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3报章发共同社论,促确定户籍改革时间表 (你是如何解读的呢?)

ZhiZuChangLe

常乐仙子
VIP
注册
2009-05-21
消息
3,914
荣誉分数
281
声望点数
93
所在地
Ottawa
中国各地13家报纸昨天罕见地发表共同社论,要求即将到北京参加“两会(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年会)的代表和委员,善用手中的权力,敦促有关部委提出户籍改革的明确时间表,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取代现行僵化的户籍制度,直至最终将其彻底消除。

社论强调:“我们希望,我亿万国民,地无分南北,人不分城乡,都拥有同样的就业、医疗、养老、受教育、自由迁徙的权利。我们希望,一项为患数十年的弊政,能终止于我们这一代人,让下一代人真正享有自由、民主、平等的宪法赋予的神圣权利!”

共同社论属“非官方行为” 几十年来十分罕见

北京有关政情观察人士对本报说,从社论的措辞,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各大官方网站都没有转载社论等迹象分析,共同社论显然属于“非官方行为”。这在过去几十年中十分罕见,可以说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他指出,13家报纸联手要求“两会”定出户籍改革时间表,实际上是表达对相关改革进展迟缓的不满,并以建言的方式对“两会”施压。共同社论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中国舆论在政治上已不再满足于只扮演上传下达的“喉舌”角色,而希望更多地参与改革进程,推动社会进步。

据了解,这篇题为《提请两会代表委员敦促加速户籍改革》的社论由《经济观察报》发起,得到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3家报纸以及新浪网、凤凰网和经济观察网的响应。参与的有《新安晚报》、《云南信息报》、《重庆时报》、《南方都市报》、《城市晚报》、《华商报》、《辽沈晚报》、《大河报》、《都市时报》、《安徽商报》、《内蒙古晨报》、《东南时报》和《经济观察报》。

社论说:“中国患户籍制度之苦久矣!我们崇信人生而自由,人生而拥有自由迁徙之权利!然此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不合时宜地存在数十年之久之弊政至今仍时时困扰着我广大民众,已到非革新不足以平息民怨,非革新不足以与时俱进之境地。”

中国1958年正式施行“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口登记条例》。这一制度在改革开放前限制了持“农业户口”的农民进城工作和居住,也限制了中小城市人口往大中城市流动。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到城市打工,但至今仍不能取得大中城市的“非农业户口”,也不能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

由于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之间、中小城市居民和大城市居民之间巨大的不平等,近年要求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面对压力,官方2001年放开了小城镇户籍,农民在小城镇有住所和职业就能落户。但大中城市户籍改革一直难以推进。官方担心一旦放开大中城市户籍,大批人口将涌入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可能引发城市管理危机甚至社会动乱。

共同社论说,户籍制度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正因其稀缺,在很多城市户口成了买卖的对象。有权者可以以此寻租,房地产商可以以此为销售的工具,而千万的弱势群体要么付出金钱的代价,要么望洋兴叹地面对种种不公的待遇。“我们要问,这样的不平等究竟还要持续几代人?”

社论指出,尽管在一些城市中,农民工正陆续被城市所接纳,“这些变化固然可喜,但在更多的地方,我们仍然失望地看到户籍这一无形而又沉重的枷锁,困住无数疲于奔命的人们。我们深知户籍政策之盘根错节,改革细节之错综复杂,然而我们更无法漠视那些已经、正在以及仍将因此政策而受挫、受苦的人们。对于他们,等待改革的迫切让每一分钟的等待都显得非常漫长。”

□ 《联合早报》

******

全国13家报纸发表共同社论《提请两会代表委员敦促加速户籍改革》的全文
(发表之后不久即被各大网站删除,删除的网站有新华网、Chinadaily、和讯网、新民网、搜狐新闻等)

中国患户籍制度之苦久矣!我们崇信人生而自由,人生而拥有自由迁徙之权利!然此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不合时宜地存在数十年之久之弊政至今仍时时困扰着我广大民众,已到非革新不足以平息民怨,非革新不足以与时俱进之境地。为此,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们,全国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家报纸发表共同社论,提请两会代表与委员们,善用你们手中的权力,敦促有关部委提出户籍改革的明确时间表,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取代现行僵化的户籍制度,直至最终将其彻底消除!

