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ciousness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3-07-15
- 消息
- 4,589
- 荣誉分数
- 10
- 声望点数
- 0
作者:杨学祥
来源:光明观察
2008年初中国南方遭遇的这场暴雪,进一步让人们体会了拉尼娜现象。据我国气象学家统计,1953~2005年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27 年,拉尼娜现象17年。从统计资料上明显可以看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均大大增强了。这是否和全球变暖有关?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 气科学系教授胡永云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若干年来一直存在,可以看成是气候自然变化造成的,很难说它们近年来的增强与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更难认为年初 这次暴雪与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的马柱国研究员表示,拉尼娜现象频次和强度的增加与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的证据不足, “上世纪50年代以前仪器观测数据极度缺乏,不足以得出确切的结论,我们需要时间跨度更大、更可靠的数据来研究气候现象”[1]。
著 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于1972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他利用出土文物和长时期的历史记载,对我国近5000年 来的气候变迁进行讨论,并绘制出“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变迁图”。根据竺可桢的研究,近5000年的气候可以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从 大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为第一个温暖期,竺可桢推测这一时期“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温度高3 5℃。”(此处的“现 在”,指1950年前后的数据,下同。2000年的平均气温比1950年约高0.5℃。)当时竹类植物分布在黄河流域。在这一温暖期,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文 化蓬勃发展起来。
从大约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前的西周前期是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从大约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秦汉时 期是第二个温暖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要高2℃,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从大约公元初到公元600年的南北朝时期,进入第二个寒冷期, 在这一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汉族政权不得不偏安于江南。 从大约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隋唐时期是第三个温暖期,此时长安(现在的西 安)的冬天无冰无雪,而且还种有柑桔。汉民族在这个温暖期又一次达到了强盛的高峰。从大约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的两宋时期,进入第三个寒冷期, 这一时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约低2℃。经过公元1200年到公元1300年短暂的第四个温暖期后,从公元1400年到现在,中国的气候又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寒 冷期。在最后一个寒冷期,从事农业的汉民族的发展走下坡路,而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
有人指出,竺可桢先生的文章已经发表30多年 了,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也部分印证了几个主要冷暖期的假设,同时也新识别出战国冷期和中唐冷期,竺可桢勾画的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总体上看 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气候在变暖,却也不是有史以来最暖的时候[2]。 全球古气候变化也有类似的结论。
海外华裔学者许靖华在 1998年指出,古气候研究表明,在近4000年以来有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 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 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全球气候转寒将给中国、中东地区和美国的部分地区带来多年的旱灾,这些地区的降水量在目前就不足以满足灌溉用水量的需求。 历史上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大规模移民表明一个小冰期的到来将对欧洲的农业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对人类的真正威胁是突如其来、未曾预料到的全球转寒。在明朝 最后一个皇帝统治时期,由于寒冷和干旱灾年使当时的中国人口由一亿减少到七千万。一场旱灾将在中国和其它温带地区引起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当寒冷和潮湿的 年份北部农作物歉收时,欧洲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如果陆地气候的变化周期是100或1200年,现在离厄运降临的日子或许还有几个世纪。如今已很少有人还记 得关于即将到来的小冰河时期危险的警告。如果全球冰期到来,我们将在下世纪结束之前面临第一场全球性干旱。我们仍有时间来预防不测事件。如果全球转寒是老 天对我们的报应,研究的努力就不应只放在温室效应对全球气温影响的计算机建模工作上。我们应为饥饿气候的到来作准备。当下一小冰河时期到来时,我们就不知 道有什么办法来养活超过60亿的世界人口。历史记载表明,总体来说,全球变暖对人类是一个福音。反之,全球变冷会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3]。
