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继昨夜话题之一 -- 朦胧诗[闲聊]

GreenShadow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4-04-08
消息
880
荣誉分数
148
声望点数
0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不曾想这也是一首朦胧诗. 还以为"身无彩凤双尽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有点俗呢,该打该打:p

相比较,舒婷《枫叶》的意境就差点儿意思了;)
 
(ZT)

“朦胧诗”派是八十年代异军突起的重要诗歌流派。其作品成就高影响大地。他们似乎比
前辈诗人更注重的“朦胧美”。其实,“朦胧诗”不是今而有之,更非舶来之物。晚唐的李商
隐便是善写朦胧诗的高手。他一生写就的六七十首之多的《无题》诗,不少便是朦胧诗的上
品。

  朦胧诗的产后大约有四种原因,或因回避时忌,或因所写之事过于隐秘而羞于启齿,或别
有所托,不便言明,或因作者本身的朦胧甚至含混。

  如果要分类的话,窃以为朦胧诗可分为:一,具有一定模糊性,不确定性,而能让人读懂,又
有朦胧美;二,比较模糊,甚至接近诲涩,让人费解,又确有朦胧美;三,让人几乎不能读懂或作
者本来就不想让人读懂,少有或根本没有美感。

  我们试析一下李商隐的《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尽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作应鼓听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一向认为较难懂。但只要联系作才的生平经历,也不难解。诗是以倒叙的方式展
开的。先说第三联,诗人与可心之人在酒宴上隔人而坐,为了与诗人接触,行酒令时,她竟隔座
将“玉钩”传与诗人,一个“春”字双关春心、春情。“暖”字分明是爱火内燃,使她的手灼
热烫人。在分组的“射覆”游戏中,灯火高照料如同白昼,使有情人无法亲近,只能眉目传情
一一这就是第二联的神韵。这销魂的聚会太短,怎不境迁情留。诗人不禁神思又飞回“昨夜
星辰昨夜风。”昨夜柔情似水,而今却凄凉惆帐、就如此独自天明又“听官去”也。

  这种乐景写哀乐的反衬手法有极强的感染力。但由于诗人忽而昨日,忽而今夜,百转千
回,跳跃不定,产生了不确定的朦胧美。引人思无限……。

  再读舒婷的《枫叶》,从某一片山坡某一处林边/由某一只柔软的手/所拾起的/这一颗叶
形的心/也许并无深的寄意/只有霜打过的痕迹。这使我想起/某一个黄昏某一条林荫/由某一
朵欲言又止的小嘴/从我肩上轻轻吹去的那一抹夕照/而今又回到心里/格外地沉重。我可以
否认这片枫叶/否认它,如拒绝一种亲密/但从此以后/每逢风起,我总要感到/你枝头上独立无
依的颤粟。

  第一节,“叶形的心”由枫叶的火红联想到心,由叶上霜想到身世的坎坷。第二节回忆了
“林荫”道上漫步时刻一一这不是普通的散步,而是“历史性”的谈话。可以想象当时双方
感情纷乱,语无伦次。但诗人只选了两个细节:“欲言又止的小嘴”和“轻轻吹去的那一抹夕
照。”那许许多多的话语,纷乱的思绪留给了读者去回想。最后一节“你枝头上”续用了枫
叶的变形延伸,表示出对她的殷殷关怀,深深思念。

  散文似的诗旬似乎讲了一个故事。但它是断裂的、跳跃的。而且用了变形的手法。所以
这首诗很含蓄,回味绵长,充满了梦幻似的“朦胧美”。

  以上两首“朦胧诗”可说是“朦胧”分寸掌握得较好的范例。
 
我觉得顾城比舒婷写得好

远和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也来扯两句

窃以为,艺术是具象和意象的结合。艺术的创作者都试图将一种或数种具象(通过是观察所得)通过其作品表达出更多层次的意象(通常由艺术欣赏者通过想象所领悟)。这种“放大效应”也是艺术所以存在,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的原因之一。

