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宋体]教育界担忧加国中等教育[/FONT]
[FONT=宋体]因为向往西方宽松、重视创造力的教育环境,很多亚洲国家居民希望把孩子从小就送到加拿大。最近加国有迹象显示,教育者开始忧虑教育环境太宽松,因为标准不够严格,学生的水平从中学就开始落后。[/FONT]
[FONT=宋体]《环球邮报》记者最近访问一位著名大学教授的时候,他说:“现在的学生,最好的[/FONT]20%[FONT=宋体]非常优秀,他们聪明、方向明确,无论放到哪里都能成功。可是剩下的……”这个教社会历史的教授最近几年惊奇地发现,本地学生在进大学前不懂“物业单位([/FONT]tenements[FONT=宋体])”、“蒸汽机车([/FONT]steam locomotives[FONT=宋体])”之类的词;他们玩手机的技巧令人目不暇接,可是不会口算“打八折”。他抗议说,学生们之前读了[/FONT]12[FONT=宋体]年书,可是没积累一点知识。[/FONT]
[FONT=宋体]他认为,孩子们当然不是变笨,而是中等教育没有有效延伸他们的知识面。[/FONT]
[FONT=宋体]几周前,一个教职员组织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教授认为,现在的新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没准备好”进大学。他们高中毕业的时候,仍然不成熟、不能自我管理,数学和写作能力低下,不会批判式思考,而且他们认为“调查研究”就是上维基百科。虽然来自老学究的类似批评从柏拉图时代就有,不过这次发现的问题是,学生们的实际能力太不符合他们自己的期望。[/FONT]
[FONT=宋体]根据不同教育者的估计,[/FONT]20%-40%[FONT=宋体]的大学生其实更适合接受学院教育,因为他们实践能力强于研究能力。他们选择和自己梦想中专业不匹配的大学科目,是因为整个社会把“教育”误解为“进入大学”。父母普遍认为,如果不进大学,就等于孩子的教育中止了。于是,衡量一个高中的标准变成“能不能让孩子取得能进大学的成绩”。(一般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入学院,而大学则有分数线要求。学院教实际工作技能,毕业后即可就业;大学以培养研究能力为目标,以后可继续深造,毕业半年内就业率则不如学院毕业生高。)[/FONT]
[FONT=宋体]上周[/FONT]CBC[FONT=宋体]广播节目“[/FONT]Cross-Country Checkup[FONT=宋体]”中,一个高中校长打进热线电话说:“我们从省政府那领经费,也要听从省府要求,他们用‘学生毕业率’给我们打分,我们的办学方针就是保证毕业率,而不是提供大学想要的人。”另一个高中教师打热线说,他们的工作受到很大压力,省府不允许给不交报告或者考试作弊的人零分,因为那些是“行为偏差”,教师只能“再给学生一次交报告[/FONT]/[FONT=宋体]考试的机会”,不过没人说第二次考试仍作弊要怎么处理。如此一来,学生习惯了吊儿郎当地上高中,只要不辍学就能毕业,如果稍微努力,成绩不会太惨。教师不敢让学生留级,也尽量提高平均分,导致学生压力减小,送给大学的成绩单随便就写满了“[/FONT]A[FONT=宋体]”和“[/FONT]B[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省府这样做也有苦衷,国民高中毕业率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各省之间都暗暗较劲。安省在[/FONT]03-04[FONT=宋体]年度高中毕业率提高了[/FONT]9[FONT=宋体]个百分点,进步幅度全国领先。省府要求在[/FONT]2011[FONT=宋体]年高中毕业率达到[/FONT]77%[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另一方面,大学招生自然多多益善,看到申请人的成绩够了,就乐意放行,带来更多学费和社会声誉。以往的西方大学给人“宽进严出”的印象,现在有的教授指出,再严格控制毕业,也要保证每年都有一定数量学生拿到学位。社会学教授[/FONT]James Cote[FONT=宋体]说:“以大学英语系为例,如果让所有学生考试不及格,他们就会转学,这无异于砍断自己的腿。”他写了一本新书《忧郁象牙塔:大学系统的崩坏》,里面指出,很多学生把上学当成一个兼职工作,每周只花[/FONT]30[FONT=宋体]个小时学习,这样理应无法完成学业。但是学生平均水平在下降,有些人只要按时出现、交上随便写的作业、在考试中回答选择题就能拿学位。[/FONT]
[FONT=宋体]最近,一封安省小镇[/FONT]Owen Sound[FONT=宋体]三个退休教师的公开信在网上转载,信中说:“现在教师的工作不再是教育孩子,而是‘提供成绩’。学生成长的环境中,没人要求他们做太多事,不完成任务也没有负面结果。最重要的是,没人给他们一个确实的标准来衡量能力。……我们不想看到他们紧张,不想让他们感到不适,不想创造比较困难的任务。最后,我们装作在教,他们装作在学。”[/FONT]
[FONT=宋体]人们担心,不给孩子的学习生活一些挑战,以后他们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更大挑战?《环球邮报》的专栏作家写到,几年前,我们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和外人竞争,但是当他们长大以后,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必须和印度、中国、南韩等竞争严酷的国家中的成功者竞争。我见过一些来自这些国家的孩子们,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优胜劣汰,以后我们的孩子要如何保护自己的午餐?[/FONT]
摘自<<七天新闻>>乔克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