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重演唐山知而不报的惨祸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enx98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enx98

知名会员
注册
2004-03-18
消息
1,099
荣誉分数
11
声望点数
148
所在地
中国
转自:msn社区
http://msn.myspace.cn/t/3669008.html

当局重演唐山知而不报的惨祸
2008年05月12日

为保奥运政治,哪管人民死活,川政府僻"谣"成真,重演唐山大地震的人祸,现在急删网页,销毁罪证。

2006年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时,中国民间反思大地震的呼声四起。有地震专家透露,唐山地震事前并非没有预报,只是消息未得到重视。

唐山作家张庆洲2005年出版的《唐山警世录》一书,宣称唐山大地震曾经许多人做出预测,但是因政治斗争需要,地震预报却迟迟没有发布,最终导致几十万人死亡的-惨痛后果。

今天,当局根本没有吸取三十年前的教训,又在维护奥运社会安定的政治需要下,再一次知而不报,造成汶川大地震的重大人命损失。

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官方消息开始称是7.6级,后来改为了7.8级,美国测定为7.9级别,但湖南、湖北、海南等地震局测定此次地震的级别-已经达到8级,地震波及半个亚洲,近万人丧生。

根据美国电视CNN和BBC的报导,英国等科学家在5月9日就已经把将可能会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发给了中国政府,中共一直隐瞒消息,只让当地高层撤离,说是震前一-个小时才能通知老百姓。相信这件事很快就会有详细的新闻出台,如果属实,那就是中共当局重演唐山大地震知而不报造成的又一历史惨剧。

事实上,早在5月3日,四川阿坝州一带民间曾有将会发生地震的传言,群众曾打电话到阿坝州防震减灾局谘询求证,但阿坝州防震减灾局明确表示这是谣传,并要求马尔-康县防震减灾局采取措施,查找谣传来源,进行辟谣,并在四川省政府网上发布平息误传事件的公告,而当地震真实发生后立即进行了网页删除。

地震前几日,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了大规模的蟾蜍迁徙,数十万只大小蟾蜍浩浩荡荡地在一制药厂附近的公路上行走,很多被过往车辆压死,被行人踩死。大量出现的-蟾蜍,使一些村民认为会有不好的兆头出现,而林业专家却表示不用担忧。

有一位叔叔在四川地震局工作的网友投书称,2008年多事之秋,中共越怕出事越出事。为了制造出掩人耳目的安定局面,四川地震局在有迹象表明有震情的情况下,仍-然压下不报,至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我的叔叔是四川地震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前些日子,他很痛苦的打电话给我(因为我也是政府工作人员),因为知道有地震的征-兆,可是局里却不允许他们透漏出去,说什么要保证在奥运会前的安定局面,不要人心惶惶。

此外,大陆互联网上纷纷传言,早在5月7日,就有大陆网友预测武汉及四川附近将发生大地震,并到大量地震云,这些只能是网路论坛的小范围通知。业余人士都能看出-苗头,专业者却成了瞎子。

当年唐山地震后,国家地震局人员出现在地震废墟上时,遭受了唐山人雨点般的石块袭击,愤怒的唾沫和辱骂扑面而来,人们认为国家地震局一直重点监视京津唐的地震活-动,如此强度的地震竟毫无预报,他们要负直接的责任。

但实际上,从唐山地震十六天前到震前一天都有异常报告,可是中共从来关心的是他们的权力政治,百姓的死活只是当权者后期作秀需要的一道布景。

据说,温家宝很快就去了灾区视察,但是他根本进不了地震中心汶川,那里正在下着震后的大暴雨。据悉,由于道路断裂蹋方严重,余震不断,成都军区的先头部队至今无-法赶到地震中心的汶川县城区。12日下午,军区派两架直升机飞往汶川,一位飞行员哭着报告:惨不忍睹,95%的建筑倒塌,看到躺着的人多,会动的人少。救援不及-时,汶川已成人间地狱,估计当地死亡人数不下5万人。目前,网路一张汶川的照片都传不出,成了一个孤城、死城。

然而,面对汶川变坟川的惨像,当局非但不向人民交代实情,向人民赎罪,反而对人民的自救本能打压。只会僻谣和威胁两手的政府官员跑出来高调,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古永新僻谣称:北京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公安部则发出紧急通知要严打别有用心之徒。

其实,反观四川当局的做法,就可以知道北京的伎俩。可以说,从现在到奥运,中共处理一切人命关天的大事的依据只有一条,就是奥运政治的需要,这就是中共现在的最-高的"科学"判断。

