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4-07-03
- 消息
- 1,199
- 荣誉分数
- 623
- 声望点数
- 223
[FONT=宋体]我喜欢喝咖啡。中国人喜欢喝茶,而对咖啡则抱有一种直觉上的抵触情绪。尽管没有科学的索证,大多数国人觉得喝茶是健康的代名词。而咖啡却是一种偶而为之尚可,长期饮用怕于身体不利的东西。因此,长期以来阿烦都顶着家人朋友的百般规劝,坚持着这个小小爱好。一不留神就坚持了二十多年。[/FONT]
[FONT=宋体]我对茶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形于有数千年历史的茶文化,只有区区五百年左右历史的咖啡似乎显得浅薄。但与茶的清心淡雅相比,浓烈热情的咖啡却更合我的口味。当年和朋友们在茶庄喝茶,我着实喝不出几百块一两的极品韵香型铁观音和几十元一两的普通铁观音有什么区别。面对周围人等慢慢摇着头,缓缓吹开茶上氤氲的香气,细细品味后不叠地咂着的嘴,我那有心有惴惴焉的感觉着实不是品茶应有的表情,倒象是临考前忘了做功课的学生。可一旦坐在咖啡馆里,我不用看单子就可以信口点出各式咖啡。还不忘告诉服务生什么咖啡要用什么杯子,什么咖啡最好去掉浮上在面的奶油等。喝咖啡其实也不用太讲究仪态,即便喝牙买加特级蓝山最后一口仰脖而饮,炎炎夏日当冰咖啡上来后先喝一大口均是无碍的。这种自如和随意,比茶的严谨肃穆更吸引我。[/FONT]
[FONT=宋体]现在每天早上穿过呵气成冰的空气,上班喝上第一口热咖啡,坐在电脑前悠闲地收邮件收通知的感觉,千金难买。有天一个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你总说泡上一杯咖啡呢?咖啡能用“泡”字吗?糟糕,以前喝茶露怯的经历重新浮上脑门。得,这个得好好弹一弹,究竟喝咖啡这件事,要用什么动词比较合适。要讲清楚这个问题,不得不说一下我个人的咖啡简史。[/FONT]
1980-1985[FONT=宋体]泡咖啡:[/FONT]
[FONT=宋体]我[/FONT]10[FONT=宋体]岁那年第一次喝咖啡。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咖啡象上海檀香皂一样一小包一小包地卖,牌子是上海天鹅牌。打开纸皮里面是一块四方方厚厚的白糖,里面裹着的便是只有一立方厘米大小黑乎乎的“咖啡粉”。倒上热水后,要泡上一分钟左右搅拌搅拌才可以喝。这怕是新中国第一种速溶咖啡。那个年代,咖啡与其说是一种饮料,不若说是一种药。可就是这种新奇深深吸引了我。背着我妈用零花钱每个月几乎都要喝上一次。真是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打那以后,我就不怕苦味。喝再苦的中药都一饮而尽。[/FONT]
1985 – 1995 [FONT=宋体]冲调咖啡[/FONT]
[FONT=宋体]再后来上高中上大学,当“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雀巢咖啡广告占据了所有的电视屏幕时,我也不可避免地放弃了“天鹅牌”檀香皂,改成这种有选择的喝咖啡方式:可以只冲泡咖啡粉,再根据情况加不加糖或咖啡伴侣。那时咖啡馆还是个稀罕物件,三两人进去喝咖啡基本上要搞得象地下党接头般庄重紧张。在阴雨绵绵的日子,窝在学生宿舍里抱着一壶热咖啡要么对着窗外出神,要么认真看书却是别样风情。那时的雀巢有两种,一种是大罐的黑粉末状咖啡,另一种是小罐装的麦粒似的金雀巢。辨别方式很简单:如果冲出一大壶保温杯的就是黑雀巢,冲在一小杯精致的咖啡杯里的,自是金雀巢无疑。每年回家探亲,路过上海都要到城隍庙去买不同样式出口转内销的咖啡杯各一只。为的只是在不同的心情下可以用不同的杯子来喝那一罐约值我半个月开销的金雀巢。[/FONT]
