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佛教与翻译

谈笑白丁

新手上路
注册
2005-11-27
消息
1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佛教与翻译

这两天看了几部朋友从中国带来的好莱坞电影,因为岳父母不懂英文,就选择了中文字幕。看了半截儿就实在看不下去了,那英文对白和字幕简直对不上号。老头儿老太太也是看得云山雾罩的,常以期待的目光暗示我给指点一下儿重要的情节。

由此想起翻译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好的翻译学家,不仅要能熟练地驾驭两种(或几种)文字,更要对两边儿的文化有透彻的理解和体会,方能达到“信,达,雅”的翻译境界。如果都象上边儿那些英文电影的翻译,逐字照翻,不仅表达不了原意,严重的时候还会闹点儿笑话。

可这笑话还就出在了一个鼎鼎大名的翻译家身上,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四大译经家之一的鸠摩罗什。这鸠摩罗什要说可是一天才,出生在龟兹国,年纪轻轻就到印度去留学了三年,估计主要学了点儿梵文和佛经,学成之后就“海龟”了。当时正赶上前秦大将吕光攻占了龟兹,鸠摩罗什又成了吕光的随军参谋长,直至前秦主苻坚兵败淝水,吕光建立后凉王朝。这段时期的鸠摩罗什可以说没发挥出其专业知识。

简短捷说,真正把鸠摩罗什发掘出来的是后秦王姚兴。这姚兴打小儿就信佛,可信佛没挡住贪欲,他还是把后凉给灭了。灭了之后就把鸠摩罗什给请到长安,以国师之礼相待。从这儿起,鸠摩罗什才开始了浩瀚的译经工作。这时的鸠摩罗什已经五十七岁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是不是被我提壶灌顶以后联想到的?
 
承蒙错爱,继续瞎掰

这鸠摩罗什出的第一个错误是在《阿弥陀经》:“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念的“阿弥陀佛” 的来源。

但真正的原文是什么样的呢?我不会写梵文,就算描出来大部分人也不知道哪个符号对应哪个中国字。我们先看看英译本,英译对于名称一类的东西通常用音译,所以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原文的痕迹:

“Shariputra, the brilliance of that Buddha's light is measureless, illumining the lands of the ten directions everywhere without obstruction. For this reason he is called Amitabha. Moreover, Shariputra, the lifespan of that Buddha and that of his people extends for measureless, limitless asamkhyeyas of kalpas. For this reason he is called Amitayus.”

这里的“Shariputra”是释迦牟尼说法的对象。从英文本不难看出,鸠摩罗什所译的“阿弥陀”实际上在梵文中有两个名字:Amitabha 和Amitayus。而梵文的Amita 是形容词,意思是“无限的”或“无量的”,加上名词bha(光明)或 yus(生命)而成一个完整的佛名。正确的译法应该是象三国时期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中的:“。。。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鸠摩罗什当时可能也没搞懂这Amita到底在汉语中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了个音儿“阿弥陀”顶上,根本上还只译了佛名的一半儿。

当然咱也得给鸠摩罗什大师找个台阶儿,毕竟人家是高僧大德,没准儿用“阿弥陀”还有一层深意呢?硬找还真能找着,因为从释迦对此佛的形容,尤其是“无限的光明”这层意思,可以推断出它和太阳的关系。印度太阳神的名字是Mitra,中译就是“弥陀罗”。仨字里头有俩倒是对上了,可这都是音译呀,梵文写出来还差好远呐。

可惜的是鸠摩罗什的名气太大,门下弟子众多,在当时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似是而非的译名“阿弥陀”竟深入人心,直至今日。而较正确的佛名-- 无量寿佛 -- 只在少数的宗派中流传,民间的佛教信徒更是无从与闻,天天还是“阿弥陀佛”的念着,而好些人还指着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注),连佛号都不知对错,真是可怜! 还不如唱上两句帕瓦罗蒂的“O Sole Mio(我的太阳)”,可能还误打误撞地拜对了太阳神哪。一笑。


注:《阿弥陀经》有言“若有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佛,执此名号,若一日,若二日,。。。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佛土。”
 
Re: 承蒙错爱,继续瞎掰

无量寿佛!
 