4.28列车颠覆,快速清理现场,奥运列车的身份只字不提;手足口疫传到了大连,那里要开奥运,怎么能报,严封!现在大地震发生,很快新华网就会上下统一口径,-一切恢复正常,没事了。

就算北京不久将发生历史大预言中对中共的天谴,比如地震,中共也只会做两件事,一是安排高官悄悄离开,二是把网页记录一删了事。老百姓的死活,又能怎么样,中共-一向就是用百姓作为自己罪恶的牺牲品,这样的历史延续至今。
 
**** 哈..哈..哈...****

现在资讯发达.来源多元化, 科技发达!!!

就算不在当地, 我们可从不同渠道得到信息...CCTV..香港TVB..ATV..鳯凰卫视..电话..互联网..当地朋友.......

** 国家正受天灾, 国民正受苦难..大家齐心互助, 上下一心. 迅速的面对国难!!! **

卑鄙者借机制造谣言, 制造社会不安, 互相猜疑, 指责, 可悲! 可鄙!! 可恨!!!

** 做人不要CNN !!! 不要FLG !!! 不要卑鄙的海外假民运政客!!!! **
 
地震这样的事能瞒得过去吗?难道中国政府象你搂住一样愚蠢,连这点常识都不懂吗?真能胡说八道。
 
地震是不能被预测的
 
地震是不能被预测的

It is hard to predict such large scale earthquake. Even if government has some doubt abut the upcoming earthquake and in the end it doesn't happen, it will cause chaos. So don't just sit here and blame this and that, maybe it's better to do something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disaster, such as making a donation.
 
