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挖个电影的洞

夏落

新手上路
注册
2005-01-10
消息
1,132
荣誉分数
2
声望点数
0
我来挖个洞,写写电影,今年回国掏它一二百张带来,最好推荐法国电影哦~
本人最爱法国和日本电影还有台湾和大陆的一些经典的,法国电影你们一定知道很多,所以我来推荐些最爱的日本电影~~!声明:偶不看偶像剧,和无聊的商业化的好莱坞大片~~
 
岩井俊二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燕尾蝶》
《梦旅人》
《情书》
《爱的捆绑》
《四月物语》
。。。。。。对于他的电影有太多话想说,每个画面都像是摄影作品~~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也许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写十四五岁少年的故事理所当然是对青春的赞歌,再加上《情书》的名头实在太大,所以电影节上用“豆蔻年华”这个名字,多少使观众产生了一点错觉,以为又是一部岩井俊二式追忆似水年华这种唯美的电影。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还是它原来的名字“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更能包容导演所想讲的话。

  其实莫不如说是一部二十一世纪初的“青春残酷物语”,相对于大岛渚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这个故事更加令我们触目惊心,因为在我们中国九十年代也出过这么一部内容上有一定相近之处的杰出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样不约而同的选择多少有些让我们的心头不禁惶惶然,青春真的不再是单纯而美好的了吗?这一切又是由谁造成的?

  每看完一部好的电影,我经常会产生一种恍惚的虚脱感,一种对自己真实生活状态的怀疑,一种对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的质疑。或者,这正是电影真正令我着迷的地方,使我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清醒,虽然很难说这种清醒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快乐还是痛苦,但是我想我愿意这么清醒着,不至于陷入不自觉的麻木。

  自我的崩溃

  青春的痛苦往往来自于过于敏感甚至是超出常人的悟性。星野绝对是个聪明优秀的孩子,但这也完全不能和无忧无虑对等,他承受的压力也许远比普通孩子要多的多。一个人从孩提时代开始接受家长、社会的教育一直成长到少年终于要渐渐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在这个成长的边缘时刻往往会面对一次对成人世界信心的崩塌。这个过程和导致的结果因人而异,而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很可能因为苦苦追寻没有答案而走上极端。星野在经历了家庭的破碎、体验了生命的无常之后,过去一直在他身体里面支撑着整个精神世界的某根弦,承受了过多的张力之后在一个突然的时刻、无征兆的,断裂了。这完全摧毁了星野正常的人格,毁掉雄一的CD让他在众人面前自慰、逼迫同班女生卖淫、指使手下强暴久野这些种种几近变态而可怕的行为,是他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之后无知的反击。他内心的痛苦比任何一个人更甚,只要看他在荒凉的旷野上穷尽全身力气但仍然无济于事的呐喊就能感觉到那份绝望了。

  星野的突变自然影响了雄一,他几乎将比自己优秀许多的星野看作一个偶像。所以星野的崩溃也同时使雄一崩溃,只是他的崩溃是内在的、无声的、缓慢的,这也意味着一种更强的爆发正在酝酿。雄一是个善良的孩子,但是性格十分内向而造成无力的懦弱。所以他试图帮助被迫卖淫的女生结交男友而不会自己挺身而出,他在久野被人撕打强暴时痛哭流涕而不能上前制止,但就像看着轱岭街里的小四,我们知道一切不会就这么结束,太久的沉默终究会有惊人的爆发。

  成人世界的缺失

  在这部电影里,成人世界的概念十分模糊,不再像以往一样对未成年人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女性角色相对而言还是正面而善良的,只是对孩子的成长无能为力。星野的母亲年轻美丽,但显然她只能在生活上照顾星野而对他的内心世界无法了解。年轻女老师在雄一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时也只能说“作为老师我只能鼓励你加油”,而不能帮助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也许问题就在于是心理上的问题而不是实质性的问题。

