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明 理 学
960 AD─1661 AD
特征
先秦儒学的复兴;三教合一
一. 主要议题
理气论、道器之辨、理欲论、格致论、知行论、义利之辨、志功之辨、公私之辨
简介
壹.兴起
就思想的变迁而言,隋唐时期,儒学僵化,佛道并盛。其中,尤以本土佛学的发展影响最钜。唐代中后期,韩愈、李翱等人力图复兴儒学、排斥佛老,强调治世当以儒家的道统为宗,主张回归孔孟的道德心性之学。历经五代十国的战乱冲击,宋初知识分子企欲重建社会秩序、重振文化命脉,遂有孙复、胡瑗与石介等人起而排斥佛、道二教,力主复兴先秦儒家的道德仁义之学,开启了先秦儒学于宋代复兴的先河。
就社会的变迁而言,北宋初期实施「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不仅促成了学院的林立与教育的普及,同时也提升了知识份的社会地位,加重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从而激发了以批判汉学、排斥佛老、复兴儒学为宗旨的理学兴起。
佛教强调一切皆空,主张破执去染,达臻涅盘;道教以无为万物之源,主张超脱尘俗,逍遥自得。两者皆与儒家以实有为万物的根源与本体,主张修己安人、以德治世的思想不合。宋明儒者为驳斥佛道两教的哲学理论,积极致力于重建儒家道德理论的形上基础,以使上(天理)下(人性)相通、内(主体心性)外(生活世界)合一,故有以理、气、心、性为核心范畴的理学兴起。
贰.定名
「宋明理学」,又称「宋明道学」,或「宋学」,或「宋明新儒学」等。
其中,「道学」之名出现最早,意指「研究圣人之道的学问」,北宋时期泛指周敦颐、张载与二程(程颢、程颐)的学说,而南宋时期则专指二程与朱熹的学说,尚不包括陆九渊的心学与其它儒者的学说。「理学」之名起于南宋时期,意指「研究义理心性的学问」。及至明代,则专指宋代以来所形成的学术体系,包括周、张、程、朱的「道学」与陆、王的「心学」。至于「宋学」,则为清代考据学家用以称谓与「汉学」(考据之学)相对的义理之学。而「新儒学」之名,则为当代儒者用以指称宋代以来有别于先秦原儒与汉唐经儒的新儒学型态。
清代以后,「理学」之名即统称宋明时期的主要学术体系,并延用至今。当代学者更以「理学」之名统称宋明时期的各学派。故就内涵而分,广义的「理学」即泛指宋明时期的各学派,而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的「性理之学」。
再就性质而分,狭义的「理学」即指「性理之学」,又称「心性之学」,着重对「理」、「气」、「心」、「性」等形上范畴的探究;而广义的「理学」则指阐发经义道理的「义理之学」,以相对于侧重章句训诂的考据之学。
参.主要学派
* 主要学派
宋明理学的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 相互关连
此中,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对二程的思想影响甚大,而朱熹则是直承程颐的思想。邵雍与程颢的思想为心学派思想的前缘,而王阳明的思想则是承袭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发展。陈亮、叶适之事功学派的伦理思想与其它各派皆不相同,但是其形上思想则与张载之气学派思想相应。
* 学派兴衰
程朱理学盛于宋、元,并成为主导宋、元、明、清四代的意识形态。陆王心学则于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载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合流而盛于清代。
* 历代人物
各断代的代表人物,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及邵雍(世称北宋五子);南宋为朱熹(理学派的集大成者)与陆九渊;明代最有影响力的是王阳明(心学派的集大成者);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夫之(气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要学者
周敦颐(道学派,无极而太极);邵雍(数学派,先天象数);张载(气学派,太虚即气);二程、朱熹(理学派,性即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派,心即理);陈亮、叶适(事功学派,理在欲中)
二. 宋明学者
先驱者
胡 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泰州海陵人,学者称安定先生。胡瑗倡「明体达用」之学,强调明经为体,治世为用,主张依儒家经义治理天下。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同开驳斥佛老、复兴儒学之风,同为宋代理学之先驱人物。