=.= 去搜下。。地震如何预测。。 还知而不报。。开玩笑呢吧LZ。。

地球现在没有这技术
 
看了CNN,根本没有什么“早有预测”之类的报道。本文作者乃轮子中的SB,脑残中的脑残!
不过对于地震这个事情,到目前为止,CNN的报道还是客观的。
 
中国地震一条腿走路的科研体制,必须改变



2008-05-13 21:04:53
大 中 小
标签:汶川 地震 杂谈
[FONT=宋体][FONT=黑体]中国地震界一条腿走路的科研体制,必须改变[/FONT]
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李世煇[/FONT]​
[FONT=宋体] 2006年12月17日,笔者在第20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从海城地震到青龙奇迹研讨会”上发言说:“如今大旱频仍,把经过从海城地震到青龙奇迹实践检验的旱震理论和群测群防弃而不用,盲目追随西方只搞地震监测,谁能保证唐山地震惨剧不会重演?!”不足一年另五个月的今天,不幸被笔者言中了。
党中央胡主席倡导中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倡导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不幸的是在地震主流科学界有“肠梗阻”。关键是在科学理念、科研体制和 资助上,全盘西化。美国主流科学家说:地震不能预报。他们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优先资助项目中,就明目张胆地砍去“地震预测”,只提“监测和防 御”(没有预测,就没有预报.监测只能是"事后诸葛亮")。没有预报能力人的资金用不完,有预报能力人的一个钱不给。 为了说明这个悖论,下面把笔者在第20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从海城地震到青龙奇迹研讨会”上发言稿,全文引用如下:
[/FONT]​
[FONT=宋体][FONT=黑体]青龙奇迹:中国当代科技自主创新及其厄运的[/FONT][/FONT]​
[FONT=宋体][FONT=黑体]典型案例[/FONT]
李世煇 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1. 事实
目前世界地震预报水平虽然不高,1976年7月28日,20世纪最惨烈的唐山大地震瞬间死亡24.2万人。但是,距震中约110公里的青龙县,虽倒塌房屋7千多间、损坏18万间,却无1人伤亡。1996年“青龙奇迹”被联合国列为20世纪世界防震减灾的典型。这是为什么?
联合国两次调查,唐山地震成功预报科学家代表汪成民应邀报告,青龙县委书记冉广歧荣获金质奖章,有关书籍境外出版畅销等。所谓“唐山地震不能预报,无法预 防”,境外已无市场。但是在大陆,2006年纪念唐山地震30年,当年坚持唐山无大震的、造成严重失误的“学术权威”,仍在媒体亮相,维护既得利益,泯灭 科学良心,绝口不谈青龙奇迹。
2. 点题
唐山地震只有小前震,有大量前兆异常;青龙奇迹的预报水平明显高于海城地震预报,遥遥领先国际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对当代科学技术又一杰出贡献,应不亚于吴文俊先生的数学机械化。
掩盖科学事实三十年的后果,不但在群众中造成疑虑,不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扼杀了中国蓬勃发展的地震科技自主创新。由于违背了坚持跟踪西方的某些身居关键岗位的科学家的意愿,当代中国以中西文化优势互补为特点的科技自主创新,身处逆境,这是一个典型案例。
三十年了,没有必要追究谁的责任。向前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好不好?
3. 危机
[FONT=黑体]胡锦涛主席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FONT]
如今,一批坚持中西文化优势互补,在唐山地震预测预报中功勋卓著,堪称国宝级的地震科学家,如汪成民、耿庆国、黄相宁等,仍被是非颠倒,年届古稀,没有一分钱科研经费,后继无人;虽仍奋力拼搏,已陷入自生自灭悲惨境地。同时,从事群测群防的有功之臣,如杨友宸、吕兴亚等,功败垂成,群测成果惨遭废弃。这批有丰富的地震预报实践经验的民族精英,已遭埋没、消磨三十年,一旦驾鹤西去,中国高新科技具有优势的领域:地震预测预报横遭扼杀、中断!
如今大旱频仍,把经过从海城地震到青龙奇迹实践检验的旱震理论和群测群防弃而不用,盲目追随西方只搞地震监测,谁能保证唐山地震惨剧不会重演?!
4. [FONT=黑体]悖论:超越科技权威,方属原始创新;创新立项研究,必经权威审定[/FONT]
据报道:2005年中国科技投入占世界第三,而“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发表的全球技术竞争力,中国排名第64位。”世界“四大发明”古国,如今竟然罕见原始性科技创新,创新能力中等偏下。
问题的症结在于[FONT=黑体]中 国科技创新体制的悖论:凡属原始性科学技术创新,必然突破现有西方科学技术理论、方法的传统;但是,在中国当前居主导地位(如中国地震界)的多数科学家和 技术专家所熟悉的,据以安身立命的,某些人赖以获取与保有终身既得利益的,正是这些理论、方法。这些人对于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优势、中西文化互补的、非主流 的原始性科技创新,既不熟悉,也不甚理解,有些人甚至不屑一顾。但是,在我国现行科技体制下,科研课题立项、评审的生杀予夺之权,却完全掌握在这些人手 里。这是一个死循环,必须打破!
[/FONT]
任何对党中央强调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怀疑、悲观论调,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改 革开放前后,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优势的原始性科学技术创新,实已层出不穷:如耿庆国提出的旱震理论,对国务院1974年 69号文件中环渤海地区地震中期预报曾经发挥重要作用;任振球提出的天文因素与气象因素结合,对特大自然灾害触发机理与预测研究的重要成果等。只是在僵化 的科技体制下,除个别(如吴文俊)成果“出口转内销”得到承认外,其余多遭扼杀,消磨至今。
更有甚者,任振球、耿庆国等因深知乱扣伪科学帽子的“科学警察”的危害,公开发表了意见,竟被自诩为“代表主流科学家意见”的方舟子在《北京科技报》上,诬蔑为 “多年来一直从事、支持伪科学活动”,配上跪在“反伪打假”大锤下的大幅漫画。而我等反驳声音多被压制。
5. 出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青龙奇迹典型,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改革
曾经指导海城、唐山等大地震预测预报的国务院1974年69号文件,对于当时有无大震的三种观点,一视同仁,“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群众”立足有震,有备无患。建 议从上到下,联系当前实际重新学习,对照青龙典型,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体制改革问题,干部思想路线问题,以人为本的态度问题,两种科学研究路线和方法问 题,政策问题等等,可望有所启迪。青龙奇迹认识问题一旦解决,典型带动一般,当代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体制、政策和方法问题,可能出现突破性进展。
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在于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当前一条腿走路的僵化局面。建议拨出少量科研经费(如国家逐年科技投入的1~3%)搞几年试点,对坚持中西文化互补的、处于边缘地位的、已有相当基础的科技创新(如耿庆国、任振球、黄相宁、杜乐天、禇德萤、王迪兴、徐业林、赵少奎等)加以必要的扶植,在实践中加以比较,鉴别是非真伪。以三年为期,国家检验初步成效。
实践证明,除非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亲自关注,当今的青龙奇迹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体制悖论问题等似均难以解决。恕笔者直言,大量事实表明,科学技术界恐已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积重难返之故也!
(2006.12.17.“从海城地震到青龙奇迹研讨会(第20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发言稿——增补12稿)[/FONT]​
 
那要地震局做什么?

