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三套海峡隧道方案 技术方面没困难(图)

舞蝶轻痕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4-08
消息
705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新闻来源: 科技日报
zv185.jpg


  提出这个构想的建筑界骄子就是清华大学著名工程专家吴之明教授。在2004年岁末的一天,我们如约来到清华大学水利馆,准备对吴教授进行专访。水利馆收发室的老师傅听说我们来找吴教授,非常肯定地摇了摇头:“你们可找不着他。”可见,能跟吴教授预约时间多么难得。

  英吉利海峡隧道激发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白令海峡隧道、直布罗陀海峡隧道都已开始了方案研究和论证。中国人能不能在21世纪有自己的台湾海峡隧道呢?
  1.愿望和需求


  密切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联系是海峡两岸以及海内外炎黄子孙长期的共同愿望。建设台湾海峡隧道必将促进海峡两岸的来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富强。

  目前台湾资本在大陆的投资已初具规模,95年投资额达60亿美元。海峡两岸经济互补、互利,共同繁荣的前景是乐观的。台湾的经济辐射自然会带动福建的发展。隧道两端地区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台湾海峡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连成一个高效的交通网,必将促进地区和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
  ?预计该海峡隧道的交通需求将是巨大的。台湾2100万人口,即使每年有1/3到大陆探亲、观光一次,往返就是1400万人次。中国12亿人口,即使在60年内每人到祖国宝岛旅游一次,每年往返就是4000万人次。如果考虑大陆民工可能去台湾做劳务,以及商务与国际旅客,估计每年会达到 6000万人次,这将近是目前跨英吉利海峡客运总量的2倍。自然,还会有其它货运业务。

  2.地理与线路

  台湾海峡最窄的地段是从福建福州市附近的平潭到台湾台北市附近的新竹,直线距离约120km,海峡深度普遍在80m之内。计及隧道在两岸的延伸总长可能达150km。这条线路的两端均靠近台湾和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外,从福建的厦门经金门、膨湖到台湾的台南以北,也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好处是中间有几个岛屿,不过线路要长得多。

  3.困难和问题

  显然,最大的困难是台湾海峡两岸的长期阻隔。然而,加强海峡两岸的联系,建立贸易和通讯关系,密切科技与文化的交流,毕竟是历史的潮流。建设海峡隧道正好提供了一种合作极好机会。

  台湾海峡地层处于较新的地质活动年代,而且地震比较频繁。这需要对其工程地质作充分的勘测和论证。台湾海峡隧道很长,约为欧洲隧道的3倍,在通风设计、施工掘进方面也会提出一些需要专门研究的工程技术问题。

  建造如此宏大的工程,按目前价格就可能需要数千亿人民币。台湾海峡两岸近十多年来经济增长率均较高。预期到下世纪初,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达到英、法两国当前的总和。那时中国会有更强的经济实力。不过筹集巨额资金仍将是一个难题。是否借鉴欧洲隧道的做法,采用建设―经营―转让 (BOT)方式,发行股票,向国际金融市场筹资等,都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4.准备和时机

  “构想”的提出可能引起海峡两岸和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他们将会各抒己见,进一步增加接触、探讨和交流。

  当前至少可以着手法做以下几件事:发起一个预可行性研究项目;联络海峡两岸和海内外有识之士共同研讨;进行海峡两岸的地理、地质考察。

  预则立,不预则废。台湾海峡隧道工程的起动必定要做长期的精心准备,反复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多方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一旦条件成熟,不失时机地让梦想变为现实。

  3月23日、24日,“台湾海峡桥梁隧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研讨在台湾海峡架设大桥和开通隧道的可行性问题。这次会议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兴趣,世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厦门。

  学生冷清,记者热闹

  “厦门和金门打算架桥通车,你知道吗?”在厦门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连续两天的“新闻轰炸”后,记者问一位出租车司机。他先是惊讶:“不会吧?” 继而轻松地说:“那好啊,这样我就可以把客人直接送到台湾去了。”记者又问:“就不怕他们的军队开过来?”他回答说:“他们不敢吧,打他们应该没问题。”

  在厦门大学,学生们对这次研讨会并没有倾注更多的热情。会议正好在周六、周日召开,厦大校园里与平时没什么不同。记者向一名学生问路,他居然不知有此会议。在“嘉庚楼”主楼二楼的会场,记者注意到,除了与会代表、福建省和厦门市台办的工作人员外,很少有学生模样的人。也许是由于会场早已爆满,厦门大学并没有组织学生来“捧场”。

