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不懂经济,请哪位懂经济的朋友评论评论,本文说得有道理吗?
*********************************************
·梦江南·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月初发布消息,在2008年底的19,460亿基础上,2009年度外汇储备又增加了3,932亿美元,按13亿人口平均,每人持有外汇储备1,799美元。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对外贸易的不平衡,出口大于进口。以中美贸易为例,200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2699亿美元的货物和服务,而中国只从美国进口了612亿美元,贸易逆差2087亿美元。
外汇储备,听起来像是储蓄账户(saving account),什么时候要用钱了,少量的话,到提款机上,把银行卡往机子里一刷,输入密码,哗啦哗啦,钞票就出来了。量大的话麻烦一点,要跑一趟银行,填张取款单,收银员确认一下你的身份证,就点给你一沓子钞票,也可以给你张银行支票。总之,钱是你的,随用随取,只要银行不倒闭。在美国,哪怕银行倒闭了也没关系,25万以下储蓄存款有联邦政府全额保险。
按照眼下人民币对美元6.85:1的汇率,人均1,799美元相当于12,503元人民币,这是农民工累死累活一年的收入,有这么多钱存在储蓄账户里,确实让人振奋。想当年我第一次出国的时候,兜里只揣着50美元,还要凭单位证明和护照才能到中国银行兑换,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还换不到50美元,世道真的变了。
党的真理部是不会放弃这种宣传机会的,宣扬一下祖国的崛起,综合国力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因此非常自豪,犹如那人均1,799美元的储蓄就存在自己的账户里一样。同时还不失时机地提醒一下大家,美国人是如何寅吃卯粮,经济陷入灾难性危机。这样,显得党的领导是多么的英明伟大,权力独裁因此合情合理合法了。很多人,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因此也确信了让拿破仑害怕的睡狮终于醒来了。世界确实在颤抖。
不过,在这全国上下一片崛起之声中却也有些杂音让国人迷惑。由于日渐膨胀的贸易逆差,西方政府一直不断敦促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汇率。按说,这是大好的事儿呀,如果人民币汇率提高一倍的话,人均外汇储备也就凭空翻了一番。可是,中国政府却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反复声明决不屈从西方压力,要保证汇率稳定。有财不发,似乎另有隐情。另外,超级大国的美国从来都没有一分钱的外汇储备,崛起似乎和外汇储备也没有直接关系。
细究起来,外汇储备和储蓄账户虽然相似,却还是有一点点差别的,外汇储备储蓄的不是人民币,而主要是美元,是美国人的钞票。按照钱的四功效,美元首先是美国市场的交换媒介,也就是说,不管你在哪儿得到的美元,最后你必须在美国市场消费。美元是美国人制定的计量单位,其储存的价值当然也由美国人来定。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可以通过调节美元的发行总量来改变美元的价值。事实上,历史地来看,美元一直在温和地贬值着。美元的最后一个功效就是欠条,当你卖掉商品,手中的美元其实就是一种由联邦储备银行担保的欠条,你随时可以用你得到的欠条去换取你想购买的物品。绕了半天,中国人省吃俭用出口商品换来的原来只是美国人的欠条,而且这些欠条的价值都在美国人的掌控之中,什么时候想贬值就可以贬值。
对美国来说,这可真是个好买卖。别人耗费资源,污染环境,起早贪黑把产品生产出来,还要满脸笑容,前赴后继地送到美国市场,赚取一点少得可怜的加工费,而收到的是一堆随时可以贬值的美元欠条。相比之下,当年大英帝国卖鸦片真是累人,既要种植,收割,收购,提炼,还要千辛万苦运到广州,躲得过海盗,躲不过独霸市场的公行和大清官员的盘剥,稍有不慎,性命还难保。
说起鸦片,170年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源之一就是大规模的贸易逆差。15世纪末,葡萄牙人迪亚斯发现好望角,开启了前往神秘的印度国,然后是大清帝国的门户。因为打破了奥特曼帝国对地中海航线的垄断,东西方贸易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到17世纪中叶,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开始进入西方上层社会,成为时尚。到18世纪中叶,这些东西进入寻常百姓人家,贩夫走卒也开始附庸风雅。