对 社会发展的最大威胁是什么,全球变冷,还是全球变暖[4]?2008年初的冰雪冻灾已经作出了客观的回答,20世纪50-70年低温期的中国三年自然灾害 我们也感同身受。对全球变暖的恐惧和对全球变冷的忽视后果严重,应该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寒冷肆虐是全球变暖的表现”缺乏理论根据[5],未来30年内低 温冻害有可能频发值得深入探讨[6]。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邵雪梅研究人员分析了清代中后期(1738~1908年)江苏 降水的变化情况,发现1830年前后极端大旱大涝事件均呈上升趋势。而由美国科学家奎因(Quinn)统计得出的时间尺度长达1368年的厄尔尼诺年表显 示,1830年后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结果和世界上最完整的年表相吻合,并且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郑景云说,“事实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增强也是 正常的,在历史上都发生过。”根据天气波动的频度,“预测未来20年的气候状况至少要知道200年的气候状况;预测气候突变或极端天气状况,则需要更长的 时间尺度。所以对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否异常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最终发言权”。既然拉尼娜现象是正常的,那么暴雪自然也不为过。“据清代资料记载, 太湖共冰封过七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太湖也有两次冰封记载,分别是1968~1969年及1976~1977年的冬季。有报道说,今年东洞庭湖出现 过冰封,而上次洞庭冰封发生在1955年初。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颐和园昆明湖冰封尚需要温度处于0℃以下连续15天左右,洞庭湖冰封也需长时 间的寒冷天气。此外,1794~1797年(乾隆年间),南方也曾连年遭遇暴雪。”郑景云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证明此次暴雪无论在人眼中如何肆虐,在老天爷眼 里都没有玩过头。就连被世人承认的全球变暖,在古气候学家眼里也并非什么出格的事。“气候从古至今都是波动的。通过分析过去若干年,比如说1000年内的 气候波动,如果发现全球变暖在过去1000年内同样发生过,而人类历经此过程又继续存活,那我们就不必为此感到恐慌。”邵雪梅说[1]。
章 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1000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 1000年到1911年间发生的899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 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 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 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 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7]。
如果说农牧业 原始经济制约于自然灾害,现代大工业生产似乎与气候变化无关,社会发展的自然周期曾一度受到质疑。最近的全球变暖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威胁不仅 依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资源、能源、环境和海平面上升,限制了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短缺和争夺不可避免,冷战的阴云又布满世界的上空,军备竞赛持 续升温。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代的战争原因 是石油,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许靖华的历史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罗勇的“气候安全论”,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 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5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8]。
让我们重温中国的历史吧,它会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和教训,教我们如何关注气候变化,特别是冷气候对社会的影响[3]:
中 国的历史记载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221年)是小气候的最适期。稻谷这种华南主要作物,当时在山东、河南、河北这些现在以寒冷和干旱出名 的省份种植。据孔子学说历史记载,由于当时北方大多数冬天温暖无雪,稻谷能在北方生长,在秦和西汉年间(公元前221~229年),气候继续暖和湿润。在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丝绸之路上的定居地就是在这些暖和湿润的年代建立起来的。
在东汉时期,良好气候持续了几十年,然后恶劣气候 返回。公元184年的饥荒引发了影响很大的黄巾起义。并最终造成了大汉帝国的最后崩溃。中国第一次向较冷气候的转变发生在基督出世前后。王莽是一个有能力 的统治者,但当寒冷与干旱引起大面积的饥荒时,他强有力的政府也不能阻止农民起义。在东汉王朝期间,很少有和平和繁荣。气候继续明显恶化,纷乱最终导致了 汉王朝崩溃。
在公元3世纪末期,极端寒冷和干燥的气候降临华中,晋王朝统治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干旱:在281-290年十年间,一直持续干旱,在309年即晋怀帝永嘉三年达到灾难的顶峰。历史学家记述那时的“江、汉、河、洛”都干枯了,以致人们可以徒步涉过。
随后而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代(221~589年)。在3世纪末,中国北部和中部大面积干旱,饥荒引起了大量饥民的死亡,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西晋王朝被饥荒和暴动削弱,后来被来自北方的入侵者所推翻。5个外民族在中原建立了北朝的16个王国。
