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天涯
┳??初级会员??┳
- 注册
- 2002-01-23
- 消息
- 17,253
- 荣誉分数
- 7
- 声望点数
- 0
中兴:稳健为王
自从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竞争后,各类管理教育广受欢迎,管理书籍和期刊大量出版,管理话题被广泛谈论,各种各样的西方管理被介绍到中国来。但无法确定的是,这些主要源于西方正式组织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哪些适用于快速变动的中国市场环境,哪些需要修正,哪些完全不适用。不过能肯定是一些管理专家奔波于各类研讨会场,在以深奥的语言讲述离实用很远的东西。
第一节 中国最稳健的高科技企业
每四年增10倍
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中兴算不上是成长最快的,相反,侯为贵大多数时间是在有意控制它的发展速度,以免它太快而脱轨。作为一家每年销售额达几百亿元的大公司,中兴的管理不是最有名的,它不像很多公司一样在管理上推出一套又一套吸引人的理论或体系,在管理学者们眼中,它的管理甚至是不专业的,侯为贵和殷一民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坦承公司“做事不够专业”。但是,毫无疑问,中兴是中国目前所有拥有十几二十年历史、而且在所处行业数一数二的公司中,成长最为稳健的公司。
统计数据显示,在成长的前四个四年中,中兴的成长速度基本上是每四年增长约10倍,从2001年到2004年的这个四年中,由于基数大了,速度有所放缓,但每年的复合增长仍然超过30%。这个速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比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要快一些,而比这个行业增长最快的公司要慢一些。近四年是整个电信行业增长趋于平缓的四年,行业平均的增长速度大致在20%左右,中兴在这四年也渐渐趋于成熟,30%多一点的增速应该比较合适的――就像惠普公司在1998年一直坚持的一个不成文规定所表明的:15%到20%的增长是最佳的增长速度,众所周知,惠普是公认的全球管理最佳的公司之一。
中兴也是所有A股上市公司股价波动最小的公司之一。从1997年上市以来,除了2002年至2003年因为H股风波曾短暂停留于十几元的低位外,其余绝大多数时间都维持在20元到35元之间。这样的股价对于那些追求短期回报的投资者而言,的确缺乏一些吸引力,但从1998年起,中兴却得到了注重价值的国内外基金公司的重视和捧场,这是对中兴稳健经营的最大肯定――因为在中兴发展的大多数时间,其增长都是可以预期的,即便在全球电信和中国电信业的低谷 2001年和2002年。
纸面财富
2004年的11月29日,正在进行H股全球路演的中兴(000063)股价站稳28元。 有一个令许多投资人扼腕的小故事:2002年9月13日,中兴通讯公告称“公司部分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于近日个人出资购入了不同数量的该公司流通股股份(见下表),根据《公司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公司已经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报持股变动情况,并已经对以上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所增加的流通股股份转为高管股并进行了冻结”。侯为贵等人买入价是17元,从高层购买的股票数量可以看出,此举完全是为了增强投资者信心。此后好一阵,中兴股价一直在17―18元间徘徊。2年过去,中兴股票稳步上行,如果那时大胆买入,回报率高达100%(其间10送2股),错失大好投资机遇,怎能不扼腕叹息?!可惜侯为贵本人作为高管买入的5万股尽管盈利83万,也只能是纸面财富。
姓名 职务 持股数量变动 目前持股数量
张太峰 董事长 +10,000 67,600
侯为贵 副董事长、总经理 +50,000 122,000
殷一民 董事、副总经理 +10,000 67,600
史立荣 董事、副总经理 +10,000 53,200
何士友 董事、副总经理 +10,000 50,560
韦在胜 副总经理、财务总监 +10,000 53,200
周苏苏 副总经理 +10,000 53,200
倪勤 副总经理 +600 43,800
谢大雄 副总经理 +250 24,910
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有一个“第5级经理人”的说法:那些贡献最大的卓越企业家,通常不是所谓的“公众英雄”,而是具有如下的主要特点:第一谦虚,第二克制,第三持久。这正是侯为贵的真实写照。与之相应,体现在中兴的管理中就是稳健、低调和追求永续经营。从中兴成立之初起,侯为贵就将永续经营作为一个理想――而为了将中兴打造成一家永续经营的世界一流的公司,稳健的发展轨迹就成为最大的挑战,为此,在低调和表面的不专业背后,中兴逐步发展出了一套独有的、但的确是有效的管理理念和体系。
诚信守法
《基业长青》中发现,那些实现基业长青的公司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稳健经营作为一项基本方针,并非常注意降低经营中的风险――有时在外人看来甚至有点保守。从这一点来看,从一开始侯为贵就力图使中兴具备这一特点:他这样做或许并不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是基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他的个性和中兴的经历都使他倾向于求稳。