周 敦 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人。敦颐历任大理寺丞、太子中舍、国子博士等职务,晚居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以他为首的学派即被称为「濂学」。敦颐据《易传》、《中庸》以立言,着有《太极图说》与《通书》等。《太极图说》为敦颐依道教之「无极图」而立,可见其学受道家影响之深。然而,敦颐立论之宗旨仍在调和儒、道,宏扬「圣人之学」,故有「立人极」之说,为宋代理学的开山始祖。
主要论题: 无极而太极 ,立人极 ,主静与无欲
邵 雍
邵雍(1011-1077),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着有《皇极经世》,依《周易》象数之学,而倡「先天象数」之说,故其学说即被称为「数学」。邵雍强调先天象数内在于心,对心学的发展亦有其启发性。
主要论题: 先天之学心也 ,以理观物 ,元、会、运、世
气学派
张 载
张载(1020-1078),字子厚,北宋凤翔噤县横渠镇人,人称横渠先生。由于张载长期在关中讲学,故以他为首的学派即被称为「关学」。张载之学本诸《易传》与《大学》、《中庸》,着有《张载集》,其中尤以〈西铭〉、〈正蒙〉、〈易说〉、〈经学理窟〉为最着。张载以实有的「太虚之气」为万物的本源,驳斥了佛、老的「空」与「无」;而其所提之「一物两体」、「心统性情」、「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等命题,亦对宋代理学的建构与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张载依「万物一体」的理念,而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其治学之宗旨,开显了他对于「人」的关怀与期许。
主要论题: 太虚之气 ,鬼神与太和之道 ,一物两体与着变渐化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心统性情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 ,变化气质 ,民胞物与
王 廷 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明代河南仪封人,着有《雅述》、《慎言》等。王廷相不仅批判了程朱理学,也成为气学之发展由张载到王夫之间的重要关键。
主要论题: 元气即道体 ,气质之性与见闻之知
理学派
程 颢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称明道先生,北宋河南洛阳人,与弟颐合称二程先生,并曾同学于周敦颐。二程因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即被称为「洛学」,是为北宋理学之大宗。程颢着有《明道文集》,中以<定性书>、<识仁>为着。程颢虽与弟程颐同视「理」为天地万物的生发根源,但是两者从性格到学说都有所不同,程颢亲切和乐,程颐则严肃庄重;程颢注重向内体认心中本有的天理,程颐则注重向外格物穷理。因此,程颢之学开陆九渊心学之前缘,而程颐之学则启朱熹理学之端绪。
主要论题: 只心便是理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识仁与定性
程 颐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北宋河南洛阳人。与兄程颢合称二程先生,同为北宋理学大家。程颐着有《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等传世。程颐的「格物致知」说对朱熹的影响很大,而其对儒家纲常礼教的坚持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人对道德的认知。
主要论题: 性即理 ,气化与形化 ,无独必有对 ,理一分殊 ,体用一源,格物穷理与察之于身 ,道心与人心 ,损人欲以复天理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朱 熹
朱熹(1130-1200),字符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人。因朱熹寓居建阳考亭,故世称考亭先生。又因朱熹长期在福建崇安等地讲学,故他的学派亦被称为「闽学」。朱熹吸收与融会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特别是程颐)等的学说,而以理气论为主,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平生著作极多,主要有《朱子文集》、《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等。此中,《四书章句集注》于南宋晚期被列为官学,自此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发展。
主要论题:性即理,理先气后,形上与形下,理一分殊,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心统性情,道心与人心,存理去欲,格物致知与尽心,主敬循理,静与动,知先行重
心学派
