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01-24
- 消息
- 10,826
- 荣誉分数
- 4
- 声望点数
- 218
ZT FROM HXWZ
・方壶斋・
就象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一样,回国似乎是海外中文论坛上的一个永恒主题。想回去的但是还没有决定的人写他们的困惑,就象我一样(或者我就象他们一样)。回去转了一圈的写回国观感,就象我一样(或者我就象他们一样)。坚决不回去的人则痛陈回国的种种弊端。关于回国的文章也总是引起众多网友的评论,就象我的那篇《困惑》一样。
读了那些评论,我想,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回国的,回国,至少在这些人的心中,都是一个排解不掉的情结。评论别人的关于回国的文章,其实就是在进行一种关于自己未来的思考。进行思考的人的灵魂,永远是在母国和异国之间挣扎,而且心中,恐怕母国的分量,是更多的。
如果一个人对于母国没有太多的牵挂,或者对母国的牵挂与对母国的现实的看法不构成矛盾,就不会在回国问题上作文章。回倒是回,但是不会宣讲回去的动机,因为回去的地方,不过就是另外一个驿站罢了,如果必要,他还会离开,轻飘飘地,或者潇洒洒地,同样不发表任何宣言。回去的理由,无非就是工作,家庭,和吃喝玩乐的事情,绝不会牵扯到爱不爱国或者为谁做贡献。
对于出洋留学的人来说,回国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你看过去多少出来的人都回去了。方鸿渐回去了,钱学森回去了。而且那个时候中国还是没有今天的繁荣的。那时候的人,大概就是觉得回家是顺理成章的事。回去的人,也很荣光,自家人花钱登报宣示,说儿子闺女学成回来了。那个时候,我是说方鸿渐的时候,回去大概就是个个人的选择,与报效国家无关。顶多和报效乡梓有关。那时候的人,家的观念,乡的观念,可能是要比国的观念更强一些。到了钱老,那就是爱国了。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起产生了出国就不回来的念头了呢?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觉得凡是自费出国又回来的,一定是窝囊废,在外头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呢?从什么时候起,那些终于回去了的人,得由党报或者单位表扬他们放弃国外高薪工作,优厚生活,毅然回国服务,以便为其光耀一下脸面呢?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从什么时候起,回国成了一个问题呢?
我在美国见过一些留学生,包括来自亚非拉的。问起他们毕业后回不回家,他们好象都没有说一定要在美国拿绿卡。他们有一年的实习,但是能不能找到工作,那是另外一回事。他们的态度好象差不多都是看工作而定,很少有为回不回国进行痛苦思考的,也很少听说有为了留下放弃专业打黑工的。
阅读过去的小说,有个印象,好像出国很容易。从清末起就很容易。我想这个容易,大概就是出去的人轻易回国的原因之一。那时候出国大概花钱也不多,因为没有飞机,坐很慢的船贵不到哪去。另外也不用花钱上补习班考托福,不用联系很多学校,交很多申请费什么的。那时候出国以后的房租可能也便宜。总之出国不是一个非要赚回来不可的大投资。所投的钱回国以后工作也能回收,所以用不着一定要赚洋钱。那时候出国留学大概是为性情不是为谋生或者发财,所以才有动辄换课,而且多修文科的人。其中不少都成了大学者。这些人不管在哪里教书,都一样潇洒。
现在出国也比较容易了。国内赚钱也比较容易了。估计今后留学生学成后回不回国不太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了。成为问题的,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一代人而言。这代人经历过出国办手续的艰难;这代人的家庭史上或许有某些解不开的结,不肯认同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这代人就是拿到了博士,也过了国内院校招聘的“35岁,最高不超过45岁,杰出的可以放宽到50岁的博士”的标准(美国的中国博士们大把抓,杰出的可就屈指可数了);这代人如果想进公司,又不会甘心给二三十岁的人当催奔儿;这代人不一定人人都在美国春风得意,稍有得志的也面临着玻璃天花板;这代人偏偏又是正统教育的产物,责任心事业心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奇怪情愫是他们觉得报效国家舍我其谁;这代人风烛残年的老爹老娘常常唠叨他们什么时候能够回来;这代人的子女却已经大半认同了西洋社会;这代人有心大洋两边当空中飞人,可是若是没有公家报销,自己还真得咬牙……
这代人在国外呆了平均有十来年了,若是其中有人决定回国,难免引起好奇者的猜想。他们自己也觉得有必要做得名正言顺。所以“我为什么回中国” 这样的文章会时不时在论坛上出现。这代人的交代心太重,总觉得自己要对公众负责。其实,何必呢?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个体,而不是什么国家或者文化的附庸,什么龙呀凤呀的传人,则我们对于回国的问题,不会有何去何从的感叹。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那就觉得哪好就呆在哪,在好地方呆腻了也可以换一换,完全不必寻找堂而皇之的理由,完全不必顾忌别人怎么说。如果没钱这么潇洒,而为了生活,以身为役,也不必怨天尤人。不要忘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再不济的地方,也有晴天,也有阳光,能够使我们看到光明,看到前途,提高我们的勇气。
一个人有选择居住地和国籍的权利而完全不必为这种权利的行使进行辩解。在来去自由的情况下更没有必要找一大堆理由证明自己回国或是不回国的正确性。也许我们应该把祖国这个概念忘却,而只想我要回家,那样回去不回去的决定就会比较容易一些,因为国可以不回,家却是一定要回的。家是什么呢?那就是让一个人觉得如归(feel like home)的地方。