首先,他将诚信和守法经营作为中兴经营管理中的天条,这避免了各种非经营的风险,也是永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但同时他又希望中兴有比较大的发展,这使它不能错失任何大的机遇――在通信行业,错失这样的机会可能是致命的。所以,他发明了低成本尝试这种战略,并且20年始终固守住通信这个行业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道路,抵抗住了各种诱惑,即便在网络泡沫泛滥的年代;当2000年形势大好竞争对手展开上万人的大招聘时,它也没有因此乱了阵脚,而是将招聘的目标定在3000人这个比较符合实际需要的数字,结果当2001年到2003年竞争对手停止招聘甚至大规模裁员时,它仍然保持了稳定的招聘规模;当然,这种管理风格也使中兴在万门机上比竞争对手晚了一些,因为从500门到2000门再到万门机,无论如何是稳健的,如果中间跳开2000门直接上万门机,也许会在万门机上领先于对手,但也许会因为技术和资金跟不上而失败。
抗拒诱惑
要实现稳健的成长,除了抵抗住各种诱惑――作为一家有良好业绩的上市公司,中兴所受到的最大诱惑可能就是流行的股市炒作――将速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外,还必须随时解决公司在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尤其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对中兴而言,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这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成长时期――作为一家上规模的高科技公司,在稳健和永续发展的道路上各种可能遇到的管理问题,在这期间都相继出现。
从公司层面来说,发展到了这一阶段,公司的增长接连超出预期(先是1998年的增长超出预期,接下来是1999年的增长严重低于预期),在这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面前,原有管理上的不足暴露无余,公司需要建立一个完全适应新规模的管理体系。1998年,中兴的发展速度之快始终在侯为贵的预料之外,1997年底时,他为这一年确定的目标是18亿元,到1998年年初时,他又将其提高到23亿元,7、8月份时,他再次将目标提高到30亿元,但这个目标到9、10 月份时仍然显得太低,他不得不再次给销售部门下达了一个更高的标准:39亿!即便如此,全年的销售额仍然比39亿元多了两亿元!这期间,中兴的人数也急剧扩张,1996年还只有1400人,1997结束时就达到2600人,而1998年则进而增加到5400人。
员工的心态不能变
其次,员工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公司创业初期那种同甘共苦的氛围被迅速增加的人员数量有所冲淡,甚至有一部分人萌生了骄傲情绪。为了使公司保持增长的活力,他必须让每个人始终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谦虚感。
在一次会议上,侯为贵谈了自己的认识: “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从市场方面反映出的问题说明公司的工作还有很多缺陷,大家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充分体会到市场的危机。有些公司曾经一度辉煌,一两年下来就一蹶不振,全面滑坡;也有些公司即使经营很好,危机感也很强,采用‘末日管理’,给公司的每个领导、每个员工时时敲响警钟:如果大家不去努力争夺市场,提高市场应变力,企业就会进入末日,即濒临破产。正是这样一些危机感强的企业始终在蓬勃发展,不会走向衰退。反而,在危机感问题上认识不足,或者说没有拿出雷厉风行的行动,企业必然会走向末日。”
大生态催生小环境
再次,从外部来看,竞争日趋激烈,过去那种供不应求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竞争管理将成为中兴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主要主题。这期间的确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是受电信第二次分营的影响,各邮电局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国内外的竞争对手,特别国际大公司,不惜血本抛售,而电信运营商选择余地更大,它们往往将价格下降的压力转嫁给设备提供商。
此外,由于规模的增长和部门的增加,协调的难度也增加了,导致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执行效率下降,管理费用膨胀,服务跟不上,管理干部的能力不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等等问题便应运而生。
从“救火”到“防火”
中兴一位高层这样描述当时的管理问题:“许多本应在低层解决的事情都需要高层领导出面,使高层领导整天陷于‘救火’之中,难于对公司战略管理投入更多精力。另外,责、权、利不能统一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分工越来越细、大平台上部门越设越多,许多人进了‘岛心’,感受不到来自市场这个 ‘汪洋大海’的竞争压力,不同程度地滋生了追求稳定、贪图安逸、大锅饭的情绪和现象,责、权、利的关系不那么紧密了,过去小公司的紧迫感、危机感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规模和增长管理、活力、竞争、协调、执行力、管理效率、服务、人才等问题,成为稳健发展必须经常要面对的主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认真对待和解决,稳健的发展就将受到严重挫折。针对1998年到1999年的情况,中兴最大的举措就是实施了准事业部制的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会万事大吉,上述这些主题将伴随中兴成长的每个阶段,直到目前它们仍然是侯为贵和新任总裁殷一民最常面对的问题。
不过,经过这两年的管理改善,侯为贵的管理理念已经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将中兴打造成一家稳健发展、市场导向、高效运作的公司,而它的核心就是稳健和永续经营,一切与这些理念相违背的管理行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限制。中兴式的管理开始觉醒了。