国家,各省,市养那么多地震局, 地震研究所, 几万人的队伍在做什么? 就是为了死人之后让他们说是几级地震?

老百姓的血汗钱啦!!!!!!


我曾吃了十多年的地震饭。做研究生论文的时候,看过很多国内外关于唐山地震的技术资料和论文,后来还参与过抗震规范的编制,也和过河北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的人聊起过地震预报。

澄清一下,唐山地震,据我所知,绝无“知而不报”一事。十多年前我曾就海城地震、松潘凭武地震、还有唐山地震的预报写过一篇科普文章,里面大概讲了其中的一些情节。文中提到,河北地震局在七六年七月派往唐山收集地震资料的六人,全部在七月二十八日的大地震当中遇难。

我当时的专业是工程抗震,不是地震预报。可我也整天和那些搞小区划分的跑台站的人一起混,知道他们干的是个碰运气的行当。所谓的动物异常井水变浑等等寻常人注意到的现象,起码是在八十年代,还不能作为地震预报的直接依据。据我有限的了解,即便是在二十年后的现在,地震预报的水平也没有太大的提高。

时常听说有业余高手准确地预报出了某某次地震。如果在八十年代吃过地震饭,大概还能记得,差不多每天都有人“预报”出了灾害性地震,远到南极大到九级什么样的都有。

应该正视这一点,人类现在还无力预报地震,句号。
 
http://www.cma.gov.cn/qxkj/fzyhz/t20070725_205148.phtml

山东省气象局与山东省地震局共同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 2007-07-25

7月24日,山东省气象局、山东省地震局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山东省气象局局长王建国和山东省地震局局长晁洪太分别代表山东气象、地震共同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
气象灾害与地震灾害同属自然灾害。地震来临前后与气象异常现象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经济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切实做好山东 省防灾减灾公益事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双方将就共同关注的科技成果联合进行开发、转化,形成科技产业,并努力争取相关研究领域联合申请、创建国家级及 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为实现资料共享,双方各自将GPS基站监测数据、水位、气压等无偿向对方开放共享。同时,为保证双方共享 资料正常传输,双方同意建设一条连接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的2M宽带线路。
通过双方的合作,将会共同提高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水平,增强由于地震引起的海啸、风暴潮、大暴雨等罕见气象灾害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将会共同提高气象 及地震预报水平以及防震减灾能力,有效预防和及时应对处置气象及地震灾害;将会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推动气象、地震科技水平的 进一步提升。气象、地震连手科技防灾减灾,是双方根据山东省发展战略规划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 作的意见》精神,贯彻实施了“科教兴鲁”战略,有一重大举措。双方合作的发展,必将培养造就一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培植更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山东省的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高飞 王晖)
 
成都方志网

原文已经被删除
邛崃县志第二十二篇 科技--第三章 科技服务

当前页面:首页 - 成都市志 - 成都新方志﹒区县志 - 邛崃县志 - 第二十二篇 科技​
第一节 气象测报
一、测 报
民国26年(1937)邛崃建立测候所,民国36年(1947)更名为气象所, 地址在小南门马王庙,由县政府建设科辖。民国32年(1943)县农业推广所成立后,测候所与农业推广所两个牌子,一套人员,仪器设备有寒暑温度表、十字 架风向器、雨量器等。器测项目有气温(最高、低)、空气湿度、雨量、风向等;目测项目有云层观及土法测天等项目。观测时间每日三次,即上午9时,下午2 时,晚上9时。从未开展天气预报服务,只是将每月测候报表送成都望江楼。其所记录的温度比建国后高2.0℃以上,使用价值不大。
1958年秋邛崃县气象站筹建,次年元旦正式观测记录,接着开展单站补充天气预报服务工作。
站内观测时间实行24时制。1959年全年用真太阳时观测记录,即比北京落后1时04分,每日观测四次。即01时、07时、13时、19时,以19时为日 界。1960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以东经120度的北京时间为观测时间,改每日四次观测为每日三次观测,即08时、14时、20时。以20时为日界。
观测项目 器测项目有气压、空气温度(包括最高、低)、空气湿度、雨量、日照、小型蒸发、风向风速、地温(0厘米;最高最低及5~80厘米各层地温);目测项目有云状、云量、水平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观测仪器设备 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最低温度表、雨量器、乔唐式日照计、维尔达风压器、水银气压表、地面0厘米地温和5~20厘米曲管地温表、雨量计、电接风向风速计、气压计、温湿度计等。
报送工作 地面气象观测报表、气象观测记录分送省、地气象局,年报表于次年3月底前报出,月报表于次月10日前报出;气候报(包括大风、冰雹、龙卷风、雨量等危险天气),先后为每日四次、三次、二次、一次向省气象局(台、组)拍发;航空天气报告,先后曾向地质部门航空物探大队、123厂、桑园机场及驻军拍发预约航危报。
二、服 务
气象站开展的长、中、短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预报,为各级领导指导、安排生产,利用自然、抗灾害、夺丰收提供气象依据。以1981年为例,一般天气预报准确率,长期达80%以上,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准确率,长、中、短期平均达72%。当年名列温江地区第三名。
2005113164411.jpg

