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峰:读史杂谈(六)――漫谈塞北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和名山北岳恒山
发布者 siyu 在 05-04-05 10:07
----------------------------------------------------------
・翠屏峰・
从北京坐火车6个多小时或者乘汽车沿京大高速公路西行4个多小时就到达塞外名城大同和名山北岳恒山。塞外,也叫塞上或塞北,是指的沿着长城外边一线的广袤的地方,出长城就叫出塞。这里位于长城中部,该城在明朝重新修长城时由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因为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列为长城九大关镇要塞之首,附近方圆十几州县的地方因又处于著名的雁门关的北边,因此又叫雁北。这地方请看明朝王越有诗来形容:
雁门关外野人家,
不养桑蚕不种麻。
百里并无桃李树,
三春哪得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
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
早穿皮袄午穿纱。
这写的有点过于荒凉了,其实不至于此,养蚕虽不普遍,但桃李杏树还是遍地的,种麻其实也很普遍。再看唐朝诗人贾岛笔下描述的北岳恒山:
天地有五岳,
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
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
祠宇白日黑……
上面描述的神秘和荒凉,地方景色是其次,主要是中原人精神上的感觉而已。这地方无论从古到今对内地的中国人都既熟悉但又神秘陌生,虽然自古开天辟地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实际上从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只有唐朝和明朝两个朝代在所谓的正统的中国人手里,因而精神上神秘陌生了。其实这里是中国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为其地为中国古代各民族汇聚的集散地,历史上这里是古代中国北部各民族的人们变为中国人的地方,汉人自不用说,各类胡人比如匈奴、乌桓、柔然、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沙陀、瓦剌等等都是在这里汇聚并成为中国人。
这里的历史可以从中国最古老的传说开始。话说盘古开天辟地,混顿初开,轻者上浮而为天,重者下沉而为地,盘古的身体化作五岳,头为东,肚为中,腿为西,左臂为南,右臂为北,就是此地北岳恒山。到了上古三贤尧舜禹的时候,尧封羲和的四个儿子管理四方也就是四岳,舜帝接位,每四年分春夏秋冬分别巡视东南西北,据说恒山上的飞石窟就是当年舜帝11月巡视北岳恒山飞出”安王石”的地方,当然这是传说而已,到了大禹时,正式定名五岳,历代帝王为表明自己受命于天祭祀五岳便开始于此,恒山作为北岳身价从此显贵接受历代帝王和百姓的朝拜。恒山之名,意思为恒常之所,历史上又叫太恒山,元岳,紫岳,常山,大茂山等等。秦朝时奉天下12名山,第二就是恒山,所以恒山又有天下第二名山,北方第一山之誉。
这地方最重要的是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无论是西京长安,还是东都洛阳,或者是东京开封,抑或是燕都北京,这里都是守卫京城的门户。战国时秦国的丞相张仪认为,谁拥有了恒山,谁就可以拥有天下。那时这里是赵国的地方,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占领赵国的过程,赵国是战国7雄中比较弱的一国,但却是六国之中抵抗秦国最主要的一个,和另一个弱小的燕国一起,以弱国之躯,南抗强秦,北拒匈奴,坚持了两百多年,这中间出了名相蔺相如,名将廉颇,赵奢,李牧,庞媛,司马尚等,只可恨赵孝成王父子昏庸没有远见,长平之战不相信身经百战在长平和秦军相持两年的老将廉颇,而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赵军全军覆灭,残暴的秦军将领白起坑杀降兵45万人,几年后秦军兵临都城下赵王迁又听馋言,杀了名将李牧,赵国就这样亡了。当时如果长平之战能够抗住秦兵,秦王武力统一六国的野心不见得能够得逞,当然这是后话,赵王迁被俘是在前228年,离秦王称皇帝还有7年,赵公子嘉在这里恒山一带称代王继续抗秦一直到最后前222年燕代联军兵败被俘,这以后,除去在楚国遇到项燕的抵抗之外,秦军所到之处都是闻风而降,再也没有遇到多大阻力。
秦汉时这里是雁门郡,代郡,大将蒙恬在此修长城,秦朝灭亡时匈奴人从大漠来到这里,但匈奴人缺乏远见,当初汉朝初年匈奴人和汉高祖刘邦在此地的白登山决战,刘邦被围困7天7夜,陈平出计贿赂匈奴王后才逃出重围,要是匈奴王抓住刘邦签署协议和他平分天下,汉朝治南,匈奴治北,今日中国人称匈奴为正宗也未可知。那至于后来让卫青和霍去病两个砸了祖居安身之地,更不至于今日的中国人能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难听不文明的话还会动不动就引颈高歌了。我这里这样说没有对岳武穆不敬的意思,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宋朝时期的民族英雄毋庸置疑,但也不一定所说的话都值得赞美高歌,更何况这诗词是后世之徒伪造的可能性更大。
匈奴人失去的机遇几百年后被鲜卑人拓拔圭(王圭)和他的子孙们抓住了,并奠定了中国再次统一的基础。纪元398年,东胡鲜卑人拓拔圭(王圭)建立北魏,在这里定都平城,从道武帝拓拔圭(王圭)开始,中国北魏王朝历经150多年,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其中以平城也就是今日的大同为都城近100年,北魏王朝统治了除东南一角的南朝各个朝代外的大部分中国地区,平城也成为大都市,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魏王朝南迁都城到洛阳后,这里一度被称为”北京”,也叫”北都”。中国历史由于以南朝各代为正宗,没有给北朝的历史以应有的评价和地位。实际上如果我们回顾历史的话,正是鲜卑北魏王朝奠定了盛唐统一的基础。以我看,就一个国家的统一而言,文化基础的奠定占据首先重要的地位,政治典章和经济制度为其次,而人们通常所最注重的军事行动位居第三。遗憾的是人们往往搞反了。就大一统的汉朝来说,自从武帝开创了独尊一元文化之后,就进了死胡同,到了魏晋之后,就无路可走了,你只要看一下汉末到魏晋的社会状况就一目了然了,腐朽糜烂的士族风气,空谈之风,腐败的政治,人民饿浮遍野而问为何不吃肉的皇帝,文人只会歌功颂德等等盖出于文化一统独尊。实际上,从军事上来说,那时候西晋王朝完成了一统大业,但短短的几年就又陷入了分裂和混战。走投无路的汉代独尊一元文化,在鲜卑人的手里随着佛教的传入出现了转机,由游牧民族问鼎中原的鲜卑人,急于要给自己寻找立国的稳定文化基础,他们既学习和继承汉文化,也把佛教来发扬光大,这样就出现了儒道佛三教鼎立的局势,三教共存,虽然赶不上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但毕竟比一元独尊的颓废景象要强多了。今日的大同和北岳恒山,遗留下最古老和珍贵的古迹,就是北魏时期的,比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岗佛教石窟,国家级文物北岳恒山悬空寺等等。在悬空寺里,现在还能寻到三教鼎立的遗风,在北魏建立的悬空寺里,建有三教殿,里面同时供奉佛道儒三道鼻祖释加默尼,老子和孔子,佛为中,左右分别为道和儒,这种三教同堂供奉的情形全国不多见,庙里的塑像不一定是北魏原物,但寺庙的风格反映了北魏开始的文化,从塑像上看,中间的佛像神态平和,两旁的道和儒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神态祥和的孔子和老子有所不同,带有不高兴的样子,但不高兴归不高兴,终归是三教共处。悬空寺本身也既不是佛寺,也不是道寺,或者说既是佛寺,又是道寺,有时候是佛教徒是主持,有时候又是道士做主持。北岳恒山是道教圣地,但当地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恒山庙会的日子却是在佛教鼻祖释加默尼的诞辰纪念日农历4月初⒏北岳恒山北魏悬空寺里三教同堂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为今人所理解,说来巧合的是,文献记载,木匠出身后来官至政治协商之主的显贵,到了这里,看着巧夺天工的千年悬空古寺和三教同堂的三教殿,脱口而出的竟然是:“悬空寺没文化”。说起这佛道儒三教殿,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三教归一,我觉得是鼎立并存在先,归一在后,归一也就没落了。