  记者却成了会场的“主角”。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电视台的摄像机各就各位,摄影记者来回穿梭,文字记者们一窝蜂地围着某个发言人问这问那。不大的会场,新闻战硝烟四起。
  
金门县长说来又不来


  这次会议引起了福建省政府官员的关注。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为会议发来了贺信。他在信中说:“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情同手足……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早已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梦想。今天两岸学者又一次汇聚一堂,共商海峡桥隧大计,足见两岸对这一美好梦想的不懈追求。”

  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在致词中说,在台湾海峡修建桥梁和隧道的构想是个世界创举,就像当年修建万里长城一样。他认为,在厦门与金门之间修建通道,技术和资金都不应该是问题,只是要等待时机。他最后说:“这样的一条通道总有一天会在地球上出现。”

  台湾的金门方面对修建这条通道的热情最高,因为金门距厦门仅5公里之遥,而到台湾岛约有200公里。一位到过金门的人士告诉记者,厦门远比金门繁华。3月22日上午9时,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金门县长李炷烽将在10时30分乘船抵达厦门。在当天晚上召开的新闻预备会上,厦门市台办也透露,李炷烽将出席研讨会的开幕式并讲话。但由于种种原因,李最后并未出席,不过他在抵达厦门港时说,金厦间的定期航班将很快开通。这是李炷烽当选金门县长后第一次来厦门。他在竞选前曾提出,“一国两制”可以先在金门搞试点。他还透露,金门乡亲很期待“金厦大桥”的建成,并已为前期的准备工作筹集到了一部分经费。目前,他们正在向台湾当局申请资助。在会上直接表达金门人民热切愿望的是来自“金马地区两岸交流协会”的吴成典先生。他代表会长李炷烽在研讨会上致词说:“金门有1600年的历史,其中有1550年都与厦门在一起。厦门金门一个门,水亲土亲大家亲。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要建一座桥梁让金门和厦门生活在一起。金门是厦门的后花园,21世纪我们要做的创举就是不让金门永远是离岛!”

  三套海峡隧道方案

  很难想象,在台湾海峡修建桥梁、隧道的构想其实只缘于一次学术访问。第一位提出“台湾海峡隧道”设想的是清华大学21世纪学院的吴之明教授。面对新闻媒体,他说,1995年底,他到英国进行学术访问。当时,英吉利海峡隧道刚通车不久,他选择该工程进行研究,作为那次访问的学术课题。1996年初,在友人的陪同下,他坐车穿越了英吉利海峡50公里长的海底隧道。他的“台湾海峡隧道”构想就是在这次旅行中浮现出来的。回国后,吴之明教授在许多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设想。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个构想引起了热烈反响,台湾的同行还寄来许多资料,要和他共商“圆梦”大计。

  1998年底,在各方的努力下,两岸专家首次在厦门就“台湾海峡隧道”工程进行探讨、论证。1999年底,两岸专家再次聚首福建平潭,着重探讨了海峡隧道建设的北线方案。专家们设想中的台湾海峡桥梁、隧道工程建设方案有北线、中线和南线三种,起点均在福建。其中最短的是北线隧道,起于福建的平潭,止于台湾的桃园海滨,长125公里;最长的是南线,即厦门―金门―澎湖―嘉义海滨,跨海总长约207公里;中线从福建莆田到台湾中部,因为此线的海底地质情况复杂,已很少再被提及。

  在这次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关注的是南线方案。第一位提出南线方案的是厦门大学海洋系的蔡爱智教授。早在1999年3月,蔡教授就向厦门市台办提出了召开南线方案论证会的建议。在他看来,目前比开凿隧道更可行的方法是:首先在厦门和金门之间建一座大桥。厦门与小金门相距仅4.5公里,中间水域纵列着一条梭形浅滩和众多小岛,水深不过20米。在浅滩上,甚至只需建堤而不需建高架桥。此外,两地之间的一系列小岛礁将成为大桥桥墩的理想落脚点。

  那么,建成这样一座大桥需要多长时间呢?蔡教授说,只要两岸共同努力,也就是几年时间。他还透露,金门已经拿出了几个亿的资金,今年将在大小金门之间宽2公里的海面上筹建罗厝至金鱼尾的岛际大桥。这是金门方面对“金厦大桥”的一个积极呼应。

