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太恐怖了,都开始“人造蛋”了,请告知亲朋好友,注意健康,防止受骗!

西风不识相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3-10-28
消息
3,342
荣誉分数
28
声望点数
0
“人造蛋”是用碳酸钙材料倒进专门的模具后制成蛋壳,再灌入用海藻酸钠、明矾、明胶、淀粉、树脂、纤维素、凝固剂等合成的“蛋清”以及添加黄色食用色素的“蛋黄”,再给蛋壳“封顶”。若长期食用会造成大脑记忆力衰退、痴呆。

现在这种“人造蛋”已经先后在北京、济南、淄博等地发现,以很快的速度在全国鸡蛋市场上蔓延。我在网上找了一些鉴别方法,希望大家告知国内的家人和朋友。

1. 观察。注意看蛋的形状是否有气室(就是鸡蛋大头儿一边,蛋清和蛋壳之间)进行分辨,若发现鸡蛋没有气室请不要购买。

“人造蛋”形状特别规则,和一般鸡蛋比是又圆又大~价钱却很较便宜。

m.jpg


2.触摸。一般鸡蛋的外皮都不是很光滑的,人造蛋格外粗糙但是却很亮,有时甚至到了反光的程度。

右为“人造蛋”
xin_0920104171628932182763.jpg


3. 轻轻敲击,真鸡蛋发出的声音较脆,假鸡蛋声音较闷。

4. 闻。真鸡蛋会有隐隐的腥味,而假鸡蛋则可能会有一股化学药剂味。

5. 晃动。在晃动时"人造蛋"会有响声,这是因为水分从凝固剂中溢出的缘故。

6. "人造蛋"打开后会发现蛋清不黏稠,放在碗里蛋黄很快就散开,不久蛋黄、蛋清就会融到一起,这是因为蛋黄与蛋清是同质原料制成。

xin_212010417161778054192.jpg


比较“人造蛋”和鸡蛋。
m.jpg


7. 更雷人的来了!!本应该10分钟就能熟的鸡蛋足足煮了半小时。煮熟的蛋黄也呈现鲜黄色,不仅没有蛋味,而且煮熟后的蛋黄有颜色分层。嚼在嘴里跟橡皮似的。从一米高的空中扔下,能弹起近30厘米,就像一个乒乓球。

煮熟的样子,好像包了一层保鲜膜
m.jpg

m.jpg
xin_102010417162808219974.jpg


黑心的人太多了,大家告诉国内家人务必要留意。
 
太聪明了 :(
 
蛋 值几个钱呀? 干吗非要搞这个????2 dollar a dozen here. how much in China?
 
蛋 值几个钱呀? 干吗非要搞这个????2 dollar a dozen here. how much in China?
 
真的是太可恶了,中国商贩总是那么恶心,难怪那些日本人和高丽棒子还有法国佬老来找茬
 
这么薄的蛋壳,一次铸模成型,想使表面不产生气泡,需要比较复杂的模具和真空抽气机
而且每个鸡蛋铸模成型后还要对气孔留下的毛边进行打磨
铸模时温度也会有变化,却能保证里面的多种材料不受影响
这种技术水平和并不简单的工序,就为了造一个假鸡蛋卖5毛钱,值得么?

第6条写到: “ "人造蛋"打开后会发现蛋清不黏稠,放在碗里蛋黄很快就散开,不久蛋黄、蛋清就会融到一起,这是因为蛋黄与蛋清是同质原料制成。”
为什么蛋黄和蛋清在鸡蛋内就不会融到一起,放到碗里就会融到一起呢?

可信度不高
 
这猴年前的消息被你逗出来了 佩服下 您还真火星
 
这么薄的蛋壳,一次铸模成型,想使表面不产生气泡,需要比较复杂的模具和真空抽气机
而且每个鸡蛋铸模成型后还要对气孔留下的毛边进行打磨
铸模时温度也会有变化,却能保证里面的多种材料不受影响
这种技术水平和并不简单的工序,就为了造一个假鸡蛋卖5毛钱,值得么?

第6条写到: “ "人造蛋"打开后会发现蛋清不黏稠,放在碗里蛋黄很快就散开,不久蛋黄、蛋清就会融到一起,这是因为蛋黄与蛋清是同质原料制成。”
为什么蛋黄和蛋清在鸡蛋内就不会融到一起,放到碗里就会融到一起呢?

可信度不高
you never know. lots of scientists in china:D:D:D
 
这么薄的蛋壳,一次铸模成型,想使表面不产生气泡,需要比较复杂的模具和真空抽气机
而且每个鸡蛋铸模成型后还要对气孔留下的毛边进行打磨
铸模时温度也会有变化,却能保证里面的多种材料不受影响
这种技术水平和并不简单的工序,就为了造一个假鸡蛋卖5毛钱,值得么?

第6条写到: “ "人造蛋"打开后会发现蛋清不黏稠,放在碗里蛋黄很快就散开,不久蛋黄、蛋清就会融到一起,这是因为蛋黄与蛋清是同质原料制成。”
为什么蛋黄和蛋清在鸡蛋内就不会融到一起,放到碗里就会融到一起呢?

可信度不高

全国的鸡蛋市场几年前就是每年近10亿的毛利了。他们不是为了一个蛋才创造发明的的。几个机器占地没有养鸡场大,也不用喂饲料。我不是科学家,原理的东西我不清楚,别跑题了,重点是人人平安。
 
wow...这本事要是用在正经地方该多好。。。
 
主要是聪明人太多,基金就那么几个。。。

总得要有输出的地方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