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么教育小资

大熊猫

Moderator
管理成员
VIP
注册
2002-01-16
消息
22,825
荣誉分数
127
声望点数
243
这些小资们整天吹嘘这个洋酒,那个洋酒。其实这是人的味觉器官的退化,心灵上的浮躁,人生观的不坚定,对生命意义的迷惘所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能只指责他们,我们要帮助他们,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感染,熏陶他们。每日一菜,每日一酒,菜要色香味,酒要辣绵甜,还要讲一个关于他们的历史故事,这种教育方式比较适合小资们追求自以为品位的品位,比较符合他们洋洋得意,自命不凡的心理,比较气他们。哈哈哈哈哈哈。
 
同意同意!
从熊猫家开始每日一菜,每日一酒的帮助吧。:D
 
第一个XZ已上钩。
 
中国白酒

  用特制的蒸馏器将酒液,酒醪或酒醅加热,由于它们所含的各种物质的挥发性不同,在加热蒸馏时,在蒸汽中和酒液中,各种物质的相对含量就有所不同。酒精(乙醇)较易挥发,则加热后产生的蒸汽中含有的酒精浓度增加,而酒液或酒醪中酒精浓度就下降。收集酒气并经过冷却,得到的酒液虽然无色,气味却辛辣浓烈。其酒度比原酒液的酒度要高得多,一般的酿造酒,酒度低于20%。蒸馏酒则可高达60%以上。我国的蒸馏酒主要是用谷物原料酿造后经蒸馏得到的。

  现代人们所熟悉的蒸馏酒分为“白酒”(也称"烧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酒”,“兰姆酒”等。白兰地是葡萄酒蒸馏而成的,威士忌是大麦等谷物发酵酿制后经蒸馏而成的。兰姆酒则是甘蔗酒经蒸馏而成的。白酒是中国所特有的,一般是粮食酿成后经蒸馏而成的。

  从文史资料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的蒸馏酒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如在明代,蒸馏酒就起码分为二大流派,一类为北方烧酒,一类为南方烧酒。《金瓶梅词话》中的烧酒种类除了有“烧酒”(未注明产地)外,还有“南烧酒”这一名称。但实际情况是在北方除了粮食原料酿造的蒸馏酒外,还有西北的葡萄烧酒,内蒙的马乳烧酒;在南方还可分为西南(以四川,贵州为中心)及中南和东南(包括广西,广东)两种类型。这样的分类仅仅是粗略的,并无统一的划分标准。

  由于烧酒的主要特点是酒精浓度高,许多芳香成分在酒中的浓度是随着酒精度而提高的,酒的香气成分及其浓淡成了判断烧酒质量的标准之一。我国风格多样的烧酒,主要是酿造原料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其次是酿造技术等因素。

  北方盛产小麦,高梁,南方盛产稻米,广西一带产包米,新疆盛产葡萄,蒸馏烧酒的酿造原料因地制宜,不同原料用来酿造烧酒是很自然的事。在蒸馏酒发展的初期,人们也许并不清楚究竟哪种原料最适于酿造烧酒。经过长时间的比较,人们有机会品尝比较各种原料酿造的烧酒之后,对不同原料酿造的烧酒的特点有了较为统一的看法。

  高梁酒:在古代,高梁烧酒受到交口称赞。清代中后期成书的《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在评论各地的烧酒时说:“今各地皆有烧酒,而以高梁所酿为最正。北方之沛酒,潞酒,汾酒皆高梁所为。”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高梁酒几乎成了烧酒的专用名称。这是由于高梁原料的特性所决定的。

  杂粮酒:西南地区的烧酒在选料方面大概继承了其饮食特点,为强调酒香及酒体的丰富,采用各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发酵酿造。据四川博物馆的有关资料,四川宜宾的五粮液酒,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19)就被称为“杂粮酒”,所用的混合原料中有高梁,大米,糯米,荞麦,玉米。当地文物部门所收集到的一例祖传秘方中这样写到:“饭米酒米各两成,荞子成半添半成,川南红梁溱足数,糟糠拌料天锅蒸,此方传子不传女,儿孙务必深藏之。”(此资料来自中国首届酒文化研讨会期间,四川省宜宾酒史展中的“叙州府北门外温德丰糟坊陈氏家传”)。

  米烧酒:东南一带,米烧酒盛行,如明末清初成书的<<沈氏农书>>曾提到,米烧酒和大麦烧酒相比,后者的口味“粗猛”,质量不及前者。

  糟烧酒:主产于南方黄酒产区,以黄酒压榨后的糟粕为原料,进一步发酵后经蒸馏而成。《沈氏农书》中记载了黄酒糟用来制造糟烧酒的方法。

  经过长期的品尝比较,人们认识到不同的原料所酿造的烧酒各有其特点,总结到 “高梁香,玉米甜,大米净,大麦冲”。

  从元代开始,蒸馏酒在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记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我国蒸馏酒形成了几大流派,如:清蒸清烧二遍清的清香型酒(以汾酒为代表),有混蒸混烧续糟法老窖发酵的浓香型酒(以泸州老窖为代表),有酿造周期多达一年,数次发酵,数次蒸馏而得到的酱香型酒(以茅台酒为代表),有大小曲并用,采用独特的串香工艺酿造得到的董酒。
 