自从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竞争后,各类管理教育广受欢迎,管理书籍和期刊大量出版,管理话题被广泛谈论,各种各样的西方管理被介绍到中国来。但无法确定的是,这些主要源于西方正式组织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哪些适用于快速变动的中国市场环境,哪些需要修正,哪些完全不适用。不过能肯定是一些管理专家奔波于各类研讨会场,在以深奥的语言讲述离实用很远的东西。
第一节 中国最稳健的高科技企业
每四年增10倍
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中兴算不上是成长最快的,相反,侯为贵大多数时间是在有意控制它的发展速度,以免它太快而脱轨。作为一家每年销售额达几百亿元的大公司,中兴的管理不是最有名的,它不像很多公司一样在管理上推出一套又一套吸引人的理论或体系,在管理学者们眼中,它的管理甚至是不专业的,侯为贵和殷一民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坦承公司“做事不够专业”。但是,毫无疑问,中兴是中国目前所有拥有十几二十年历史、而且在所处行业数一数二的公司中,成长最为稳健的公司。
统计数据显示,在成长的前四个四年中,中兴的成长速度基本上是每四年增长约10倍,从2001年到2004年的这个四年中,由于基数大了,速度有所放缓,但每年的复合增长仍然超过30%。这个速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比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要快一些,而比这个行业增长最快的公司要慢一些。近四年是整个电信行业增长趋于平缓的四年,行业平均的增长速度大致在20%左右,中兴在这四年也渐渐趋于成熟,30%多一点的增速应该比较合适的――就像惠普公司在1998年一直坚持的一个不成文规定所表明的:15%到20%的增长是最佳的增长速度,众所周知,惠普是公认的全球管理最佳的公司之一。
中兴也是所有A股上市公司股价波动最小的公司之一。从1997年上市以来,除了2002年至2003年因为H股风波曾短暂停留于十几元的低位外,其余绝大多数时间都维持在20元到35元之间。这样的股价对于那些追求短期回报的投资者而言,的确缺乏一些吸引力,但从1998年起,中兴却得到了注重价值的国内外基金公司的重视和捧场,这是对中兴稳健经营的最大肯定――因为在中兴发展的大多数时间,其增长都是可以预期的,即便在全球电信和中国电信业的低谷 2001年和2002年。
纸面财富
2004年的11月29日,正在进行H股全球路演的中兴(000063)股价站稳28元。 有一个令许多投资人扼腕的小故事:2002年9月13日,中兴通讯公告称“公司部分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于近日个人出资购入了不同数量的该公司流通股股份(见下表),根据《公司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公司已经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报持股变动情况,并已经对以上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所增加的流通股股份转为高管股并进行了冻结”。侯为贵等人买入价是17元,从高层购买的股票数量可以看出,此举完全是为了增强投资者信心。此后好一阵,中兴股价一直在17―18元间徘徊。2年过去,中兴股票稳步上行,如果那时大胆买入,回报率高达100%(其间10送2股),错失大好投资机遇,怎能不扼腕叹息?!可惜侯为贵本人作为高管买入的5万股尽管盈利83万,也只能是纸面财富。
姓名 职务 持股数量变动 目前持股数量
张太峰 董事长 +10,000 67,600
侯为贵 副董事长、总经理 +50,000 122,000
殷一民 董事、副总经理 +10,000 67,600
史立荣 董事、副总经理 +10,000 53,200
何士友 董事、副总经理 +10,000 50,560
韦在胜 副总经理、财务总监 +10,000 53,200
周苏苏 副总经理 +10,000 53,200
倪勤 副总经理 +600 43,800
谢大雄 副总经理 +250 24,910
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有一个“第5级经理人”的说法:那些贡献最大的卓越企业家,通常不是所谓的“公众英雄”,而是具有如下的主要特点:第一谦虚,第二克制,第三持久。这正是侯为贵的真实写照。与之相应,体现在中兴的管理中就是稳健、低调和追求永续经营。从中兴成立之初起,侯为贵就将永续经营作为一个理想――而为了将中兴打造成一家永续经营的世界一流的公司,稳健的发展轨迹就成为最大的挑战,为此,在低调和表面的不专业背后,中兴逐步发展出了一套独有的、但的确是有效的管理理念和体系。
诚信守法
《基业长青》中发现,那些实现基业长青的公司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稳健经营作为一项基本方针,并非常注意降低经营中的风险――有时在外人看来甚至有点保守。从这一点来看,从一开始侯为贵就力图使中兴具备这一特点:他这样做或许并不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是基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他的个性和中兴的经历都使他倾向于求稳。
首先,他将诚信和守法经营作为中兴经营管理中的天条,这避免了各种非经营的风险,也是永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但同时他又希望中兴有比较大的发展,这使它不能错失任何大的机遇――在通信行业,错失这样的机会可能是致命的。所以,他发明了低成本尝试这种战略,并且20年始终固守住通信这个行业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道路,抵抗住了各种诱惑,即便在网络泡沫泛滥的年代;当2000年形势大好竞争对手展开上万人的大招聘时,它也没有因此乱了阵脚,而是将招聘的目标定在3000人这个比较符合实际需要的数字,结果当2001年到2003年竞争对手停止招聘甚至大规模裁员时,它仍然保持了稳定的招聘规模;当然,这种管理风格也使中兴在万门机上比竞争对手晚了一些,因为从500门到2000门再到万门机,无论如何是稳健的,如果中间跳开2000门直接上万门机,也许会在万门机上领先于对手,但也许会因为技术和资金跟不上而失败。