陆 九 渊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南宋江西抚州金溪人,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渊上承孟子道德心性之学,以「发明本心」为学说宗旨,故其学说即被称为「心学」。陆九渊曾与朱熹在著名的鹅湖之会上辩论为学之方,朱熹的方法是先广泛格物,然后尽心穷理;陆九渊的方法则是先发明本心,然后辅之以格物。陆九渊的思想为王阳明所承继,不仅成为明代的主流思想,也成为当代新儒学的主要脉络。
主要论题: 心即理 ,吾心即是宇宙 ,人皆有是心,仁即此心也,六经皆我注脚 ,剥落与存心 ,知先行后 ,自作主宰
湛 若 水
湛若水(1466-1560),字符明,号甘泉,世称甘泉先生,明代广东增城人,着有《甘泉文集》。湛若水虽为开创明代心学之陈献章的得意门生,但其思想又与陈献章有别,亦与王阳明不同。陈献章强调主静,而湛若水则强调主敬;王阳明为学重在批判理学,而湛若水则重在调和理学与心学。
主要论题: 随处体认天理 ,虚心主敬
王 阳 明
王阳明(1472-1529),本名王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代浙江余姚人,着有《传习录》。王阳明不仅军功彪炳,且为宋明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初习佛学,后宗朱学。37岁时,于龙场驿「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学,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遂倡心学而反理学,对于明代中后期思想的发展影响至钜。
主要论题: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教
王 畿
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明代浙江山阳人,着有《王龙溪全集》等,阳明学派的主要人物。王畿依阳明「四句教」,而倡「四无」说,以无善无恶之「心」为体,强调「意、知、物」皆无善恶。
事功学派
陈 亮
陈亮(1143-1194),南宋永康学派创始人,倡事功之学,讲求实效、实用,反对空谈性命义理,崇尚英雄,为清代反理学思潮(重经世致用的外王之道)的先导人物。陈亮反对朱熹对于三代与汉唐的历史评价,从而开启了长达十一年(1182-1193)的「理欲」之辩。
主要论题: 道在物中 ,非理一而分则殊 ,天理、人欲可以并行 ,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行先知后 ,心与迹
960 AD─1661 AD
特征
先秦儒学的复兴;三教合一
一. 主要议题
理气论、道器之辨、理欲论、格致论、知行论、义利之辨、志功之辨、公私之辨
简介
壹.兴起
就思想的变迁而言,隋唐时期,儒学僵化,佛道并盛。其中,尤以本土佛学的发展影响最钜。唐代中后期,韩愈、李翱等人力图复兴儒学、排斥佛老,强调治世当以儒家的道统为宗,主张回归孔孟的道德心性之学。历经五代十国的战乱冲击,宋初知识分子企欲重建社会秩序、重振文化命脉,遂有孙复、胡瑗与石介等人起而排斥佛、道二教,力主复兴先秦儒家的道德仁义之学,开启了先秦儒学于宋代复兴的先河。
就社会的变迁而言,北宋初期实施「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不仅促成了学院的林立与教育的普及,同时也提升了知识份的社会地位,加重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从而激发了以批判汉学、排斥佛老、复兴儒学为宗旨的理学兴起。
佛教强调一切皆空,主张破执去染,达臻涅盘;道教以无为万物之源,主张超脱尘俗,逍遥自得。两者皆与儒家以实有为万物的根源与本体,主张修己安人、以德治世的思想不合。宋明儒者为驳斥佛道两教的哲学理论,积极致力于重建儒家道德理论的形上基础,以使上(天理)下(人性)相通、内(主体心性)外(生活世界)合一,故有以理、气、心、性为核心范畴的理学兴起。
贰.定名
「宋明理学」,又称「宋明道学」,或「宋学」,或「宋明新儒学」等。
其中,「道学」之名出现最早,意指「研究圣人之道的学问」,北宋时期泛指周敦颐、张载与二程(程颢、程颐)的学说,而南宋时期则专指二程与朱熹的学说,尚不包括陆九渊的心学与其它儒者的学说。「理学」之名起于南宋时期,意指「研究义理心性的学问」。及至明代,则专指宋代以来所形成的学术体系,包括周、张、程、朱的「道学」与陆、王的「心学」。至于「宋学」,则为清代考据学家用以称谓与「汉学」(考据之学)相对的义理之学。而「新儒学」之名,则为当代儒者用以指称宋代以来有别于先秦原儒与汉唐经儒的新儒学型态。
清代以后,「理学」之名即统称宋明时期的主要学术体系,并延用至今。当代学者更以「理学」之名统称宋明时期的各学派。故就内涵而分,广义的「理学」即泛指宋明时期的各学派,而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的「性理之学」。
再就性质而分,狭义的「理学」即指「性理之学」,又称「心性之学」,着重对「理」、「气」、「心」、「性」等形上范畴的探究;而广义的「理学」则指阐发经义道理的「义理之学」,以相对于侧重章句训诂的考据之学。
参.主要学派
* 主要学派
