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专家称北京能承载2500万人口 生活质量还可能更高
2010年08月29日 10:20新华网
1800万不是极限——在人口膨胀的同时,城市承载力也在提高
回顾过去的新闻,往往有助于我们理解新的现实。
“北京作为一个资源稀缺型城市,目前的人口已经接近各种资源的承载极限。”这是2010年6月媒体报道中沉重的判断。同一句话曾只字不差地出现在2005年的媒体报道里。
“步步为营、节节败退”的人口攻防战中,北京城怀着巨大的焦虑,在同样巨大的人口红利与人口压力下高速飞奔,愈跑愈快。人口膨胀再膨胀,城市极限似乎就在眼前,“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城市就会崩溃”,但“这个数字”屡屡变更,过了1800万时,人们忽然发现,这依然不是这座城市的极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王广州打了个比方:看城市能装下多少人口,就像看往一个杯子里能倒多少水。开始,只能盛下一整杯水,你在杯子底部接个管子接上另一个容器,它就能倒进去更多的水。“讨论城市可承载人口是要放在特定条件之下的,条件不断变化,人口承载力也随之变化”,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在讨论城市人口承载力时,是去掉前提条件来讨论。”
事实上,人口膨胀的同时,城市本身的承载力也在提高。
“人们常常习惯于将一个城市的最大人口容量当成一个既定的一成不变的数量来看待”,2005年,段成荣就撰文指出:“在人口已经大大超过原来认定的最大人口容量的今天,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但没有出现根本性的问题乃至灾难,相反,今天的北京市所达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大高于提出人口控制目标和最大人口容量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他的结论是:随着技术进步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城市的最大人口容量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因而要发展地看待这一问题。显然,直到今天,人们在讨论城市人口承载力时,依然经常忘记这一结论,每当人口超过既定数字,就一味奔走相告“人口已近城市极限”。
不可否认的是,特定条件下,城市的人口承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目前的资源供给能力不发生变化,人口无限增长,那么迟早会达到极限。”王广州说。
对这个问题,梁昊光的看法比较乐观,“把城市本身的承载力提高上去,承载2500万人口没有问题,北京可以接受这个挑战,并且生活质量还可能比现在的更高。”他认为关键是要疏散城市功能。
“北京集中了太多的资源,太多的机会,”段成荣说,“要彻底解决人口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国家整体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让更多的城市具有类似北京这样的吸引力。这不是现有模式下,仅靠控制低端人口就能解决的。”
有学者对照美国的城市,指出北京已经成为中国的华盛顿,中国的好莱坞,中国的波士顿和中国的硅谷。在美国由不同城市承担的各项功能,在中国都由北京一力担负,人口的增加便也在情理之中。
或许对北京而言,其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并非膨胀的人口,而是高度集中的功能。这也是当前包括上海、广州、武汉在内的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共同存在的问题。这方面,北京如能率先做好,其管理模式必将给国内其他大城市带来宝贵经验。
“未来10年到15年,北京的发展速度会比过去10年更快。这15年决定着北京建设[0.74 2.78%]世界城市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从现在开始,人口问题势必成为政府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关键中的关键。”梁昊光说,如果不能疏散城市功能,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力,未来人口的积聚虽然不会立刻导致城市的崩溃,但必将严重影响市民的生产生活。
他有句话颇具黑色幽默意味:“极限在调整,人的心理预期也在不停调整,中国人的抗压能力更强吧。”
毫无疑问,不会有人愿意通过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来解决城市的人口问题,这也绝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2010年08月29日 10:20新华网
1800万不是极限——在人口膨胀的同时,城市承载力也在提高
回顾过去的新闻,往往有助于我们理解新的现实。
“北京作为一个资源稀缺型城市,目前的人口已经接近各种资源的承载极限。”这是2010年6月媒体报道中沉重的判断。同一句话曾只字不差地出现在2005年的媒体报道里。
“步步为营、节节败退”的人口攻防战中,北京城怀着巨大的焦虑,在同样巨大的人口红利与人口压力下高速飞奔,愈跑愈快。人口膨胀再膨胀,城市极限似乎就在眼前,“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城市就会崩溃”,但“这个数字”屡屡变更,过了1800万时,人们忽然发现,这依然不是这座城市的极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王广州打了个比方:看城市能装下多少人口,就像看往一个杯子里能倒多少水。开始,只能盛下一整杯水,你在杯子底部接个管子接上另一个容器,它就能倒进去更多的水。“讨论城市可承载人口是要放在特定条件之下的,条件不断变化,人口承载力也随之变化”,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在讨论城市人口承载力时,是去掉前提条件来讨论。”
事实上,人口膨胀的同时,城市本身的承载力也在提高。
“人们常常习惯于将一个城市的最大人口容量当成一个既定的一成不变的数量来看待”,2005年,段成荣就撰文指出:“在人口已经大大超过原来认定的最大人口容量的今天,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但没有出现根本性的问题乃至灾难,相反,今天的北京市所达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大高于提出人口控制目标和最大人口容量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他的结论是:随着技术进步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城市的最大人口容量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因而要发展地看待这一问题。显然,直到今天,人们在讨论城市人口承载力时,依然经常忘记这一结论,每当人口超过既定数字,就一味奔走相告“人口已近城市极限”。
不可否认的是,特定条件下,城市的人口承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目前的资源供给能力不发生变化,人口无限增长,那么迟早会达到极限。”王广州说。
对这个问题,梁昊光的看法比较乐观,“把城市本身的承载力提高上去,承载2500万人口没有问题,北京可以接受这个挑战,并且生活质量还可能比现在的更高。”他认为关键是要疏散城市功能。
“北京集中了太多的资源,太多的机会,”段成荣说,“要彻底解决人口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国家整体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让更多的城市具有类似北京这样的吸引力。这不是现有模式下,仅靠控制低端人口就能解决的。”
有学者对照美国的城市,指出北京已经成为中国的华盛顿,中国的好莱坞,中国的波士顿和中国的硅谷。在美国由不同城市承担的各项功能,在中国都由北京一力担负,人口的增加便也在情理之中。
或许对北京而言,其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并非膨胀的人口,而是高度集中的功能。这也是当前包括上海、广州、武汉在内的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共同存在的问题。这方面,北京如能率先做好,其管理模式必将给国内其他大城市带来宝贵经验。
“未来10年到15年,北京的发展速度会比过去10年更快。这15年决定着北京建设[0.74 2.78%]世界城市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从现在开始,人口问题势必成为政府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关键中的关键。”梁昊光说,如果不能疏散城市功能,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力,未来人口的积聚虽然不会立刻导致城市的崩溃,但必将严重影响市民的生产生活。
他有句话颇具黑色幽默意味:“极限在调整,人的心理预期也在不停调整,中国人的抗压能力更强吧。”
毫无疑问,不会有人愿意通过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来解决城市的人口问题,这也绝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