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里人?”──从“你不像上海人”谈起 zt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ij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jij

新手上路
注册
2006-06-07
消息
263
荣誉分数
4
声望点数
0
“你是哪里人?”──从“你不像上海人”谈起
我出国前一直生活在上海,周围的同学朋友也大都是上海人,从来没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有时和亲友到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游玩时,偶尔会在耳边听到:"他们是 上海人。"除此之外,我很少会想到自己是上海人。
90年12月7日来到的克里夫兰和思进团聚。思进和同学Jean开车来机场接我。Jean是 我到美国后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东北来的,感觉格外的亲切。很快就和她、她先生成了朋友,时常在一起玩儿。一次聊天,Jean突然说道:"你不像上海人。"我感到很奇怪,忙问:"是吗?为什么?"她没有说下去,我也就没有再问。只是想, 大概是因为我小时候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她是老北京,尽管在上海多年还是一口京腔;父母又曾在文艺界,平时说国语为主;而和思进又是一直是说国语,可能是因 为我的国语没什么上海口音,才"不像"上海人吧。其他就没再多想。 半年后搬到了纽约,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全国各地都有:北京的、天津的、 东北的、广东的、福建的、江浙的等等等等。经常听到他们说我不像上海人。我还是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直到一次看到一本书,书里提到在很多中国人的心里,"上 海人"是精明爱算计,爱斤斤计较的代名词。李鸿章曾说过,对上海人最高的评价就是"你不像上海人。"这才终于明白了,原来"上海人"是个贬义词。"不像上 海人"是在夸你呢!可仍不明白,怎么会这样呢?!

一次次被"夸"不像上海人,使我开始对各地方的人特别进行了观察。可再怎么研究也没有发现各地方的人有什么明显及本质上的不同。那所谓"上海人"的典型特 点,在其他地方人的身上也有呀;而我周围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中可是什么样都有, 好像根本就无法归纳起来。渐渐地我得知,原来国人对其他各个地方的人也有一些"尊称",如传统的:"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天上九头鸟、 地上湖北佬"及"西安'闲'(读han2)人"(游手好闲之人);到当代的什么"到了 东北才知道自己胆儿小",好像东北人各个是胆大妄为的主;"到了广东才知道自己钱少",好像广东人各个腰缠万贯。看来为一个地方的人"定性"是中国人的普遍习惯。

六年后移民去了多伦多。开始时在乔治布朗学院读书,同学中有不少香港同学。那时我还不会说粤语,和他们都是用英语交流。一次一个香港人问我:"你是日本来的?还是新加坡的?"我说我是大陆来的,上海人。她说:"不会吧,你一点都不像大陆人。"在多伦多时我们认识好些香港台湾的同学朋友。常常听他们说:"你 们一点都不像大陆人。"怎么回事,这到底是在"夸"我还是"损"我?好不容易弄明白中国人爱为一个地方人"归纳定性"的我又开始糊涂起来了。

四年后回到纽约,又回到了学校,继续在Hunter College读书。同学中有不少日本人。一次,当我从学校图书馆出来时,几个同学迎面走来,朝着我叽哩呱拉说起日本话,我一时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最后我用英语告诉他们"我是中国人,不懂日语。"他们才仔细的看着我讪讪地离去,那神情仿佛是不相信他们会认错了人。还有一次在Bloomingdale's买房间里的装饰品。付款时,一位白人收银员问我:"你 是日本人吧?"。我不假思索地答道:"不,我是中国人。"她不甘心地又问: "是中国什么地方?""是中国的上海。"

目前我们住在曼哈顿的罗斯福岛上的公寓里。一次公寓进行每年例行的空调清洗。 二个检修工进来,其中一个比较喜欢闲聊,一边做工一边和我说开了。他一会儿赞叹我们家的餐桌漂亮;一会儿说他喜欢我们Console Table上的台灯;眼睛还盯着思进的最爱:一套Nakamichi音响和他收集的那几百张CD,看个没完。临到工作快结束时,他问道:"你是日本人吧?"我很礼貌,但语气坚定地回答:"不!我是中国人!"