Re: 承蒙错爱,继续瞎掰

最初由 谈笑白丁 发布
这鸠摩罗什出的第一个错误是在《阿弥陀经》:“彼佛光明无量,。。。

而较正确的佛名-- 无量寿佛 -- 只在少数的宗派中流传,民间的佛教信徒更是无从与闻,天天还是“阿弥陀佛”的念着,而好些人还指着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注),连佛号都不知对错,真是可怜! 。。。

有一些地方想与兄台商榷。

1。鸠摩罗什在《阿弥陀经》里用了“无量”一词,这说明他不是不懂“Amita”的汉语意思。
2。无论是“Amitabha”还是“Amitayus”,在经文中都已经被用来作“佛”或者一种“生命”的名字。我们知道,翻译时遇到名字的时候,一般采用“音”译。
3。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接引佛,据说念他的名字可以往生西方,继续修行。如果我们念意译的“无量寿佛”,恐怕有曲解。你引用的英语也是用“音”译,而未敢翻译成“Measureless Buddha”。

这是我个人看法,除了《金刚经》,我没有读过其它经,还望指教。
 
最后一节

鸠摩罗什的另一个错误实际上是一桩佛门公案,早已有定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错误一直沿用至今,所以觉得还是有必要在此揭示一下,目的绝非想贬低鸠大师的地位。

喜欢佛学的朋友,尤其是一些女士,通常会在家中摆上一尊观音大士的塑像。平时对着它烧香念经也好,纯粹用来观赏也好,总觉得这就代表佛教了。但这“观音”二字从何而来呢?这就又不得不提到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中的一段:“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段经文的前面是说有另外一个菩萨对观音菩萨不大服气,就起身质问佛祖说,凭什么它就能用观世音这个名字呀?于是佛祖才有以上一番解释。由此可见,观世音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地位。

对照英文译本,不难发现梵文的“观世音”对应的是Avalokitesvara,若是音译起来就是“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又长又拗口,估计当时鸠摩罗什亦因此放弃了音译,用了“观世音”这个名字。有没有道理呢?有一半。因为Avalokitesvara是一个梵文的组合词,由Avalokita (阿缚卢枳多)和Isvara(伊湿伐罗)组成。前者确实是“观看”或“照见”的意思,而后者意为“自在”,绝无“音声”之意。而且“观其音声”更是在逻辑上讲不通。若说“阿弥陀”是直译梵音,勉强还可过关,这“观世音”之译可错得有些离谱。

好在这个错误被咱中国和尚发现了。这位神僧就是那玉树临风,人见人爱,爱得狠不能吞到肚里的唐僧哥哥。唐玄奘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明确写道:“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 而“观自在”应理解为“无处不观,无处不在“。

玄奘的观自在一名虽然在经义上不错,但旧译的观世音已在中国民间普遍使用。有人甚至认为“观自在”这三个字念起来容易与“棺材”两字发音相近,大犯忌讳。 所以直到今日,一般民间仍乐用观世音一名。
 
Re: Re: 承蒙错爱,继续瞎掰

最初由 光辉岁月 发布


有一些地方想与兄台商榷。

1。鸠摩罗什在《阿弥陀经》里用了“无量”一词,这说明他不是不懂“Amita”的汉语意思。
2。无论是“Amitabha”还是“Amitayus”,在经文中都已经被用来作“佛”或者一种“生命”的名字。我们知道,翻译时遇到名字的时候,一般采用“音”译。
3。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接引佛,据说念他的名字可以往生西方,继续修行。如果我们念意译的“无量寿佛”,恐怕有曲解。你引用的英语也是用“音”译,而未敢翻译成“Measureless Buddha”。

