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戰爭歷史的回顧

ROChineseCanuck

新手上路
注册
2007-08-16
消息
668
荣誉分数
18
声望点数
0
李怡:抗戰歷史
[這篇文章已閱讀了227次] / 平均0.00 [0個評分]
--閱報人


[蘋果日報]的讀者有不少藏龍卧虎。他們的見識往往在筆者之上。筆者寫了《既往必咎》,講了王造時的遭遇之後,連日來本欄網站「我的意見」欄貼滿了讀者的回應,其中有不少引經據典的言論,筆者認為值得在這裏引述,以饗只閱報紙而未讀到網站意見欄的讀者。
中共近來不斷批評日本教科書歪曲侵華戰爭的歷史,但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中共歷來的敍述又是否符合史實呢?在中國內地的教科書和中共歷史的宣傳中,都說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抗擊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日軍」,「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又指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指蔣介石是「頑固派」、「投降派」。但真相如何呢?
幾位沒有署名的讀者在本欄的網站留言,指出毛澤東制訂的新四軍、八路軍的抗戰戰略方針是「一分應付,兩分打頑,七分發展」,抗擊日軍只是「應付」一下而已,打國民黨軍隊是打擊頑固派,可用兩分力,而重點就是要用七分力去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這方針是成功的,故中共軍力從抗戰前的幾萬人,發展到抗戰後的三百萬人。建國後毛澤東在會見日本友人時也頻頻說要感謝日本的侵華戰爭。
毛的這個「一、二、七」戰略,來自一九三七年中共政治局的「洛川會議」,據戴晴寫的《翻案文章》引述,當時的中共總書記張聞天在《形勢報告》中,建議中共要學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一箭雙鵰」戰略:讓侵略者與統治者兩敗俱傷,把這戰略具體地運用到中國,就是坐看蔣介石與日本帝國主義廝殺。毛澤東支持張聞天的意見,強調一定要「冷靜,不要到前線去充當抗日英雄」,要避開與日軍的正面衝突,繞到日軍後方去打游擊,要想辦法擴充八路軍對國民政府催促開赴前線的命令,要以各種藉口予以推托,「只有在日軍大大殺傷國軍之後,我們才坐收『抗日成果』,去奪取『最後勝利』。」
正是在這種戰略方針指導下,中共無論在自編的「黨史」中,還是在文學藝術如電影的描述中,直接記載中共軍隊正面抗擊日軍的戰役,都少得可憐。電影中有「三年解放戰爭」尤其是三大戰役,拍得波瀾壯闊,風起雲湧,但關於八年抗戰,就只有《地道戰》《平原游擊隊》這類「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小題材。中共能夠拿得出來的抗擊日軍的戰役,只有「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而這兩次戰役,因為違反了毛的「坐山觀虎鬥」的戰略方針,還多次受到毛的批評。毛澤東的秘書李銳,在一九九四年出版了一本書,叫《廬山會議實錄》(河南人民出版社),書中記錄了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上,毛澤東與林彪、彭德懷的一段對話。
「林:平型關吃了虧,頭腦發熱,是弼時作的決定。
毛:一些同志認為日本佔地愈少愈好,後來才統一認識:讓日軍多佔地,才愛國,否則變成愛蔣介石的國了。國內有國,蔣、日、我,三國誌。……
……
彭:百團大戰後才搞武工隊,這一仗幫了蔣介石的忙,但對以後整軍有好處。華北會議鬥了我,以後對紀律比較注意。」
由這段話看來,從中共的紀律來看,「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都打錯了。毛命令不打,但任弼時和彭德懷擅自組織戰鬥,打了,所以彭總要挨鬥,林彪則推卸「是弼時作的決定」。
事實上,平型關戰役也不是甚麼「大捷」,中共黨史記載,也僅是「殲日軍一千餘人,擊毀日軍汽車一百餘輛,繳獲一批輜重和武器」而已。中國社科院劉大軍教授統計,日軍在中國戰場的死亡人數是一百九十八萬四千人。
中共中央編譯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的《血祭太陽旗》,指日軍在華斃命的一二九名將領中,死於與八路軍作戰的只有三人;中共高級將領與日軍作戰而死的,據胡繩的《中國共產黨七十年》所載,只有左權、楊靖宇二人。而國民黨軍則有一百一十五名將領殉國。
日本部份教科書固然篡改了侵華歷史。中共的教科書與歷來的宣傳,又何嘗不是歪曲抗戰歷史呢?

李怡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34158&group_id=28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