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由 LostRabbit 发布
"Ken Watanabe"主演"Letters from Iwo Jima"是今天晚OSCAR获奖热门.
"Letters from Iwo Jima"倒底想传播什么信息?
1) 武士道精神?
2) 日本军人也有家庭观念?
3) 现代日本的一种怀念60-70年前的日本帝国?
怎么没有类似描写德国纳粹主义的赢取OSCAR奖?
LETTERS FROM IWO JIMA中文译名是硫磺岛来信。
硫磺岛战役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役的转折点,美军占领此岛后,得以布置大量战机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
导演 Clint Eastwood (廊桥遗梦中那个摄影记者)决定在2006年通过两部片子来反映日军和美军之间的硫磺岛战役。另一部是Flags of Our Fathers(父辈们的战旗),是以描写美军为主。而LETTERS FROM IWO JIMA是以描写日军为主。
从导演的角度来看,分两部片子来描写同一个战役确实是创新。而两部片子的基调都是“战争对人性的扭曲”。Flags of Our Fathers可称是讴歌美军的军事胜利,但是从人性角度考虑,作为胜者,是不是有必要“讴歌”一下失败的一方呢?LETTERS FROM IWO JIMA可称是对失败者日军顽强抵抗的“讴歌”。
为什么二战结束60年来,日本在中国的暴行在西方世界被人知之甚少呢(最近几年来才大量被披露)?这与西方世界主要是美国的“二战史观”有关:
美国是拯救太平洋的英雄(事实确实如此,中国人从来没有质疑过),打开二战史有关太平洋战争部分,除了描写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简要过程之外,你会发现几乎全部都集中描写美军与日军之间大大小小的战役。这种历史描写,对揭示日本军国主义的根源和揭露在东亚、南亚各国的暴行方面就显得严重不足。这样在西方社会,普通受教育的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认识就严重不足,所有的宣传教育把苦难描写都集中在德国纳粹身上了。
因此美国人对二战日军的认识,就仅仅局限于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认识,而没有意识到这支军队给亚洲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至于日军的邪恶本性认识就更不足了。
基于以上认识,美国人从失败者角度来描写日军,来表现日军一些正面行为, 是很自然的事。
无独有偶,采用硫磺岛来信类似角度描写日军的电影还有不少,比如2005年在日本播出的电影《男人的大和号》一样,导演是日本著名的曾经执导过《人证》佐藤纯弥。"大和”是二战中日军吨位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战列舰,曾被视为"大日本帝国的象征与希望”。该舰于1945年4月被美军击沉,葬身海底。影片讲述的就是舰上三千余名年轻士兵与亲人生离死别,与战舰同归于尽的悲惨往事。
无论是《男人的大和号》还是《硫磺岛来信》,我们都难免会提出疑问:
日本观众是被这些影片呼唤和平的信念所感动,还是为"皇军”士兵舍生忘死的精神所感动?
-------------------
历史都是强者写就的,在美国日本二战史中,他们各自把对方作为了描写的主角,而至于那么受侵略受屠戮的国家比如中国,那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内容。到了当代,人性抒情法又大行其道,忽略历史大背景的人性描写作品越来越我,比如《男人的大和号》和《硫磺岛来信》。
甚至在国内,从人性角度描写日本侵华的作品也有增加趋势,比如《鬼子来了》,比如网上的一些杂文《我爷爷眼中的鬼子兵》。
人性是个好东西,是个好角度,但是没有立场的泛人性观点,却是非常有害的。如此泛滥下去,我们的后辈就搞不清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保家卫国了。如果将来已经实现了人类大同,这还好办无须担心;如果将来人类世界相互侵掠依然存在,那么这些头脑搞不清、骨头发软的后代如何保护自己的家园呢?
-------------------
最后来一段相关小新闻:
《硫磺岛来信》在日本上演引起轰动,按理说此片对日军有正面描写,可是日本右翼却不买美国导演的“情”,一个日本评论家佐藤健志评论到:
对于亚洲各国来说,大东亚战争就是为了脱离欧美支配而获得自由的战争。导演伊斯特伍德虽然通过作品肯定了日本军人的人性,但是却“用美国的正义否定了日本的正义”。《硫磺岛来信》就是把日本的皇国史观视为一种丑恶。作为战胜国的导演,想通过世界最高水平的电影来描述敌国日本,这种行为本身就有站在美国的角度夸耀的一面。日本观众只能通过《硫磺岛来信》感受到导演在贬低日本人。
大家说一说,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国家,对有不同背景的观众,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所以说,没有立场的来看待一部作品,没有立场地去接受别人的观点,最后的结果只能使自己沦为弱者,成为强者之间玩弄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