五岳名山之中,人们称东岳泰山之奇,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竣,南岳衡山之秀,而北岳则被人们遗忘了,游人稀少。实际上,北岳恒山之雄,巍峨磅礴,冠绝他山。首先从山势来说,恒山群峰排山倒海,恒山主峰绝地通天,人天北柱,恒山如行,气势非他山所能及也。其二,就文化底蕴而言,恒山地处长城边关和塞外旷野,几千年的历史里各族人民在此融合汇聚,无论是东胡西胡,还是南汉北蒙,西来之佛,东来之儒,南来之道,巍峨的恒山都以容纳百川大山的巨大文化胸怀将其怀抱,不同的人们在边关的夹缝里求得生存,就要学会互相尊重求同存异。我想历史名城军事重镇大同有过许多优美的名字,比如平城,平顺,代郡,恒州,云州,云中等等,但最终人们选择礼记中”大同”这样的词叫这座城市的名字,就反映了恒山多元文化容纳百川大山求同存异的美好理想,只是我们习惯了秦皇汉武创下的一元独尊思维,以为靠军事和权利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小肚鸡肠不理解”大同”名字的含义。
隋唐时期这里叫云中,云州城的名称开始叫起,唐朝末年,设置大同军节度使,此地也就开始有人叫大同了。隋唐时期对这里不重视,没有留下过多少痕迹。有的历史故事中原人也不太愿意提,那时候另外一族强悍的胡人突厥人来到这里,但突厥人和匈奴人一样缺乏远见,只是在这里来去匆匆,但却错失建功立业的历史良机。大业11年,隋炀帝北巡在这里雁门关附近差一点被突厥人活捉去,几年后,隋炀帝在江东被部将杀死的时候,太原留守也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率领儿子包括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内,向这里的突厥人称臣,起兵反隋,幸好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大败了突厥,再加上唐太宗出色的造假篡改历史的本领,不然的话,早就先于石敬塘作为儿皇帝进了历史。唐朝末年,契丹人来到这里,沙陀族的李克用在这里向契丹人借了兵马,到长安攻打黄巢,立了收复长安的第一功,李克用父子也从这里发迹,后来唐朝以后,他的儿子灭了朱温建立的后梁王朝,建立了后唐,是为后唐庄宗,这已经是五代兵荒马乱的时期了。这时候出了让中国人颜面丢光了的卖国儿皇帝,就是当时的后唐的一个节度使名叫石敬塘,为了当皇帝,出卖了包括云州大同在内的16个州给契丹,并认比他还小的契丹王为父亲,他就成了后晋高祖皇帝。大同城和土地被中原的皇帝出卖了,守城的军民悲痛欲绝,虽然无可奈何,但闭城拒命,就是不让来接收的契丹王进城,不过最后拖了一年,还是由石敬塘的特使赵莹奉献给了契丹父皇帝。按辈份排下来,石敬塘虽然年龄大,但还真是当时契丹王的晚辈,他和李克用父子一样,是沙陀族人。当年李克用向契丹王耶律阿保机借兵的时候,二人相会于云州东城,换衣服易袍马拜为兄弟,有地方为证,他们取”怀想仁人”的意思,改地名为怀仁,也就是今天的怀仁县名字的由来。李克用的儿子是后唐庄宗李存冒(冒力),庄宗的养子为明宗,石敬塘为明宗的女婿。契丹王那头,耶律阿保机也就是后来的辽太祖,太宗耶律德光是太祖的儿子,石敬塘称父皇的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
从这时候开始,包括云州大同以及燕都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16个州县几百年里都不在中原政权手里,北宋王朝和契丹人的辽朝在这里以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为边界,山的北面浑州城和云州大同属于辽国的地界,山的南面为宋朝,宋代名将杨家将以恒山山脉为天险镇守着边关,今日到这里还能寻找到遗留下的痕迹,离恒山主峰南面几十里的地方有座山以杨家女将命名的山叫穆桂英山,是穆桂英屯兵的地方,在浑州城西南几十里的地方,有穆桂英逼婚的穆柯寨,不远的地方有个村庄名叫落子洼,传说就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时生孩子的地方,当然恒山脚下北面龟城蛇街的浑州城,就是辽国名将萧天佐大摆天门阵的地方。在大同城里,有凤台晓月的景观,凤台传说是辽代著名女政治家萧太后燕燕姑娘的故居,又叫”凤台坊”或”梳妆楼”,每当阴历初二的晚上,站在凤台上就可看到初升的月牙。
契丹辽朝没有对闭城拒命的大同军民进行报复,而是想尽办法弥合契丹和汉人之间的关系。从中国辽朝开始,云州大同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契丹辽朝和后来的女真金朝都定大同为陪都,叫西京,并且都把祖宗各代皇帝的宗庙建立在这里。辽金两代都对西京大同很重视,城市也很繁荣,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城市。今日我们到这里旅游的话说,能看到许多辽金时期的东西,大同城里的上下华严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座寺,既是佛寺,又分别是辽金两朝皇家的宗庙,这种佛寺和皇家宗庙合一的佛帝共庙的现象,和中原地方的佛寺风格迥然不同。当年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金朝军队俘虏了徽,钦二帝和北宋朝臣,就是把他们先押解到西京这里,然后到中京的,现在还留有一些北宋忠臣持节不辱的纪念碑,说起来这女真人金朝竟比现代人还有胸怀,能让这些纪念北宋大臣高风亮节的碑刻和文字存在。
元朝时,大同仍为西京,但地位已经远不如辽金时期,而且成吉思汗三次攻打大同,城市遭到很大破坏,尽管如此,马可・波罗笔下记载的大同仍然是一座美丽繁荣的城市。元代蒙古人疆域辽阔,这里成为腹地,不再有边关的军事要塞的重要性,蒙古统治者就把这里开辟成皇家牧场,称为”阿黑八里”。就古迹而言,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城里有一座永安寺,为元代都员帅永安军节度使高定所建,殿内的元代壁画十分珍贵,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列为长城九关重镇之首,常年有兵13万,马5万匹,肩负着京城门户的重任,如此荒凉的塞北如何能养得下这多的兵马,明朝前期国家兴隆能从富庶的东南收上银子没有问题,但明朝末年从东南收不到钱,单凭从贫困地区刮地三尺也没有用处,大明王朝的百万雄兵对内对外都败得一塌糊涂。不过明朝时期大同重兵屯集,朝廷要为庞大的军队筹集物资,推行开中法,给山西商人即晋商的崛起创造了契机,从明到清,这种官商结合的体制,使晋商迅速发财,先于其他人富了起来,经营的范围也由物资到钱庄票号,并逐步扩大到全国各地,在明清两代以及民国初年都很有名,山西票号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是国家的财政命脉,不象现在一提起山西来就是贫瘠之地。
明末清初的时候,云州大同和北岳恒山脚下的浑州遭受了清军毁灭性的打击劫难。那是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农民军李自成率领50万大军从陕西渡过黄河,一路攻克平阳太原在宁武关打破总兵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后,兵临大同城下,大同总兵姜壤(王字旁)杀死明朝代王府代王和永庆王后率重兵投降了李自成,后来李自成从这里东进北京灭了明朝。又过了几个月,清兵入关又兵临大同城下,姜壤(王字旁)又杀死农民军将领投降了清兵,仍然为大同总兵,拥有重兵,但清朝派出王爷阿济格等对他严密监视,因而他在降清几年后又于1648年(清顺治5年)响应南方的抗清烈火,起兵反清复明,浑州城里也有义军首领方三方应祥响应。姜壤(王字旁)军连克数城,一时间反清烽火燃遍山西,并屡败清兵,顺治6年初,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大军亲征,顺治6年3月,多尔衮用红衣大炮轰开浑州城,义军首领方三和守备唐虎战死,清兵入城后,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屠城,幸亏浑州是出美女的地方当时清朝初年有一位李姓女子被选为王妃出面求情,多尔衮才停止屠杀,但已经屠杀了上万人。
云州大同的情况就更悲惨了,多尔衮打破浑州之后,就派重兵围困了大同城,但由于明代大同城池坚固,军民坚守奋勇抗清,多尔衮用红衣大炮和重兵竟然围攻了9个多月不能攻破这座坚固的城池而一筹莫展,最后城内弹尽粮绝部将刘宝与杨振威等叛变刺杀姜壤(王字旁)开门投降清兵。多尔衮和阿济格等进城后气急败坏,强令清兵把城墙扒低5尺,同时下令屠城,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将城内的几十万军民只留下杨振威等叛变刺杀姜壤(王字旁)的23人及其家属,其余全部杀绝,把姜壤(王字旁)府第挖掘成几丈深的臭水坑,后来叫兰池,整座城市血流成河,哀鸿遍野,繁华的北方名城大同府变成了废墟,其暴行残无人道至极,人神共愤,大同府治此后竟然废掉4年,到几年后的顺治9年才由曹学芹的高祖知府曹振彦,总督马之先,总兵彭有德等上书清廷,重新恢复府治。虽然姜壤(王字旁)几降几叛,反复无常,但他领导的大同抗清写下了塞北人民在明末清初反抗清朝入侵和暴政的光辉篇章。对这一段历史,清朝对此讳莫如深,清朝修的府志等只字不提,后来的教科书上也难以找到记载。但从前人的文字里仍然可以看到踪影,请看清朝进士刘国钦于1651年(顺治8年)在”再入云中”的长诗里写道:
入门寥落少人烟,
昂首寻求却怨天;
凄惨带泪多凭吊,
纷纷争夺醉后眠;
……
十室九空遗民老,
飞鸟仍如鳞集时;
危楼影照斜阳里,
剩有残阳影向谁?