要说那时候的大清可比现在的人民共和国牛多了,大清国的茶叶丝绸瓷器都是正宗名牌产品,洋鬼子想要,得拿银子或实物来换。纸币,任你是英镑还是美元,绿的红的,一概不收。当时的西方已经进入工业革命,工业产品如棉布钟表机械产品却因为清政府的种种贸易限制而无法在中国打开市场,这样贸易逆差不断增长。据西方史家的数据,18世纪60年代有大约3百万两白银流入中国,70年代增长到7百50万两,到80年代猛增到1千6白万两。白银的大量流入据说是乾隆年间经济繁荣的一个原因。
大英帝国很早就采用金本位货币制度,为了支付大清贸易,必须从欧洲大陆购进白银,这一来一去,贸易利润受损,也造成西方市场银价上升。于是,有民族主义者起而反中国货,反喝茶,宣称喝茶既危害身体健康,又影响帝国经济。市场的压力迫使大英帝国的子民需要寻找一种大清市场能够接受的商品取代白银,鸦片因此便粉墨登场。
东印度公司的鸦片是以药物的名义进入大清市场的。早在雍正年间,大清就禁止药用以外的鸦片买卖。鸦片在大清市场成为硬通货也是机缘巧合。东印度公司具备组织大量生产,收购,和销售能力;大清子民吸烟普遍,烟草混入鸦片,添加快感,大烟馆的存在为鸦片的迅速扩散提供了现成的基础设施;大清的法律容许鸦片药用。于是,鸦片逐渐在大清国蔓延,瘾君子数量日增,银子跟着流出,清政府开始全面禁烟,西方要求自由贸易,摩擦日增,冲突不断,最后走向战争。
两百多年过去了,东西方贸易竟又回到了似曾相识的境地——巨额的贸易逆差,不同的是,这次不是白银的流失,而是美元欠条的累积成灾。西方在国际贸易中占尽了中国的便宜以后,开始感受到了贸易不平衡对其经济,甚至国家安全,的负面影响。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大量廉价商品的涌入冲击着西方的各行各业,有些工业,譬如纺织,家具,家电几乎从美国完全消失了,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同时,为了保证外汇储备的不贬值,中国政府大量投资美国的联邦政府债卷。美国人里外获利,中国的廉价商品和注资,既维持了低通货膨胀率,又保证了低利率,客观上造就了上世纪末的美国经济极度繁荣。不过,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变成了美国政府最大的债主。随着股市和房市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陷入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失业率高攀不下,政府预算赤字空前,贸易逆差遂成为众矢之的。结果是中美贸易摩擦方兴未艾,最近美国刚刚宣布要课中国的轮胎倾销税,中方作为报复宣布不进口美国鸡肉,提高汽车零件进口关税。
60年代末德国和日本经济起飞时也曾有过类似经历,出口主导下的经济复苏导致了大量的贸易逆差,对国际市场造成过极大的压力,到70年代初两国政府开始大幅度调整汇率,平衡贸易的同时也把本国经济提升到发达国家行列。因此,美国政府近年来一直施压,希望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国政府则扭扭捏捏地一直抵制着。中国政府明白,汇率升高,廉价劳力的竞争优势就会丧失,在没有核心技术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中国商品竞争力下降甚至丧失,出口会因此减少,外来投资也会流失,从而造成失业增加,影响社会安定。
说其扭扭捏捏,是因为汇率虽然名义上没有大幅度调整,但人民币在大幅度地贬值,实际汇率也跟着在隐性调整。中国特有的城乡体制保证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有取之不尽的农民工资源,使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不受或少受影响,这种隐性调整的策略对平衡贸易并没有很大的帮助,而通货膨胀正在导致中国社会的快速两极化,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样可能引起社会动荡。一旦通货膨胀失控,后果更是不堪想象,经济的拉美化已不只是象牙塔里的神话了。
除了调整汇率以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完全开放中国市场,把美元欠条变现成实物,投放中国市场让民众消费。这大概是美国人最愿意看到的方式,最好是把那些本来就是从中国出口来的东西再买回去,这样中国的商品在地球上转了一圈,美国人就赚了钱。当然,买美国货的话,美国人也会乐意,这样为美国商品提供市场,繁荣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美国走出经济衰退。不过,目前国内市场本来就供过于求,再把这么多的美国商品运回去,同样会使很多国内企业倒闭,结果恐怕还是影响社会和谐。
商品贸易犹如流水,贸易保护就像筑坝,不断地蓄水总有一天会淹了上游,毁了下游。大量的贸易逆差和外汇储备其实就是这样的双刃之剑,既可伤人,也能伤己。目前,美国政府忐忑不安,中国政府进退维谷。只愿在这中美利益的博弈中历史不是简单地重复,贸易纷争不会再以战争为结局。
□ 读者投稿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5066
本人不懂经济,请哪位懂经济的朋友评论评论,本文说得有道理吗?