朦胧诗,也不例外。朦胧诗更着重于隐去“具象”与“意象”之间的联系。让欣赏者分不清何为具象何为意象。这种“仿佛”的感觉也是朦胧诗的流派特征。然后,诗人亦凡人。在长期创作过程中也会迷失在具象与意象之间。常此以往,精神失常者时而有之。

十几年前,阿烦也学过朦胧诗,也病得不轻。现在抄录一首阿烦15年前的作品,不知道算是朦胧诗,还是“懵懂诗”。姑且贻笑大方一下:

*****
夜之魅

夜,总这般偏袒
将满世界都蒙上
只把温馨,
沁满
孤盏的窗

化石般的古钟
?嗒,叽卡
踱过一个又一个,坎
低唱这千年不变的流觞

昙花,一盏盏无悔地开
精灵们
足尖踏着花蕊
沙沙地飞来
在空中飘舞,徘徊

“哎,咱们只能呆会儿
千万别将这精彩
暴露给阳光”

灿烂在消逝前
微笑
在死亡前


芭蕉叶
象一只只拆散的排箫
在风中
喑哑地歌谣---

“我的伤,
是为了给月华
剪下幻化的倩影
将寂寞
轻吟”

古石板写下的路
往无有处轻铺
告别街灯偶尔的轻抚
目送那趸进远巷
忠实的更夫

---更漏,小曲儿
和着清风
在身后飘忽

神秘
在寂静中穿行
在黑夜里
飞舞

当时题记:此诗的四个具象取自二十余年岁月里的记忆。功力所限,觉意象穿插中有脱节的感觉。总体尚可,留日后修改。(1992年3月6日)
 
Re: 也来扯两句

最初由 最近有点烦 发布


十几年前,阿烦也学过朦胧诗,也病得不轻。现在抄录一首阿烦15年前的作品,不知道算是朦胧诗,还是“懵懂诗”。姑且贻笑大方一下:

*****
夜之魅

夜,总这般偏袒
将满世界都蒙上
只把温馨,
沁满
孤盏的窗

化石般的古钟
?嗒,叽卡
踱过一个又一个,坎
低唱这千年不变的流觞

昙花,一盏盏无悔地开
精灵们
足尖踏着花蕊
沙沙地飞来
在空中飘舞,徘徊

“哎,咱们只能呆会儿
千万别将这精彩
暴露给阳光”

灿烂在消逝前
微笑
在死亡前


芭蕉叶
象一只只拆散的排箫
在风中
喑哑地歌谣---

“我的伤,
是为了给月华
剪下幻化的倩影
将寂寞
轻吟”

古石板写下的路
往无有处轻铺
告别街灯偶尔的轻抚
目送那趸进远巷
忠实的更夫

---更漏,小曲儿
和着清风
在身后飘忽

神秘
在寂静中穿行
在黑夜里
飞舞

当时题记:此诗的四个具象取自二十余年岁月里的记忆。功力所限,觉意象穿插中有脱节的感觉。总体尚可,留日后修改。(1992年3月6日)
阿烦,你太有才了!:D
其实,任取你诗中的一,二,三段,都是一首绝佳的“现代”诗歌。只是把十段放在一起,就有点“好吃多给”了。:p
借用一个“现代艺术作品”的定义:现代派艺术家说它是,它就是“现代派艺术作品”,说它不是,它就不是。我想诗也如此。许多现代诗歌我都读不懂,甚至不会读。他们把一句话断成两行,甚至几行(一个字一行),我都不知道是该依行读,还是依标点符号读。看来,有时间要重上高中,把中文语文课补一补了。:(
 
朦胧诗曾是我初中时代的最爱。或者应该说是朦胧诗陪伴我度过了青春最初的懵懂。
记得是从北岛的《一切》开始,从《这也是一切》看到了舒婷,那首著名的《致橡树》似乎对我很多观点的形成起到了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顾城的《一代人》,等等等等,都是当年的最爱。
后来看到了舒婷写的散文,真的同意书评中的一句,看来作为诗人的舒婷,同样是不可超越的。
把舒婷的这首《致橡树》拿来分享一下吧。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3.27
 
