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的思想和见解是“世界上最短视的”。

Rose001

新手上路
注册
2006-01-09
消息
92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籍政治经济学家龙安志最近在媒体撰文说,“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在20多年的改革过后,中国在面对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研上的差距还是只能望洋兴叹。他援引中国教育部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学生的思想和见解是“世界上最短视的”。

  龙安志认为,中国迫在眉睫的危机是缺乏善于思考的人才,政府规划者们对此忧心忡忡。尽管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层的注意,但进展似乎很缓慢。

  香港的英文《南华早报》日前以《短视的教育》为题刊登了龙安志的这篇文章。文章一开头就讲述了以下3起触目惊心的事件:

  贵州一对16岁的孪生姐妹用老鼠药毒死了父母,原因是中考成绩不理想怕被父母责骂。之后,她们带着父母的两部手机和从父母口袋里翻出的2000元钱到城里闲逛;

  河北一个少年和朋友一起用绳子勒死了母亲,因为他母亲要求他放学后仍要学习,而且不允许他去游戏厅玩游戏;河北另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因逃学受罚后,用铁棍砸向了熟睡中的母亲。

  文章称,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民众和官员们对此沮丧不已,他们指责失败的教育制度是学术秩序濒临瓦解和青少年犯罪激增的罪魁祸首。

  龙安志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研上的差距,根源可归因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教育与金钱挂钩。在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当某些经济学家称“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时,他们指的是教育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而不是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资源的价值。教育让高分学生获利,学生上学交费让学校获利,然后买通教授来获得高分,如此循环往复。人人都从这个金钱循环链中获益。教授们现在把科研当作副业或是个人嗜好。

  二是中国缺乏一技之长的不合格毕业生过剩。这是因为职业学院都已经升格为大学,尽管大部分达不到相应标准,不少地方官员还把学院升格为大学作为自己的政绩工程。升格为大学后,以前的学院就可以提高收费和扩大开支。

  大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招聘不到有技能的员工。另外,毕业生虽然不能胜任工作,但骄傲自大,被称为“学无所用的废料”。招聘会上甚至有企业打出 “ 名牌大学毕业生一概免谈!”的牌子。这些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只能进入政府机关,在这里只要不犯大错误,就能保住终生的饭碗。

  三是升格后的大学在“越大越好”的思想的驱动下合并成风。地方政府忙着建设巨大的校园,但却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
 
谁来重组大学?

袁剑

在一次回答媒体提问时,南京晓庄学院一位吕姓负责人坦承了该校的资金困境:
“江宁校区一期工程共耗资3.2亿,二期工程项目如果全部建成也将耗费3个亿。
但是资金问题成为了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不过,这位吕姓书记似乎并没有意
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接下来的谈话中,这位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表示:目前,我
们正积极筹措资金,准备和外商进行联合开发,引进外资。

但在我们看来,这位吕书记的“信心”看上去更像是一种侥幸。正如目前正在一
窝蜂引进资金的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一样,所谓“引进外资”往往是一个行业陷
入困境的一种委婉说法。毫无疑问,吕书记的所谓“引资”暗示的其实是同一种
资金窘迫。可以告慰吕书记的是,南京晓庄学院并不孤单。在他们身边,还有一
大批同样陷入困境的中国大学。

在经历了几年近乎疯狂的扩张大跃进之后,中国有数量可观的大学已然深陷入不
敷出,现金短缺的财务窘境。换言之,他们很可能已经走到了技术性破产的边缘


19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大学普遍经历了一次异常狂热地扩招、扩建,其疯狂程
度丝毫不亚于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的股票热、房地产热。从表面上看,中国大学
热似乎是顺应了中国社会不断高涨的高等教育需求,但究其本质,这不过是一场
由政府主导,强势利益集团操纵的瓜分运动。其中精英合谋,坐地分赃的成分相
当浓厚。就此而言,1990年代末期之后的中国大学热与同期的股票、房地产毫无
二致。

细究起来,中国大学热源于两个重要的历史背景。一是199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的
低迷。1990年代末期,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跌入骤然失速。病急
之下,有人发明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奇思妙想。于是,股票热、房地产热次第而
起,假日经济、美女经济纷纷出笼。正所谓“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是钉子”
。而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消费人群巨大、需求弹性极小的产品,遂成为政府眼中“
钉子中的钉子”。恰逢此时,来自亚洲开发银行的汤敏博士发明了一套“大学经
济”的理论,虽然从学理上看,汤博士并无大错,但很明显,汤博士的理论不仅
投合了政府的急欲寻找“钉子”的心理,也极大的鼓舞了教育当局以及各级政府
的冒进勇气。就拉动短期GDP而言,大学的确没有辜负政策制订者的期望。不过,
将大学作为拉动GDP的手段,而不是作为提高公民自由能力的一种公共产品,其本
身就显示了一种价值上的错乱。

