振宁称曹秀清“妈妈”,而称杜聿明为“杜先生”时,立即纠正说:”应该称为岳丈大人。”席间.周总理还风趣地对曹秀清说:”你坐到女婿旁边去,丈母娘最爱女婿嘛!”在座的各位禁不往哈哈大笑。

1973年夏天,杨振宁和杜致礼第四次回国探亲,这次回国,杨振宁向中央提出要拜见毛主席,很快,杨振宁就接到通知,主席要接见他。7月17日下午,毛主席亲切接见了杨振宁,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就播送了这则消息。毛主席会见美籍科学家,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杨振宁四次回祖国探亲,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这期间有何炳棣、任之恭、王浩、陈省身、李政道、牛满江等100多位美籍华人科学家来到祖国访问,打开了祖国与国外的科学交流之门。

(孔令涛摘编自《文史春秋》)

200412190064_462034.jpg



杨振宁简历: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去年10月,杨振宁的太太杜致礼因病过世。去年12月,杨振宁从美归来,定居清华园,并在清华大学教授大一物理,同时他还带研究生。

  杨振宁的第一次婚姻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曾在联大附中教了一年书,当时杜致礼是他班上的一个学生,双方虽然认识,但并不熟悉。1949年他们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中国餐馆中偶遇,而后开始约会交往,并于1950年8月在美国普林斯顿结婚。去年10月,杜致礼因病过世,杨振宁先生表示,“她走得并不痛苦”。

  杨振宁与杜致礼婚后有两子一女,长子杨光诺生于1951年,电脑工程师,次子杨光宇生于1958年,化学家,女儿杨又礼生于1961年,医生。目前,他们均在美国成家立业。(编辑:何静文)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

●1938年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1938年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4年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

●1945年抵美国

●1948年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

●1949年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年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1年返回久别的中国大陆

●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999年荣誉退休

●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