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天文阳历--干支节气历及其透明化--自然历法 太原科技大学 曾一平
中国的传统天文阳历是干支节气阳历。它的结构是:
年首--以每年的立春日为年首日。
分节--每年分十二节,以24节气的单数节气为每节首日。十二节为: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各节的长短由实际交节日决定,不固定。
年计数--按六十干支循环计数,不进位。
节计数--按六十干支循环计数,不进位。每年第一节为地支“寅节”。节干支五年一个循环。
日计数--按六十干支循环计数,不进位。日在节中无日序号,即不能说“某节某日”。
年长--由立春到下年立春的自然日数决定,或为365日,或为366日。无确定规律。
由此结构可知,这是个天文历。精确而不透明。这个历法从未取得法定地位。但它在民间借助于易经占卜风俗流传,得以保存。很多研究易经和占卜的书,是其明证。正如甲骨卜辞是传统历法中干支计数在殷商已存在的明证一样。决不能因占卜本身是迷信活动而否定干支节气历的存在。
按照此传统干支节气阳历,丙戌狗年应从立春节气日算起。
由于我国统治者过分重视阴阳合历的夏历,而排斥节气阳历,所以节气阳历从未取得过合法地位,因此节月不能作为历年的下层按序数定名,日也不能作为节月的下层以序数定名。这样就无法形成“年月日”的系统历法框架。这就是不被人承认它的存在的原因。但它的实际存在,是不能因未能形成层次系统来否定的。它实际上有一个显然的层次系统。这个系统不透明,因其年长和节长是随天文而定的。
在谈中华文化的传统历法时不能只提传统夏历,而不提传统干支节气阳历。传统夏历和传统干支节气阳历,二者都是天文历性质,都是精确的天文历,所以都是不透明的。现在,中国的历法现状是:法定历被由西方引进的公历所占据。传统夏历居于民间辅助历的地位。法定历公历有十分严重的缺点,主要是:“年不正、季不清、月不齐、节不明”。几乎完全不具备阳历应具有的功能。因此必须尽快加以改革。改革的正确方向应该是依传统干支节气阳历为科学依据,仅仅需要将其透明化,因为干支节气历是精确的天文阳历。而由夏历虽已退居辅历地位,但几千年依它形成的民俗节日,仍深入民间,因此夏历不宜再轻易进行改造。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结论:中国当前历法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阳历的改革,也即法定历公历的改革。为此,笔者的自然历法方案的设计,就是对传统干支节气历的透明化。透明化的方法是:将立春年首和分节节气都近似化,从而可以将分节固定化,简明化。年节日框架固定化,简明化。有此得:
自然历法方案:
1.年首--近似立春日,公历2月4日。
2.分月(暂仍借用月名,以便理解)--每月30日,仅6月为平年35日,闰年36日。(节气全都近似化,然后取均匀长度分月,使近似节气分布规律化)
3.分季--分月隐含了分季:春首1月1日;夏首4月1日;秋首7月1日;冬首10月1日。
4.闰法--规律化。暂沿用公历闰法。(因其精确度仍可满意)
附注:按这样的框架,近似24节气的位置为:
立春至谷雨,立秋至大寒都在每月的1日和16日。
立夏至大暑分别由正常的1日或16日推后0、1、2、3、4、5日。
由此可见,此方案保证了阳历月日指示节气的基本功能,同时具备了节气规律的简明性和年月日结构的充分简明性。近似节气的取法可以设计出其它略为不同的方案,哪个方案最简明,可以众议选优。
以下将2006年(丙戌年)自然历法与传统干支节气历历表对照列出,以便比较。从比较可以看出自然历法是如何将干支节气历透明化的。透明化后,近似节气与真节气的区别有多大?(一般最多日期差一日)近似节气的规律性的简单程度也很明显。
自然01月立春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1月立春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自然01月雨水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三 27 28 29 30
干支01月雨水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 27 28 29 30
自然02月惊蛰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2月惊蛰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自然02月春分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四 28 29 30
干支02月春分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一 28 29 30
自然03月清明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3月清明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自然03月谷雨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五 28 29 30
干支03月谷雨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一 28 29 30
自然04月立夏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4月立夏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自然04月 16小满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六 29 30
干支04月 16小满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一 29 30
自然05月 01 02芒种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5月 31 32芒种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自然05月 16 17 18夏至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七 29 30
干支05月 14 15夏至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 27 28
自然06月 01 02 03 04小暑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6月 29 30 31小暑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自然06月 16 17 18 19 20大暑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八 30
干支06月 13 14 15 16大暑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 27
自然06月 31 32 33 34 35
干支06月 28 29 30 31立秋01
自然07月立秋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7月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自然07月处暑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九 26 27 28 29 30
干支07月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 27 28 29 30 31
自然08月白露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8月 32白露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自然08月秋分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十 26 27 28 29 30
干支08月 15秋分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一 25 26 27 28 29
自然09月寒露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9月 30寒露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自然09月霜降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十一 27 28 29 30
干支09月 15霜降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一 26 27 28 29
自然10月立冬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10月 30立冬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自然10月小雪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十二 27 28 29 30
干支10月 15立冬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一 26 27 28 29
自然11月大雪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11月 30大雪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自然11月冬至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一 28 29 30
干支11月 15冬至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 27 28 29
自然12月小寒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12月 30小寒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自然12月大寒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二 29 30
干支12月大寒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一 28 29
