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3-07-10
- 消息
- 9,868
- 荣誉分数
- 440
- 声望点数
- 193
1962年,贝尔电话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tories)开发了一个叫Darwin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说是最早的带有“病毒”性质的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通过超级用户来启动,对游戏规则以及游戏参加者的程序之间的“战斗”进行管理。Darwin可以通过检查执行环境,对自身进行修复。这个游戏的目标是将全部游戏参加者写的程序终止掉。
1970年初期,在后来成为因特网的雏形的美军ARPANET网上,发现了一个叫Creeper的病毒。这个叫Creeper的程序,可以通过调制解调器连网,向远程的系统传送自已的拷贝。被感染的系统,会显示"I'M THE CREEPER ... CATCH ME IF YOU CAN"的信息,所以这个病毒被命名为Creeper。
Creeper这个病毒本身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为了删除这个麻烦的程序,有人写了一个叫Reaper的程序。Reaper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病毒,但它也带有反病毒的功能。Reaper程序通过网络散发自己,寻找Creeper程序;一旦找到了,就把它从系统里删除。不过,到现在人们也没能搞清,这个Reaper程序是为了同Creeper对抗的别的组织(或是个人)写的呢,还是写Creeper程序的同一个组织(或是个人)写出来的。
1974年,在大型机上出现了一个叫做Rabbit的程序。之所以被称做兔子,是因为这个程序飞速地增殖自已,并在不同的磁带机上扩散。通过飞速而大量增殖自己,Rabbit可以占领大量的系统资源,导致系统速度变慢。当超过了增殖的临界点时,Rabbit可以引起重大系统故障。
1981年,首次出现了传染个人计算机的病毒。这个被称作"Elk Cloner"的病毒通过把自己保存在Apple2软磁盘的引导扇区里进行传播。当时,人们不能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人甚至相信地球外的生命是这个病毒的发信源。被感染Elk Cloner的计算机,把显示器里显示的图像反转显示,使显示器上的文字闪烁,或是显示不同的信息,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83年,Lehigh大学的 Len Adleman 对“可以自己繁殖的程序”首次使用了“病毒”这个名称。在1984年的第7届信息安全大会上,Fred Cohen给“计算机病毒”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为了繁殖自己,拥有感染甚至改变别的程序的功能的程序。
1986年,巴基斯坦19岁的程序员Basit Farooq Alivi和他的兄弟Amjad,制作了第一个以IBM兼容机为目标的病毒,称做Brain。这两兄弟在软件公司工作时,为了调查巴基斯坦国内的盗版软件使用情况,决定使用病毒这种特殊的方法。但是运气太差,他们变得无法控制这个实验,Brain“逃去”了国外。
1986年,德国的程序员Ralf Burger发现了通过在COM文件里加特定代码,使程序可以自己复制的方法。这个程序的试验版本被称作Virdem,Burger本人在1986年12月在汉堡开的黑客们的地下计算机专栏Chaos Computer Club里,专门演示了Virdem的性能。当时,Chaos Computer Club的主要会员,都是VAX/VMS系统的黑客,对会员中的一人专门研究IBM兼容机表示了失望。
1987年,Vienna病毒流行了起来。这是以个人计算机为目标的首次大规模的病毒流行。基本上整个世界都受到了影响,对于这个病毒的发生源也有多种说法。最初引起注意的是一个叫Franz Svoboda的人,他最早自己承认了是这个病毒的作者。但是,进一步的调查显示,Franz Svoboda是从 Ralf Burger那里拿到这个病毒的。但是,Ralf Burger坚持病毒是从Franz Svoboda那里拿到的。到底谁是这个“可爱的孩子”的生父,现在依然是一个谜。这样,正式的记录上,Vienna病毒是一个“孤儿”。
