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普陀山”的来历

mamaomao

新手上路
注册
2005-01-15
消息
15,179
荣誉分数
13
声望点数
0
“南海普陀山”的来历

spacer.gif
2005年09月29日13:53 http://travel.people.com.cn/GB/41636/41637/53811/53821/3736933.html
F200509291354331698918712.jpg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的东部,面积12.5平方公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向以佛教圣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而闻名中外。

  普陀山在东海,为什么称“南海普陀山”?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的记载,以为古代称普陀山为南海;二是因为中国历代帝王大都在北京建都,习惯把南方的海域称为南海。

  其实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神像回国,途经莲花洋遇风涛,以为观音不肯去 日本,便留下神像,称“不肯去观音”。五代梁朝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从此香火兴 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钦定为观音道场,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亦称补陀洛迦山。明朝时,把莲花洋南的一小岛称洛迦山, 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两个山名。

  而观音在古天竺就称南海观音,相传是因为:一、观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属南亚,加上观音 所在的补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称南海观音;二、“南海”与“南无”所似,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观音大士赞》曰:”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 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王勃卒于676年,就算此《赞》作于676年,亦比“不肯去观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见,不是因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称南 海观音的,恰好相反,是因为南海观音,才把普陀山改称为南海普陀山的。

  南海普陀山之称,是佛门对外交往的需要,是元初由普陀山和尚如智和一山提出的。

   据《续资通鉴》记载:元初,中断了中日邦交。后来,根据刑部尚书崔之疏,决定与日本通好。考虑到日本信佛教,普陀山有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观音”的这层关 系,朝廷先后两次派普陀山和尚出使日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朝廷派王积翁出使日本,并命普陀僧如智同往。当时,如智提出:观音应沿用古天竺 的名号,称南海观音,普陀山既然是观音道场,亦应改称南海普陀山。后因王积翁被醉酒的部下所杀,出使未成。

  大德三年(1299年)三 月,元成宗下诏曰:“命普陀高僧一山出使日本。”当时,一山有两个头衔:一是江浙释教总统;二是敕封为妙慈弘济大师。一山认为,既然朝廷看重日本和尚留 “不肯去观音”的关系,就应该告诉日本人,留不肯去观音处已是观音道场,日本人一定会感到鼓舞。但普陀山这个山名与菩萨名号贴得不紧,外国人不易理解,应 该根据南海观音的名号,改称南海普陀山。

  一山是以南海普陀山住持的身份去日本的,由于他宣传了不肯去观音和观音道场的来历,受到日本 政府和佛教界的敬重,日本天皇把他请到京都南禅寺传经说法。一山留日本19年,创了“一山派”禅学。一山病故后,日本天皇亲题其像,赞曰:“宋地万人杰, 本朝一国师。”并在南禅寺为他建塔、祠。一山的这次出使日本,不仅为恢复元初中断的中日邦交立了大功,而且把南海普陀山之名传遍了日本。

  稿源:舟山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