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被推荐到腾讯博客, 点击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这样的李鸿忠非下台不可
文 贾葭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长李鸿忠在答记者问之时,一名女记者问及去年的邓玉娇案,李鸿忠顿时大怒,在呵斥记者之后,甚至亲手抢下记者的 录音笔。据现场其他记者转述,李当时说,“你真是《人民日报》的?你还问这问题?你还是党的喉舌?你怎么引导舆论?你叫什么名字?我要找你们领导去。”
毋庸置疑,这个问题准确地戳到了李省长的痛处。李省长公开以这种羞辱别人的方式,羞辱了自己,也羞辱了这个号称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 会,甚至,这个国家。现在,这起事件还不为公众所知,因为类似新闻永远无法被公开报道出来。也正唯如此,这位省长才会如此、才敢如此傲慢不逊、粗鲁颟顸地 对待记者。这样的事件不是第一起,也绝不会是最后一起。
首先,邓玉娇案能不能问?该不该问?一介弱女子在抵抗暴力之后,险些锒铛入狱,引发举国关注,湖北当局非但未能迅即彻查真相,反而处处设置障碍 樊篱,阻挠其他记者入境调查。《新京报》女记者孔璞诸人甚至因报道此事遭遇人身恐吓。可说在邓案之中,李鸿忠业已失职。身为湖北省长,李鸿忠在邓案后召开 人大会议上,应主动向到会媒体说明邓案的后续进展情况,以化解外界存疑。
既未能主动说明,那么在记者询问之时,也有义务向记者回答相关问题。李鸿忠却条件反射一般口出斥责之言。据云《京华时报》的女记者当场被吓得不 轻。在人大会议的会场上,李的身份是全国人大代表,而非省长。如果觉得问题不便回答,他完全可以用一种更为体面的方式来应对。这样的回答,不仅在逃避邓案 问题,也在逃避自己在邓案中的失职之责。对记者不仅毫无应有之尊重,反而加以恐吓。
次之,李鸿忠天然认为媒体是党的喉舌,认为记者就该引导舆论。关于喉舌之说法,姑且存疑不论,这涉及本国新闻自由的大命题。邓案前期,主要是由 市场化媒体主导议程,邓案后期,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也曾深度介入。在官方媒体和市场化媒体的艰辛努力之下,邓案终呈现于阳光之下。这使得一些居心 叵测的地方官员,不致为非作歹太甚。这正是引导舆论的结果。难道李鸿忠忘记了吗?
此次记者询问邓案,就是在引导舆论,就是要作为一省之长的李鸿忠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李鸿忠说,“你真是《人民日报》的?你还问这问题?”可 见他天然觉得人民日报就不配问这样的高级问题。他认为人民日报就该鼓吹李省长在湖北的煌煌政绩,就该只报道湖北省正面新闻。这不仅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 诋毁,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政策的极端蔑视。
再次,记者不论问了什么问题,都是在完成其本职工作,提问是大会允许的,并未违反任何相关法规。李鸿忠公然恐吓记者,要找记者的领导,也说明他 不仅不把记者个人放在眼里,也没有将记者代表的舆论质疑放在眼里。他的逻辑是,用领导的权力来整记者。毫无疑问,这种话语完整地暴露了他一向的行为逻辑: 权力可以搞定一切,可以将谎言变成真理,可以将失职变成政绩,尤其是,权力可以压制不服从。
公共舆论是经由媒体表达的社会公众的根本意见,是任何权力都主导不了的。可以主导一时,不能主导一世。省长的发难,无疑是对中国舆论力量的极大 戕害,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市场化媒体,都不能容忍或者一再容忍这样的公开发难。吾人呼吁,官方媒体应该发挥喉舌作用,尽量还当事人和当事媒体一个公道。市 场化媒体也应该冲破重重阻挠,记录这件令中国新闻史和中国法制史蒙羞的恶性事件。
吾人以为,这样的省长,缺乏法治社会的基本常识,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民众如草芥,视舆论为反对,视权力为私物。这样的省长,已经完全有负于湖北省民众的信任,完全不配做湖北的省长!这样的省长理所应当地辞职以谢天下