1987年12月,网络病毒“圣诞树”悄悄地流行了起来。12月9日,这个病毒从西德某个大学,在Bitnet网络上传播开来。通过EARN(European Academic Research Network)的网关,侵入了IBM-Vnet网络。在此后的4天里,一直到12月13日,这个病毒使整个网络陷入了麻痹状态。圣诞树病毒一旦开始执行,会在屏幕上画出一棵圣诞树,并向别的网络用户传送自己的拷贝。
1970年初期,在后来成为因特网的雏形的美军ARPANET网上,发现了一个叫Creeper的病毒。这个叫Creeper的程序,可以通过调制解调器连网,向远程的系统传送自已的拷贝。被感染的系统,会显示"I'M THE CREEPER ... CATCH ME IF YOU CAN"的信息,所以这个病毒被命名为Creeper。
Creeper这个病毒本身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为了删除这个麻烦的程序,有人写了一个叫Reaper的程序。Reaper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病毒,但它也带有反病毒的功能。Reaper程序通过网络散发自己,寻找Creeper程序;一旦找到了,就把它从系统里删除。不过,到现在人们也没能搞清,这个Reaper程序是为了同Creeper对抗的别的组织(或是个人)写的呢,还是写Creeper程序的同一个组织(或是个人)写出来的。
1974年,在大型机上出现了一个叫做Rabbit的程序。之所以被称做兔子,是因为这个程序飞速地增殖自已,并在不同的磁带机上扩散。通过飞速而大量增殖自己,Rabbit可以占领大量的系统资源,导致系统速度变慢。当超过了增殖的临界点时,Rabbit可以引起重大系统故障。
1981年,首次出现了传染个人计算机的病毒。这个被称作"Elk Cloner"的病毒通过把自己保存在Apple2软磁盘的引导扇区里进行传播。当时,人们不能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人甚至相信地球外的生命是这个病毒的发信源。被感染Elk Cloner的计算机,把显示器里显示的图像反转显示,使显示器上的文字闪烁,或是显示不同的信息,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83年,Lehigh大学的 Len Adleman 对“可以自己繁殖的程序”首次使用了“病毒”这个名称。在1984年的第7届信息安全大会上,Fred Cohen给“计算机病毒”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为了繁殖自己,拥有感染甚至改变别的程序的功能的程序。
1986年,巴基斯坦19岁的程序员Basit Farooq Alivi和他的兄弟Amjad,制作了第一个以IBM兼容机为目标的病毒,称做Brain。这两兄弟在软件公司工作时,为了调查巴基斯坦国内的盗版软件使用情况,决定使用病毒这种特殊的方法。但是运气太差,他们变得无法控制这个实验,Brain“逃去”了国外。
1986年,德国的程序员Ralf Burger发现了通过在COM文件里加特定代码,使程序可以自己复制的方法。这个程序的试验版本被称作Virdem,Burger本人在1986年12月在汉堡开的黑客们的地下计算机专栏Chaos Computer Club里,专门演示了Virdem的性能。当时,Chaos Computer Club的主要会员,都是VAX/VMS系统的黑客,对会员中的一人专门研究IBM兼容机表示了失望。
1987年,Vienna病毒流行了起来。这是以个人计算机为目标的首次大规模的病毒流行。基本上整个世界都受到了影响,对于这个病毒的发生源也有多种说法。最初引起注意的是一个叫Franz Svoboda的人,他最早自己承认了是这个病毒的作者。但是,进一步的调查显示,Franz Svoboda是从 Ralf Burger那里拿到这个病毒的。但是,Ralf Burger坚持病毒是从Franz Svoboda那里拿到的。到底谁是这个“可爱的孩子”的生父,现在依然是一个谜。这样,正式的记录上,Vienna病毒是一个“孤儿”。
1987年12月,网络病毒“圣诞树”悄悄地流行了起来。12月9日,这个病毒从西德某个大学,在Bitnet网络上传播开来。通过EARN(European Academic Research Network)的网关,侵入了IBM-Vnet网络。在此后的4天里,一直到12月13日,这个病毒使整个网络陷入了麻痹状态。圣诞树病毒一旦开始执行,会在屏幕上画出一棵圣诞树,并向别的网络用户传送自己的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