中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迁徙自由是人权和人身自由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是宪法赋予国民的基本权利。然而,现行的户籍政策却事实上造成了城市居民与农民、城市居民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制约了中国公民的自由迁徙,明显与《宪法》相违背。我们都知道,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这是加速目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法理基础。

户籍制度分割了城市和乡村。“农民工”是对那些户籍在农村而身在城市打工的人群的特定称谓,最早的一代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可是,他们的下一代仍然没有办法解决身份认同,他们的子女仍然背负着上一代的困惑,他们生活的城市仍然无法接纳他们,这才有了80后、90后农民工的称谓。我们要问,这样的隔离究竟还要持续几代人?

即便在城市中,户籍制度也分割了城市的居民。在同一座城市中,尽管我们与其他人一样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奋斗多年,我们与其他人一样纳税,但没有户口让我们无法与其他人一样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享受同等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等社会保障。因此,夫妻被迫两地分居,年老的父母无法与子女团聚,孩子无法获得良好教育。我们要问,这样的隔离究竟还要持续几代人?

户籍制度还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正因其稀缺,在很多城市户口成了被买卖的对象。有权者可以以此寻租,地产商可以以此为销售的工具,而千万的弱势群体要么付出金钱的代价,要么望洋兴叹地面对种种不公的待遇。我们要问,这样的不平等究竟还要持续几代人?

温家宝总理不久前明确表示,中央已决定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而包括上海、深圳、广州等全国数十个城市都已经出台户籍改革的措施。在这些城市,居住证正在逐步取代暂住证,持证者将可享受与当地居民相同的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在一些城市中,农民工也正陆续被城市所接纳,他们迎来了迟到的尊严。同时,国家正在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建立个人终身社会保障号,并尽快实现全国联网,这为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加速奠定了基础。

这些变化固然可喜,但在更多的地方,我们仍然失望地看到户籍这一无形而又沉重的枷锁,困住无数疲于奔命的人们。我们深知户籍政策之盘根错节,改革细节之错综复杂,然而我们更无法漠视那些已经、正在以及仍将因此政策而受挫、受苦的人们。对于他们,等待改革的迫切让每一分钟的等待都显得非常漫长。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自由经济,人的流动是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在欣喜地看到中国经济飞速成长的同时,我们也要警醒经济结构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自然资源也非源源不绝,中国经济下一轮成长的动力已经更多地指向内部结构的调整与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化,而非粗放式的外延扩张。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利于民生,更能加速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更重要的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将能帮助确立中国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均衡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为此,我们呼吁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运用人民赋予你们手中的权力,敦促有关部委尽快废除1958年颁布的《户口登记条例》,提出全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明确时间表,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取代现行僵化的户籍制度,直至最终将其彻底消除。

我们希望,我亿万国民,地无分南北,人不分城乡,都拥有同样的就业、医疗、养老、受教育、自由迁徙的权利。我们希望,一项为患数十年的弊政,能终止于我们这一代人,让下一代人真正享有自由、民主、平等的宪法赋予的神圣权利!

附:参与的十三家报纸有《新安晚报》、《云南信息报》、《重庆时报》、《南方都市报》、《城市晚报》、《华商报》、《辽沈晚报》、《大河报》、《都市时报》、《安徽商报》、《内蒙古晨报》、《东南时报》和《经济观察报》。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5177
 
大事, 咱就看看吧。 解读没啥意义。
 
中国大陆的新闻界终于有所作为,艰难的第一小步,总算迈出来了。尽管都是地方小报,仍可喜可庆。
 
中国大陆的新闻界终于有所作为,艰难的第一小步,总算迈出来了。尽管都是地方小报,仍可喜可庆。

深有同感。


 
http://www.rfi.fr/actucn/articles/123/article_19836.asp

和谐两会:13家报社户籍改革共同社论作者被解雇


作者 上 海特约记者 曹国星
发表日期 05/03/2010 更新日期 05/03/2010 13:56 TU
打印
转寄朋友
发表评论


3月1日,中国的13家报社罕见地刊发了共同社论,呼吁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但这几天的发展证明,在中国的 政治嘉年华,两会即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这样的“公车上书”并不受到鼓励。发起并写作这一社论的《经济观察报》编辑被处分,写作这一社论的编 辑甚至丢掉了工作,而在互联网上,所有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都被删除。

tiananmen1200.jpg

两会前夕,天安门广场的警力加强。(2010/3 /2)
REUTERS/Jason Lee

这篇社论由橙色的财经报纸《经济观察报》发起,由她的一名编辑写作,发表在 《云南信息报》、《重庆时报》、《南方都市报》、《城市晚报》、《辽沈晚报》、《新安晚报》、《大河报》、《都市时报》、《华商报》、《经济观察报》、 《东南快报》、《安徽商报》、《内蒙古晨报》等十三家报纸及其网站上。