宋明理学的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 相互关连
此中,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对二程的思想影响甚大,而朱熹则是直承程颐的思想。邵雍与程颢的思想为心学派思想的前缘,而王阳明的思想则是承袭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发展。陈亮、叶适之事功学派的伦理思想与其它各派皆不相同,但是其形上思想则与张载之气学派思想相应。
* 学派兴衰
程朱理学盛于宋、元,并成为主导宋、元、明、清四代的意识形态。陆王心学则于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载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合流而盛于清代。
* 历代人物
各断代的代表人物,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及邵雍(世称北宋五子);南宋为朱熹(理学派的集大成者)与陆九渊;明代最有影响力的是王阳明(心学派的集大成者);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夫之(气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要学者
周敦颐(道学派,无极而太极);邵雍(数学派,先天象数);张载(气学派,太虚即气);二程、朱熹(理学派,性即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派,心即理);陈亮、叶适(事功学派,理在欲中)
二. 宋明学者
先驱者
胡 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泰州海陵人,学者称安定先生。胡瑗倡「明体达用」之学,强调明经为体,治世为用,主张依儒家经义治理天下。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同开驳斥佛老、复兴儒学之风,同为宋代理学之先驱人物。
周 敦 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人。敦颐历任大理寺丞、太子中舍、国子博士等职务,晚居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以他为首的学派即被称为「濂学」。敦颐据《易传》、《中庸》以立言,着有《太极图说》与《通书》等。《太极图说》为敦颐依道教之「无极图」而立,可见其学受道家影响之深。然而,敦颐立论之宗旨仍在调和儒、道,宏扬「圣人之学」,故有「立人极」之说,为宋代理学的开山始祖。
主要论题: 无极而太极 ,立人极 ,主静与无欲
邵 雍
邵雍(1011-1077),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着有《皇极经世》,依《周易》象数之学,而倡「先天象数」之说,故其学说即被称为「数学」。邵雍强调先天象数内在于心,对心学的发展亦有其启发性。
主要论题: 先天之学心也 ,以理观物 ,元、会、运、世
气学派
张 载
张载(1020-1078),字子厚,北宋凤翔噤县横渠镇人,人称横渠先生。由于张载长期在关中讲学,故以他为首的学派即被称为「关学」。张载之学本诸《易传》与《大学》、《中庸》,着有《张载集》,其中尤以〈西铭〉、〈正蒙〉、〈易说〉、〈经学理窟〉为最着。张载以实有的「太虚之气」为万物的本源,驳斥了佛、老的「空」与「无」;而其所提之「一物两体」、「心统性情」、「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等命题,亦对宋代理学的建构与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张载依「万物一体」的理念,而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其治学之宗旨,开显了他对于「人」的关怀与期许。
主要论题: 太虚之气 ,鬼神与太和之道 ,一物两体与着变渐化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心统性情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 ,变化气质 ,民胞物与
王 廷 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明代河南仪封人,着有《雅述》、《慎言》等。王廷相不仅批判了程朱理学,也成为气学之发展由张载到王夫之间的重要关键。
主要论题: 元气即道体 ,气质之性与见闻之知
理学派
程 颢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称明道先生,北宋河南洛阳人,与弟颐合称二程先生,并曾同学于周敦颐。二程因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即被称为「洛学」,是为北宋理学之大宗。程颢着有《明道文集》,中以<定性书>、<识仁>为着。程颢虽与弟程颐同视「理」为天地万物的生发根源,但是两者从性格到学说都有所不同,程颢亲切和乐,程颐则严肃庄重;程颢注重向内体认心中本有的天理,程颐则注重向外格物穷理。因此,程颢之学开陆九渊心学之前缘,而程颐之学则启朱熹理学之端绪。