*********************************************
·梦江南·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月初发布消息,在2008年底的19,460亿基础上,2009年度外汇储备又增加了3,932亿美元,按13亿人口平均,每人持有外汇储备1,799美元。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对外贸易的不平衡,出口大于进口。以中美贸易为例,200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2699亿美元的货物和服务,而中国只从美国进口了612亿美元,贸易逆差2087亿美元。
外汇储备,听起来像是储蓄账户(saving account),什么时候要用钱了,少量的话,到提款机上,把银行卡往机子里一刷,输入密码,哗啦哗啦,钞票就出来了。量大的话麻烦一点,要跑一趟银行,填张取款单,收银员确认一下你的身份证,就点给你一沓子钞票,也可以给你张银行支票。总之,钱是你的,随用随取,只要银行不倒闭。在美国,哪怕银行倒闭了也没关系,25万以下储蓄存款有联邦政府全额保险。
按照眼下人民币对美元6.85:1的汇率,人均1,799美元相当于12,503元人民币,这是农民工累死累活一年的收入,有这么多钱存在储蓄账户里,确实让人振奋。想当年我第一次出国的时候,兜里只揣着50美元,还要凭单位证明和护照才能到中国银行兑换,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还换不到50美元,世道真的变了。
党的真理部是不会放弃这种宣传机会的,宣扬一下祖国的崛起,综合国力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因此非常自豪,犹如那人均1,799美元的储蓄就存在自己的账户里一样。同时还不失时机地提醒一下大家,美国人是如何寅吃卯粮,经济陷入灾难性危机。这样,显得党的领导是多么的英明伟大,权力独裁因此合情合理合法了。很多人,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因此也确信了让拿破仑害怕的睡狮终于醒来了。世界确实在颤抖。
不过,在这全国上下一片崛起之声中却也有些杂音让国人迷惑。由于日渐膨胀的贸易逆差,西方政府一直不断敦促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汇率。按说,这是大好的事儿呀,如果人民币汇率提高一倍的话,人均外汇储备也就凭空翻了一番。可是,中国政府却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反复声明决不屈从西方压力,要保证汇率稳定。有财不发,似乎另有隐情。另外,超级大国的美国从来都没有一分钱的外汇储备,崛起似乎和外汇储备也没有直接关系。
细究起来,外汇储备和储蓄账户虽然相似,却还是有一点点差别的,外汇储备储蓄的不是人民币,而主要是美元,是美国人的钞票。按照钱的四功效,美元首先是美国市场的交换媒介,也就是说,不管你在哪儿得到的美元,最后你必须在美国市场消费。美元是美国人制定的计量单位,其储存的价值当然也由美国人来定。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可以通过调节美元的发行总量来改变美元的价值。事实上,历史地来看,美元一直在温和地贬值着。美元的最后一个功效就是欠条,当你卖掉商品,手中的美元其实就是一种由联邦储备银行担保的欠条,你随时可以用你得到的欠条去换取你想购买的物品。绕了半天,中国人省吃俭用出口商品换来的原来只是美国人的欠条,而且这些欠条的价值都在美国人的掌控之中,什么时候想贬值就可以贬值。
对美国来说,这可真是个好买卖。别人耗费资源,污染环境,起早贪黑把产品生产出来,还要满脸笑容,前赴后继地送到美国市场,赚取一点少得可怜的加工费,而收到的是一堆随时可以贬值的美元欠条。相比之下,当年大英帝国卖鸦片真是累人,既要种植,收割,收购,提炼,还要千辛万苦运到广州,躲得过海盗,躲不过独霸市场的公行和大清官员的盘剥,稍有不慎,性命还难保。
说起鸦片,170年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源之一就是大规模的贸易逆差。15世纪末,葡萄牙人迪亚斯发现好望角,开启了前往神秘的印度国,然后是大清帝国的门户。因为打破了奥特曼帝国对地中海航线的垄断,东西方贸易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到17世纪中叶,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开始进入西方上层社会,成为时尚。到18世纪中叶,这些东西进入寻常百姓人家,贩夫走卒也开始附庸风雅。
要说那时候的大清可比现在的人民共和国牛多了,大清国的茶叶丝绸瓷器都是正宗名牌产品,洋鬼子想要,得拿银子或实物来换。纸币,任你是英镑还是美元,绿的红的,一概不收。当时的西方已经进入工业革命,工业产品如棉布钟表机械产品却因为清政府的种种贸易限制而无法在中国打开市场,这样贸易逆差不断增长。据西方史家的数据,18世纪60年代有大约3百万两白银流入中国,70年代增长到7百50万两,到80年代猛增到1千6白万两。白银的大量流入据说是乾隆年间经济繁荣的一个原因。
