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是一条迟到的消息:中国又重开研制大型飞机的项目。

好兵帅克

资深人士
注册
2004-09-13
消息
1,043
荣誉分数
48
声望点数
208
留今雷

34年前,在上海郊区,中国开始了一项代号为708的工程―――制造自己的大型喷气客机。那时,国家领导出访国外,都是乘坐租赁的外国航空公司飞机,外界评论中国“尚未进入喷气时代”,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鹰”。1970年8月,国家正式下达文件,这项工程便被以文件下达的年月命名为708工程。来自全国航空工业300多个单位的各路精英被调集参与研制任务,以后该机被命名为“运10”。

“运10”是中国飞机设计首次从10吨级向百吨级冲刺,这种量级的放大和跳跃会出现“尺度效应”,需要重新找到解决的途径。许多结构和系统,甚至概念和方法都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在发动机的安装方式上,设计人员首先否定了苏式翼根式布局,然后手工制作出1∶1的全尺寸木质样机,按英国的尾吊式和美国的翼吊式进行风洞试验,最后选定翼吊式。实践证明,这个布局后来成为世界的主流布局,直至21世纪新开发的飞机仍然采用这个布局。又比如飞机的翼型,大家把当时能获得的苏联、欧洲和美国的翼型都放到风洞中试验,最后比较了试验数据,为“运10”选择了最合适的翼型。

镜头还是回放到1980年9月26日清晨,上海市北郊的大场机场。

太阳尚未升起,辽阔的机场却是密密匝匝的人群,万余双眼睛锁定在机库大门。甲虫般的牵引车缓缓牵出一个庞然大物:流线型的机头抹着清晨的朝霞,驾驶舱的前风挡玻璃,就像一双大眼惊奇探望着外面的世界,浑圆的机身如同隧道开出的一列火车,高大机尾上则闪耀着巨大的五星红旗和一个醒目的红色标记―――Y10。

她叫“运10”,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客机,也是中国历史上造出的最大飞机。全场的呼吸屏住了。

“运10”的“处女飞”没有令人失望,启动发动机之后,开始在跑道上滑跑、加速,刹那间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如同大鹏展翅,轻盈自如。

机场上万工作人员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那天,机场播放的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在人头攒动的参观者中,甚至有刚下手术台不久的工程师,身上挂着输液的吊瓶,执意要看为之奋战10年的“运10”试飞。

“一支来自五湖四海的队伍,还没来得及‘排练’就被历史匆匆推上舞台,以敏捷而稳健、整齐的步伐,一炮打响,成功上演了一出威武雄壮的大戏。”已经作古的“运10”总设计师马凤山,生前曾这样评价中国自主研制大型飞机的道路。

全国为之沸腾……

  “运10”的研制走的是另一条路线:抛开意识形态的干扰,用实验和数据说话,在设计中所需的各种技术手段上,谁先进就用谁的。也就是我国飞机设计创建者徐舜寿一贯倡导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唯外国机型论”的方法,即根据飞机的任务需要和客观数据,从世界航空技术总库中挑选合适的手段,独立自主地进行新的“工程综合”来形成自己的设计。又称“综合设计法”,综合百家之长,集成创新,形成自己的总体方案。

  可贵的是,这些在苏联技术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设计者突破了传统技术轨道的限制。经过164次复杂的实验,1980年,一架我国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出现在人们面前,使“运10”成为中国第一架按英美适航条例设计的国产飞机。

  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居民楼里,程不时至今向记者讲述起当时的场景,仍然激动万分。在他的电脑中,记者看到了许多珍贵的试飞影像资料,那些数据显示着“运10”的飞行纪录:最远航程8600公里,最大时速93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高飞行升限超过11000米。最值得称道的是,该机还在被称为“空中禁区”、“死亡航线”的西藏,连续7次试飞。

  有一张地图让人印象深刻,上面标注着“运10”飞过的航线,它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掌,覆盖了我国版图内所有的大山大江、高原平地、荒漠沃土、湖泊和领海:以上海为手掌心,“小指”指向哈尔滨,“无名指”直指祖国心脏―――北京,最长的“中指”抵乌鲁木齐,“食指”伸向“世界屋脊”拉萨,“大拇指”则南抵广州、昆明。

  “运10”飞机的研制共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新工艺。机体国产化率100%,除发动机向国外采购配套外,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波音一位副总裁看了飞机之后说:“如何研制大型喷气式运输机,你们毕业了,我们只不过早毕业几年而已。”

  因为采用了美国的翼吊式,有人认为“运10”是抄波音。美驻华空军武官亲自参观“运10”之后说:“凡是熟悉波音飞机的人,站在机舱门前看一眼就明白,‘运10’不是波音飞机的复制品,机翼构型明显不同。”

  为了对“运10”进行科学的论证,1981年6月,三机部、上海市邀请了航空、冶金、化工以及经济界方面的专家共55位同志,包括樊绪箕、吴仲华、王俊奎等老前辈航空专家,联合召开了“‘运10’飞机论证会”,并进行考察。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运10”飞机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将来可以依此发展各种类型的民航飞机。

  但1983年10月,由于继续研制所需要的3000多万元资金无法落实,“运10”项目被搁置,自主研发之路受挫……

  仅仅是3000多万元资金,断送了由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批准,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国大型飞机及其与之关联的中国整个工业界的前程。

  当业界存在的诸多疑虑和争论变成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统一的共识时,当承载着航空人近30年的梦想终于变成国家意志付诸实施时,回顾中国航空工业那段难忘的历史更显得弥足珍贵……
 
机体国产化率100%,除发动机向国外采购配套外,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
 
难难难!. 君不见地上跑的高铁都要买鬼子的. 不是我们无能, 只是汉奸买办太多了
 
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仿制和引进就是中国航天工业上主要的手段
冶金工业的发展局限使中国飞机发动机制造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我们能设计出来,我们造不出来
也算某段时期的运动留下的后遗症吧
满地的小高炉至少让中国的冶金工业停滞了20-30年

另外,原型机是一回事,量产是一回事
毕竟我们没有某些领导的魄力
一拍脑门先炼200炉钢出来从其中挑几吨参数接近的造个发动机装上show一下

最初由 xiaodog1234 发布
难难难!. 君不见地上跑的高铁都要买鬼子的. 不是我们无能, 只是汉奸买办太多了
 
我有个不理解的地方,谁能跟我讲讲
y10的所有资料都没了吗?
没有任何笔头/数据记录?
这些都消失了?
 
应该还在,但不排除常年无人维护造成一些损失的可能
毕竟集中销毁这样的事毛主席过世以后就很少发生了

最初由 ???狗 发布
我有个不理解的地方,谁能跟我讲讲
y10的所有资料都没了吗?
没有任何笔头/数据记录?
这些都消失了?
 
最初由 xiaodog1234 发布
难难难!. 君不见地上跑的高铁都要买鬼子的. 不是我们无能, 只是汉奸买办太多了
中国什么都缺
就他吗的不缺汉奸 走狗 叛徒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