[FONT=宋体]那时喝咖啡的重点,不在于冲,在于调。加不加糖或咖啡伴侣(植枝末)却有十分讲究。下棋打谱时的喝的咖啡是不能任何东西的,仿佛杯中的辛酸苦涩才能促使我更加集中精力思考,颇有悬梁刺股的味道。欣然逃课,正午方起之时,喝的咖啡是务必既加糖又加奶,只有这般才能称得上心里挑战校方规矩后的得意。其余多数时候是加糖不加奶。那时喝黑咖啡在校园里是一种时尚。“大多数人喜欢的我就不喜欢”,抱着这种态度,喝加了糖的改良黑咖啡就成了一种折衷方案。唯一麻烦的是当方糖告謦之际,只好到小卖部买粘乎乎的食用糖,然后象下蒙汗药般往咖啡里抖落,生怕被熟人撞见备感尴尬。[/FONT]
1995-2002 [FONT=宋体]煮咖啡[/FONT] – [FONT=宋体]黄金时代[/FONT]
[FONT=宋体]在那个改革开放迅速推进的年代,雀巢咖啡早已飞上了社区小卖部的货架上。各式各样台湾风格的连锁咖啡屋纷纷抢滩我所在的城市。台岛咖啡屋特有的精致和对细节不孜不倦的追求,使之不仅成了在工作繁乱之时可以暂避的角落,也成了我学习咖啡制作的场所。[/FONT]
[FONT=宋体]那真是我喝咖啡的黄金时代。从咖啡屋买来各式各样颇有讲究的咖啡豆,研磨成不同细度的粉末,闲暇时分别用三道式滴漏法,蒸馏法,水煮过滤法,虹吸式等各样方法调制不同口味的咖啡。又试用不同度数的白兰地,终于试出可以将放在银匙上的方糖燃烧出北极光一样的颜色,然后“呲啦”一下倒入咖啡里,立马饮用。也试过研磨巧克力粉,满城里找最适合调用咖啡的肉桂棒,以及配制各式奶油等花活。[/FONT]
[FONT=宋体]可惜的是,在我众多朋友里,从未找到一个和我一样喜爱咖啡的。每每请朋友来家里小坐,端上的煮咖啡往往落到只喝一口就被冷落最后倒掉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黄金年代,留下的只有独自寻找与享受咖啡那充满诱惑的味道的记忆。[/FONT]
2002-[FONT=宋体]现在[/FONT] [FONT=宋体]泡咖啡[/FONT]
[FONT=宋体]移民加拿大是为了“那生活在别处”的心灵招唤。而我喝咖啡的方式,有意无意重新回到了最初泡“天鹅牌”咖啡的阶段。生活的不安定以及极其紧张繁重的学习使得每天喝咖啡的量较之前放大了一倍。经常不得不晚上泡上一大壶,第二天热一热就带去上课了。有时候用脑紧张之际,手边没了咖啡,真是恨不得能象压缩饼干一样把冲好的咖啡速冻压缩,包在“天鹅牌”的壳子里,随用随泡随取。[/FONT]
[FONT=宋体]有个同事,电子工程师。和我一样喜爱咖啡。都用法式冲压法[/FONT](french press)[FONT=宋体]泡制咖啡。他的特点却是在咖啡器具边上放一个定时器。每次开水煮沸后,定时冷却[/FONT]2[FONT=宋体]分钟,再往瑞士制造的玻璃罐中倒入咖啡粉,将热水倒入咖啡粉中,再定时[/FONT]5[FONT=宋体]分钟。“叮当”一声响起之后,压下活塞倒出咖啡。老板喝英国红茶,也配一个定时器。每每看到二人即便冲喝茶与咖啡都那般严谨与庄重,觉得原来咖啡用来“泡”并不是一种落架凤凰不如鸡的沉沦。[/FONT]