大英帝国很早就采用金本位货币制度,为了支付大清贸易,必须从欧洲大陆购进白银,这一来一去,贸易利润受损,也造成西方市场银价上升。于是,有民族主义者起而反中国货,反喝茶,宣称喝茶既危害身体健康,又影响帝国经济。市场的压力迫使大英帝国的子民需要寻找一种大清市场能够接受的商品取代白银,鸦片因此便粉墨登场。
东印度公司的鸦片是以药物的名义进入大清市场的。早在雍正年间,大清就禁止药用以外的鸦片买卖。鸦片在大清市场成为硬通货也是机缘巧合。东印度公司具备组织大量生产,收购,和销售能力;大清子民吸烟普遍,烟草混入鸦片,添加快感,大烟馆的存在为鸦片的迅速扩散提供了现成的基础设施;大清的法律容许鸦片药用。于是,鸦片逐渐在大清国蔓延,瘾君子数量日增,银子跟着流出,清政府开始全面禁烟,西方要求自由贸易,摩擦日增,冲突不断,最后走向战争。
两百多年过去了,东西方贸易竟又回到了似曾相识的境地——巨额的贸易逆差,不同的是,这次不是白银的流失,而是美元欠条的累积成灾。西方在国际贸易中占尽了中国的便宜以后,开始感受到了贸易不平衡对其经济,甚至国家安全,的负面影响。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大量廉价商品的涌入冲击着西方的各行各业,有些工业,譬如纺织,家具,家电几乎从美国完全消失了,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同时,为了保证外汇储备的不贬值,中国政府大量投资美国的联邦政府债卷。美国人里外获利,中国的廉价商品和注资,既维持了低通货膨胀率,又保证了低利率,客观上造就了上世纪末的美国经济极度繁荣。不过,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变成了美国政府最大的债主。随着股市和房市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陷入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失业率高攀不下,政府预算赤字空前,贸易逆差遂成为众矢之的。结果是中美贸易摩擦方兴未艾,最近美国刚刚宣布要课中国的轮胎倾销税,中方作为报复宣布不进口美国鸡肉,提高汽车零件进口关税。
60年代末德国和日本经济起飞时也曾有过类似经历,出口主导下的经济复苏导致了大量的贸易逆差,对国际市场造成过极大的压力,到70年代初两国政府开始大幅度调整汇率,平衡贸易的同时也把本国经济提升到发达国家行列。因此,美国政府近年来一直施压,希望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国政府则扭扭捏捏地一直抵制着。中国政府明白,汇率升高,廉价劳力的竞争优势就会丧失,在没有核心技术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中国商品竞争力下降甚至丧失,出口会因此减少,外来投资也会流失,从而造成失业增加,影响社会安定。
说其扭扭捏捏,是因为汇率虽然名义上没有大幅度调整,但人民币在大幅度地贬值,实际汇率也跟着在隐性调整。中国特有的城乡体制保证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有取之不尽的农民工资源,使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不受或少受影响,这种隐性调整的策略对平衡贸易并没有很大的帮助,而通货膨胀正在导致中国社会的快速两极化,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样可能引起社会动荡。一旦通货膨胀失控,后果更是不堪想象,经济的拉美化已不只是象牙塔里的神话了。
除了调整汇率以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完全开放中国市场,把美元欠条变现成实物,投放中国市场让民众消费。这大概是美国人最愿意看到的方式,最好是把那些本来就是从中国出口来的东西再买回去,这样中国的商品在地球上转了一圈,美国人就赚了钱。当然,买美国货的话,美国人也会乐意,这样为美国商品提供市场,繁荣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美国走出经济衰退。不过,目前国内市场本来就供过于求,再把这么多的美国商品运回去,同样会使很多国内企业倒闭,结果恐怕还是影响社会和谐。
商品贸易犹如流水,贸易保护就像筑坝,不断地蓄水总有一天会淹了上游,毁了下游。大量的贸易逆差和外汇储备其实就是这样的双刃之剑,既可伤人,也能伤己。目前,美国政府忐忑不安,中国政府进退维谷。只愿在这中美利益的博弈中历史不是简单地重复,贸易纷争不会再以战争为结局。
□ 读者投稿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5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