欲罢不能,多贴两首。

卞之琳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流水线》
舒婷

在时间的流水线里
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
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
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
在我们头顶
星星的流水线拉过天穹
在我们身旁
小树在流水线上发呆

星星一定疲倦了
几千年过去
它们的旅行从不更改
小树都病了
烟尘和单调使它们
失去了线条和色彩
一切我都感觉到了
凭着一种共同的节拍

但是奇怪
我惟独不能感觉到
我自己的存在
仿佛丛树与星群
或者由于习惯
对自己已成的定局
再没有力量关怀

  1980.1-2


《无题》(1)
舒婷

我探出阳台,目送
你走过繁华密枝的小路
等等!你要去很远吗?
我匆匆跑下,在你面前停住
“你怕吗?”
我默默转动你胸前的钮扣
是的,我怕
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

我们顺着宁静的河湾散步
夜动情而且宽舒
我拽着你的胳膊在堤坡上胡逛
绕过一棵一棵桂花树
“你快乐吗?”
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
是的,快乐
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

你弯身在书桌上
看见了几行蹩脚的小诗
我满脸通红地收起稿纸
你又庄重又亲切地向我祝福:
“你在爱着。”
我悄悄叹了口气
是的,爱着
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

  1980.10
 
没想到,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朦胧湿爱好者.我也凑一首.

有感,无题


不知道
我过去是干什么的,

真的
还嫩点.


我对论坛的贡献
恐怕
超出了你的
想象极限.
 
一朵青莲(蓉子)

有一种低低的回响也成过往 仰瞻
只有沉寒的星光 照亮天边
有一朵青莲 在水之田
在星月之下独自思吟。

可观赏的是本体
可传诵的是芬美 一朵青莲
有一种月色的朦胧 有一种星沉荷池的古典
越过这儿那儿的潮湿和泥泞而如此馨美。

幽思辽阔 面纱面纱
陌生而不能相望
影中有形 水中有影
一朵静观天宇而不事喧嚷的莲。

紫色向晚 向夕阳的天窗

尽管荷盖上承满水珠 但你从不哭泣
仍旧有蓊郁的青翠 仍旧有妍婉的红焰
从澹澹的寒波擎起。
 
最初由 胡同里来的人 发布
没想到,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朦胧湿爱好者.我也凑一首.

有感,无题


不知道
我过去是干什么的,

真的
还嫩点.


我对论坛的贡献
恐怕
超出了你的
想象极限.

:lol: :smoke: 不错不错,你也很有才--搞才,恶搞的搞:p
 
最初由 胡同里来的人 发布
没想到,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朦胧湿爱好者.我也凑一首.

有感,无题


不知道
我过去是干什么的,

真的
还嫩点.


我对论坛的贡献
恐怕
超出了你的
想象极限.
叩见梨花教主
 
:lol: 强贴留名!

我也是从北岛的《一切》开始看朦胧诗的。那个时候小,特别喜欢北岛概括性的警句,觉得都可以用来武装自己。:p 成人后读他的诗,还是喜欢,有激情且朗朗上口。

还试着写过。初三的时候在小报纸上登过一首,那是我第一次领稿费。后来,就发现不划算了,一篇散文的稿费要多好多啊。高中的校园里有很多所谓的“诗人”,我最喜欢的是我的同桌。飘洋过海地来加拿大,还带着她写的朦胧诗。这一首是她高一时写的。现在翻出来看,真是觉得岁月似水。


月下行人

脚步儿轻轻
踏上这冰凉的青石板的路
月色淡淡
描抹微湿的青晕
勾勒一个想的背影
忽闻枝上一声轻啼
我蓦然回首
却见 遥遥的来路上 树影摇曳 晚风远逸
并鸣响它温柔的风铃
 
18+:D

白晰丰腴的太阳
忽的 变化成一只鹿
跳跃在月光般皎洁的纸张
留下一串音符

在风铃亿万次摇曳之后
累 并快乐的身躯
终于路的尽头
化成句号

而极甘极甘的味觉里
竟然
一半 是酸
一半 是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