[FONT=宋体]对我来讲,与其说喝咖啡是一种情调,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冲也好,泡也罢,加不加糖或奶或白兰地,都无伤大雅。只要有咖啡在身边,就有一番[/FONT][FONT=宋体]优雅[/FONT][FONT=宋体],十分闲适,百般自在。[/FONT]
[FONT=宋体]我对茶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形于有数千年历史的茶文化,只有区区五百年左右历史的咖啡似乎显得浅薄。但与茶的清心淡雅相比,浓烈热情的咖啡却更合我的口味。当年和朋友们在茶庄喝茶,我着实喝不出几百块一两的极品韵香型铁观音和几十元一两的普通铁观音有什么区别。面对周围人等慢慢摇着头,缓缓吹开茶上氤氲的香气,细细品味后不叠地咂着的嘴,我那有心有惴惴焉的感觉着实不是品茶应有的表情,倒象是临考前忘了做功课的学生。可一旦坐在咖啡馆里,我不用看单子就可以信口点出各式咖啡。还不忘告诉服务生什么咖啡要用什么杯子,什么咖啡最好去掉浮上在面的奶油等。喝咖啡其实也不用太讲究仪态,即便喝牙买加特级蓝山最后一口仰脖而饮,炎炎夏日当冰咖啡上来后先喝一大口均是无碍的。这种自如和随意,比茶的严谨肃穆更吸引我。[/FONT]
[FONT=宋体]现在每天早上穿过呵气成冰的空气,上班喝上第一口热咖啡,坐在电脑前悠闲地收邮件收通知的感觉,千金难买。有天一个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你总说泡上一杯咖啡呢?咖啡能用“泡”字吗?糟糕,以前喝茶露怯的经历重新浮上脑门。得,这个得好好弹一弹,究竟喝咖啡这件事,要用什么动词比较合适。要讲清楚这个问题,不得不说一下我个人的咖啡简史。[/FONT]
1980-1985[FONT=宋体]泡咖啡:[/FONT]
[FONT=宋体]我[/FONT]10[FONT=宋体]岁那年第一次喝咖啡。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咖啡象上海檀香皂一样一小包一小包地卖,牌子是上海天鹅牌。打开纸皮里面是一块四方方厚厚的白糖,里面裹着的便是只有一立方厘米大小黑乎乎的“咖啡粉”。倒上热水后,要泡上一分钟左右搅拌搅拌才可以喝。这怕是新中国第一种速溶咖啡。那个年代,咖啡与其说是一种饮料,不若说是一种药。可就是这种新奇深深吸引了我。背着我妈用零花钱每个月几乎都要喝上一次。真是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打那以后,我就不怕苦味。喝再苦的中药都一饮而尽。[/FONT]
1985 – 1995 [FONT=宋体]冲调咖啡[/FONT]
[FONT=宋体]再后来上高中上大学,当“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雀巢咖啡广告占据了所有的电视屏幕时,我也不可避免地放弃了“天鹅牌”檀香皂,改成这种有选择的喝咖啡方式:可以只冲泡咖啡粉,再根据情况加不加糖或咖啡伴侣。那时咖啡馆还是个稀罕物件,三两人进去喝咖啡基本上要搞得象地下党接头般庄重紧张。在阴雨绵绵的日子,窝在学生宿舍里抱着一壶热咖啡要么对着窗外出神,要么认真看书却是别样风情。那时的雀巢有两种,一种是大罐的黑粉末状咖啡,另一种是小罐装的麦粒似的金雀巢。辨别方式很简单:如果冲出一大壶保温杯的就是黑雀巢,冲在一小杯精致的咖啡杯里的,自是金雀巢无疑。每年回家探亲,路过上海都要到城隍庙去买不同样式出口转内销的咖啡杯各一只。为的只是在不同的心情下可以用不同的杯子来喝那一罐约值我半个月开销的金雀巢。[/FONT]
