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初一没躲过十五”:百岁日本老人幸运躲过海啸 却在避难所冻死

没事聊聊

新手上路
注册
2010-10-14
消息
830
荣誉分数
10
声望点数
0
百岁日本老人幸运躲过海啸 却在避难所冻死

  据日本新闻网18日报道,没有电力,没有燃油供应,一位100岁的日本老人在逃过大海啸的袭击,却在寒冷的夜晚,被冰冻夺去了生命。

  宫崎县警方发表的消息说,位于该县气仙沼市一个中学避难所里,这位100岁的老太太于两天前,在早晨没有醒来。她的身上只有一条薄薄的毛毯。当天夜里的气温是零下1度。

  警方发表的消息说,这位老人是因为体温低下而去世的。换言之,是被冻死的。

  到昨夜为止,已经有23名灾民在九死一生之后,却在避难所中死去。大多是老人,其中13人是一个老年病医院的患者。

  目前,由于连日大雪,灾区的气温十分的低下,今日清晨的最低温度在零下4度左右。

  地震发生已经进入第七天,但是灾区依然缺少燃油和药品,许多避难所一天每人只能供应2个饭团。
 
只是海啸,过了那段距离的公路都没有摧毁,不知道运送物资为什么送不过来的
 
只是海啸,过了那段距离的公路都没有摧毁,不知道运送物资为什么送不过来的

昨天看新闻,说是一些司机以辐射危险,不去那里。而自卫队,呵呵,估计就以前自慰时比较猛。
 
日本救灾与国力不符
 
朝鲜日报产业新闻组 鲜于钲 (2011.03.16 15:44)


日本震后第一天,记者来到了东京。记者最先采访的是遭受海啸袭击的首都地区千叶县的一个地区。在这里随处可见倒塌的围墙和歪斜的建筑,但与第二天去的东北沿岸地区相比,灾情较轻。在该地区大型超市记者看到居民们“有秩序”地囤积食品,当地因为供水中断,做饭都困难。下午3时许,食品被抢购一空。碗面、即食食品、速冻食品的柜台空空如也。为防止居民囤积,矿泉水在超市入口限量销售。
    
    第二天,记者避开封闭的道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宫城县。下午5时从千叶出发,次日晚9时才抵达仙台沿岸。天亮后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景象只能用悲惨来形容。海岸边的木制住宅全部倒塌,仙台港口的货船被海水冲到码头上。“日本三景”之一的旅游胜地松岛的道路严重毁坏。
    
    灾民们表现得十分冷静。失去家人的人在一旁悄声哭泣,与生还的家人奇迹般重逢的人为避免刺激伤心的人,也只是静静地喜悦。没有人因为吃不饱而要求提供更多的食物,也没有人因忍不住而随地小便。避难所禁止携带宠物进入,有些人抱着宠物在外面裹着被子睡觉。他们面对危机没有大声喧哗,只是默默忍耐。
    
    看到他们,记者不禁想到在开车来到这里的28小时内为何没有看到一辆运输救援物资的卡车。地震发生后,记者从首尔风尘仆仆赶到了这里,但作为富国的日本为何在本国内不能迅速把物资运输到这里?《朝日新闻》15日报道说,灾民一天只能吃到一个饭团,但首都地区市民大量囤积食品,有可能导致运往灾区的物质短缺。既然如此,是不是谴责对方“令人羞愧”的行为,并出动自卫队整顿秩序更好呢?
    
    日本人一向被评价为是很会关照他人的民族。记者作为特派记者在日本生活5年半期间亲眼目睹的日本人就是这个样子。他们认为在地铁里抢座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记者非常尊敬这样的日本人。现在灾区居民们表现出来的正是令人落泪的互相扶持。他们对政府没有表示一丝不满。但首都地区市民的行径却与日本人受到的评价不尽相同。安静排队、也不大声索要更多食品的行为并非就不是囤积行为。还不如在柜台前大声吵闹,哄抢食品,这样反而可以有效暴露问题。
    
    在探访灾区的过程中,记者甚至无数次想对灾民们说“请大声要求提供更多的粮食,快建卫生间”。记者想对他们说“一味地忍耐不一定是好的”。如果说不用脸红脖子粗,救援物资也能迅速运过来,那就更好,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在的日本似乎陷入了“忍耐的民族”、“礼貌的民族”的自我催眠中,因此忍受的痛苦也在与日俱增。
 
日本灾民的自律还是挺让人佩服的, 虽然有点过了。

在圣母们眼里,自然是国民素质高,政府比较自律,人性化,关心部队警察和东京市民。

不过同样的事情发生的中国话,那几个圣母一定会跳出来说政府不民主,体制不健全,救灾草菅人命,菅直人连假装掉眼泪都没有。。。而国民奴性强,被洗脑,不敢发声,需要他们圣母精英光芒照耀之类的大帽子了
 
日本灾民的自律还是挺让人佩服的, 虽然有点过了。

在圣母们眼里,自然是国民素质高,政府比较自律,人性化,关心部队警察和东京市民。

不过同样的事情发生的中国话,那几个圣母一定会跳出来说政府不民主,体制不健全,救灾草菅人命,菅直人连假装掉眼泪都没有。。。而国民奴性强,被洗脑,不敢发声,需要他们圣母精英光芒照耀之类的大帽子了

圣母不是就有一个吗?怎么会又多出了几个呢?也没听说那神后来又让哪个未婚小姐睡梦里又怀了天孕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