  如果这座大桥建成,从厦门到金门,开车仅需5分钟。而目前,从金门到厦门,先要从金门乘飞机到台北或者高雄,再转飞香港,最后从香港飞抵厦门。这条航线在空中就要用去3个半小时,加上中途转机,实际上,花在路上的时间有一整天。

  技术没问题,政治是关键

  在台湾海峡修建桥梁和隧道是不是纸上谈兵,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坦率地讲,至今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对工程建设有过任何实质性的表态,整个设想仍停留在民间学术交流上。因此,在闭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呼吁:“把来自民间的声音‘叫’出来。”专家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尽快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组织,再加上企业家的参与和政府部门的支持,筹集一些资金;同时,要有目标地积累资料,培养人才,否则,这一伟大工程将只能停留在学术研讨的层面上。

  蔡爱智认为,从技术上说,修建“台湾海峡隧道”的问题并不大,至少建设“金厦大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蔡教授也坦言,目前他们面临的困难不少。由于两岸长期隔绝,靠近台湾岛一侧的资料极其匮乏,他只能拿一张20世纪中期的旧海图作为研究依据。在蔡教授家,记者看到了那张旧海图。尽管图上标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水道图”,但它却是由日本海军在1937年至1938年测量、1947年由美国重版的。目前,蔡教授的研究只能止于中线。此外,研究经费也很成问题。虽然举行这种研讨会只需十几万元,却让蔡教授犯了难―――经费没地方出,最后他只好请与会的台湾学者自己解决费用。“人家主动出这笔钱,但我总觉得别扭。”这位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海洋地质研究,走遍了中国所有海岸线的老教授,至今说起来还抱憾不止。

  众所周知,在建设“台湾海峡隧道”上,政治是个关键因素。作为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倡议人,蔡爱智教授体会很深。他说,最令他不解的是,金门方面对 “金厦大桥”一直有极大的热情,前后五六次找到他家来探讨。金门县长李炷烽曾公开说,这座大桥是“两岸和平的桥梁”、“统一的大桥”。本来这次李炷烽说好了要来开会,可到达厦门后,他接了个电话后就神秘地“失踪”了。他接的电话来自何方,人们不得而知。蔡教授也琢磨不透其中的奥秘。他说,李炷烽既然说可以把金门当作“一国两制”的试点,那么出席一个研讨会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看来“时机”何日成熟,谁也不好预言。
 
劳民伤财,有必要么?
 
建设海峡 强我中华

中华千秋大业??强国之梦,填海造路统一台湾论证方案


策划缘起: 问:你去过万里长城吗?
答:没有。
问:为什么?
答: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毛泽东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不是好汉,没胆量去。第二个原因是:不好意思去,没脸面去;万里长城是秦始皇时代创造的辉煌,距今2200余年,使我们现在的子孙在全人类面前还引以为荣、引以为傲。我们在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有没有感到惭愧呢?!试比较一下:我们现在的人口是秦始皇时代的20倍以上,我们现在的综合国力是秦始皇时代的千百倍;如果100年、1000年、2000年以后的中华子孙在翻阅我们今天的历史的时候,看看我们为他们、为人类留下了什么的时候,我们将情何以堪?!而秦始皇时代却为我们两千年以后的中华子孙和全人类留下了两大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如果我们什么都没有留下,甚至连台湾也给弄丢了,你说说我们这代人是多么的无能,多么的窝囊。既使在九泉底下也够丢脸了。所以,呼吁我们这代人,不仅仅要尽快完成国家统一,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完整的大中华,而是要留下一个强大的大中华。并且更要创造出中华民族的辉煌,留下人类的奇迹??“水上长城”。

