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2005年1月31日】万维读者网上官天乙综合报道:针对安徽局部地区近期发生的流脑疫情,以及在全国多数省份有散发流脑病例的情况,并鉴于目前中国已进入流脑等传染病高发季节,春节将至,人员流动增加,易造成疾病传播流行,中国卫生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流脑预防控制,及时掌握疫情,做好流脑疫苗免疫接种,尤其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的免疫接种。
京华时报2月1日消息,卫生部通知称,春节将至,人员流动增加,容易造成疾病传播流行。因此,卫生部要求各地尤其是人口密集地区做好流脑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努力提高流脑疫苗覆盖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及时、准确报告疫情;疾控机构要深入医疗机构主动开展疫情搜索,及时掌握疫情情况,指导医疗机构提高疫情报告质量。
通知同时要求,各地要广泛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我防病能力,彻底清理环境和室内卫生,清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主动配合教育、铁路等部门,搞好学校、车站、机场等人群聚集场所环境卫生,防止流脑传播。
另据人民日报2月1日 消息,卫生部当天还通报了近期安徽省局部地区发生的流脑疫情,并提醒公众,流脑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可防可治,不必恐慌。
据介绍,自2004年12月下旬以来,安徽省芜湖、滁州等地的个别学校先后发生局部流脑疫情。截至今年1月30日18时,安徽全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62例,死亡6例。全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显示,其他多数省份也有散在的流脑病例发生。
此次流脑疫情具有四个特点:病例为多点散发;发病年龄多在13―18岁之间,以中小学生为主,学生占总发病数的77%;引起局部传播流行的主要是C群脑膜炎双球菌,它是中国近年来才新发现报告的菌群;发病数比上一年同期有所上升。
卫生部负责人强调,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脑遍布全球,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可出现地方性流行。中国经常有散发流脑病例出现,其中90%以上是由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流脑疫情资料显示,2001―2004年,全国流脑报告发病人数分别为2250例、2551例、2535例和2698例。今年以来,全国除福建省、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外,其余各省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发病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安徽、河南、河北、江苏、四川。截至目前,全国1月份累计报告流脑病例258例,死亡16例,发病人数较2004年12月增加43例,较去年同期增加94例。
据悉,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并及早就近住院医治病人。
●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若流脑流行出现在过去未实施疫苗免疫或注射疫苗较少的地方,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急接种疫苗。
●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若在学校和托儿所发生流脑暴发,可酌情暂时停课与暂停收托儿童,并对学生和儿童应急接种疫苗,但必须严格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及时组织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如疫情发生在学校等人群集聚场所,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
6种人不适宜接种流脑疫苗:
● 6个月至15岁的儿童,是流脑的易感人群,必须按免疫接种时间,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 要建立科学生活方式,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 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室内还可经常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 不去或少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活动,特别不要带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时要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 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流脑相关资料:
● C群流行性脑膜炎,系C群脑膜炎双球菌传播导致。与过去常见的A群流脑相比,C群流脑具有易传播、起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可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C群流脑感染者以高热为首发症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部分病人出现皮肤瘀斑、瘀点,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冬春季节是此病的高发期,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每年的3月~4月份。
● 流脑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流涕、咳嗽等等,很像感冒,往往不被人所重视,常有人视流脑为感冒,延误了治疗,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非常重要。
● 流脑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它在体外生存力极弱,常通过呼吸道和鼻咽部分泌物传播,和脑膜炎患者密切或长时间接触会被传染上细菌。
京华时报2月1日消息,卫生部通知称,春节将至,人员流动增加,容易造成疾病传播流行。因此,卫生部要求各地尤其是人口密集地区做好流脑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努力提高流脑疫苗覆盖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及时、准确报告疫情;疾控机构要深入医疗机构主动开展疫情搜索,及时掌握疫情情况,指导医疗机构提高疫情报告质量。
通知同时要求,各地要广泛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我防病能力,彻底清理环境和室内卫生,清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主动配合教育、铁路等部门,搞好学校、车站、机场等人群聚集场所环境卫生,防止流脑传播。
另据人民日报2月1日 消息,卫生部当天还通报了近期安徽省局部地区发生的流脑疫情,并提醒公众,流脑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可防可治,不必恐慌。
据介绍,自2004年12月下旬以来,安徽省芜湖、滁州等地的个别学校先后发生局部流脑疫情。截至今年1月30日18时,安徽全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62例,死亡6例。全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显示,其他多数省份也有散在的流脑病例发生。
此次流脑疫情具有四个特点:病例为多点散发;发病年龄多在13―18岁之间,以中小学生为主,学生占总发病数的77%;引起局部传播流行的主要是C群脑膜炎双球菌,它是中国近年来才新发现报告的菌群;发病数比上一年同期有所上升。
卫生部负责人强调,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脑遍布全球,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可出现地方性流行。中国经常有散发流脑病例出现,其中90%以上是由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流脑疫情资料显示,2001―2004年,全国流脑报告发病人数分别为2250例、2551例、2535例和2698例。今年以来,全国除福建省、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外,其余各省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发病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安徽、河南、河北、江苏、四川。截至目前,全国1月份累计报告流脑病例258例,死亡16例,发病人数较2004年12月增加43例,较去年同期增加94例。
据悉,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并及早就近住院医治病人。
●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若流脑流行出现在过去未实施疫苗免疫或注射疫苗较少的地方,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急接种疫苗。
●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若在学校和托儿所发生流脑暴发,可酌情暂时停课与暂停收托儿童,并对学生和儿童应急接种疫苗,但必须严格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及时组织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如疫情发生在学校等人群集聚场所,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
6种人不适宜接种流脑疫苗:
● 6个月至15岁的儿童,是流脑的易感人群,必须按免疫接种时间,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 要建立科学生活方式,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 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室内还可经常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 不去或少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活动,特别不要带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时要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 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流脑相关资料:
● C群流行性脑膜炎,系C群脑膜炎双球菌传播导致。与过去常见的A群流脑相比,C群流脑具有易传播、起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可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C群流脑感染者以高热为首发症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部分病人出现皮肤瘀斑、瘀点,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冬春季节是此病的高发期,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每年的3月~4月份。
● 流脑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流涕、咳嗽等等,很像感冒,往往不被人所重视,常有人视流脑为感冒,延误了治疗,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非常重要。
● 流脑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它在体外生存力极弱,常通过呼吸道和鼻咽部分泌物传播,和脑膜炎患者密切或长时间接触会被传染上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