社论一开头就化用了“天下苦秦久矣!”,写道:“中国患户籍制度之苦 久矣!”。
社论呼吁,“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提请两会代表与委员们,善用你们手中的权力,敦促有关部委提出户籍改革的明确时间表,逐步以人 口信息登记制度取代现行僵化的户籍制度,直至最终将其彻底消除。”
文章还引用温家宝总理不久前的表态,“中央已决定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 革。”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此前与网友的交流中也表示,“对新生代农民工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那些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 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

社论援引中国《宪法》条款,称迁徙自由式人权和人身自由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宪法赋予国民的基本权 利。”而现行的户籍政策却事实上造成了城市居民与农民、城市居民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制约了中国公民的自由迁徙,明显与《宪法》相违背。

社论 刊发后,被中国网络媒体广泛转载,并引发网民广泛反响和讨论,但如《华尔街日报》说的,到了周二,这篇社论在许多网站上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据 香港《明报》前往北京采访两会的采访组报道,中共中宣部大举封杀内地13家媒体促请户籍制度改革的“共同社论”,负责网络新闻管制的国新办网络局下令, “关于13家媒体推进户籍改革内容,新闻环节、论坛、博客等环节请尽快删除”。《明报》引“知情人”称,删除该条社论网稿内容直接负责人为国新办一名级别 不低的官员。

更有部分传媒收到文件通知,禁止传媒在两会期间采访报道有关户籍新闻,记者如违反的话,将马上被“炒鱿鱼”,而刊发这一共同社 论的相关报社及其所属的省委宣传部门都被训话。

《经济观察报》的编辑张宏在题为《媒体不只是见证者:为什么我们要表发共同社论》透露,这一 社论的写作,是受到英国《卫报》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期间发起的全球56家媒体共同社论的启发。

张宏又写道,“共同社论”表达出国内媒体关注 并期望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强烈声音,表现出国内媒体参与并推进中国改革进程的强烈愿望。他说,毫无疑问,媒体所能做的事情就是“鼓与呼”,手握权柄的 大人物才是最后的拍板决策者。

张宏呼吁,“作为媒体,我们将这样的倡言以共同社论的形式向两会代表委员建言;而作为个人,你们对此共同社论 的评论(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转贴也都将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变得更加民主、开放和以人为本。”

但似乎,虽然关于户籍改革,官方已经有所松动 和表态,但媒体管制部门并不乐见这种“鼓与呼”。

最新的发展是,据香港《明报》报道,在中宣部的推动下,发起13家中国报社“共同社论”的 北京《经济观察报》高层受到整肃,社长兼总编辑刘坚遭严重警告,一名副总编辑则受记过处分,而负责起草该篇社论的”经济观察网”副主编则被“炒鱿鱼”,丢 掉工作。

而为了营造两会期间的“和谐气氛”,中宣部下令划定两会报道的禁区,除了不准报道13家媒体的”共同社论”外,凡涉及北京的负面新 闻也一律不准报道,媒体报道外地的负面新闻也只能转载新华社稿件.

同时,当局还具求要求各家网站禁止转载对退伍军人的上访维权、部分工行职 员上访、企业退休员工待遇问题、’万里大造林”受害客户等上访内容、北京市拆迁补偿等事项。同时,还对北京打工子弟在京升学问题的负面新闻也被划入禁令范 围。

不仅如此,当局还要求内地媒体及其网站对城乡结合部拆迁导致农民工子弟失学的内容,各家媒体只能转发政府解决此事的正面新闻,只能说 好,不能有任何异议。同时还要求内地媒体不准炒作广西烟草局局长”性爱日记”新闻。

甚至连当前北京市小学生过早放学,下课后无人照顾,学校 为补课教师加工资一事也不准报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