17世纪初明朝末年华中地区又冷又干,最后两位皇帝天启和崇祯统治期间出现了最恶劣气候,在40多年里(1601-1644),历史学家记载了两次“八年大旱”,在河南,聚集在整整三年里未下过一滴雨,讥饿的农民发动了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
汉 族中国人大批迁移到南方,由东晋南朝统治。例如,很多“许”人离开他们在河南的家园迁移到南方福建、广东,又从那里移居到台湾和东南亚其它地方。今天我们 在台湾发现的有些村庄1/4的人自称是高阳“许”人的后代。在这些纷乱的岁月,发生了民族大迁移。有些中国的历史学家也指责匈奴人和其他野蛮人是造成大迁 移的罪魁祸首。但是,通过阅读中国北部和中部干旱历史的记载,似乎华中地区和中国农民移居到温暖湿润的南方,是因为在他们的家乡颗粒无收。的确,入侵可能 会促进征服者及其家属在被征服土地上的定居,但入侵很少造成被征服民族的大逃亡。高层的政府变更未能迫使大逃亡,但饥荒可能。当没有足够的健康人力留下来 支持坚固的防守,成功的入侵可能是大迁移的结果;但入侵不是造成大迁移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莫如。古气候学家眼中的气候变化。《三联生活周刊》总469期 (2008-03-03出版)。http://www.lifeweek.com.cn/2008-03-05/0002420876.shtml
2.康泰客。5000年乍暖还寒。大连新闻网。2008-03-03 来源:新商报。http://www.dlxww.com/gb/daliandaily/2008-03/03/content_2233281.htm
3.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1998,28(4):366-384。
4.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http://www.bestinfo.net.cn/wcm/bjkw/ztrd /ztrd_wz.jsp?art_id=39833&mag_id=153&year=2006&issue=9
5.杨学祥. 寒冷肆虐是全球变暖的表现. 刊发时间:2008-02-02 10:17:18 光明网-光明观察.经济•科技。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2/02/content_730890.htm
6.杨学祥. 未来30年内低温冻害有可能频发. 刊发时间:2008-02-27 11:35:28 光明网-光明观察. 经济•科技。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2/27/content_740049.htm
7. 压龙。研究暗示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文)。发布时间:20070710来源: http://www.springer-sbm.com/ 中 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07 /1_20070710_157896.html
8.杨学祥. 杨学祥: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 凤凰资讯. 2007年07月12日 18:07来源:光明网。http://news.phoenixtv.com/opinion/200707/0712_23_154576.shtml
来源:光明观察
2008年初中国南方遭遇的这场暴雪,进一步让人们体会了拉尼娜现象。据我国气象学家统计,1953~2005年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27 年,拉尼娜现象17年。从统计资料上明显可以看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均大大增强了。这是否和全球变暖有关?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 气科学系教授胡永云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若干年来一直存在,可以看成是气候自然变化造成的,很难说它们近年来的增强与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更难认为年初 这次暴雪与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的马柱国研究员表示,拉尼娜现象频次和强度的增加与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的证据不足, “上世纪50年代以前仪器观测数据极度缺乏,不足以得出确切的结论,我们需要时间跨度更大、更可靠的数据来研究气候现象”[1]。
著 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于1972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他利用出土文物和长时期的历史记载,对我国近5000年 来的气候变迁进行讨论,并绘制出“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变迁图”。根据竺可桢的研究,近5000年的气候可以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从 大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为第一个温暖期,竺可桢推测这一时期“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温度高3 5℃。”(此处的“现 在”,指1950年前后的数据,下同。2000年的平均气温比1950年约高0.5℃。)当时竹类植物分布在黄河流域。在这一温暖期,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文 化蓬勃发展起来。