恒山脚下的千年古城浑州城,经此浩劫,人口急剧减少,10多年后的清顺治16年时的人口统计,全州只剩下154户,3千多人了。官府把死人埋在州城外几处义坟地里,至今当地仍有称为摩天锥万人坟的地方。浑州百姓感激李皇妃的救命之恩,在皇妃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修了一座红牌楼以资纪念,后来那条街道就叫红牌楼巷。为了混淆历史,清王朝盖了一座庙宇为被义军杀死的知州荣尔奇塑造了一座像,并在像前用生铁铸了义军首领方三的跪像,后来,有一个名叫张勇的武举人,借酒醉为名,打摔了荣尔奇塑像,把方三生铁跪像改铸成一口大钟,说来也怪,一般的钟声音宏亮,但这口钟则声音低沉,声如哭音,这钟声仿佛是在向人们哭诉刽子手多尔衮的罪行,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于39岁暴死,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就现在而言,这里最著名的就是那黑色的煤了。大同作为煤都,生产优质的煤,供应全国各地。但大自然赋予这里的天然之利并没有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富裕,煤越开越多,人们却越来越贫困,开发在人类的眼里就是攫取的代名词,以最大的速度攫取,以最小的资本反馈,多年的原煤低价平调和双轨制,温暖照亮了别人,但耗竭了这座城市。今日的大同城,市政建设资源计划和环境保护远远落后,所辖之地,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文化资源但却落后为贫困地区。
就游人来说,大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城西几十里不远的武周山有北魏时期兴建的云岗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城内有辽金时期的庙宇上下华严寺和在唐代开元寺基础上修建的善化寺,明朝代王府九龙壁,内外长城,北魏都城和明代大同镇遗留古迹,辽代萧太后故居,汉代刘邦被围的白登山,北魏女政治家冯太后陵墓永固陵,传统剧目中明代正德皇帝”游龙戏凤”的风临阁等等;南行60多公里的北岳恒山为国家44处风景名胜区之一,恒山脚下的浑州古城古迹遍地,自然风景名峰林立,到这里可以领略与中原文化大不相同的北朝文化,寻找盛唐文化的源头,领略塞北旷野大山的无限风光,寻找中国古代各族人民汇聚的踪迹,了解和中原风格迥然不同的佛殿和皇家宗庙共奉的寺庙与石窟,品尝中原里很少听说的高寒作物食品,有关的详细介绍今天限于篇幅就不讨论了,等有机会再谈。
下面记几件2004年在这里所了解到的情形和所见所闻所想的小事在这里。
1.公路和交通
大同历来为中国北方的物资集散地,过去主要靠火车,近年来修了高速公路,一条是连接北京的京大高速公路,一条是通往省会太原以至晋南的大同运城高速公路,往外运煤更方便了速度更快了。从大同到北岳恒山的公路也改善了,不过这些公路稍微好走一点的都收费昂贵,所以许多车辆为了省钱宁可绕道也不上高速,我在乘车沿着大运高速南行的时候,一路上看不到多少车辆,特别是载人的车辆,司机能把车开的很快,超过150公里是经常的。从大同到恒山几十公里的路上中间有一个收费站,每辆轿车单程收费10元,来回20元。相对而言,中国各地对公路车辆的收费价格太贵,对经济的发展可能并没有好处。在路上,有一个奇怪现象我开始很纳闷,我当时乘坐的车是一辆马力并不大的国产小面包车,看起来要小一号,里面座位也很小,在路上开的速度也不快,但却经常需要超过许多大卡车,我开始不理解,后来才明白,原来拉煤的大卡车个个超载,所以走不快,那天天气也不算阴天,但早上却灰蒙蒙的,司机一路上要把紧急灯打开,让别的车能看见。在路上,一次上坡时,跟了一辆大卡车,好长时间里黑雾满天,遮盖的什么也看不见,我还以为是车上拉的煤灰被风刮了下来,司机告诉我说,不是煤灰,是汽车喷出来的尾气,旧车超载再加上坡,就出现了这种黑雾遮天的景观,过了一会儿,不爬坡了,果然就好多了。
尽管总体来说公路交通是更便利了,但也不能一概而言,连接城乡之间和各乡镇之间的小的道路,虽然有改善,但并不大,道路的质量修的很差,沥青是很薄的一层,看起来属于表面工程。而且铺过之后,也很少维修,坑坑洼洼遍地,至于乡村里边和小城镇里边,和过去相比则道路普遍变得很坏。现在基层管理基本瘫痪,无人管理,人们乱占乱盖,互相以邻为豁,水不能畅其流,垃圾乱倒乱堆,碰上大雨过后,泥泞不堪,老的住区断壁残墙,景象悲凉,你如果从北岳后背上恒山,在恒山脚下参观民居的话,城南的住家十几年倒出的垃圾堆成象一座座小山,和北岳恒山遥遥相对。
2.大同城和浑州城
大同城自北魏建都后,城市方位一直没有变动,明朝时重修大同城,也只作了局部变动。大同古城一直到上个世纪中期还保持了古城的面貌,近五十年里古城面貌全部遭到破坏,在这期间里,城墙早已没有了,城门楼,钟楼,牌楼也陆续在几十年里全部撤除了,这座古城,现在已经只有几个景点和文字凭吊了,由于城市一直屡建屡拆,屡拆屡建,几十年里缺乏规划也缺乏资金,街道和建筑不整齐,甚至破旧。可以说,这近百年的历史,由于人们没有制约的急功近利,破坏了旧的东西,新的也没有立起来。要是已经保存了几百年的明代大同古城不在近年里毁坏,保存到现在,那是多么宝贵的旅游资源啊?
恒山脚下的浑州城情况也没有例外,这座在后唐末年开始兴建的古城池,由于其独特的北岳恒山文化,建成了龟形蛇街,在全国独树一风并无他例,城市建成八角而且中间高成龟盖形,城南龟头正对北岳恒山,城内各条街道弯曲成蛇形。这么一座独特的古城历经契丹蒙古女真等等,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人们还能看到她的面貌,几十年间就化得无影无踪。我有时候就在想,为什么国人对自己的传统和东西这么不喜欢?在世界各地,旧城不能适应新的需要的情况几乎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和遇到,但难道对中国人而言就只有扫荡这一条路吗?在这一点上是不是我们能放弃追求日新月异的感觉,看看和学学其他国家和人们是怎么样处理这些难题?