文 贾葭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长李鸿忠在答记者问之时,一名女记者问及去年的邓玉娇案,李鸿忠顿时大怒,在呵斥记者之后,甚至亲手抢下记者的 录音笔。据现场其他记者转述,李当时说,“你真是《人民日报》的?你还问这问题?你还是党的喉舌?你怎么引导舆论?你叫什么名字?我要找你们领导去。”
毋庸置疑,这个问题准确地戳到了李省长的痛处。李省长公开以这种羞辱别人的方式,羞辱了自己,也羞辱了这个号称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 会,甚至,这个国家。现在,这起事件还不为公众所知,因为类似新闻永远无法被公开报道出来。也正唯如此,这位省长才会如此、才敢如此傲慢不逊、粗鲁颟顸地 对待记者。这样的事件不是第一起,也绝不会是最后一起。
首先,邓玉娇案能不能问?该不该问?一介弱女子在抵抗暴力之后,险些锒铛入狱,引发举国关注,湖北当局非但未能迅即彻查真相,反而处处设置障碍 樊篱,阻挠其他记者入境调查。《新京报》女记者孔璞诸人甚至因报道此事遭遇人身恐吓。可说在邓案之中,李鸿忠业已失职。身为湖北省长,李鸿忠在邓案后召开 人大会议上,应主动向到会媒体说明邓案的后续进展情况,以化解外界存疑。
既未能主动说明,那么在记者询问之时,也有义务向记者回答相关问题。李鸿忠却条件反射一般口出斥责之言。据云《京华时报》的女记者当场被吓得不 轻。在人大会议的会场上,李的身份是全国人大代表,而非省长。如果觉得问题不便回答,他完全可以用一种更为体面的方式来应对。这样的回答,不仅在逃避邓案 问题,也在逃避自己在邓案中的失职之责。对记者不仅毫无应有之尊重,反而加以恐吓。
次之,李鸿忠天然认为媒体是党的喉舌,认为记者就该引导舆论。关于喉舌之说法,姑且存疑不论,这涉及本国新闻自由的大命题。邓案前期,主要是由 市场化媒体主导议程,邓案后期,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也曾深度介入。在官方媒体和市场化媒体的艰辛努力之下,邓案终呈现于阳光之下。这使得一些居心 叵测的地方官员,不致为非作歹太甚。这正是引导舆论的结果。难道李鸿忠忘记了吗?
此次记者询问邓案,就是在引导舆论,就是要作为一省之长的李鸿忠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李鸿忠说,“你真是《人民日报》的?你还问这问题?”可 见他天然觉得人民日报就不配问这样的高级问题。他认为人民日报就该鼓吹李省长在湖北的煌煌政绩,就该只报道湖北省正面新闻。这不仅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 诋毁,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政策的极端蔑视。
再次,记者不论问了什么问题,都是在完成其本职工作,提问是大会允许的,并未违反任何相关法规。李鸿忠公然恐吓记者,要找记者的领导,也说明他 不仅不把记者个人放在眼里,也没有将记者代表的舆论质疑放在眼里。他的逻辑是,用领导的权力来整记者。毫无疑问,这种话语完整地暴露了他一向的行为逻辑: 权力可以搞定一切,可以将谎言变成真理,可以将失职变成政绩,尤其是,权力可以压制不服从。
公共舆论是经由媒体表达的社会公众的根本意见,是任何权力都主导不了的。可以主导一时,不能主导一世。省长的发难,无疑是对中国舆论力量的极大 戕害,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市场化媒体,都不能容忍或者一再容忍这样的公开发难。吾人呼吁,官方媒体应该发挥喉舌作用,尽量还当事人和当事媒体一个公道。市 场化媒体也应该冲破重重阻挠,记录这件令中国新闻史和中国法制史蒙羞的恶性事件。
吾人以为,这样的省长,缺乏法治社会的基本常识,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民众如草芥,视舆论为反对,视权力为私物。这样的省长,已经完全有负于湖北省民众的信任,完全不配做湖北的省长!这样的省长理所应当地辞职以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