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01-16
- 消息
- 5,925
- 荣誉分数
- 18,522
- 声望点数
- 1,393
曾几何时,搬砖成为打麻将的代名词。这项无须动员完全自发的全民运动,在茶馆旅社,在棋牌俱乐部,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在大街小巷彻夜不熄的灯光下,在指尖唇间的烟雾缭绕中,在覆盖着毛毯的折叠桌面上,噼里啪啦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很多时候,胡!这一声以不同方言脱口而出的欣喜多多少少与金额不等的彩头联系着。
没想过来到加拿大,要搬的却是货真价实的砖。
货真价实的砖小时候在国内也没少搬。小伙伴们喜欢从建筑工地的砖垛上抽出一摞砖,跑到小礼堂后面的野地上垒小火炉,或者竖起三块砖在机械系大楼前面玩“打红牌”,或者干脆把两块砖交叉横立,用脚使巧劲蹬上面那块,而把下面的打成两半。建设“社会主义大院”时,跟着大人名正言顺地用砖搭起一个个乒乓球台……
加拿大的砖与中国的砖不同,砌墙的砖主要起装饰作用,大小只有国内砖的一半,呈细条状,内有四个空心圆孔。铺地的砖倒跟国内的砖多少有些相似,不过更瓷实,更像国内的耐火砖,地砖的尺寸形状并不单一,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窄条形的、圆形的、扇形的、甚至不规则形的。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刚刚用自己的双手在后院建好一个地砖露台,动用土方数十吨,耗时一个月,当然“工作时间”只是周末和下班以后的业余时间。从去年铺门前小路以来,就有朋友督促我写点东西。如果不是这样,“我本不会这般唐突,拿私事来请读者注意的。”上面这句话,引自梭罗《瓦尔登湖》的开篇。因为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那本寂寞、恬静而又智慧的书。
我所感觉到的快乐,未必是读者所感兴趣的。对于那些每天紧张在电脑和电梯之间的人们,似乎没有理由对铺地砖这件事投来关注的目光。问题是,我正是这些忙碌的人群中的一个,为什么我会感兴趣,并身体力行?
渥太华的民居一般前有车道,后有花园。大门至车道之间,建筑商只简单铺上预制板,留给住户装修空间,自行铺设通道。这个“自行”,对很多人来讲是彻头彻尾的自行。虽然不少人找景观公司设计施工,但也有很多人自己动手。材料、工具和施工方法都是标准化的,商店里的销售人员往往本身就是专家,会把详细步骤给顾客讲得清清楚楚。大的商店还定期举办装修讲座,听众甚至可以实地操作,真刀真枪体验一番。
今年夏天雨水特别多,草坪几乎不用浇,总是绿油油的。市政每两周收一次装草的纸袋,于是居民们很配合地每两周割一次草。每逢收垃圾那天,早晨出门上班,顺着曲曲弯弯的街道一望,各家门前三三两两的土黄色草袋依偎在一起,蔚为大观,散发着居家生活的温馨气息。
除了要推割草机,还要耙地、打洞、施肥、补籽、杀虫以及清除杂草。政府年前下令禁用除草剂,于是各式各样拔杂草的工具便风行起来,蹲着使的,站着用的,旋刀的,三爪的,各显其能。打理草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稍不留神,后院便成了鲁迅笔下杂草丛生的百草园,恍惚间,居所也化为三味书屋。糟糕的是,这样的百草园是邻里不认同的,邻居会向市政投诉。虽说有人纵容杂草并打赢了官司,但我还没有洒脱到可以在荒芜间从容散步,并冒着被掷臭鸡蛋汽水瓶的危险。
如果后院搭一个露台,草地自然缩减,省心不少。而且出去晒晒太阳,看看书,或者烤几串羊肉,都方便了许多。我想这也是大部分邻居心照不宣争先恐后搭建木板或砖石露台的主要原因。