[FONT=宋体]那时喝咖啡的重点,不在于冲,在于调。加不加糖或咖啡伴侣(植枝末)却有十分讲究。下棋打谱时的喝的咖啡是不能任何东西的,仿佛杯中的辛酸苦涩才能促使我更加集中精力思考,颇有悬梁刺股的味道。欣然逃课,正午方起之时,喝的咖啡是务必既加糖又加奶,只有这般才能称得上心里挑战校方规矩后的得意。其余多数时候是加糖不加奶。那时喝黑咖啡在校园里是一种时尚。“大多数人喜欢的我就不喜欢”,抱着这种态度,喝加了糖的改良黑咖啡就成了一种折衷方案。唯一麻烦的是当方糖告謦之际,只好到小卖部买粘乎乎的食用糖,然后象下蒙汗药般往咖啡里抖落,生怕被熟人撞见备感尴尬。[/FONT]
1995-2002 [FONT=宋体]煮咖啡[/FONT] – [FONT=宋体]黄金时代[/FONT]
[FONT=宋体]在那个改革开放迅速推进的年代,雀巢咖啡早已飞上了社区小卖部的货架上。各式各样台湾风格的连锁咖啡屋纷纷抢滩我所在的城市。台岛咖啡屋特有的精致和对细节不孜不倦的追求,使之不仅成了在工作繁乱之时可以暂避的角落,也成了我学习咖啡制作的场所。[/FONT]
[FONT=宋体]那真是我喝咖啡的黄金时代。从咖啡屋买来各式各样颇有讲究的咖啡豆,研磨成不同细度的粉末,闲暇时分别用三道式滴漏法,蒸馏法,水煮过滤法,虹吸式等各样方法调制不同口味的咖啡。又试用不同度数的白兰地,终于试出可以将放在银匙上的方糖燃烧出北极光一样的颜色,然后“呲啦”一下倒入咖啡里,立马饮用。也试过研磨巧克力粉,满城里找最适合调用咖啡的肉桂棒,以及配制各式奶油等花活。[/FONT]
[FONT=宋体]可惜的是,在我众多朋友里,从未找到一个和我一样喜爱咖啡的。每每请朋友来家里小坐,端上的煮咖啡往往落到只喝一口就被冷落最后倒掉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黄金年代,留下的只有独自寻找与享受咖啡那充满诱惑的味道的记忆。[/FONT]
2002-[FONT=宋体]现在[/FONT] [FONT=宋体]泡咖啡[/FONT]
[FONT=宋体]移民加拿大是为了“那生活在别处”的心灵招唤。而我喝咖啡的方式,有意无意重新回到了最初泡“天鹅牌”咖啡的阶段。生活的不安定以及极其紧张繁重的学习使得每天喝咖啡的量较之前放大了一倍。经常不得不晚上泡上一大壶,第二天热一热就带去上课了。有时候用脑紧张之际,手边没了咖啡,真是恨不得能象压缩饼干一样把冲好的咖啡速冻压缩,包在“天鹅牌”的壳子里,随用随泡随取。[/FONT]
[FONT=宋体]有个同事,电子工程师。和我一样喜爱咖啡。都用法式冲压法[/FONT](french press)[FONT=宋体]泡制咖啡。他的特点却是在咖啡器具边上放一个定时器。每次开水煮沸后,定时冷却[/FONT]2[FONT=宋体]分钟,再往瑞士制造的玻璃罐中倒入咖啡粉,将热水倒入咖啡粉中,再定时[/FONT]5[FONT=宋体]分钟。“叮当”一声响起之后,压下活塞倒出咖啡。老板喝英国红茶,也配一个定时器。每每看到二人即便冲喝茶与咖啡都那般严谨与庄重,觉得原来咖啡用来“泡”并不是一种落架凤凰不如鸡的沉沦。[/FONT]
[FONT=宋体]对我来讲,与其说喝咖啡是一种情调,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冲也好,泡也罢,加不加糖或奶或白兰地,都无伤大雅。只要有咖啡在身边,就有一番[/FONT][FONT=宋体]优雅[/FONT][FONT=宋体],十分闲适,百般自在。[/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