中华饮食

  中国地广人多,东与西、南与北相距千万里,有许许多多的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表现在吃的方面,便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几大菜系。中国历史悠久,烹饪艺术源远流长,世界闻名。中餐以它的色、香、味、形而诱人,我国灿烂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最有影响和代表性同时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是中国的八大菜系,即指:鲁、川、粤、闽、苏、浙、湘、皖等菜系。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为: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汉子;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菜系中又以粤、鲁、川、淮扬四大菜系最为有名。

鲁菜-山东菜,宋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川菜-川菜善用小炒、干煸、干烧和炮、烩等烹饪手法。以善用味闻名全国,味型较多、富于变化,以鱼香、红油、怪味、麻辣等较为突出。其菜品风格朴实清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种。代表菜肴的品种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等。
粤菜-广东菜驰名海内外,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善用烧、煲、软炸、软炒、清蒸等烹饪手法,口味清淡鲜和。其菜品风格清新洒脱、刻意求新。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南宋时受御厨随往羊城的影响,明清发展迅速。20世纪随对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长,粤菜也推向世界,仅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盐 火局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碌”和“冬瓜盅”等。
闽菜-福建菜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它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苏菜-江苏菜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与浙菜竞修秀,成为“南食”两大台柱之一。江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浙菜-浙江菜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久负盛名的菜肴有“西湖醋鱼”、“生爆蟮片”、“东坡肉”、“龙井虾仁”、“干炸响铃”、“叫化童鸡”、“清汤鱼圆”、“干菜焖肉”、“大汤黄鱼”、“爆墨鱼卷”、“锦绣鱼丝”等。
湘菜-湖南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其著名菜肴品种有“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皖菜-安徽菜,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早在南宋时,“沙地马蹄鳖,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时的著名菜肴了。其烹调方法擅长于烧、焖、炖。著名的菜肴品种有“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
 
今天说茅台: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我国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和典型代表。她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完美风格。是中国酒文化的卓越典范,世界酒文化的璀璨明珠;是酿造者以神奇的智慧,提高梁之精,取小麦之魂,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捕捉特殊环境里不可代替的微生物发酵,揉和、升华而耸起的酒文化丰碑。茅台酒是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众多科学研究证明,茅台酒具有较强的保健作用和疗效功能,饮后不上头、不刺喉、不口干、不伤胃等特点,故消费者说,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
 
驰名中外的贵州茅台酒,是我国酒中之冠,有“国酒”之称。它与法国的科涅白兰地、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并列为世界的三大蒸馏白酒。

茅台酒产于贵州省北部的仁怀县茅台镇,酒亦因地而得名。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遵义府志。记载:一八四①年茅台镇“有烧房不下二十家”,年产达一百七十吨。清代大儒郑珍题诗“酒冠黔人国”。在一九一五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获金质奖。新中国成立以来,茅台酒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在历届的全国评酒会上,均获国家名酒称号。一九七九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一九八四年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上,再次荣获金质奖。一九八五年经法国国际美食及旅游委员会研究评选,授予国际商品金质奖。

茅台酒的生产工艺独特,当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把得天独厚的气候、水质、土壤等自然条件,巧妙地与我国传统的酿酒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一整套与国内其它名酒完全不同的酿造技术。经“两次投料,九次发酵,八次蒸酒,三年陈酿,精心勾兑”而成。故前人记述“造法不易,他处艰于仿制,独以茅台称也”。茅台酒酒液晶莹透明,含酒精百分之五十三,比其它国家名白酒低七至十二度。它的风格特点是音香突出,香气丰满细腻,香而不艳,幽雅宜人,酒体醇厚,软绵浓郁。酒度低而不淡,饮后余香,回味悠长。根据国内研究资料,利用仪器分析已经检验出这种香气中含有一百多种微量化学成分。怎样鉴赏茅台酒的特点呢?当你刚启开瓶时,便闻到一股幽雅而细腻的芬芳,继而细闻,又嗅到一股类似豆类发酵的酱香,其间夹带着烘炒的甜香;呷一小口,气若幽兰,弥于口腔,甘绵醇厚,缭绕于口;饮后空杯,仍有一股香兰素和玫瑰花的幽雅芳香,五至七天不会消失,誉称为空杯香。如果把开始闻到的香称为前香,继而闻到的香和最后留存的“空杯香”称为后香,那么,前香幽雅诱人,别有风韵,后香则细腻持久,耐人寻味。前香、后香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卓然而绝,这就是茅台酒成为“国酒”和世界名酒之所在。茅台酒是酱香型的楷模,风格特点是:酒色晶莹透明,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亦留香持久。
 