中国的传统天文阳历是干支节气阳历。它的结构是:
年首--以每年的立春日为年首日。
分节--每年分十二节,以24节气的单数节气为每节首日。十二节为: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各节的长短由实际交节日决定,不固定。
年计数--按六十干支循环计数,不进位。
节计数--按六十干支循环计数,不进位。每年第一节为地支“寅节”。节干支五年一个循环。
日计数--按六十干支循环计数,不进位。日在节中无日序号,即不能说“某节某日”。
年长--由立春到下年立春的自然日数决定,或为365日,或为366日。无确定规律。
由此结构可知,这是个天文历。精确而不透明。这个历法从未取得法定地位。但它在民间借助于易经占卜风俗流传,得以保存。很多研究易经和占卜的书,是其明证。正如甲骨卜辞是传统历法中干支计数在殷商已存在的明证一样。决不能因占卜本身是迷信活动而否定干支节气历的存在。
按照此传统干支节气阳历,丙戌狗年应从立春节气日算起。
由于我国统治者过分重视阴阳合历的夏历,而排斥节气阳历,所以节气阳历从未取得过合法地位,因此节月不能作为历年的下层按序数定名,日也不能作为节月的下层以序数定名。这样就无法形成“年月日”的系统历法框架。这就是不被人承认它的存在的原因。但它的实际存在,是不能因未能形成层次系统来否定的。它实际上有一个显然的层次系统。这个系统不透明,因其年长和节长是随天文而定的。
在谈中华文化的传统历法时不能只提传统夏历,而不提传统干支节气阳历。传统夏历和传统干支节气阳历,二者都是天文历性质,都是精确的天文历,所以都是不透明的。现在,中国的历法现状是:法定历被由西方引进的公历所占据。传统夏历居于民间辅助历的地位。法定历公历有十分严重的缺点,主要是:“年不正、季不清、月不齐、节不明”。几乎完全不具备阳历应具有的功能。因此必须尽快加以改革。改革的正确方向应该是依传统干支节气阳历为科学依据,仅仅需要将其透明化,因为干支节气历是精确的天文阳历。而由夏历虽已退居辅历地位,但几千年依它形成的民俗节日,仍深入民间,因此夏历不宜再轻易进行改造。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结论:中国当前历法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阳历的改革,也即法定历公历的改革。为此,笔者的自然历法方案的设计,就是对传统干支节气历的透明化。透明化的方法是:将立春年首和分节节气都近似化,从而可以将分节固定化,简明化。年节日框架固定化,简明化。有此得:
自然历法方案:
1.年首--近似立春日,公历2月4日。
2.分月(暂仍借用月名,以便理解)--每月30日,仅6月为平年35日,闰年36日。(节气全都近似化,然后取均匀长度分月,使近似节气分布规律化)
3.分季--分月隐含了分季:春首1月1日;夏首4月1日;秋首7月1日;冬首10月1日。
4.闰法--规律化。暂沿用公历闰法。(因其精确度仍可满意)
附注:按这样的框架,近似24节气的位置为:
立春至谷雨,立秋至大寒都在每月的1日和16日。
立夏至大暑分别由正常的1日或16日推后0、1、2、3、4、5日。
由此可见,此方案保证了阳历月日指示节气的基本功能,同时具备了节气规律的简明性和年月日结构的充分简明性。近似节气的取法可以设计出其它略为不同的方案,哪个方案最简明,可以众议选优。
以下将2006年(丙戌年)自然历法与传统干支节气历历表对照列出,以便比较。从比较可以看出自然历法是如何将干支节气历透明化的。透明化后,近似节气与真节气的区别有多大?(一般最多日期差一日)近似节气的规律性的简单程度也很明显。
自然01月立春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1月立春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自然01月雨水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三 27 28 29 30
干支01月雨水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 27 28 29 30
自然02月惊蛰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2月惊蛰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自然02月春分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四 28 29 30
干支02月春分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一 28 29 30
自然03月清明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3月清明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自然03月谷雨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五 28 29 30
干支03月谷雨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一 28 29 30
自然04月立夏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4月立夏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自然04月 16小满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六 29 30
干支04月 16小满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一 29 30
自然05月 01 02芒种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5月 31 32芒种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自然05月 16 17 18夏至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七 29 30
干支05月 14 15夏至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 27 28
自然06月 01 02 03 04小暑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6月 29 30 31小暑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自然06月 16 17 18 19 20大暑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八 30
干支06月 13 14 15 16大暑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 27
自然06月 31 32 33 34 35
干支06月 28 29 30 31立秋01
自然07月立秋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7月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自然07月处暑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九 26 27 28 29 30
干支07月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 27 28 29 30 31
自然08月白露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8月 32白露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自然08月秋分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十 26 27 28 29 30
干支08月 15秋分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一 25 26 27 28 29
自然09月寒露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09月 30寒露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自然09月霜降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十一 27 28 29 30
干支09月 15霜降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一 26 27 28 29
自然10月立冬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10月 30立冬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自然10月小雪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十二 27 28 29 30
干支10月 15立冬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一 26 27 28 29
自然11月大雪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11月 30大雪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自然11月冬至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一 28 29 30
干支11月 15冬至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 27 28 29
自然12月小寒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干支12月 30小寒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自然12月大寒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二 29 30
干支12月大寒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一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