  至于父亲角色则完全缺失,雄一是随着母亲再婚跟到新家庭的,连姓也改变了,这不能说对他没有影响。而星野的家庭也看不到父亲,只从别人的嘴里模糊地提到一句他们家的工厂被火烧了家就散了,父亲也许离开了家,也许承受不住失败自杀了也是有可能的。这不禁让我想起《搏击俱乐部》里布拉德・彼特坐在澡盆里对爱德华・诺顿说的话:“我们都是被女人养大的,再找一个女人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可见成长的问题是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至于片中出现的两个中年男人则都是道貌岸然、接受女中学生援助交际的猥琐形象,这样的成年人你让孩子怎么去信任?

  莉莉周到底代表什么?

  莉莉周或许是虚幻或许是真实,“以太”则是虚拟的真实世界。莉莉周是雄一他们在“以太”的世界里寻找到的寄托,仅仅是一种寄托,因为没有别的可以寄托。而“以太”的真实是对现实世界强烈的讽刺,不存在的世界成为少年拼命去捍卫的真实,存在的世界却只剩下虚伪和绝望。而少年只是因为还没有来得及被成人世界同化而敏感地感受到了这一切,他们的反抗或者是抛弃最终都是以伤害自我为结束,对莉莉周的信任和追求越是狂热,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就越深,也可以反过来说是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导致他们狂热地追求莉莉周这一被虚幻至神话的形象,所以这注定了是一场悲剧。

  莉莉周是什么?是一望无际的蓝天下绿得鲜艳的稻田,雄一站在齐腰的稻田里聆听他对世界的希望;是无垠的天空里自由飞翔的红色风筝,少女对着风筝说我想飞到天上去;是朦胧而明亮的光线下,久野手中流淌出来的钢琴曲,久久在耳畔回响挥之不去;是少年对整个世界最初和最美的愿望。

  好的电影带给我们更多的往往是悲伤而不是快乐,因为悲伤是更长久更具穿透的一种力量。我不能忘记那明亮的蓝色天空,不能忘记那安静的稻田,更不能忘记插入青色苹果的刀上流淌下来的鲜血。也许星野倒在人群中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是有微微的快感的,但马上更占上风的感情是愤懑,任何一个少年都不应该以如此极端的方式被迫离开这个世界。成人世界从来没有理会过他们的呐喊。

  究竟是谁杀了那个男孩?电影只能提出问题而不能回答和解决问题,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PS:文字来源摇滚年;图片来源非音乐
 
《梦旅人》~我最爱的一部
可可由于举止异常并掐死自己的孪生妹妹而被父母送进了精神病院。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一身乌鸦装扮的可可结识了病友卷毛和小悟。卷毛曾经被变态的小学老师多次骚扰,神经错乱下他杀死了那个老师,最后被送到这家精神病院。直到现在卷毛也无法从阴影中摆脱,噩梦反复出现,在这里也时常遭到医生的侵害。小悟则是脱离现实的妄想狂。三个年轻人很快成为了要好的朋友。一天,可可和卷毛沿着医院的围墙,走到了外面的世界……

其他:岩井俊二在1996年推出了《梦旅人》这部以精神病患者为题材的作品。影片通过对三个精神病患者的刻画,展现了现实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梦旅人》中并没有过多地表现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病人的单纯和可爱。灿烂的阳光下,可可他们愉快地在高高的围墙上行走,伴随着动听的音乐,观众已忘记了他们的特殊身份。与病人们恰恰相反,那些所谓正常的医生、护士在变形的镜头下却显得格外的阴森可怖。动人的配乐和唯美的画面丝毫没有减轻电影主题的沉重,影片结尾处,悲痛的卷毛在一片夕阳中拥抱着已经死去的可可,黑色的羽毛在空中飞舞,不知他们的灵魂能否得到解脱。
 