3.人们生活和收入
和二十多年前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二十多年来,没有出现大的荒情,也没有出现过60年代饿浮遍地的情形,塞外人们有了温饱,基本衣食丰足,但和上海等南方情况没法相比。就城镇来说,工作人员每月要有1000多元的收入的话,是很不错的工作了。当然我这里不包括少数特别暴富的人们,这部分人在当代的中国,无论在那里,即使再贫困的地方也会找出挥金如土的富人的例子来。
就农民来说,至少相当一部份的人还是主要靠种地和打工为生,收入情况我们可以计算如下,这里虽然处于塞北,但人口密度并不很低,平均农民每人一亩,每亩地生产1000多斤粮食,每斤价格1元多,也就是说毛收入每人全年1000多元,这毛收入里,扣除化肥,种子等等各种生产花费,除去自己吃用外,基本上所剩无几,实际上很多人都交不出每亩地上缴国家和各级政府乃至村管理的上百元税和费用,在1000多元的毛收入里,要抽交上百元的税和费用,这个比例是非常大的,因为如此,普遍的情况是,收缴这项税和费用是现在各级政府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就基层农村干部而言能完成这一项任务就能当村干部。有的村干部就以村政府或者个人的的名义借款付利息来完成这项税费任务,这种情形而且不是个别例子。
人们的收入情况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也就是进城里的民工。今日中国城市里的廉价劳动力和重活,主要来自农村打工的民工,按收入来说,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如果付工资每天20元的话,工头们很难招到民工,但如果付每天30元的话,则会有很多人应招。这些民工没有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背井离乡,负重不堪,居住条件恶劣,受到政策和城市的歧视,每天收入在20-30元之间。而不出外边做工的,收入一般低于此数。
4.旅游票价和寺庙布施
给我的感觉是,现在国内旅游地方的门票价格太贵,一般的景点也在50元或更多,而且上涨的趋势猛烈。这个价格对于外面游客可以接受,但对于本地人来说,却显得太高了,以至于本地人去得很少,这样会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我去北岳恒山的时候,9月初的季节天气很好,但游客不多。另外在山上的庙宇里,收布施的是一个上了锁的箱子,施主也可以放到一个敞口的大碗里,我的猜想是,敞口的大碗里的布施可能属于庙里的和尚或道士,上锁的箱子可能不属于庙里的和尚或道士,属于哪里我就不知道了。
5.退耕还林
行进在公路两旁,会看到很多的耕地和庄稼变成了林地,对旅游的外地行人来说,这当然是好的,风景变好了,这是近年来推行退耕还林的结果,也就是政府在一定的年限里,补贴一定的钱鼓励农民把耕地种上树。这项决策的良好的初衷是不用怀疑的,但透过表面现象看得话,却有许多问题。第一,此决策的依据是中国粮食已经过剩,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许多粮食产量仓库存粮的数目字是虚报数字,这些在粮食够用的情况下无关紧要,但真要按此数字消减产量的话就会有问题,60年代发生的事情看来人们已渐渐忘掉了;第二,按退耕还林的初衷,是退掉质量不好应当在一定坡度的坡地,但实际的情况是为了表面功夫退掉了公路两旁的耕地;第三是政府答应的补偿损失的钱许多地方现在并不能到位。
6.教育现状
从历史上看,这里虽然是塞北,但尚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恒鹿书院和翠屏书院从古代就很有名,金代状元刘为 (提手旁),和官至副宰相的进士苏保衡,都曾在恒山西边的翠屏山上的翠屏书院读过书,现代小说里”第二次握手”里的主人公苏冠兰,就在浑源中学读书时经常到翠屏山上的翠屏书院。现代的浑源中学堂成立于清朝末年的1906年 (光绪32年),到2006年就有百年的历史了,这不仅在塞北就是在北部中国,也是开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凭吊恒山的时候,不由得对能在这闭塞荒凉的塞北首开现代中学教育先河的伟大先贤们表示敬意,浑源中学堂的的首任校长是晚清举人郭金堂。
就大同城里的教育现状来说,就象中国北方的其他城市一样,我不在这里多饶舌了,主要谈一下其周边的农村,实际上也是作为中国人的主体农村里的情况。就农村来说,有相当大的一部份适龄儿童提前缀学,并不能上到初中毕业,几乎有半数适龄的学生不去上高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学花费昂贵,如果没有考上大学的希望的话,人们不愿意去花这个钱,实际上从小学开始,学生的花费对于农村农民来说就相当沉重,高中就更不用说了。就30多万人口的县,一年考上大学的有几百人,重点中学里,比例并不低,但按适龄人口算,就太低了。
至于教师的收入,现在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实际上不仅是改善,而且已经成为很吃香的职业了。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清水衙门,而是极为容易赚钱的地方了。就高中来说,好一点的高中,学生都要交相当高的费用,根据学校的不同,交费可能有差别,每个学生每年几千元不等。一般的情况是,应收学生中的约1/3的考分的好学生可以不交钱而录取,只交其他的或者生活费用,而剩下的2/3的学生要根据成绩去买一定的分才能录取。不需要买分的学生一年的费用要4000元左右,而需要买分的学生则要花到超过上万元不等。
大学生的花费一般每年8000月左右。把上述的数字和前面提到的人们的收入相比,读书已经成为广大中国农村人的奢侈品,儿童缀学和上不起大学的情况很普遍也就不难理解了,安得天下佑农户,人人都有读书权。
7.火车站的凌晨
我下了火车站的时候,正好是后半夜凌晨,住宿已经不用了,但起程还太早,就在候车的地方等了几小时。进候车室要凭票才能进入,里面人不多很清静。在候车室的翼侧有个地方写着茶座,当我走过去的时候,躺在铺上的人立刻就起来了,问我收钱,我开始不明白怎么回事,原来这里白天是茶座,晚上却可以交5元钱睡觉休息,我就交了钱,收钱的手抓着钱就又立刻躺下睡觉了。买东西的地方也是一样,卖货的都在躺着睡觉,等有人走近,立刻坐了起来,别是一番情景。在恒山脚下的小贩,你买东西时看久了不买,走的时候,不小心还会碰上挨骂,民风是纯朴,但离现代观念甚远。
8.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定是好事吗?
在中国的几周里,无论是在超前中国城市上海,还是在都城北京,抑或是塞外城市大同,甚至是旷野农村,到处都是在大兴土木,哪个地方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都不过分,这种变化和进步当然令人高兴。但日新月异太频繁了是不是就一定是好事?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北岳恒山上的庙宇大部分都是近几年重新修的,问题是当年人们砸烂破坏的时候,也是用日新月异的变化来形容的,我就想如果少了那一次的日新月异,也不需要又一次的日新月异,省了两次的日新月异,那不是就省下了多少钱了吗,同样的原理,各个城市和地方,屡建屡拆,屡拆屡建的日新月异是不是太浪费严重的行为。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这地方的非常有名的两个伟大的改革家来。一个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为了赵国的富强,下令向胡人学习,学习胡人的骑射,穿胡人的服装,一句话汉人胡化,赵武灵王死后葬在恒山南面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叫灵丘。又过了几百年后,鲜卑北魏朝代也出了个伟大的改革家,就是有名的北魏孝文帝,他作的事情正好和赵武灵王相反,也就是全盘由胡汉化,穿汉服,习汉礼仪,迁都到内地,连名字也全改称汉名。这两人做着相反的事情,事业都成功了,因而名垂千古。但我觉得是不是后来的人们从他们那里来了灵感,想当改革家的话,就把事情今天改了,过一段又改回来,这样改革的伟大人物频繁辈出,代代都层出不穷。比如,把土地合起来是壮举,过几年再分开来又是伟大的改革;关了学校是改革,再开了学校招生又是伟大的功劳;今天废了考试人们欢呼英明,隔日再恢复考试又是伟大的功绩;房子街道也是如此,撤除和建筑就更加频繁起来。这样频繁的改革是不是浪费太严重了,有时还会伤了人的心,而且改革的时间比当年形成的时间还长,没完没了,无修无止;换句话说,东西还没有等建出能看出模样来,就又到了撤除的年月了。这频繁无休止的改革,培养和助长了国人没有长远考虑的传统和不负责任心。另外是,人们只顾新的东西了,忘记也没有精力去维护已有的东西,不信的话,你只要看一下,各个地方旧的建筑缺少维修,不发光,和新盖的东西反差特大,而新盖的东西用不了多少年,就暗淡无光了,除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外。而道路呢,修了新路,旧的路就破烂不堪了,其实就需要来说,新路加上旧路也并不算多,而且废弃的旧路上依然人车来往频繁,但为什么就能让废了而直到弃之,这种浪费实在大了,以至于5千年的历史,除去代代出了无数伟大的政治家外,其他方面竟然不去积累,每朝每代都要从头开始。
