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前“降温”的反思

micemice

新手上路
注册
2008-01-17
消息
364
荣誉分数
11
声望点数
0
还有30来天就是奥运开幕,这时的北京,却变得“冷静”许多。

  初时笔者以为自己住在南城,因此感受不到靠近北面的奥运气氛,但几次外出,发现整个北京是真的“冷静”许多,人潮少了,整体上好像什么都“干净”了,虽然还是堵车,但已没堵得如往常般“恶性”。倒是市里,各处花圃热闹非常,处处争妍斗艳。

  北京奥前这个“冷静”状态,大部分是种种迎奥措施的结果。

  外省友人漏夜紧张来电说,由某日某日起外地人除有认可要事否则就不得“进京”,而他原本还想来奥运支持国家队。

  一名计程车司机向笔者诉苦近日生意难做,因为人潮少了,还说现在比较少人出来是因为常会遇到“检查身份证”。说起来,笔者近日也避免外出,因为就连搭地铁,都会在车厢内遇上“检包”。

  其实,很多措施确实是好的。比如严格执行公共场所禁烟,是为了非烟民的利益;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冷气不能低于26度,是响应环保;严格整治沿街商户的违章建筑及无理堆放杂物,是维护市容。

  此外,严格执行小区内居民的身份稽查,是维护环境安全。而更立竿见影的交通管理是7月22日起(原为7月1日)实行单双车号依照单双日期使用车辆。常年瘫痪的北京交通,就在这一措施下由表面的“汽车化”真正进入管理意义上的“现代化”。

  可是为何上述这么好的种种措施,都是在奥运前才出现呢?

大起大落后的某种沉淀

  无论怎样,它们终于能出现就证明了一点:北京其实能更有秩序。
  或者说,身为举办奥运主人的意义,让北京自觉地去检视自己原有状态上的种种不足,作为要招待国际友人的环境,肯定需要达到一个基本上要有礼貌并且整齐干净的标准。

  北京趁此机会进行改善,并希望国际友人在领略这个社会之后能把另些看法加以反馈,这绝对是明智的举措。

  不过,中国人民在今年前半年里的心情就变得极度沉重。也许即因如此,奥运原本酝酿已久的那股民间“热兴头”,一下子倒变成人们在短期内面对“办白事”和“办红事”之间的价值反思。

  这一年,国际社会看着中国如何面对灾难,同时也会看中国如何主持盛事。中国的人民,其中应该有不少人会在这种矛盾起伏的心情里迫使自己去作更深入、更理智、更冷静的思考。

  奥林匹克,其实就是一个国际运动会也就是一个每四年都会办一次的国际运动会。在一番冷静及理智衡量后,肯定有更多人更深入思考到中国人的态度、位置、价值在面对自己和面对外面世界时该摆在哪里?

  以平常心去办平常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重要是办得完满,那就够好。笔者认为,这种反思才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奥前社会集体情绪在大起大落后似乎有了某种沉淀,因而社会上也呈现出一股意料之外的“理智冷静”,或许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不过,办什么事就该像在办什么事,适可而止或许也是该注意的。

少了点《城南旧事》感觉

  北京原有一股豪迈奔放气质,在豪迈奔放中,它率直而能言善道,往往在一份亲切中向人透露它的文化信息。假如为了整治目的而突然矫枉过正,或是一下子把自己这个城市的原有性情改得太厉害,就会造成很大的性格磨损,有点像突然把整个脸谱洗得干干净净、并认为要穿上西装才能见人。
  突然间处处“严格整治”起来,一些老百姓或许就会有种茫然不解,是否必须如此肃穆,如此工整,如此处处戒备,才是一种待客态度?

  甚至也可以延伸为:是否以后都得如此“严格整治”才就是进步的生活方式?

  笔者住城南,小区近日那些方便我们老百姓短程距离往返的小三轮都统统取缔了,一名“不怕死”还在运作的车夫说那是为了市容,因为小三轮落后,给外国人看到了破坏印象。

  但恰恰是,城南小胡同里假若能有这些活泼的小三轮,或许就更带有一番《城南旧事》里的感觉,街道生活也会生动许多。

  连原本周末在街边播放音乐的大婶大爷扭秧歌也暂时得收队了,国际友人要看扭秧歌当然可以到26度空调环境舒适的文化表演场所去,但那现场感,会一样么?

  北京最近真的“安静”许多,也“干净”许多,更刻意“妆扮”了许多。有时走在小街上,觉得人们就像原本玩惯的孩子经过一番家居大扫除,个个都乖乖坐着发愣,那点原汁原味,真的少了。

·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