LOLITA老男人爱上小女孩的故事
 
【片 名】:《黑店狂想曲》/ 《Delicatessen》
【导 演】:Marc Caro(马克・卡罗)/ Jean-Pierre Jeunet(让・皮埃尔・热内)
【编 剧】:Gilles Adrien
【主 演】:Pascal Benezech,Dominique Pinon,Marie-Laure Dougnac
【影片类型】:喜剧 / 科幻 / 爱情
【出品公司】:Studio CANAL
【电影级别】:UK:15 / USA:R
【上映日期】:1991年4月17日
【IMDB评分】:7.8/10 (7,435 votes)

这部片子是从新巴洛克电影中演化出来的异数,一个怪诞的梦境。1991年问世时,引起法国影坛一片惊喜。

影片的故事在一个没有国家没有时间的诡秘荒诞世界中进行。从一开始,它就震住了观众。画面是一个脑满肠肥的黑心屠夫,如同庖丁解牛一样舞动着明晃晃的切肉刀,但是你别以为你不会颤栗,他切下的可是一个人的臂膀。这还不要紧,整个大楼里的人都以食人肉为生,每天都有一个人失踪,可是就没有一个人出来“揭发检举” ,一个个心安理得!!要在10年前,肯定有人说这部影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吃人”的黑暗。其实,你大可不必当真。它就是一个狂想的电影,如同游戏机里的程序,绝无道德评判。从表现主义到诗意现实主义,到科幻片的各种成分的配方,使得《黑店狂想曲》如同一杯混合着条理和放纵的法式鸡尾酒,让人从虚假的“现实主义”电影中彻底释放出来。
  
看《黑店狂想曲》时我的心情一直很紧张,片子里洋溢着一股暗涌的恐怖气氛。泛黄的色调,破败的大楼,所有的一切都有异于常规,每一间屋子中都有欲望的陷阱。底楼有吃蜗牛青蛙生存的人,上面有整天以各种方式自杀的女人,还有等着吃人肉的一家四口,有凶残的屠夫和妖艳的妻子,只有屠夫的女儿似乎良心未泯,那是因为她遇到了爱情。

爱情的那一头是一个从远方慕名而来的男子,他的存在最终导致了这个黑暗世界的彻底崩溃。导演在刻意营造那种诡异恐怖气氛的同时不忘放进一颗闪着光的种子,在这个男子身上注入了许多的温情和勇敢,通过爱情的美好唤醒另一颗不曾死去的灵魂,于是这个原本黑暗荒谬的世界就有了被颠覆的理由。

影片中还有一群生活在地下的“夜鬼“似的人,和地上同类相残的人相互映衬,分不清孰是孰非,混乱靡烂的纠缠在一起让人不寒而栗。想起村上春树的世界中也常常会有“夜鬼“的影子,暗藏在地铁的轨道中伺机捕捉夜行孤独的人。或许“夜鬼“的存在是人所有潜藏恶欲的具象表现吧,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可怕,幸好还有那善良的一面,还有爱情,友谊,音乐,关怀,安慰,这些是让心丰盈湿润的雨露,我们谁也不能缺少。

说到音乐,在这部影片中也被赋予了特别的使命。爱情的展开是他们坐在一起安宁的弹奏,女的拉大提琴,男的拉锯琴,相得益彰的和谐。而最后的最后还是他们坐在楼顶的平台上拉琴,我们听见了琴声,看见了希望和光明,还有幸存的孩子一脸无辜天真的凝望。

整部影片充分展示了导演对镜头的驾驭能力,甚至配乐,剪切都极具功力。有一些非常经典的片断成为后来许多导演模仿的源头。比如影片中同一时空的穿插切换,做爱的时候震动的韵律被导演设计成钟摆的动荡,油漆工的来回粉刷,老太太打毛衣的针线节奏,女子拉提琴的缓急有序,一切都保持相同的韵律节奏。当高潮来临时,所有的人都似乎爆发般的疯狂,然后一切沉寂,镜头毫不拖泥带水换到另一个场景,看的人却还不能从刚才的节奏中挣脱出来。你只有高呼酷呆了!