□ 读者投稿
发布者 siyu 在 05-04-05 10:07
----------------------------------------------------------
・翠屏峰・
从北京坐火车6个多小时或者乘汽车沿京大高速公路西行4个多小时就到达塞外名城大同和名山北岳恒山。塞外,也叫塞上或塞北,是指的沿着长城外边一线的广袤的地方,出长城就叫出塞。这里位于长城中部,该城在明朝重新修长城时由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因为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列为长城九大关镇要塞之首,附近方圆十几州县的地方因又处于著名的雁门关的北边,因此又叫雁北。这地方请看明朝王越有诗来形容:
雁门关外野人家,
不养桑蚕不种麻。
百里并无桃李树,
三春哪得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
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
早穿皮袄午穿纱。
这写的有点过于荒凉了,其实不至于此,养蚕虽不普遍,但桃李杏树还是遍地的,种麻其实也很普遍。再看唐朝诗人贾岛笔下描述的北岳恒山:
天地有五岳,
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
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
祠宇白日黑……
上面描述的神秘和荒凉,地方景色是其次,主要是中原人精神上的感觉而已。这地方无论从古到今对内地的中国人都既熟悉但又神秘陌生,虽然自古开天辟地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实际上从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只有唐朝和明朝两个朝代在所谓的正统的中国人手里,因而精神上神秘陌生了。其实这里是中国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为其地为中国古代各民族汇聚的集散地,历史上这里是古代中国北部各民族的人们变为中国人的地方,汉人自不用说,各类胡人比如匈奴、乌桓、柔然、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沙陀、瓦剌等等都是在这里汇聚并成为中国人。
这里的历史可以从中国最古老的传说开始。话说盘古开天辟地,混顿初开,轻者上浮而为天,重者下沉而为地,盘古的身体化作五岳,头为东,肚为中,腿为西,左臂为南,右臂为北,就是此地北岳恒山。到了上古三贤尧舜禹的时候,尧封羲和的四个儿子管理四方也就是四岳,舜帝接位,每四年分春夏秋冬分别巡视东南西北,据说恒山上的飞石窟就是当年舜帝11月巡视北岳恒山飞出”安王石”的地方,当然这是传说而已,到了大禹时,正式定名五岳,历代帝王为表明自己受命于天祭祀五岳便开始于此,恒山作为北岳身价从此显贵接受历代帝王和百姓的朝拜。恒山之名,意思为恒常之所,历史上又叫太恒山,元岳,紫岳,常山,大茂山等等。秦朝时奉天下12名山,第二就是恒山,所以恒山又有天下第二名山,北方第一山之誉。
这地方最重要的是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无论是西京长安,还是东都洛阳,或者是东京开封,抑或是燕都北京,这里都是守卫京城的门户。战国时秦国的丞相张仪认为,谁拥有了恒山,谁就可以拥有天下。那时这里是赵国的地方,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占领赵国的过程,赵国是战国7雄中比较弱的一国,但却是六国之中抵抗秦国最主要的一个,和另一个弱小的燕国一起,以弱国之躯,南抗强秦,北拒匈奴,坚持了两百多年,这中间出了名相蔺相如,名将廉颇,赵奢,李牧,庞媛,司马尚等,只可恨赵孝成王父子昏庸没有远见,长平之战不相信身经百战在长平和秦军相持两年的老将廉颇,而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赵军全军覆灭,残暴的秦军将领白起坑杀降兵45万人,几年后秦军兵临都城下赵王迁又听馋言,杀了名将李牧,赵国就这样亡了。当时如果长平之战能够抗住秦兵,秦王武力统一六国的野心不见得能够得逞,当然这是后话,赵王迁被俘是在前228年,离秦王称皇帝还有7年,赵公子嘉在这里恒山一带称代王继续抗秦一直到最后前222年燕代联军兵败被俘,这以后,除去在楚国遇到项燕的抵抗之外,秦军所到之处都是闻风而降,再也没有遇到多大阻力。
秦汉时这里是雁门郡,代郡,大将蒙恬在此修长城,秦朝灭亡时匈奴人从大漠来到这里,但匈奴人缺乏远见,当初汉朝初年匈奴人和汉高祖刘邦在此地的白登山决战,刘邦被围困7天7夜,陈平出计贿赂匈奴王后才逃出重围,要是匈奴王抓住刘邦签署协议和他平分天下,汉朝治南,匈奴治北,今日中国人称匈奴为正宗也未可知。那至于后来让卫青和霍去病两个砸了祖居安身之地,更不至于今日的中国人能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难听不文明的话还会动不动就引颈高歌了。我这里这样说没有对岳武穆不敬的意思,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宋朝时期的民族英雄毋庸置疑,但也不一定所说的话都值得赞美高歌,更何况这诗词是后世之徒伪造的可能性更大。
匈奴人失去的机遇几百年后被鲜卑人拓拔圭(王圭)和他的子孙们抓住了,并奠定了中国再次统一的基础。纪元398年,东胡鲜卑人拓拔圭(王圭)建立北魏,在这里定都平城,从道武帝拓拔圭(王圭)开始,中国北魏王朝历经150多年,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其中以平城也就是今日的大同为都城近100年,北魏王朝统治了除东南一角的南朝各个朝代外的大部分中国地区,平城也成为大都市,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魏王朝南迁都城到洛阳后,这里一度被称为”北京”,也叫”北都”。中国历史由于以南朝各代为正宗,没有给北朝的历史以应有的评价和地位。实际上如果我们回顾历史的话,正是鲜卑北魏王朝奠定了盛唐统一的基础。以我看,就一个国家的统一而言,文化基础的奠定占据首先重要的地位,政治典章和经济制度为其次,而人们通常所最注重的军事行动位居第三。遗憾的是人们往往搞反了。就大一统的汉朝来说,自从武帝开创了独尊一元文化之后,就进了死胡同,到了魏晋之后,就无路可走了,你只要看一下汉末到魏晋的社会状况就一目了然了,腐朽糜烂的士族风气,空谈之风,腐败的政治,人民饿浮遍野而问为何不吃肉的皇帝,文人只会歌功颂德等等盖出于文化一统独尊。实际上,从军事上来说,那时候西晋王朝完成了一统大业,但短短的几年就又陷入了分裂和混战。走投无路的汉代独尊一元文化,在鲜卑人的手里随着佛教的传入出现了转机,由游牧民族问鼎中原的鲜卑人,急于要给自己寻找立国的稳定文化基础,他们既学习和继承汉文化,也把佛教来发扬光大,这样就出现了儒道佛三教鼎立的局势,三教共存,虽然赶不上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但毕竟比一元独尊的颓废景象要强多了。今日的大同和北岳恒山,遗留下最古老和珍贵的古迹,就是北魏时期的,比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岗佛教石窟,国家级文物北岳恒山悬空寺等等。在悬空寺里,现在还能寻到三教鼎立的遗风,在北魏建立的悬空寺里,建有三教殿,里面同时供奉佛道儒三道鼻祖释加默尼,老子和孔子,佛为中,左右分别为道和儒,这种三教同堂供奉的情形全国不多见,庙里的塑像不一定是北魏原物,但寺庙的风格反映了北魏开始的文化,从塑像上看,中间的佛像神态平和,两旁的道和儒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神态祥和的孔子和老子有所不同,带有不高兴的样子,但不高兴归不高兴,终归是三教共处。悬空寺本身也既不是佛寺,也不是道寺,或者说既是佛寺,又是道寺,有时候是佛教徒是主持,有时候又是道士做主持。北岳恒山是道教圣地,但当地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恒山庙会的日子却是在佛教鼻祖释加默尼的诞辰纪念日农历4月初⒏北岳恒山北魏悬空寺里三教同堂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为今人所理解,说来巧合的是,文献记载,木匠出身后来官至政治协商之主的显贵,到了这里,看着巧夺天工的千年悬空古寺和三教同堂的三教殿,脱口而出的竟然是:“悬空寺没文化”。说起这佛道儒三教殿,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三教归一,我觉得是鼎立并存在先,归一在后,归一也就没落了。