□ 寄自美国
・方壶斋・
就象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一样,回国似乎是海外中文论坛上的一个永恒主题。想回去的但是还没有决定的人写他们的困惑,就象我一样(或者我就象他们一样)。回去转了一圈的写回国观感,就象我一样(或者我就象他们一样)。坚决不回去的人则痛陈回国的种种弊端。关于回国的文章也总是引起众多网友的评论,就象我的那篇《困惑》一样。
读了那些评论,我想,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回国的,回国,至少在这些人的心中,都是一个排解不掉的情结。评论别人的关于回国的文章,其实就是在进行一种关于自己未来的思考。进行思考的人的灵魂,永远是在母国和异国之间挣扎,而且心中,恐怕母国的分量,是更多的。
如果一个人对于母国没有太多的牵挂,或者对母国的牵挂与对母国的现实的看法不构成矛盾,就不会在回国问题上作文章。回倒是回,但是不会宣讲回去的动机,因为回去的地方,不过就是另外一个驿站罢了,如果必要,他还会离开,轻飘飘地,或者潇洒洒地,同样不发表任何宣言。回去的理由,无非就是工作,家庭,和吃喝玩乐的事情,绝不会牵扯到爱不爱国或者为谁做贡献。
对于出洋留学的人来说,回国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你看过去多少出来的人都回去了。方鸿渐回去了,钱学森回去了。而且那个时候中国还是没有今天的繁荣的。那时候的人,大概就是觉得回家是顺理成章的事。回去的人,也很荣光,自家人花钱登报宣示,说儿子闺女学成回来了。那个时候,我是说方鸿渐的时候,回去大概就是个个人的选择,与报效国家无关。顶多和报效乡梓有关。那时候的人,家的观念,乡的观念,可能是要比国的观念更强一些。到了钱老,那就是爱国了。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起产生了出国就不回来的念头了呢?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觉得凡是自费出国又回来的,一定是窝囊废,在外头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呢?从什么时候起,那些终于回去了的人,得由党报或者单位表扬他们放弃国外高薪工作,优厚生活,毅然回国服务,以便为其光耀一下脸面呢?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从什么时候起,回国成了一个问题呢?
我在美国见过一些留学生,包括来自亚非拉的。问起他们毕业后回不回家,他们好象都没有说一定要在美国拿绿卡。他们有一年的实习,但是能不能找到工作,那是另外一回事。他们的态度好象差不多都是看工作而定,很少有为回不回国进行痛苦思考的,也很少听说有为了留下放弃专业打黑工的。
阅读过去的小说,有个印象,好像出国很容易。从清末起就很容易。我想这个容易,大概就是出去的人轻易回国的原因之一。那时候出国大概花钱也不多,因为没有飞机,坐很慢的船贵不到哪去。另外也不用花钱上补习班考托福,不用联系很多学校,交很多申请费什么的。那时候出国以后的房租可能也便宜。总之出国不是一个非要赚回来不可的大投资。所投的钱回国以后工作也能回收,所以用不着一定要赚洋钱。那时候出国留学大概是为性情不是为谋生或者发财,所以才有动辄换课,而且多修文科的人。其中不少都成了大学者。这些人不管在哪里教书,都一样潇洒。
现在出国也比较容易了。国内赚钱也比较容易了。估计今后留学生学成后回不回国不太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了。成为问题的,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一代人而言。这代人经历过出国办手续的艰难;这代人的家庭史上或许有某些解不开的结,不肯认同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这代人就是拿到了博士,也过了国内院校招聘的“35岁,最高不超过45岁,杰出的可以放宽到50岁的博士”的标准(美国的中国博士们大把抓,杰出的可就屈指可数了);这代人如果想进公司,又不会甘心给二三十岁的人当催奔儿;这代人不一定人人都在美国春风得意,稍有得志的也面临着玻璃天花板;这代人偏偏又是正统教育的产物,责任心事业心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奇怪情愫是他们觉得报效国家舍我其谁;这代人风烛残年的老爹老娘常常唠叨他们什么时候能够回来;这代人的子女却已经大半认同了西洋社会;这代人有心大洋两边当空中飞人,可是若是没有公家报销,自己还真得咬牙……
这代人在国外呆了平均有十来年了,若是其中有人决定回国,难免引起好奇者的猜想。他们自己也觉得有必要做得名正言顺。所以“我为什么回中国” 这样的文章会时不时在论坛上出现。这代人的交代心太重,总觉得自己要对公众负责。其实,何必呢?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个体,而不是什么国家或者文化的附庸,什么龙呀凤呀的传人,则我们对于回国的问题,不会有何去何从的感叹。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那就觉得哪好就呆在哪,在好地方呆腻了也可以换一换,完全不必寻找堂而皇之的理由,完全不必顾忌别人怎么说。如果没钱这么潇洒,而为了生活,以身为役,也不必怨天尤人。不要忘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再不济的地方,也有晴天,也有阳光,能够使我们看到光明,看到前途,提高我们的勇气。
一个人有选择居住地和国籍的权利而完全不必为这种权利的行使进行辩解。在来去自由的情况下更没有必要找一大堆理由证明自己回国或是不回国的正确性。也许我们应该把祖国这个概念忘却,而只想我要回家,那样回去不回去的决定就会比较容易一些,因为国可以不回,家却是一定要回的。家是什么呢?那就是让一个人觉得如归(feel like home)的地方。
□ 寄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