最初由 大熊猫 发布
中国白酒

  用特制的蒸馏器将酒液,酒醪或酒醅加热,由于它们所含的各种物质的挥发性不同,在加热蒸馏时,在蒸汽中和酒液中,各种物质的相对含量就有所不同。酒精(乙醇)较易挥发,则加热后产生的蒸汽中含有的酒精浓度增加,而酒液或酒醪中酒精浓度就下降。收集酒气并经过冷却,得到的酒液虽然无色,气味却辛辣浓烈。其酒度比原酒液的酒度要高得多,一般的酿造酒,酒度低于20%。蒸馏酒则可高达60%以上。我国的蒸馏酒主要是用谷物原料酿造后经蒸馏得到的。

  现代人们所熟悉的蒸馏酒分为“白酒”(也称"烧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酒”,“兰姆酒”等。白兰地是葡萄酒蒸馏而成的,威士忌是大麦等谷物发酵酿制后经蒸馏而成的。兰姆酒则是甘蔗酒经蒸馏而成的。白酒是中国所特有的,一般是粮食酿成后经蒸馏而成的。

  从文史资料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的蒸馏酒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如在明代,蒸馏酒就起码分为二大流派,一类为北方烧酒,一类为南方烧酒。《金瓶梅词话》中的烧酒种类除了有“烧酒”(未注明产地)外,还有“南烧酒”这一名称。但实际情况是在北方除了粮食原料酿造的蒸馏酒外,还有西北的葡萄烧酒,内蒙的马乳烧酒;在南方还可分为西南(以四川,贵州为中心)及中南和东南(包括广西,广东)两种类型。这样的分类仅仅是粗略的,并无统一的划分标准。

  由于烧酒的主要特点是酒精浓度高,许多芳香成分在酒中的浓度是随着酒精度而提高的,酒的香气成分及其浓淡成了判断烧酒质量的标准之一。我国风格多样的烧酒,主要是酿造原料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其次是酿造技术等因素。

  北方盛产小麦,高梁,南方盛产稻米,广西一带产包米,新疆盛产葡萄,蒸馏烧酒的酿造原料因地制宜,不同原料用来酿造烧酒是很自然的事。在蒸馏酒发展的初期,人们也许并不清楚究竟哪种原料最适于酿造烧酒。经过长时间的比较,人们有机会品尝比较各种原料酿造的烧酒之后,对不同原料酿造的烧酒的特点有了较为统一的看法。

  高梁酒:在古代,高梁烧酒受到交口称赞。清代中后期成书的《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在评论各地的烧酒时说:“今各地皆有烧酒,而以高梁所酿为最正。北方之沛酒,潞酒,汾酒皆高梁所为。”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高梁酒几乎成了烧酒的专用名称。这是由于高梁原料的特性所决定的。

  杂粮酒:西南地区的烧酒在选料方面大概继承了其饮食特点,为强调酒香及酒体的丰富,采用各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发酵酿造。据四川博物馆的有关资料,四川宜宾的五粮液酒,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19)就被称为“杂粮酒”,所用的混合原料中有高梁,大米,糯米,荞麦,玉米。当地文物部门所收集到的一例祖传秘方中这样写到:“饭米酒米各两成,荞子成半添半成,川南红梁溱足数,糟糠拌料天锅蒸,此方传子不传女,儿孙务必深藏之。”(此资料来自中国首届酒文化研讨会期间,四川省宜宾酒史展中的“叙州府北门外温德丰糟坊陈氏家传”)。

  米烧酒:东南一带,米烧酒盛行,如明末清初成书的<<沈氏农书>>曾提到,米烧酒和大麦烧酒相比,后者的口味“粗猛”,质量不及前者。

  糟烧酒:主产于南方黄酒产区,以黄酒压榨后的糟粕为原料,进一步发酵后经蒸馏而成。《沈氏农书》中记载了黄酒糟用来制造糟烧酒的方法。

  经过长期的品尝比较,人们认识到不同的原料所酿造的烧酒各有其特点,总结到 “高梁香,玉米甜,大米净,大麦冲”。

  从元代开始,蒸馏酒在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记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我国蒸馏酒形成了几大流派,如:清蒸清烧二遍清的清香型酒(以汾酒为代表),有混蒸混烧续糟法老窖发酵的浓香型酒(以泸州老窖为代表),有酿造周期多达一年,数次发酵,数次蒸馏而得到的酱香型酒(以茅台酒为代表),有大小曲并用,采用独特的串香工艺酿造得到的董酒。


皱不知道你喝完啥样?:p :p :o
 
贱贱要吃蘑菇馅蒸饺。:D
 
谁的马甲?把衣服脱了再喝。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