五岳名山之中,人们称东岳泰山之奇,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竣,南岳衡山之秀,而北岳则被人们遗忘了,游人稀少。实际上,北岳恒山之雄,巍峨磅礴,冠绝他山。首先从山势来说,恒山群峰排山倒海,恒山主峰绝地通天,人天北柱,恒山如行,气势非他山所能及也。其二,就文化底蕴而言,恒山地处长城边关和塞外旷野,几千年的历史里各族人民在此融合汇聚,无论是东胡西胡,还是南汉北蒙,西来之佛,东来之儒,南来之道,巍峨的恒山都以容纳百川大山的巨大文化胸怀将其怀抱,不同的人们在边关的夹缝里求得生存,就要学会互相尊重求同存异。我想历史名城军事重镇大同有过许多优美的名字,比如平城,平顺,代郡,恒州,云州,云中等等,但最终人们选择礼记中”大同”这样的词叫这座城市的名字,就反映了恒山多元文化容纳百川大山求同存异的美好理想,只是我们习惯了秦皇汉武创下的一元独尊思维,以为靠军事和权利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小肚鸡肠不理解”大同”名字的含义。
隋唐时期这里叫云中,云州城的名称开始叫起,唐朝末年,设置大同军节度使,此地也就开始有人叫大同了。隋唐时期对这里不重视,没有留下过多少痕迹。有的历史故事中原人也不太愿意提,那时候另外一族强悍的胡人突厥人来到这里,但突厥人和匈奴人一样缺乏远见,只是在这里来去匆匆,但却错失建功立业的历史良机。大业11年,隋炀帝北巡在这里雁门关附近差一点被突厥人活捉去,几年后,隋炀帝在江东被部将杀死的时候,太原留守也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率领儿子包括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内,向这里的突厥人称臣,起兵反隋,幸好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大败了突厥,再加上唐太宗出色的造假篡改历史的本领,不然的话,早就先于石敬塘作为儿皇帝进了历史。唐朝末年,契丹人来到这里,沙陀族的李克用在这里向契丹人借了兵马,到长安攻打黄巢,立了收复长安的第一功,李克用父子也从这里发迹,后来唐朝以后,他的儿子灭了朱温建立的后梁王朝,建立了后唐,是为后唐庄宗,这已经是五代兵荒马乱的时期了。这时候出了让中国人颜面丢光了的卖国儿皇帝,就是当时的后唐的一个节度使名叫石敬塘,为了当皇帝,出卖了包括云州大同在内的16个州给契丹,并认比他还小的契丹王为父亲,他就成了后晋高祖皇帝。大同城和土地被中原的皇帝出卖了,守城的军民悲痛欲绝,虽然无可奈何,但闭城拒命,就是不让来接收的契丹王进城,不过最后拖了一年,还是由石敬塘的特使赵莹奉献给了契丹父皇帝。按辈份排下来,石敬塘虽然年龄大,但还真是当时契丹王的晚辈,他和李克用父子一样,是沙陀族人。当年李克用向契丹王耶律阿保机借兵的时候,二人相会于云州东城,换衣服易袍马拜为兄弟,有地方为证,他们取”怀想仁人”的意思,改地名为怀仁,也就是今天的怀仁县名字的由来。李克用的儿子是后唐庄宗李存冒(冒力),庄宗的养子为明宗,石敬塘为明宗的女婿。契丹王那头,耶律阿保机也就是后来的辽太祖,太宗耶律德光是太祖的儿子,石敬塘称父皇的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
从这时候开始,包括云州大同以及燕都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16个州县几百年里都不在中原政权手里,北宋王朝和契丹人的辽朝在这里以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为边界,山的北面浑州城和云州大同属于辽国的地界,山的南面为宋朝,宋代名将杨家将以恒山山脉为天险镇守着边关,今日到这里还能寻找到遗留下的痕迹,离恒山主峰南面几十里的地方有座山以杨家女将命名的山叫穆桂英山,是穆桂英屯兵的地方,在浑州城西南几十里的地方,有穆桂英逼婚的穆柯寨,不远的地方有个村庄名叫落子洼,传说就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时生孩子的地方,当然恒山脚下北面龟城蛇街的浑州城,就是辽国名将萧天佐大摆天门阵的地方。在大同城里,有凤台晓月的景观,凤台传说是辽代著名女政治家萧太后燕燕姑娘的故居,又叫”凤台坊”或”梳妆楼”,每当阴历初二的晚上,站在凤台上就可看到初升的月牙。
契丹辽朝没有对闭城拒命的大同军民进行报复,而是想尽办法弥合契丹和汉人之间的关系。从中国辽朝开始,云州大同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契丹辽朝和后来的女真金朝都定大同为陪都,叫西京,并且都把祖宗各代皇帝的宗庙建立在这里。辽金两代都对西京大同很重视,城市也很繁荣,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城市。今日我们到这里旅游的话说,能看到许多辽金时期的东西,大同城里的上下华严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座寺,既是佛寺,又分别是辽金两朝皇家的宗庙,这种佛寺和皇家宗庙合一的佛帝共庙的现象,和中原地方的佛寺风格迥然不同。当年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金朝军队俘虏了徽,钦二帝和北宋朝臣,就是把他们先押解到西京这里,然后到中京的,现在还留有一些北宋忠臣持节不辱的纪念碑,说起来这女真人金朝竟比现代人还有胸怀,能让这些纪念北宋大臣高风亮节的碑刻和文字存在。
元朝时,大同仍为西京,但地位已经远不如辽金时期,而且成吉思汗三次攻打大同,城市遭到很大破坏,尽管如此,马可・波罗笔下记载的大同仍然是一座美丽繁荣的城市。元代蒙古人疆域辽阔,这里成为腹地,不再有边关的军事要塞的重要性,蒙古统治者就把这里开辟成皇家牧场,称为”阿黑八里”。就古迹而言,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城里有一座永安寺,为元代都员帅永安军节度使高定所建,殿内的元代壁画十分珍贵,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列为长城九关重镇之首,常年有兵13万,马5万匹,肩负着京城门户的重任,如此荒凉的塞北如何能养得下这多的兵马,明朝前期国家兴隆能从富庶的东南收上银子没有问题,但明朝末年从东南收不到钱,单凭从贫困地区刮地三尺也没有用处,大明王朝的百万雄兵对内对外都败得一塌糊涂。不过明朝时期大同重兵屯集,朝廷要为庞大的军队筹集物资,推行开中法,给山西商人即晋商的崛起创造了契机,从明到清,这种官商结合的体制,使晋商迅速发财,先于其他人富了起来,经营的范围也由物资到钱庄票号,并逐步扩大到全国各地,在明清两代以及民国初年都很有名,山西票号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是国家的财政命脉,不象现在一提起山西来就是贫瘠之地。
明末清初的时候,云州大同和北岳恒山脚下的浑州遭受了清军毁灭性的打击劫难。那是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农民军李自成率领50万大军从陕西渡过黄河,一路攻克平阳太原在宁武关打破总兵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后,兵临大同城下,大同总兵姜壤(王字旁)杀死明朝代王府代王和永庆王后率重兵投降了李自成,后来李自成从这里东进北京灭了明朝。又过了几个月,清兵入关又兵临大同城下,姜壤(王字旁)又杀死农民军将领投降了清兵,仍然为大同总兵,拥有重兵,但清朝派出王爷阿济格等对他严密监视,因而他在降清几年后又于1648年(清顺治5年)响应南方的抗清烈火,起兵反清复明,浑州城里也有义军首领方三方应祥响应。姜壤(王字旁)军连克数城,一时间反清烽火燃遍山西,并屡败清兵,顺治6年初,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大军亲征,顺治6年3月,多尔衮用红衣大炮轰开浑州城,义军首领方三和守备唐虎战死,清兵入城后,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屠城,幸亏浑州是出美女的地方当时清朝初年有一位李姓女子被选为王妃出面求情,多尔衮才停止屠杀,但已经屠杀了上万人。
云州大同的情况就更悲惨了,多尔衮打破浑州之后,就派重兵围困了大同城,但由于明代大同城池坚固,军民坚守奋勇抗清,多尔衮用红衣大炮和重兵竟然围攻了9个多月不能攻破这座坚固的城池而一筹莫展,最后城内弹尽粮绝部将刘宝与杨振威等叛变刺杀姜壤(王字旁)开门投降清兵。多尔衮和阿济格等进城后气急败坏,强令清兵把城墙扒低5尺,同时下令屠城,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将城内的几十万军民只留下杨振威等叛变刺杀姜壤(王字旁)的23人及其家属,其余全部杀绝,把姜壤(王字旁)府第挖掘成几丈深的臭水坑,后来叫兰池,整座城市血流成河,哀鸿遍野,繁华的北方名城大同府变成了废墟,其暴行残无人道至极,人神共愤,大同府治此后竟然废掉4年,到几年后的顺治9年才由曹学芹的高祖知府曹振彦,总督马之先,总兵彭有德等上书清廷,重新恢复府治。虽然姜壤(王字旁)几降几叛,反复无常,但他领导的大同抗清写下了塞北人民在明末清初反抗清朝入侵和暴政的光辉篇章。对这一段历史,清朝对此讳莫如深,清朝修的府志等只字不提,后来的教科书上也难以找到记载。但从前人的文字里仍然可以看到踪影,请看清朝进士刘国钦于1651年(顺治8年)在”再入云中”的长诗里写道:
入门寥落少人烟,
昂首寻求却怨天;
凄惨带泪多凭吊,
纷纷争夺醉后眠;
……
十室九空遗民老,
飞鸟仍如鳞集时;
危楼影照斜阳里,
剩有残阳影向谁?