都说西方的孩子动手能力强,这大约取决于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以及劳动所需工具材料的方便程度。一到夏天,你总能看到左邻右舍不是敲敲打打修房子,就是施肥培土整理花园。孩子们从小见到父母乐呵呵地做着“劳力者”,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习惯了自己动手鼓捣东西。十来岁的小孩子夏天会敲门要求给你割草,秋天来收树叶,冬天自然是铲雪,到了春天无事可做,就来为各种活动捐款。生活的技能就在这些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劳动无所谓光荣不光荣,一分付出一分报酬,人人平等,不是一句空话。
仿佛整个七月都在淅淅沥沥下雨,我们没有再等,就在微雨中破土动工了。几十吨的草皮泥土和沙石砖块,用独轮小车一车一车推来推去。规划设计、选材订货、挖土平地、填石打夯,铺砖切割、灌沙弥缝,林林总总,在天气阴晴之间慢慢完成了。
最累的活儿,一是挖土,一是提着沉重的油锯切砖。最费脑筋的,是摆砖。技术手册上查到的花样很小,刚铺时还好,干一会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了。眼前密密麻麻都是砖,都在眼前晃动,真是眼晕啊。鲁迅有一句诗:荷戟独彷徨。我倒好,荷砖独彷徨!举着沉重的砖,站在太阳下面长考。远远望去,跟小时候找人打架差不多,只敢拉开架势举着砖,却不敢真砸。后来想想还是纸上谈兵是自己的强项,于是连夜在计算机上画了一个足够大的样板,然后铺一块,儿子在打印出来的样板上用明黄涂一块,效率大为提高。
完工的时候,皮肤黑了,体重减了,身上磕碰了几处,还承受了蚊子的无数叮咬。可是,当最后一块砖铺好时,当最后一握沙子从手掌流下灌进砖缝时,当儿子第一次坐在房子外面的遮阳伞下,像模像样用刀叉切割他盘子里的煎薄饼时,我心里的滋味,并不仅仅可以用“成就感”这三个字来形容。
忽然想到有人曾比较海内外华人。记得结论大致是国人更喜欢集体活动,比如打麻将。而海外华人更喜欢自我消遣,比如收拾房子。我并不完全认同文章的观点,不过我想,一个人做什么,或许不单是由于“喜欢”,而取决于其生存状态。比如搬砖含义的不同,就折射了生活的细节,也诠释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没想过来到加拿大,要搬的却是货真价实的砖。
货真价实的砖小时候在国内也没少搬。小伙伴们喜欢从建筑工地的砖垛上抽出一摞砖,跑到小礼堂后面的野地上垒小火炉,或者竖起三块砖在机械系大楼前面玩“打红牌”,或者干脆把两块砖交叉横立,用脚使巧劲蹬上面那块,而把下面的打成两半。建设“社会主义大院”时,跟着大人名正言顺地用砖搭起一个个乒乓球台……
加拿大的砖与中国的砖不同,砌墙的砖主要起装饰作用,大小只有国内砖的一半,呈细条状,内有四个空心圆孔。铺地的砖倒跟国内的砖多少有些相似,不过更瓷实,更像国内的耐火砖,地砖的尺寸形状并不单一,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窄条形的、圆形的、扇形的、甚至不规则形的。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刚刚用自己的双手在后院建好一个地砖露台,动用土方数十吨,耗时一个月,当然“工作时间”只是周末和下班以后的业余时间。从去年铺门前小路以来,就有朋友督促我写点东西。如果不是这样,“我本不会这般唐突,拿私事来请读者注意的。”上面这句话,引自梭罗《瓦尔登湖》的开篇。因为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那本寂寞、恬静而又智慧的书。
我所感觉到的快乐,未必是读者所感兴趣的。对于那些每天紧张在电脑和电梯之间的人们,似乎没有理由对铺地砖这件事投来关注的目光。问题是,我正是这些忙碌的人群中的一个,为什么我会感兴趣,并身体力行?