从大约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前的西周前期是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从大约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秦汉时 期是第二个温暖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要高2℃,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从大约公元初到公元600年的南北朝时期,进入第二个寒冷期, 在这一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汉族政权不得不偏安于江南。 从大约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隋唐时期是第三个温暖期,此时长安(现在的西 安)的冬天无冰无雪,而且还种有柑桔。汉民族在这个温暖期又一次达到了强盛的高峰。从大约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的两宋时期,进入第三个寒冷期, 这一时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约低2℃。经过公元1200年到公元1300年短暂的第四个温暖期后,从公元1400年到现在,中国的气候又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寒 冷期。在最后一个寒冷期,从事农业的汉民族的发展走下坡路,而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
有人指出,竺可桢先生的文章已经发表30多年 了,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也部分印证了几个主要冷暖期的假设,同时也新识别出战国冷期和中唐冷期,竺可桢勾画的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总体上看 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气候在变暖,却也不是有史以来最暖的时候[2]。 全球古气候变化也有类似的结论。
海外华裔学者许靖华在 1998年指出,古气候研究表明,在近4000年以来有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 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 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全球气候转寒将给中国、中东地区和美国的部分地区带来多年的旱灾,这些地区的降水量在目前就不足以满足灌溉用水量的需求。 历史上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大规模移民表明一个小冰期的到来将对欧洲的农业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对人类的真正威胁是突如其来、未曾预料到的全球转寒。在明朝 最后一个皇帝统治时期,由于寒冷和干旱灾年使当时的中国人口由一亿减少到七千万。一场旱灾将在中国和其它温带地区引起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当寒冷和潮湿的 年份北部农作物歉收时,欧洲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如果陆地气候的变化周期是100或1200年,现在离厄运降临的日子或许还有几个世纪。如今已很少有人还记 得关于即将到来的小冰河时期危险的警告。如果全球冰期到来,我们将在下世纪结束之前面临第一场全球性干旱。我们仍有时间来预防不测事件。如果全球转寒是老 天对我们的报应,研究的努力就不应只放在温室效应对全球气温影响的计算机建模工作上。我们应为饥饿气候的到来作准备。当下一小冰河时期到来时,我们就不知 道有什么办法来养活超过60亿的世界人口。历史记载表明,总体来说,全球变暖对人类是一个福音。反之,全球变冷会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3]。
对 社会发展的最大威胁是什么,全球变冷,还是全球变暖[4]?2008年初的冰雪冻灾已经作出了客观的回答,20世纪50-70年低温期的中国三年自然灾害 我们也感同身受。对全球变暖的恐惧和对全球变冷的忽视后果严重,应该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寒冷肆虐是全球变暖的表现”缺乏理论根据[5],未来30年内低 温冻害有可能频发值得深入探讨[6]。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邵雪梅研究人员分析了清代中后期(1738~1908年)江苏 降水的变化情况,发现1830年前后极端大旱大涝事件均呈上升趋势。而由美国科学家奎因(Quinn)统计得出的时间尺度长达1368年的厄尔尼诺年表显 示,1830年后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结果和世界上最完整的年表相吻合,并且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郑景云说,“事实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增强也是 正常的,在历史上都发生过。”根据天气波动的频度,“预测未来20年的气候状况至少要知道200年的气候状况;预测气候突变或极端天气状况,则需要更长的 时间尺度。所以对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否异常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最终发言权”。既然拉尼娜现象是正常的,那么暴雪自然也不为过。“据清代资料记载, 太湖共冰封过七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太湖也有两次冰封记载,分别是1968~1969年及1976~1977年的冬季。有报道说,今年东洞庭湖出现 过冰封,而上次洞庭冰封发生在1955年初。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颐和园昆明湖冰封尚需要温度处于0℃以下连续15天左右,洞庭湖冰封也需长时 间的寒冷天气。此外,1794~1797年(乾隆年间),南方也曾连年遭遇暴雪。”郑景云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证明此次暴雪无论在人眼中如何肆虐,在老天爷眼 里都没有玩过头。就连被世人承认的全球变暖,在古气候学家眼里也并非什么出格的事。“气候从古至今都是波动的。通过分析过去若干年,比如说1000年内的 气候波动,如果发现全球变暖在过去1000年内同样发生过,而人类历经此过程又继续存活,那我们就不必为此感到恐慌。”邵雪梅说[1]。
章 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1000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 1000年到1911年间发生的899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 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 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 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 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7]。