之所以注意这部片子是一位朋友的极力推荐,如果说我的生命中带我走进电影世界的是93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那么这个朋友就是从《黑店狂想曲》开始爱上了电影,不可否认这部法国片的确有它独特的魅力。

PS:影评转自藤井树
 
片 名:芳芳 FanFan
导 演:亚历山大・渣甸

领衔主演:苏菲・玛素 森特.佩雷
类 型:爱情
出品年份:1993
地 区:法国


  剧情介绍
  法国影坛金童玉女文森特.佩雷与苏菲.玛索首度携手主演的爱情文艺小品。导演亚历山大.查顿采用生活化的写实手法来反映时下法国年轻男女玩爱情游戏的心态,故事性不强,但发展还算流畅自然。剧情描述亚历山大初遇芳芳时便感觉到她是他生命中的最爱,但是个性难以捉摸,又没有勇气离开他的现任女友罗荷。
  他决定继续抗拒芳芳在他内心挑起的欲望,却同时又对芳芳不断献殷勤。芳芳则因在十五岁时双胞胎姐姐自杀而死,从此以双重性格活着,亚历山大的个性令她着迷,于是她采用各种手段来逼他表态。
这是一部标准的法国片,这样煽情的故事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来不肉麻,也只有苏菲玛索,只有那样如花的年轻的苏菲玛索演出来叫人不感觉娇揉造作,一切都是好的完美的,这些元素决定了这是一部成功的爱情电影。
还值的一提的是影片的片头,一男一女两个人的头部剪影,各自嚼着口香糖的两端,不停靠拢又分开,女方主动的时候男方退缩,待男方主动的时候女方又闪避,始终没有真正碰触嘴唇,最后男方拿出一把剪刀,咔嚓一声,断了。在这一吞一吐间,爱情的疑幻疑真,患得患失表露无疑。这是一个噱头,也是总领影片的大纲――爱情中的闪避,患得患失。――转自折子
~~~没打开图片~~
 
你那边几点


导演:蔡明亮

主演:李康生、陈湘琪、苗天、陈昭荣


在台北市中心的过街天桥上,小康靠在这里摆地摊卖手表为生。自从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的精神一下子变得有些恍惚的感觉,他一直感到父亲灵魂依然存在,而且就在他的左右。虽然他也不清楚这到底是一种幻觉还是真实感觉,但这种感觉一直存在,挥之不去。

迷信人的认为买家中刚刚丧亲的人卖的东西会带来霉运,但是年轻的女孩湘琪却不相信这种说法。湘琪即将去巴黎,她不相信向小康买手表会带来霉运,于是在天桥上向他买了一只手表。这只是一次看似正常的买卖交易,但对于双方来说却成了一个故事的开始。此后,小康便再也不能忘记这次短暂的邂逅,回忆这次偶遇并以此产生无穷的想象甚至成了他那乏味生活的调剂品和精神的避难所。小康就这样靠回忆和幻想生活着。

为了能在两人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缩减双方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得自己更有对方就在自己身边的感觉,小康有意把所自己所卖的所有手表的时间都按巴黎时间调慢了七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反复观看法国电影《四百击》(The 400 Blows)。而与此同时,远在法国的湘琪也在巴黎遇到了一系列的神秘事件,冥冥之中两人似乎真的联系在了一起了,尽管这一切都看起来不够真实。
 
《伤花怒放》作者:郝舫

  无疑,郝舫是我们中间眼光和思维走得最快的一位,《伤花怒放》和他多数乐评文字一样,明显超前于中国读者――或者说乐迷――的听觉和思考准备。
  这是一本并不晦涩的摇滚乐理论读物,它涉及到早期摇滚乐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了一些至今没有得到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涉及音乐、社会、学术背景较深,所以妨碍了十年前那批读者的理解,但看来它正适合今天的读者。