恒山脚下的千年古城浑州城,经此浩劫,人口急剧减少,10多年后的清顺治16年时的人口统计,全州只剩下154户,3千多人了。官府把死人埋在州城外几处义坟地里,至今当地仍有称为摩天锥万人坟的地方。浑州百姓感激李皇妃的救命之恩,在皇妃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修了一座红牌楼以资纪念,后来那条街道就叫红牌楼巷。为了混淆历史,清王朝盖了一座庙宇为被义军杀死的知州荣尔奇塑造了一座像,并在像前用生铁铸了义军首领方三的跪像,后来,有一个名叫张勇的武举人,借酒醉为名,打摔了荣尔奇塑像,把方三生铁跪像改铸成一口大钟,说来也怪,一般的钟声音宏亮,但这口钟则声音低沉,声如哭音,这钟声仿佛是在向人们哭诉刽子手多尔衮的罪行,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于39岁暴死,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就现在而言,这里最著名的就是那黑色的煤了。大同作为煤都,生产优质的煤,供应全国各地。但大自然赋予这里的天然之利并没有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富裕,煤越开越多,人们却越来越贫困,开发在人类的眼里就是攫取的代名词,以最大的速度攫取,以最小的资本反馈,多年的原煤低价平调和双轨制,温暖照亮了别人,但耗竭了这座城市。今日的大同城,市政建设资源计划和环境保护远远落后,所辖之地,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文化资源但却落后为贫困地区。
就游人来说,大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城西几十里不远的武周山有北魏时期兴建的云岗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城内有辽金时期的庙宇上下华严寺和在唐代开元寺基础上修建的善化寺,明朝代王府九龙壁,内外长城,北魏都城和明代大同镇遗留古迹,辽代萧太后故居,汉代刘邦被围的白登山,北魏女政治家冯太后陵墓永固陵,传统剧目中明代正德皇帝”游龙戏凤”的风临阁等等;南行60多公里的北岳恒山为国家44处风景名胜区之一,恒山脚下的浑州古城古迹遍地,自然风景名峰林立,到这里可以领略与中原文化大不相同的北朝文化,寻找盛唐文化的源头,领略塞北旷野大山的无限风光,寻找中国古代各族人民汇聚的踪迹,了解和中原风格迥然不同的佛殿和皇家宗庙共奉的寺庙与石窟,品尝中原里很少听说的高寒作物食品,有关的详细介绍今天限于篇幅就不讨论了,等有机会再谈。
下面记几件2004年在这里所了解到的情形和所见所闻所想的小事在这里。
1.公路和交通
大同历来为中国北方的物资集散地,过去主要靠火车,近年来修了高速公路,一条是连接北京的京大高速公路,一条是通往省会太原以至晋南的大同运城高速公路,往外运煤更方便了速度更快了。从大同到北岳恒山的公路也改善了,不过这些公路稍微好走一点的都收费昂贵,所以许多车辆为了省钱宁可绕道也不上高速,我在乘车沿着大运高速南行的时候,一路上看不到多少车辆,特别是载人的车辆,司机能把车开的很快,超过150公里是经常的。从大同到恒山几十公里的路上中间有一个收费站,每辆轿车单程收费10元,来回20元。相对而言,中国各地对公路车辆的收费价格太贵,对经济的发展可能并没有好处。在路上,有一个奇怪现象我开始很纳闷,我当时乘坐的车是一辆马力并不大的国产小面包车,看起来要小一号,里面座位也很小,在路上开的速度也不快,但却经常需要超过许多大卡车,我开始不理解,后来才明白,原来拉煤的大卡车个个超载,所以走不快,那天天气也不算阴天,但早上却灰蒙蒙的,司机一路上要把紧急灯打开,让别的车能看见。在路上,一次上坡时,跟了一辆大卡车,好长时间里黑雾满天,遮盖的什么也看不见,我还以为是车上拉的煤灰被风刮了下来,司机告诉我说,不是煤灰,是汽车喷出来的尾气,旧车超载再加上坡,就出现了这种黑雾遮天的景观,过了一会儿,不爬坡了,果然就好多了。
尽管总体来说公路交通是更便利了,但也不能一概而言,连接城乡之间和各乡镇之间的小的道路,虽然有改善,但并不大,道路的质量修的很差,沥青是很薄的一层,看起来属于表面工程。而且铺过之后,也很少维修,坑坑洼洼遍地,至于乡村里边和小城镇里边,和过去相比则道路普遍变得很坏。现在基层管理基本瘫痪,无人管理,人们乱占乱盖,互相以邻为豁,水不能畅其流,垃圾乱倒乱堆,碰上大雨过后,泥泞不堪,老的住区断壁残墙,景象悲凉,你如果从北岳后背上恒山,在恒山脚下参观民居的话,城南的住家十几年倒出的垃圾堆成象一座座小山,和北岳恒山遥遥相对。
2.大同城和浑州城
大同城自北魏建都后,城市方位一直没有变动,明朝时重修大同城,也只作了局部变动。大同古城一直到上个世纪中期还保持了古城的面貌,近五十年里古城面貌全部遭到破坏,在这期间里,城墙早已没有了,城门楼,钟楼,牌楼也陆续在几十年里全部撤除了,这座古城,现在已经只有几个景点和文字凭吊了,由于城市一直屡建屡拆,屡拆屡建,几十年里缺乏规划也缺乏资金,街道和建筑不整齐,甚至破旧。可以说,这近百年的历史,由于人们没有制约的急功近利,破坏了旧的东西,新的也没有立起来。要是已经保存了几百年的明代大同古城不在近年里毁坏,保存到现在,那是多么宝贵的旅游资源啊?
恒山脚下的浑州城情况也没有例外,这座在后唐末年开始兴建的古城池,由于其独特的北岳恒山文化,建成了龟形蛇街,在全国独树一风并无他例,城市建成八角而且中间高成龟盖形,城南龟头正对北岳恒山,城内各条街道弯曲成蛇形。这么一座独特的古城历经契丹蒙古女真等等,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人们还能看到她的面貌,几十年间就化得无影无踪。我有时候就在想,为什么国人对自己的传统和东西这么不喜欢?在世界各地,旧城不能适应新的需要的情况几乎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和遇到,但难道对中国人而言就只有扫荡这一条路吗?在这一点上是不是我们能放弃追求日新月异的感觉,看看和学学其他国家和人们是怎么样处理这些难题?