抗拒诱惑
要实现稳健的成长,除了抵抗住各种诱惑――作为一家有良好业绩的上市公司,中兴所受到的最大诱惑可能就是流行的股市炒作――将速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外,还必须随时解决公司在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尤其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对中兴而言,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这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成长时期――作为一家上规模的高科技公司,在稳健和永续发展的道路上各种可能遇到的管理问题,在这期间都相继出现。
从公司层面来说,发展到了这一阶段,公司的增长接连超出预期(先是1998年的增长超出预期,接下来是1999年的增长严重低于预期),在这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面前,原有管理上的不足暴露无余,公司需要建立一个完全适应新规模的管理体系。1998年,中兴的发展速度之快始终在侯为贵的预料之外,1997年底时,他为这一年确定的目标是18亿元,到1998年年初时,他又将其提高到23亿元,7、8月份时,他再次将目标提高到30亿元,但这个目标到9、10 月份时仍然显得太低,他不得不再次给销售部门下达了一个更高的标准:39亿!即便如此,全年的销售额仍然比39亿元多了两亿元!这期间,中兴的人数也急剧扩张,1996年还只有1400人,1997结束时就达到2600人,而1998年则进而增加到5400人。
员工的心态不能变
其次,员工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公司创业初期那种同甘共苦的氛围被迅速增加的人员数量有所冲淡,甚至有一部分人萌生了骄傲情绪。为了使公司保持增长的活力,他必须让每个人始终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谦虚感。
在一次会议上,侯为贵谈了自己的认识: “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从市场方面反映出的问题说明公司的工作还有很多缺陷,大家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充分体会到市场的危机。有些公司曾经一度辉煌,一两年下来就一蹶不振,全面滑坡;也有些公司即使经营很好,危机感也很强,采用‘末日管理’,给公司的每个领导、每个员工时时敲响警钟:如果大家不去努力争夺市场,提高市场应变力,企业就会进入末日,即濒临破产。正是这样一些危机感强的企业始终在蓬勃发展,不会走向衰退。反而,在危机感问题上认识不足,或者说没有拿出雷厉风行的行动,企业必然会走向末日。”
大生态催生小环境
再次,从外部来看,竞争日趋激烈,过去那种供不应求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竞争管理将成为中兴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主要主题。这期间的确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是受电信第二次分营的影响,各邮电局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国内外的竞争对手,特别国际大公司,不惜血本抛售,而电信运营商选择余地更大,它们往往将价格下降的压力转嫁给设备提供商。
此外,由于规模的增长和部门的增加,协调的难度也增加了,导致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执行效率下降,管理费用膨胀,服务跟不上,管理干部的能力不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等等问题便应运而生。
从“救火”到“防火”
中兴一位高层这样描述当时的管理问题:“许多本应在低层解决的事情都需要高层领导出面,使高层领导整天陷于‘救火’之中,难于对公司战略管理投入更多精力。另外,责、权、利不能统一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分工越来越细、大平台上部门越设越多,许多人进了‘岛心’,感受不到来自市场这个 ‘汪洋大海’的竞争压力,不同程度地滋生了追求稳定、贪图安逸、大锅饭的情绪和现象,责、权、利的关系不那么紧密了,过去小公司的紧迫感、危机感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规模和增长管理、活力、竞争、协调、执行力、管理效率、服务、人才等问题,成为稳健发展必须经常要面对的主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认真对待和解决,稳健的发展就将受到严重挫折。针对1998年到1999年的情况,中兴最大的举措就是实施了准事业部制的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会万事大吉,上述这些主题将伴随中兴成长的每个阶段,直到目前它们仍然是侯为贵和新任总裁殷一民最常面对的问题。
不过,经过这两年的管理改善,侯为贵的管理理念已经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将中兴打造成一家稳健发展、市场导向、高效运作的公司,而它的核心就是稳健和永续经营,一切与这些理念相违背的管理行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限制。中兴式的管理开始觉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