渥太华的民居一般前有车道,后有花园。大门至车道之间,建筑商只简单铺上预制板,留给住户装修空间,自行铺设通道。这个“自行”,对很多人来讲是彻头彻尾的自行。虽然不少人找景观公司设计施工,但也有很多人自己动手。材料、工具和施工方法都是标准化的,商店里的销售人员往往本身就是专家,会把详细步骤给顾客讲得清清楚楚。大的商店还定期举办装修讲座,听众甚至可以实地操作,真刀真枪体验一番。
今年夏天雨水特别多,草坪几乎不用浇,总是绿油油的。市政每两周收一次装草的纸袋,于是居民们很配合地每两周割一次草。每逢收垃圾那天,早晨出门上班,顺着曲曲弯弯的街道一望,各家门前三三两两的土黄色草袋依偎在一起,蔚为大观,散发着居家生活的温馨气息。
除了要推割草机,还要耙地、打洞、施肥、补籽、杀虫以及清除杂草。政府年前下令禁用除草剂,于是各式各样拔杂草的工具便风行起来,蹲着使的,站着用的,旋刀的,三爪的,各显其能。打理草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稍不留神,后院便成了鲁迅笔下杂草丛生的百草园,恍惚间,居所也化为三味书屋。糟糕的是,这样的百草园是邻里不认同的,邻居会向市政投诉。虽说有人纵容杂草并打赢了官司,但我还没有洒脱到可以在荒芜间从容散步,并冒着被掷臭鸡蛋汽水瓶的危险。
如果后院搭一个露台,草地自然缩减,省心不少。而且出去晒晒太阳,看看书,或者烤几串羊肉,都方便了许多。我想这也是大部分邻居心照不宣争先恐后搭建木板或砖石露台的主要原因。
都说西方的孩子动手能力强,这大约取决于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以及劳动所需工具材料的方便程度。一到夏天,你总能看到左邻右舍不是敲敲打打修房子,就是施肥培土整理花园。孩子们从小见到父母乐呵呵地做着“劳力者”,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习惯了自己动手鼓捣东西。十来岁的小孩子夏天会敲门要求给你割草,秋天来收树叶,冬天自然是铲雪,到了春天无事可做,就来为各种活动捐款。生活的技能就在这些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劳动无所谓光荣不光荣,一分付出一分报酬,人人平等,不是一句空话。
仿佛整个七月都在淅淅沥沥下雨,我们没有再等,就在微雨中破土动工了。几十吨的草皮泥土和沙石砖块,用独轮小车一车一车推来推去。规划设计、选材订货、挖土平地、填石打夯,铺砖切割、灌沙弥缝,林林总总,在天气阴晴之间慢慢完成了。
最累的活儿,一是挖土,一是提着沉重的油锯切砖。最费脑筋的,是摆砖。技术手册上查到的花样很小,刚铺时还好,干一会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了。眼前密密麻麻都是砖,都在眼前晃动,真是眼晕啊。鲁迅有一句诗:荷戟独彷徨。我倒好,荷砖独彷徨!举着沉重的砖,站在太阳下面长考。远远望去,跟小时候找人打架差不多,只敢拉开架势举着砖,却不敢真砸。后来想想还是纸上谈兵是自己的强项,于是连夜在计算机上画了一个足够大的样板,然后铺一块,儿子在打印出来的样板上用明黄涂一块,效率大为提高。
完工的时候,皮肤黑了,体重减了,身上磕碰了几处,还承受了蚊子的无数叮咬。可是,当最后一块砖铺好时,当最后一握沙子从手掌流下灌进砖缝时,当儿子第一次坐在房子外面的遮阳伞下,像模像样用刀叉切割他盘子里的煎薄饼时,我心里的滋味,并不仅仅可以用“成就感”这三个字来形容。
忽然想到有人曾比较海内外华人。记得结论大致是国人更喜欢集体活动,比如打麻将。而海外华人更喜欢自我消遣,比如收拾房子。我并不完全认同文章的观点,不过我想,一个人做什么,或许不单是由于“喜欢”,而取决于其生存状态。比如搬砖含义的不同,就折射了生活的细节,也诠释了人与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