3.人们生活和收入
和二十多年前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二十多年来,没有出现大的荒情,也没有出现过60年代饿浮遍地的情形,塞外人们有了温饱,基本衣食丰足,但和上海等南方情况没法相比。就城镇来说,工作人员每月要有1000多元的收入的话,是很不错的工作了。当然我这里不包括少数特别暴富的人们,这部分人在当代的中国,无论在那里,即使再贫困的地方也会找出挥金如土的富人的例子来。
就农民来说,至少相当一部份的人还是主要靠种地和打工为生,收入情况我们可以计算如下,这里虽然处于塞北,但人口密度并不很低,平均农民每人一亩,每亩地生产1000多斤粮食,每斤价格1元多,也就是说毛收入每人全年1000多元,这毛收入里,扣除化肥,种子等等各种生产花费,除去自己吃用外,基本上所剩无几,实际上很多人都交不出每亩地上缴国家和各级政府乃至村管理的上百元税和费用,在1000多元的毛收入里,要抽交上百元的税和费用,这个比例是非常大的,因为如此,普遍的情况是,收缴这项税和费用是现在各级政府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就基层农村干部而言能完成这一项任务就能当村干部。有的村干部就以村政府或者个人的的名义借款付利息来完成这项税费任务,这种情形而且不是个别例子。
人们的收入情况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也就是进城里的民工。今日中国城市里的廉价劳动力和重活,主要来自农村打工的民工,按收入来说,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如果付工资每天20元的话,工头们很难招到民工,但如果付每天30元的话,则会有很多人应招。这些民工没有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背井离乡,负重不堪,居住条件恶劣,受到政策和城市的歧视,每天收入在20-30元之间。而不出外边做工的,收入一般低于此数。
4.旅游票价和寺庙布施
给我的感觉是,现在国内旅游地方的门票价格太贵,一般的景点也在50元或更多,而且上涨的趋势猛烈。这个价格对于外面游客可以接受,但对于本地人来说,却显得太高了,以至于本地人去得很少,这样会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我去北岳恒山的时候,9月初的季节天气很好,但游客不多。另外在山上的庙宇里,收布施的是一个上了锁的箱子,施主也可以放到一个敞口的大碗里,我的猜想是,敞口的大碗里的布施可能属于庙里的和尚或道士,上锁的箱子可能不属于庙里的和尚或道士,属于哪里我就不知道了。
5.退耕还林
行进在公路两旁,会看到很多的耕地和庄稼变成了林地,对旅游的外地行人来说,这当然是好的,风景变好了,这是近年来推行退耕还林的结果,也就是政府在一定的年限里,补贴一定的钱鼓励农民把耕地种上树。这项决策的良好的初衷是不用怀疑的,但透过表面现象看得话,却有许多问题。第一,此决策的依据是中国粮食已经过剩,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许多粮食产量仓库存粮的数目字是虚报数字,这些在粮食够用的情况下无关紧要,但真要按此数字消减产量的话就会有问题,60年代发生的事情看来人们已渐渐忘掉了;第二,按退耕还林的初衷,是退掉质量不好应当在一定坡度的坡地,但实际的情况是为了表面功夫退掉了公路两旁的耕地;第三是政府答应的补偿损失的钱许多地方现在并不能到位。
6.教育现状
从历史上看,这里虽然是塞北,但尚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恒鹿书院和翠屏书院从古代就很有名,金代状元刘为 (提手旁),和官至副宰相的进士苏保衡,都曾在恒山西边的翠屏山上的翠屏书院读过书,现代小说里”第二次握手”里的主人公苏冠兰,就在浑源中学读书时经常到翠屏山上的翠屏书院。现代的浑源中学堂成立于清朝末年的1906年 (光绪32年),到2006年就有百年的历史了,这不仅在塞北就是在北部中国,也是开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凭吊恒山的时候,不由得对能在这闭塞荒凉的塞北首开现代中学教育先河的伟大先贤们表示敬意,浑源中学堂的的首任校长是晚清举人郭金堂。
就大同城里的教育现状来说,就象中国北方的其他城市一样,我不在这里多饶舌了,主要谈一下其周边的农村,实际上也是作为中国人的主体农村里的情况。就农村来说,有相当大的一部份适龄儿童提前缀学,并不能上到初中毕业,几乎有半数适龄的学生不去上高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学花费昂贵,如果没有考上大学的希望的话,人们不愿意去花这个钱,实际上从小学开始,学生的花费对于农村农民来说就相当沉重,高中就更不用说了。就30多万人口的县,一年考上大学的有几百人,重点中学里,比例并不低,但按适龄人口算,就太低了。
至于教师的收入,现在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实际上不仅是改善,而且已经成为很吃香的职业了。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清水衙门,而是极为容易赚钱的地方了。就高中来说,好一点的高中,学生都要交相当高的费用,根据学校的不同,交费可能有差别,每个学生每年几千元不等。一般的情况是,应收学生中的约1/3的考分的好学生可以不交钱而录取,只交其他的或者生活费用,而剩下的2/3的学生要根据成绩去买一定的分才能录取。不需要买分的学生一年的费用要4000元左右,而需要买分的学生则要花到超过上万元不等。
大学生的花费一般每年8000月左右。把上述的数字和前面提到的人们的收入相比,读书已经成为广大中国农村人的奢侈品,儿童缀学和上不起大学的情况很普遍也就不难理解了,安得天下佑农户,人人都有读书权。
7.火车站的凌晨
我下了火车站的时候,正好是后半夜凌晨,住宿已经不用了,但起程还太早,就在候车的地方等了几小时。进候车室要凭票才能进入,里面人不多很清静。在候车室的翼侧有个地方写着茶座,当我走过去的时候,躺在铺上的人立刻就起来了,问我收钱,我开始不明白怎么回事,原来这里白天是茶座,晚上却可以交5元钱睡觉休息,我就交了钱,收钱的手抓着钱就又立刻躺下睡觉了。买东西的地方也是一样,卖货的都在躺着睡觉,等有人走近,立刻坐了起来,别是一番情景。在恒山脚下的小贩,你买东西时看久了不买,走的时候,不小心还会碰上挨骂,民风是纯朴,但离现代观念甚远。
8.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定是好事吗?
在中国的几周里,无论是在超前中国城市上海,还是在都城北京,抑或是塞外城市大同,甚至是旷野农村,到处都是在大兴土木,哪个地方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都不过分,这种变化和进步当然令人高兴。但日新月异太频繁了是不是就一定是好事?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北岳恒山上的庙宇大部分都是近几年重新修的,问题是当年人们砸烂破坏的时候,也是用日新月异的变化来形容的,我就想如果少了那一次的日新月异,也不需要又一次的日新月异,省了两次的日新月异,那不是就省下了多少钱了吗,同样的原理,各个城市和地方,屡建屡拆,屡拆屡建的日新月异是不是太浪费严重的行为。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这地方的非常有名的两个伟大的改革家来。一个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为了赵国的富强,下令向胡人学习,学习胡人的骑射,穿胡人的服装,一句话汉人胡化,赵武灵王死后葬在恒山南面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叫灵丘。又过了几百年后,鲜卑北魏朝代也出了个伟大的改革家,就是有名的北魏孝文帝,他作的事情正好和赵武灵王相反,也就是全盘由胡汉化,穿汉服,习汉礼仪,迁都到内地,连名字也全改称汉名。这两人做着相反的事情,事业都成功了,因而名垂千古。但我觉得是不是后来的人们从他们那里来了灵感,想当改革家的话,就把事情今天改了,过一段又改回来,这样改革的伟大人物频繁辈出,代代都层出不穷。比如,把土地合起来是壮举,过几年再分开来又是伟大的改革;关了学校是改革,再开了学校招生又是伟大的功劳;今天废了考试人们欢呼英明,隔日再恢复考试又是伟大的功绩;房子街道也是如此,撤除和建筑就更加频繁起来。这样频繁的改革是不是浪费太严重了,有时还会伤了人的心,而且改革的时间比当年形成的时间还长,没完没了,无修无止;换句话说,东西还没有等建出能看出模样来,就又到了撤除的年月了。这频繁无休止的改革,培养和助长了国人没有长远考虑的传统和不负责任心。另外是,人们只顾新的东西了,忘记也没有精力去维护已有的东西,不信的话,你只要看一下,各个地方旧的建筑缺少维修,不发光,和新盖的东西反差特大,而新盖的东西用不了多少年,就暗淡无光了,除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外。而道路呢,修了新路,旧的路就破烂不堪了,其实就需要来说,新路加上旧路也并不算多,而且废弃的旧路上依然人车来往频繁,但为什么就能让废了而直到弃之,这种浪费实在大了,以至于5千年的历史,除去代代出了无数伟大的政治家外,其他方面竟然不去积累,每朝每代都要从头开始。
□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