将大学作为拉动GDP的手段只是是造成大学狂热的理由之一。另外一条更为重要的
理由则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中国潜行的精英赎买策略。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的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日长夜大,逐渐具备与官僚精英讨价还价的博弈能力
。1990年代末期的形势更使这种赎买成为一种急务。在财政补贴有限的情况下,
赎买知识精英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大学 一个知识精英最为集中的地方,变成一个寻
租场所。在中国,这种赎买有一个更加耳熟能详的说法:给政策。对于一个有着
深厚学历崇拜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比一个垄断着教育供给的大学系统更容易寻
租的地方了。在这种约束条件下,只要放开教育需求的同时不放开教育供给,大
学就能够轻而易举获得巨大的寻租利益。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大学扩招开始像一
场老式的政治运动一样遍地开花。

毫无疑问,从1999年到现在,中国大学经历了一场豪气干云的牛市。但事实相当
冷酷。有心人可以发现,19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大学在精神上的堕落程度、腐败
案件的发生频率与大学规模扩张速度之间几乎呈现出标准的线形关系。这与几乎
同期出现的股票牛市以及房地产牛市颇有一比。更加绝妙的雷同则是,中国大学
热与房地产热、股票热在精神气质上的同构,那就是精英集团假借改革和创新的
名义所进行的自肥。用同一种视角观察,我们也可以察觉中国大学热与中国经济
增长之间的某种同构现象,即他们同属于以速度和规模扩大为特点的粗放型增长
。大学的楼房多了、收入涨了,但精神更委琐,效率更低下。这大大加强了人们
长期以来的一种印象:中国的大学不过是官僚机构在教育领域的一种翻版。在预
算和监管的双重软约束下,中国大学已经成为浪费公帑、制造腐败的又一个渊薮


肇始于拉动GDP和赎买精英策略而人为制造出来的大学牛市,是必然要有人来埋单
的。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纳税人已经为证券业重组付出了数千亿的代价,为银行
业重组的埋单数额更高达万亿之巨。虽然房地产和大学的帐单还未交出,但可以
肯定的是,时间已经相当临近,数额也将相当巨大。显而易见,一个精神上颓废
衰败、财务上千疮百孔的大学,正是中国后改革时代留给我们的又一笔沉重的负
资产。接下来的问题是,谁以及用什么方式来重组我们“高贵”的大学?

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大学的一个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大幅度提高学费的方式
来渡过财务危机,也有更加“神圣”的理由来要挟公共财政。但如此一来,中国
大学在精神上的熊市就将堕入更加黑暗的深渊,并从此变得遥遥无期。一个在精
神上破产的大学显然是无法重组的。
 


中国大学乱立。


因为老师就是这样,谁遴选出的老师?是老师么?

不管怎么说,起码陈女士已经不是昨天的陈女士了。

:blowzy:
 
这只能归功于统一思想,统一意识,统一行动的伟大创举。再加上我们传统就要求凡事要讲是非,黑白,曲直,方圆,探求唯一的真理。墨守成规束缚了几代人。
 
最初由 ottawax 发布
这只能归功于统一思想,统一意识,统一行动的伟大创举。再加上我们传统就要求凡事要讲是非,黑白,曲直,方圆,探求唯一的真理。墨守成规束缚了几代人。

改革开放近30年了,承包,单干,下岗,不争论,摸石头过河,对日新思维,秦烩站起来,岳飞不再是英雄,自由经济,读书是为了金钱美女,杀鸡取卵污染环境,与世界接轨。。。这些都是“统一思想,统一意识,统一行动的伟大创举”?“要求凡事要讲是非,黑白,曲直,方圆,探求唯一的真理”??

:confused: :confused: :confused:
 
Re: 嗯

最初由 yoshida 发布
中国大学乱立。


因为老师就是这样,谁遴选出的老师?是老师么?

不管怎么说,起码陈女士已经不是昨天的陈女士了。

:blowzy:

标题应该改为---中国主流精英专家们的思想是“世界上最短视的”(所有学生是先生熏陶教育出来的)
 
最初由 promise 发布


改革开放近30年了,承包,单干,下岗,不争论,摸石头过河,对日新思维,秦烩站起来,岳飞不再是英雄,自由经济,读书是为了金钱美女,杀鸡取卵污染环境,与世界接轨。。。这些都是“统一思想,统一意识,统一行动的伟大创举”?“要求凡事要讲是非,黑白,曲直,方圆,探求唯一的真理”??

:confused: :confused: :confused:

统一的运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在改革开放的大前提下:统一上开发区,统一3减2免,统一招生分配,统一下岗,领导一挥手,大家跟着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难道不是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