  《伤花怒放》的主题,正如它的副标题所说,是摇滚乐的被缚与抗争,这是任何人理解摇滚乐都不可绕过去的主题,其中的悖论、矛盾、希望,以及论题展开的整个文化问题,都值得用十倍于此书的篇幅去论述。所以说,它应该被再版,在今天这个中国音乐界期待着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关口引起更多思考。在中国摇滚乐的黄金时期,和那些被传唱的摇滚圣歌一样,《伤花怒放》也温暖着一些人的心,它使我们的音乐理想有一个不那么虚空的人文背袱。这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通俗的音乐文化读本,在今日中国仍然缺乏这样严肃而又落到实处的音乐文化。它讲的是摇滚乐,却不单单是摇滚乐的事情,似乎它触及到一代不甘落后的文化青年的软肋,因为那些同样仇恨但却无奈的眼神是那样的狭窄和无助。当中国摇滚乐和其他严肃艺术继续在娱乐和斗争上自我矛盾时,《伤花怒放》再次提供了一些愤怒青年在文化思维上的理性范例,重申却不废话。十数年间,在乐队创作上历经模仿借鉴进展之后,郝舫的《伤花怒放》代表着中国摇滚文字的新高度。对这位未曾谋面的文字工作者,想象中,他是一个沉静淡泊睿智,胸中不断有火苗蹿起的人。《伤花怒放》言辞精辟,语言生动不乏诙谐之处。对于那些依然在憧憬中想象摇滚和“从事”摇滚的青年来说,《伤花怒放》不仅仅是资料性的,也富于指导甚至是欣赏性,更为危险的是:它显然富于某种煽动意味……

TOM音乐《音乐周刊》独家特稿
撰文:秦轲 编辑:花儿
 
如果你也喜欢电影,可以去未名空间的filmarts版转转。
我最近看了几部中国电影:偌玛的十七岁,心心(跟All About Lily Chow Chow有些相似),王小帅的二弟和陆川的可可西里。等有空写些感想。
还买了一套黑泽明和几张小津安二郎的老片子,打算好好补补课呢。:p
 
俺这下里巴人看电影就喜欢大团圆结局, 什么有情人忠诚眷属, 善有善报, 妙手神偷什么的那些落俗套的好莱坞电影. 看的时候省心, 看完了好睡, 感想通常就是"好" 与 "不好"的区别. 从来不喜欢搁在心里琢磨.

昨天刚看个 Italian Job. 好.
 
最初由 开喜 发布
俺这下里巴人看电影就喜欢大团圆结局, 什么有情人忠诚眷属, 善有善报, 妙手神偷什么的那些落俗套的好莱坞电影. 看的时候省心, 看完了好睡, 感想通常就是"好" 与 "不好"的区别. 从来不喜欢搁在心里琢磨.

昨天刚看个 Italian Job. 好.

哈,哈,哈.外面的阳春白雪还在飘.
 
电影首先就要“好看“,让我花8块钱(matinee)去看场闷片我可不干!:D

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有品位的“只看有subtitle的电影,但凡是好莱坞的电影就必是无聊大片。其实好莱坞至今为止仍然是电影界最最活跃有生气的地方,无聊大片自然有它的一席之地,小制作的艺术片也有稳定的观众,甚至纪录片,动画片都有支持者。

我喜欢看能让我思考的片,或者是故事,或者是概念,或者是人物,或者是演技,能让我看完一遍不至于立刻抛在脑后的电影。
 
最初由 渐渐 发布
我喜欢看能让我思考的片,或者是故事,或者是概念,或者是人物,或者是演技,能让我看完一遍不至于立刻抛在脑后的电影。

还真有几个看完没有抛在脑后的: Sound of Music. Roman Holiday. Breakfast at Tiffiny. Doctor Zhivago. 小兵张嘎, 虎口脱险... ...
 
挖电影的坑, 我拿电视剧去填似乎差点. 不过我最喜欢的电视剧是 Pride and Prejudice.
 
最初由 开喜 发布
挖电影的坑, 我拿电视剧去填似乎差点. 不过我最喜欢的电视剧是 Pride and Prejudice.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