如果说农牧业 原始经济制约于自然灾害,现代大工业生产似乎与气候变化无关,社会发展的自然周期曾一度受到质疑。最近的全球变暖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威胁不仅 依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资源、能源、环境和海平面上升,限制了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短缺和争夺不可避免,冷战的阴云又布满世界的上空,军备竞赛持 续升温。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代的战争原因 是石油,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许靖华的历史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罗勇的“气候安全论”,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 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5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8]。
让我们重温中国的历史吧,它会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和教训,教我们如何关注气候变化,特别是冷气候对社会的影响[3]:
中 国的历史记载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221年)是小气候的最适期。稻谷这种华南主要作物,当时在山东、河南、河北这些现在以寒冷和干旱出名 的省份种植。据孔子学说历史记载,由于当时北方大多数冬天温暖无雪,稻谷能在北方生长,在秦和西汉年间(公元前221~229年),气候继续暖和湿润。在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丝绸之路上的定居地就是在这些暖和湿润的年代建立起来的。
在东汉时期,良好气候持续了几十年,然后恶劣气候 返回。公元184年的饥荒引发了影响很大的黄巾起义。并最终造成了大汉帝国的最后崩溃。中国第一次向较冷气候的转变发生在基督出世前后。王莽是一个有能力 的统治者,但当寒冷与干旱引起大面积的饥荒时,他强有力的政府也不能阻止农民起义。在东汉王朝期间,很少有和平和繁荣。气候继续明显恶化,纷乱最终导致了 汉王朝崩溃。
在公元3世纪末期,极端寒冷和干燥的气候降临华中,晋王朝统治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干旱:在281-290年十年间,一直持续干旱,在309年即晋怀帝永嘉三年达到灾难的顶峰。历史学家记述那时的“江、汉、河、洛”都干枯了,以致人们可以徒步涉过。
随后而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代(221~589年)。在3世纪末,中国北部和中部大面积干旱,饥荒引起了大量饥民的死亡,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西晋王朝被饥荒和暴动削弱,后来被来自北方的入侵者所推翻。5个外民族在中原建立了北朝的16个王国。
17世纪初明朝末年华中地区又冷又干,最后两位皇帝天启和崇祯统治期间出现了最恶劣气候,在40多年里(1601-1644),历史学家记载了两次“八年大旱”,在河南,聚集在整整三年里未下过一滴雨,讥饿的农民发动了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
汉 族中国人大批迁移到南方,由东晋南朝统治。例如,很多“许”人离开他们在河南的家园迁移到南方福建、广东,又从那里移居到台湾和东南亚其它地方。今天我们 在台湾发现的有些村庄1/4的人自称是高阳“许”人的后代。在这些纷乱的岁月,发生了民族大迁移。有些中国的历史学家也指责匈奴人和其他野蛮人是造成大迁 移的罪魁祸首。但是,通过阅读中国北部和中部干旱历史的记载,似乎华中地区和中国农民移居到温暖湿润的南方,是因为在他们的家乡颗粒无收。的确,入侵可能 会促进征服者及其家属在被征服土地上的定居,但入侵很少造成被征服民族的大逃亡。高层的政府变更未能迫使大逃亡,但饥荒可能。当没有足够的健康人力留下来 支持坚固的防守,成功的入侵可能是大迁移的结果;但入侵不是造成大迁移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莫如。古气候学家眼中的气候变化。《三联生活周刊》总469期 (2008-03-03出版)。http://www.lifeweek.com.cn/2008-03-05/0002420876.shtml
2.康泰客。5000年乍暖还寒。大连新闻网。2008-03-03 来源:新商报。http://www.dlxww.com/gb/daliandaily/2008-03/03/content_2233281.htm
3.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1998,28(4):366-384。
4.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http://www.bestinfo.net.cn/wcm/bjkw/ztrd /ztrd_wz.jsp?art_id=39833&mag_id=153&year=2006&issue=9
5.杨学祥. 寒冷肆虐是全球变暖的表现. 刊发时间:2008-02-02 10:17:18 光明网-光明观察.经济•科技。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2/02/content_730890.htm
6.杨学祥. 未来30年内低温冻害有可能频发. 刊发时间:2008-02-27 11:35:28 光明网-光明观察. 经济•科技。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2/27/content_740049.htm
7. 压龙。研究暗示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文)。发布时间:20070710来源: http://www.springer-sbm.com/ 中 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07 /1_20070710_157896.html
8.杨学祥. 杨学祥: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 凤凰资讯. 2007年07月12日 18:07来源:光明网。http://news.phoenixtv.com/opinion/200707/0712_23_1545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