主要论题: 只心便是理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识仁与定性
程 颐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北宋河南洛阳人。与兄程颢合称二程先生,同为北宋理学大家。程颐着有《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等传世。程颐的「格物致知」说对朱熹的影响很大,而其对儒家纲常礼教的坚持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人对道德的认知。
主要论题: 性即理 ,气化与形化 ,无独必有对 ,理一分殊 ,体用一源,格物穷理与察之于身 ,道心与人心 ,损人欲以复天理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朱 熹
朱熹(1130-1200),字符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人。因朱熹寓居建阳考亭,故世称考亭先生。又因朱熹长期在福建崇安等地讲学,故他的学派亦被称为「闽学」。朱熹吸收与融会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特别是程颐)等的学说,而以理气论为主,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平生著作极多,主要有《朱子文集》、《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等。此中,《四书章句集注》于南宋晚期被列为官学,自此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发展。
主要论题:性即理,理先气后,形上与形下,理一分殊,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心统性情,道心与人心,存理去欲,格物致知与尽心,主敬循理,静与动,知先行重
心学派
陆 九 渊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南宋江西抚州金溪人,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渊上承孟子道德心性之学,以「发明本心」为学说宗旨,故其学说即被称为「心学」。陆九渊曾与朱熹在著名的鹅湖之会上辩论为学之方,朱熹的方法是先广泛格物,然后尽心穷理;陆九渊的方法则是先发明本心,然后辅之以格物。陆九渊的思想为王阳明所承继,不仅成为明代的主流思想,也成为当代新儒学的主要脉络。
主要论题: 心即理 ,吾心即是宇宙 ,人皆有是心,仁即此心也,六经皆我注脚 ,剥落与存心 ,知先行后 ,自作主宰
湛 若 水
湛若水(1466-1560),字符明,号甘泉,世称甘泉先生,明代广东增城人,着有《甘泉文集》。湛若水虽为开创明代心学之陈献章的得意门生,但其思想又与陈献章有别,亦与王阳明不同。陈献章强调主静,而湛若水则强调主敬;王阳明为学重在批判理学,而湛若水则重在调和理学与心学。
主要论题: 随处体认天理 ,虚心主敬
王 阳 明
王阳明(1472-1529),本名王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代浙江余姚人,着有《传习录》。王阳明不仅军功彪炳,且为宋明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初习佛学,后宗朱学。37岁时,于龙场驿「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学,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遂倡心学而反理学,对于明代中后期思想的发展影响至钜。
主要论题: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教
王 畿
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明代浙江山阳人,着有《王龙溪全集》等,阳明学派的主要人物。王畿依阳明「四句教」,而倡「四无」说,以无善无恶之「心」为体,强调「意、知、物」皆无善恶。
事功学派
陈 亮
陈亮(1143-1194),南宋永康学派创始人,倡事功之学,讲求实效、实用,反对空谈性命义理,崇尚英雄,为清代反理学思潮(重经世致用的外王之道)的先导人物。陈亮反对朱熹对于三代与汉唐的历史评价,从而开启了长达十一年(1182-1193)的「理欲」之辩。
主要论题: 道在物中 ,非理一而分则殊 ,天理、人欲可以并行 ,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行先知后 ,心与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