这是我个人看法,除了《金刚经》,我没有读过其它经,还望指教。
您指出的几个问题十分尖锐。说鸠氏不懂“无量”之意只是我的妄断,是从其在音译中省去"bha"(音婆)和"yus"(音耶)的事实推论。我认为在经文的这个地方应该或用严格的音译,或用最接近的意译。而用意译的无量寿佛其实并不会造成误会,原因是往生极乐并不是念佛号就行的(虽然在阿弥陀经中似乎有此误导),而是要念经文最后的总持咒:“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地,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利哆,毗迦兰帝,伽弥利哆,毗迦兰哆,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隶,娑婆诃。” 这里的阿弥多婆夜才是这尊主掌西方净土的大佛的名号。让人迷惑的是这段咒语并没有出现在鸠氏所译的阿弥陀经中。

记得您是偏好禅宗,六祖有一偈问:“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往生何国? :)
 
Re: Re: Re: 承蒙错爱,继续瞎掰

最初由 谈笑白丁 发布
记得您是偏好禅宗,六祖有一偈问:“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往生何国? :)

哈哈,说得好。“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一味向外求取,而忽视了本身佛性,此舍珍珠而就瓦砾也。这也是我在那篇随笔中对念“阿弥陀佛”而不能成佛的解释。
 
俺坐在小马扎上,不敢出大气儿, 唯恐打断了白丁兄的思路. 看看现在象是"幕间休息", 才敢出来叫一声好!

文章中对佛经的经文和典故信手拈来和白丁兄对梵文的熟悉程度令人佩服。

举手!

关于阿弥陀佛 Amitabha, 英语的名称本来就是从梵文译过来(根据地理位置可能是多语种多次转译), 俺在瞎想会不会是因为是转译造成了差异. 我们知道在很多语言里是b和v的发音是一样的或者相近的. 所以如果我们把bha换成vha是不是就发成了近于"阿弥陀佛"的音了而不是"阿弥陀巴"呢?

没有根据的瞎猜而已.... :blowzy:
 
另外,俺认为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本不是一件按音节翻汉字的简单工作, 尤其是非英语原文,往往可能是形同音不同,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了解一些非英语国家语言的发音规则,

比如吧,咱们很熟悉比才的歌剧<<卡门>>(Carmen),是根据法国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但实际上卡门却是根据英语的发音翻译的,而翻译家傅雷先生翻译的小说采用的译名是《嘉尔曼》,才是最接近法语的原音。

这还算比较接近的,有些用英语的发音和用非英语的发音读上去就大相径庭了:

比如,俺喜欢的情歌王子,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西班牙人,名字是:Julio Iglesias, 幸亏当时第一次翻译对了,否则就有可能被英文发音所误叫成朱里傲了。

比如:法国文豪维克托.雨果(Victor Hugo)会被叫成修果了。

比如:足球三剑客荷兰队的古力特 Ruud Guillet,范巴斯滕 Marco van Basten,里杰卡尔德 Frank Rijkaard, 三个名字就翻错了俩(1,3) 应该翻成许力特和烈卡尔才比较接近原音, 但因为第一次翻译时按英语发音规则"霸王硬上弓"所以后来就只能将错就错了.

地名也是如此,俺比较喜欢的例子比如:笑老大对家--剑桥,比如:大溪地(Tahiti塔希提岛),比如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以前翻成翡冷翠也很有韵味).
 
不过小马哥,你喜欢的那些大溪地翡冷翠固然有韵味,可是好像无端端的加了一些不沾边的东西,大溪地有没有大溪,翡冷翠有没有玉呢?
 
这个嘛。。。:shale:

大溪地一定有溪,但翡冷翠有没有玉俺就吃不准了。:D

不过中国地名里不沾边的也很多,比如老哥的邻居桂林就一定有桂林?江苏的无锡就一定没有锡?吉林的长春难道果真是一年四季春常在?

俺以为,名字这样翻嘛又好听又好记。总比一贯是“特,尼,斯,尔”这类光表音而无任何意思的字好记吧?尤其对于不懂外语的人来说,不就更方便了?也就不会经常闹象“迪可斯”之类的笑话了。

:lol2: :lol2: :lol2: :lol2: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