第二节 农业区划
1980年12月组建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办公室。培训县、社区划骨干94人,从县属各有关局、行抽调干部、科技人员152人,组成19个区划专业组,即土壤(土地)、气象、 水电、林业、农作物、畜牧、多种经营(中药材、糖蔗、蚕桑、水果、茶叶、水产)、社队企业、农机、农业经济、农村能源(沼气、矿藏)、科教和综合组。在 省、地农业区划办公室的领导下,全面展开了农业资源、农业经济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历时15个月,于1982年2月编写出《邛崃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和土 壤、水资源、气候、林业、农作、畜牧、果、茶、蚕、渔、社企、农机、科教、农经等21个专题报告,绘制有关图件40幅。经温江地区行政公署鉴定,符合国家 农委提出的五条标准,获县级农业区划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三等奖。
综合农业区划将全县划分为四个农业类型区:平坝粮、油、猪区,浅丘粮、油、果、渔区,中丘粮、茶、林、桑、牧区,山区林、牧、土特产区。同时,根据境内自 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生产有潜力、商品量大、商品率高的地区,规划建立了林、竹、畜、茶、果、渔、桑、药等八大商品性农品生产基地(详见农业编)。
第三节 地震测防
邛崃的地震测防工作始于1974年。主要任务是组织群测群防,管理地方和企业地震观察点,监视本地区及邻县的震情,宣传防震知识。具体工作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方面。
一、微观工作
主要是建立地震观测点。1974年7月,县科委组织人员外出参观后,利用微安表、铅板等材料在南宝山、县气象站安置土简仪器。后又在一中、平落、夹关、火井四所中学安置仪器,进行观测。1976年8月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后,微观点发展到31个,大多在学校。测报人员由师生担任。观测手段有土地电、磁偏角、地应力、植物电、重锤、地声、温度、降水等。观测时间每日3次。即08时、14时、20时。震情紧张时,曾增加到每小时或半小时观测1次。
1977年随着地震工作的逐渐深入和震情的缓和,省、市对宏、微观点进行了调查,到1980年,邛崃仅保存微观点6个,宏观点1个。
1976年,南宝山、县气象站、一中利用土地电、生物电预报松、平地震,受到上级表扬。
1980年11月,县地震办提出的《中期趋势意见》,对应了1981年2月13日的芦山、宝兴4.2级地震
1981年,临济中学教师鲁成业成功预报了1981年6月27日洪雅4.2级地震,受到了地、县的表扬和奖励。
1985年,夹关中学教师郑本俊利用植物电分析,成功地预报了1985年5月30日天全的4.1级地震
二、宏观工作
主要观察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的异常反应。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前后, 共建立宏观点135处,其中地下水79处,大牲畜53处,鱼塘3处。群众中也有自发进行宏观观察的。拱辰公社七大一队一号观察水井,于该年8月16日、 22日、23日松、平临震前出现井水沸腾翻花冒泡、水位下降现象,对松潘、平武大震的预报提供了临震前兆资料。同年县委会内一株柚子结果又开花,火井粮站 一株南瓜结果,果上又开花,为预测预报提供了信息。柚子重花,水井翻花冒泡,都摄入了松、平地震预报的电影镜头。
1983年底,根据断层公布、地震区划的具体情况,在境内沿山26个乡镇设立了地震观察员,大部分是乡镇干部兼任。其任务是:宣传地震知识,报告宏观异常反应。收集群众传闻,消除地震谣传,传递地震信息,组织学习考察。​
第四节 沼气推广
邛崃于1958年开始建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农作物稿秆、植物茎叶等有机物质,经人工密闭发酵后,受细菌的分解作用产生沼气,用作农村补充燃料。沼气池型从土茅坑加盖发展到预制构件安装。下以池型变化为序述之。
一、密闭茅坑型
1958年4月白鹤公社九大队(现柏树村)将公共食堂茅坑加盖密闭,产出沼气。继而在东安、拱辰公社也修了一批类似的沼气池,后因设备简单粗糙,未能投入使用而停废。
二、长方形池型
1971 年,县成立沼气推广试点小组,先在固驿公社四大队(现仁寿村)试点,因防渗问题不能解决而失败。1972年9月,战斗公社医院建成一个25立方米的长方形 池。同年12月于拱辰三大队二生产队试点,3月后,建成稀三合土长方形池,在保管室点燃沼气灯,并用以煮饲料,参观者众。与此同时,县血防站、煤建公司修 建的沼气池也相继成功。1971、1972年零星建池5个,使用1个(战斗医院)。1973年建池89个,使用20个。后因此型设计不合理,离畜圈远,发 酵死角多,占面大,不利管理等缺点,1974年后被坛形池所取代。
三、坛形池型
1975年元月,县组织20余社有关人员及县有关领导,赴绵阳、德阳等地参观学习后,普遍推广坛形池。1977年底,共建池7789个,产气使用7150 个,183个生产队实现沼气化。1978年以后,以管促建,重管病池,改造废池,慎修新池,巩固成果,发挥效益。1979年底,共建池9332个。拱辰、 傅庵两社实现沼气化。后因结构仍不合理,被预制圆形池型所代替。
四、预制圆形池型
为降低成本,省工省时,方便运输,经技术人员苦心研究,改坛形池为钢筋预制构件的圆形池(因于1981年鉴定型,故又名八一型)。由于此型逐渐商品化,且 具圆、小、浅、牢固、发酵液面大、利产气、保温、占地面小等优点而在境内广泛推广。1981年底,建池数上升到17665个,拱辰、傅庵、下坝3社和48 个大队、455个生产队实现沼气化。1982年建池数上升至23043个,平落、临济两乡以及其他63个村、542个组基本实现沼气化。
在推广利用沼气的乡村,沼气占农民生活能源的30%左右。又因肥源扩大,肥效提高,地力增肥,故农民喜为之。
[关闭窗口]
 
