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了今天晚上CBC的电视节目GAME/DEATH,感触颇深啊。个人在权力的压力和引诱下的只有少数人敢于或者愿意为了正确的事情去挑战权力。

salas88

超版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统天下,万寿无疆!
VIP
注册
2005-01-14
消息
18,859
荣誉分数
3,430
声望点数
373
断断续续看了一会,大概是科学家做实验,找了一个演员和很多人,假装是玩问问题游戏,让普通人问问题,演员回答,如果答错了,就让普通人从20伏到400多伏不断加电压(其实演员痛苦的呻吟是实现录好的),节目主持人不断严肃要求继续,看看这个人的反应和他会不会挑战节目主持人不再继续游戏。

结果,只有少数人会最终挑战节目主持人,停止游戏。大多数人开始会有一些异议,但是当权威(节目组)不断施压,要求继续,他们还是继续了。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也有同情心,但是节目组刻意营造了一个环境,让他们觉得非常孤独,让他们觉得如果要挑战权威,他们是独自在挑战,于是很多人就开始不自觉的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把自己的加电压的行为下意识的解释为非我的意愿,是节目组的要求,于是原来出现的一些怜悯和疑惑逐渐淡化,直至最后加到460伏。

少数最终挑战节目主持人中,有个女的说的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她说在她听见演员在痛苦的呻吟的时候,她脑海出现的画面是纳粹集中营,她是一个做实验的医生,受害者在尖叫。她的感觉是她也许作为一个纳粹医生可以想象自己是身不由己,但是她还是觉得应该反抗权威。她是为什么共产主义可以在世界横行50多年,因为正是因为有太多的人不敢挑战权力,不愿挑战权力。权力有时并不是总是显性暴力 ,有时是尽量给你无形的压力,给你暗示,尽量让你觉得孤独,让你无法挑战他们,最后潜意识为自己开脱,为自己解释,然后为强权不自觉的服务。

很有思考的空间啊!:cool::cool::cool:
 
你也看了?
 
纳粹速成指南
2010-04-05 20:16:56   来自: 我 (老清新)
Die Welle / 浪潮的评论 3

  从一个懵懂无知的中学生到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对此,历史教师Ron Jones给出的答案是:五天。1967年,在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的课堂上,他通过精密布置的“教学实验”,让超过两百名学生卷入一次纳粹化的“浪潮”,甚至欲罢不能。一切的转变,仅仅用了五天。
  
  四十年后,德国人重新拾起了这个桥段,改拍成了电影《Welle,Die》。
  
  改编后的剧本把情境转移到了当下的德国,Ron Jones变成了孤僻、执拗、略显神经质的“文格尔先生”——这一性格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那个留小胡子的大独裁者。更有意思的是,片中的文格尔原本是一个激进的左翼分子,是安那齐运动的铁杆粉丝,剧本中也与时俱进地提及了当今德国社会新纳粹与无政府主义日益激化的冲突。
  
  在一座普通城市的一所普通中学,学生们像所有正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一样任性、各行其是、一盘散沙;水球队总是赢不了球,剧团永远在争吵,甚至连一部像样的话剧都排练不出。这种无精打采的状态一直延续到某次“国家体制”主题活动周。在“独裁政治”的课堂上,莱纳·文格尔面对着几十个只想混学分的学生。
  
  “你们认为独裁专制在当今的德国不可能重演,对不对?”文格尔先生意气风发,“那么我们试试看吧。”
  
  很快,学生们被要求彼此信任、互相帮助、标准坐姿、统一制服,甚至用同样的语气和语速回答问题。这一切新奇而有趣,固执己见者很快就被孤立和排斥。
  随着“浪潮”的成立,集体主义教育的成效几乎立竿见影;“学生们干劲十足”——文格尔的试验得到了校方的默许和支持。可也就是在这个当口,情势已经不在任何人的控制之中……
  
  影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转变是很有代表性的。在“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最先感到不适的,是聪明、漂亮、自我意识强烈的Karo和Mona,因为整齐划一的要求淡化了他们身上原有的光环,于是她们迟疑、退出,乃至变成反对派。很难说她们的初始动机有没有一点自私的心态作祟,但是她们的警醒终于成为一抹难能可贵的亮色。
  
  与之相反,在集体运动中得势的,却是平时表现平平,不受瞩目的学生。他们之所以成为“浪潮”最忠实的拥趸,恰恰是因为集体主义的光环掩饰了自身原先的软弱无力,他们藉此得到了平时从未得到的尊重、关注与信任。这种对于群体认同的依附成为了危险的种子。当“软脚虾”Tim最后用枪指着文格尔,文格尔只是平静地说:“你杀了我,就没有人可以领导浪潮了。”一句话即让Tim彻底崩溃,因为对他而言,生存的意义已然不在于自己,而在于一个强大的集体,和一个强大的凌驭者——而他又深知自己永远不能成为这样的角色。
  
  伏尸二人,血流五步。文格尔先生最后在警车上陷入了无尽的困惑——一次旨在揭露独裁政治危害性的课堂实验,却是如何展示出“万众一心、其利断金”的欺骗性,甚至让他自己也迷失方向?一个参与过无数次街头运动的自由主义者,却是如何在几天内变成一个一呼百应的独裁者?一个互助的、奋发向上的氛围为什么最终会被两声枪响彻底粉碎,让所有人重新陷入迷惘与不甘?回顾一切发生之前,那所涣散的、毫无朝气的学校——那未必是最好的状态,但的确是最安全的状态?
  
  就影片本身而言,对题材的处理或许流于浅表,但其表现出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仍值得尊敬。过去在一系列影视作品甚至电子游戏中——无论是《重返德军总部》、《地狱男爵》,抑或更早的《吸血纳粹僵尸》,都出现了把纳粹主义妖魔化的倾向,如此轻率的健忘令人无语。自由主义与专制之争从来就不是至善与至恶的斗争,纳粹也根本不是从天而降的政治怪兽,它是个人对“同质化”的基本诉求,它就在我们身边,出现于每一个普通人的闪念之间;根本无需特制的培养基,稍不留意,它就会茁壮成长,吞噬一切。一个失意的画家、一个平凡的教师都可以让它复活。并不是只有德国人才应给予足够的敏感。
  
  在2008年的圣丹斯电影节,文格尔的原型Ron Jones出席了《Welle,Die》的全球首映式。在此前的一次采访中,Ron Jone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即使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142205/



关键词:万众一心,其利断金
 
你也看了?
断断续续看得,有没有什么地方理解的不对的?:blowzy: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