一次次被香港人评价为"不像大陆人";一次次被"外国人"错认为日本人,我开 始领悟到,对各个地方人进行归纳并非仅仅是中国人的"爱好",而好像是人类普遍的本能吧。英语里有两个词儿可以表达这个意思,discrimination和stereotype。 discrimination是带贬义的;而stereotype稍微中性一些。那么一种stereotype是怎么形成的呢。

记得在一份中文报上看到过一个文章,说是在纽约居住着上百个国家的移民,大家 普遍认为华人开车最喜欢按汽车喇叭;而黑人最喜欢超速;南美人最多酒后驾车。 但据科学的统计之后并不是那么回事。那这种"普遍"认为是哪里来的呢?文章的作者曾和一个老美聊天,说他第一次去唐人街时,系车喇叭声和乱穿马路的行人使他"very impressive"(印象非常深刻)。随后一回生、二回熟,逐渐就将这个特点和 华人连在了一起。这事往深一想,在唐人街,由于拥挤,一些新移民将在国内乱穿马路的习惯带了过来,系车为避免撞人,能不按喇叭吗?一旦汽车离开唐人街,到了地广人稀之处,谁还会按喇叭呢?

对于上海人的特点,余秋雨有一篇《上海人》写得淋漓尽致。只是时过境迁,整个大环境的变化,"上海人"本身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记得"上海热线" 的电子公告栏中曾有一个"上海人的100个缺点"的话题,其中关于上海话的就有三 个:"在外地旅游时肆无忌惮地大声说上海话","当着外地人的面讲上海话", "只要遇见上海人就讲上海话"。原本,讲上海话是否是个缺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最近在网上一篇文章里却看到:"现在不会讲吴语的上海人越来越多。 特别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上海人普遍没有吴语朗读能力,甚至听不懂吴语的书面语, 反称吴语词汇少、有些词不能说。"其实哪怕是十几年前,我就注意到,在上海, 在大学教授间,在政府官员,公司经理这样的社会高层人士的日常交流中,尽管他 们可能都是上海人,他们都能熟练运用上海方言,但他们还会选择普通话进行交流, 尽管有时候他们的普通话也不是非常的标准;在市民中,像售货员、服务生、公交司机这样从事服务性质的人员,尽管他们会普通话,而且普通话可能是非常的标准, 非常的流利,但他们还会选择上海话。普通话代表着文化,代表着精英意识,"新 闻联播"里用的就是普通话,在他们眼里,上海话就代表着市民气,代表着俗气。 思进就是这样的,尽管他一直生活在上海,可他一直就是讲国语的。这一点,可能没有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是不了解的。

上次回国,我更发现我那些上海亲友们的小孩儿,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小学、幼儿园,他们日常交流往往是以普通话为主,普通话已经成为他们的真正母语。有个统计,改革二十五年来,50%的中国方言已经消亡。思进在20年前去温州探亲时,懂普通话的人简直凤毛麟角。2年前再去时,街上已是一片国语之声。我们的朋友庞先生前几天从苏州回来,问起他对中国的印象,他第一句话就是:"怎么苏州人全说起了国语。苏州话都没人说了。"预测上海话也正处于消亡之中,少则20年,多则50年,可能上海话就不复存在了。有一次我在吃饭时看电视剧"粉红女郎",据说演哈妹的是上海演员,她突然说了一句我听不懂的话。我看了一下字幕,才明白她是在说上海话。她说的上海话,使我嘴里的饭差一点喷出来。