[FONT=黑体]气象、井水异常与地震[/FONT]
[FONT=黑体]气象异常与地震[/FONT][FONT=宋体]  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过后,人们往往担心会不会发生地震。也许你会问难道暴雨和地震也有关系吗?当我们翻开历史,就会发现这样一些事实:唐山大地震前一年,震区下了一场极为少见的大暴雨;内蒙和林格尔强震前两年,下了一场雨量达[/FONT]600[FONT=宋体]毫米的特大暴雨,邢台大地震前二年多,以震区为中心发生了特大洪涝。[/FONT]
[FONT=宋体]  险些之外,地震来临时的气象异常现象还包括风、云、雷、雪等等。更值得注意的还有“热异常”和“大气浑浊”现象,尽管季节不同,地区有别,许多地震前都出现特别闷热,爆热等与当时季节不协调的气温。震前的“大气浑浊”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FONT]
[FONT=宋体]  这些异常现象可以用地震前后出现的“地 气”加热效应和污染效应来解释。根据一些“地气”的测定青蛙,其中成分很复杂,并因地而异。其中往往带有颜色和气味,造成大气污染;还含有大量吸湿性的、 带电的气溶胶。它通过本身携带的热能和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而引起“热异常”。[/FONT]
[FONT=黑体]井[/FONT][FONT=黑体]水是个宝 前兆来得早[/FONT]  [FONT=宋体]在地下水较丰富的地区,当大地震到来前夕,井泉水常常出现下降干枯,上升溢出,发浑、翻花、打旋、冒气泡、变味、浮油花等现象。群众说:“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鼓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水变地要闹,见到要报告。”[/FONT]
[FONT=宋体]  井水的前兆反映,提供了预报地震的一个途径。但是下雨、干旱、河水涨落、渠道排灌、生活用水及气象变化等因素,都能干扰井水位变化。因此,发出水井异常变化后,要及时报告地震部门,由地震专家排队干扰,摸清规律,才能准确预报地震。[/FONT]

http://www.ptsdzj.gov.cn/dzyy1/12.htm
福建莆田市地震信息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