一、展示中华民族意志,创造民族辉煌,留下人类奇迹。即实施“中华千秋大业??强国之梦,填海造路统一台湾”这一千秋工程,将中国国防陆地作战战略纵深直接向太平洋推进200海里,中国海军将可直接冲向海洋。在台湾海峡实施填海造路架桥,将两岸彻底永远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从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之间,长124公里,宽1公里,总投资预计9000亿元人民币,建设期约7-15-20年,构建“中华统一大道”。其目标之一是实现中国国家的和平统一,其二就是为了建构两条“世界经济交通大动脉”。第一条是西线,将台湾的交通并入中国大陆交通网,穿越欧亚大陆桥,直接将整个东南亚的货物通过台湾和中国大陆、在进入欧洲、非洲大陆,双向运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降低了运费,将每吨每公里运费几美元和十几美元减少到每吨每公里几美分。海运每小时的速度只有20多海里,而陆路轻轨铁路运输可达每小时275公里以上。
第二条是东线。经过中国东北,穿越俄国远东,再穿过白令海峡,进入拉丁美洲大陆,双向运行,这样,在整个中国土地上就形成了两条经济交通大动脉。世界经济交通大动脉的形成,将会提供沿线一千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使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每年提升一万亿人民币以上,从而使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在2035-2045年的时候,就可以超越欧美的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台湾自然形成为“世界经济营运中心”。每年仅收过路费,就可以使台湾的现在经济总量成长三倍以上。这样一来,将两岸的战争化为和平,将天堑变为通途。中华民族的战争风险就全部消除了,也给世界带来了和平。从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之间,平均水深只有40-60米,浅水地段填海造路,深水地段架桥过去,这就可以保证维持海水畅流,航运畅通,既不影响台湾海峡的生态平衡,也不影响交通航运问题。 这条大道建成后,福建平潭会发展成为一个一千万人口的特大新兴城市。挖山填海之后所形成的平地直接规划成生活小区和养老中心)在未来30年左右台湾将面临全社会老龄化问题〕。台湾老人到福建来安度晚年。如果有紧急事情,交通非常方便,30分钟左右就可以回到新竹,使两岸人民亲身感受到和平统一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血融于水的手足心情,使21世纪成为中华民族的世纪。

二、设立“海峡经济特别行政区”,打造21世纪最强劲“经济磁吸盘”,形成“沿海峡经济走廊”。
以福建平潭为中心设立海峡经济特别行政区,其政策之特殊,要包括香港和澳门的总和。则可打造出21世纪最强劲的经济磁吸盘,而形成沿海峡经济走廊(惠州-潮州?漳州-泉州?福州?温州-台州),此一区域进而形成“环海峡经济圈”,成为名副其实“世界经济火车头”。

三、启动这一工程的基本构想是:兴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旅游经济带”。 2005年正好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110周年,同时也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马关条约直接涉及到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我们的移山填海工程计划,就应该选择在今年立项启动。在福建平潭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耻纪念公园”,在这个公园里主要规划有“国耻纪念碑”、“国耻纪念塔”和“国耻纪念馆”,用那段屈辱的历史教育、警示我们的青少年和下一代,说明和平统一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该公园的启动、建设和建成都将牵动海内外亿万华人华侨的心,既可凝聚民族共识,又可重振民族精神,同时又可带动旅游经济,形成一个“旅游经济带”。去年我国的旅游市场是6000亿元,“国耻纪念公园”建成以后,预计每年可带来500亿的收益。此乃“填海造路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挖山填海之后所形成的平地,规划成生活小区、商业小区、工业小区、大学城等。一边开发一边回收,形成“循环经济链”。

四、启动“填海造路工程”,协助裁减陆军100万,出兵台湾海峡,启动海峡建设。现代战争及未来战争,陆军的先期作用不大。中国现有陆军210万,至少可以裁军100万。养100万陆军每年约需1000亿人民币。如果将100万陆军改编成100个“海峡建设兵团”,每1万人为1个“海峡建设兵团”,分为海峡建设第一兵团、第二兵团••••••第一百兵团,每年裁军20万,5年即可完成裁军。这一百万建设大军,和平时期从事建设,战争时期即是国家预备役,其战斗力可以威慑台海20年,同时,每年还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这一百万建设大军每人带一个妻子,每人再生育一个小孩,就是300万人口。再加上社会各界的精英,不出3、5、7年即可形成一个6、7百万至1000万人口的特大新兴城市。比如,香港只有700万人口,带动了深圳的繁荣,台湾有2300万人口,经济实力和高科技力量是香港的若干倍,带动一个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发展是富富有余的。

五、建立中国国家战略核威慑,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完成100万大裁军,每年节约军费1000亿,用于发展高尖端的军事高科技和全面强化海军、空军的战斗力。比如,逐步建造300-500个“神舟6号”或“神舟7号”,每一个内安装一枚原子弹,以形成中国国家战略核威慑,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联系方式: 台湾海峡和平发展研究院
381-383 Broadway, 2nd Floor, NY, NY 10013.
电话:001(212)226-8848
手机:001(917)577-7158
传真:001(212)226-8819
E-mail: usnobel@yahoo.com, or ushotjobs@yahoo.com
网址:www.qqdy.or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