过去,"外地人"在上海话里是含有贬义的,"乡下人"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骂 人的话。可最近,我有一个上海同学回国时,想和上海"亲密接触"一下,带了两个小孩坐了一次地铁。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北美穿着随便惯了,而北美长大的小孩又 是黝黑的。听到边上一个上海人对他的朋友用上海话说:"看人家乡下人多好,可 以生两个,一男一女。"我的朋友差一点笑出来,对着那位上海人用上海话说道: "我们是'乡下人',从新疆来的。"那个上海人吃惊地登大了眼睛。还有一个朋 友多年没有回上海了。回去探亲时,一天想去淮海路,但到了淮海路觉得不像以前 的淮海路了,用上海话问一个路人:"淮海路怎么走?"那人用普通话答道:"你 是上海人吗?!怎么站在淮海路上还问淮海路。对不起,请说普通话,我们上海人 都说普通话。"我朋友回来讲给我们听时,我的肚子都笑痛了。我朋友说,当年在 上海时说别人是"外地人",现在自己倒成了"外地人",感叹到时光的变迁,没 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上海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决定了上海人的多样化,同样在上海,感受到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海派文化,它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存在当中的人的复杂性,既有很大气的人,也有很小气的人。既有豪爽的,也有含蓄的。这个城市的人已经不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上海人,而是拥有全中国各个地方,甚至全世界各个地方不同特点的人。 "中国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随着中国的进步发展。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认识也正发生着变化。 总有一天,外国人看到日本人时也会问:"你是中国人吗?"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上海人,外地人都是中国人。
 
北京之外都是地方,上海之外都是乡下,香港以北都是内地,.........
 
既有很大气的人,也有很小气的人。既有豪爽的,也有含蓄的。这个城市的人已经不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上海人,而是拥有全中国各个地方,甚至全世界各个地方不同特点的人。
 
上海人有2000万呢~

外国人投资做的津津乐道怎么就不说能算计了?

对上海人的看法太狭隘了~
 
上海人与其他地方一样,好坏都有。
 
上海人与其他地方一样,好坏都有。

同意。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好有坏,好的永远是大多数。
 
想起几年前哈,在加拿大国庆节前的那个周末,我和一位上海朋友一同去渥太华。在总督府外排队等开门的时候哈,不远处有两位女同胞正说道上海话。那位朋友就仔细地听。只见朋友窃笑不语。问他为啥子笑,他告诉我,那两位女同胞在评论中国人,也许是在评论我们,大意是说:‘是不是阿拉上海人,一眼就看得出来个啦,到了外国也一样个啦;素质不一样嘛,风度不一样嘛’,云云。我本不是上海人煞,也就不觉得有啥子冤枉煞;但那位朋友绝对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煞,只不过当时没说上海话,不免觉得有点好笑煞。

过了几分钟,只见朋友连连摇头。问他为啥子摇头,他告诉我,其中一位上海女士说:‘去年子来总督府的辰光忘记多带几只包。今朝带了好几只塑料袋来,等一歇可以多装点珍珠米爆花带回去。’呜呼哀哉,这可不是上海人的风度、上海人的素质煞。
 
支持招魂,反对挖坟...:D:D:D
 
补充说明一下哈:加拿大总督府每年国庆节前的那个周末对外开放,向参观者提供一些包括爆玉米花在内的免费食品。上海话称玉米为珍珠米。珍珠米爆花乃爆玉米花是也,与珍珠没的啥子关系煞,莫要误会哈。
 
这个作者很多时间在读书

地域文化是会更髓在一个人的骨子里的,只有不认同的人和有意去区别的人才感染少点。不只是上海人。什么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阿拉伯人,非洲人,还有加拿大美国人。
 
这也与提问者的阅历,背景有关。如果提问者接触过的人较多,去过的地方较多(待的时间很短不算),也就不会有此问题和结论。
 
11968500a23845.jpg


51756715a23846.jpg


山东人心中的中国地图:
1003f5fq10b357.0f2ac4.jpg


东北人心中的中国地图:
1e03237q10ab5a.dae620.jpg


大龄女青年心中的中国地图:
1f0302aq10b152.647a5f.jpg


淫人心中的中国地图:
1902558q10f8cd.c650f6.jp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