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Condo和平房涨幅最猛烈 2年价涨25%

nhl2007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10-09-05
消息
498
荣誉分数
29
声望点数
0
2011-04-18 09:22 环球华网

【环球华网综合消息】多伦多市中心的共管公寓价格最近两年上涨幅度最大。

大多伦多地区某些地方的房价自2008年以来飞涨了超过 20%,但在这个区域内另一些地段的房价则停滞不前。

根据多伦多星报报导,房价涨幅最猛烈的是多伦多市内的共管公寓和平房,涨幅超过25%,在其他一些地区甚至有房价反而下跌的现象。

星报计算大多伦多地区房价涨跌的方式为,以省营机构安省房地产评估公司(Municipal Property Assessment Corp.)2008年进行的市场实值评估为基础,然后以2010年的住宅成交价进行比较,结果得出多伦多平均房价上涨15%,大多伦多区其馀地区房价则上涨13%。

这项分析报告还分别计算了各类住宅的价格涨跌,如共管公寓、共管公寓式镇屋、独立屋、半独立屋和平房的价格变化。

如果不准备出售自己的住宅,得知房价上涨可能只会带来心理上的好处,对屋主的钱包只会有坏处,因为从明年起,安省房地产评估公司将依据附近类似住宅出售价格确定该地区的市场实值,然后将之提交各地市政府,市政府再依据向屋主徵收2013至2016年的房地产税。所以,房价涨幅越大,屋主要缴纳的房地产税越高。

http://www.gcpnews.com/articles/2011-04-18/C1039_64802.html
 
就应该这么弄,让炒房的人血本无归。
 
多伦多很多人都是炒楼花,而且都是买了一个用那个抵押贷另外一个,太疯狂了
 
加国只有大温不冷静:房价太「刺眼」3月成交增3成ZT

加国只有大温不冷静:房价太「刺眼」3月成交增3成
加拿大家园 iask.ca 2011-04-17 09:48 来源: 世界新闻网


满地可银行(BMO)副首席经济师波特(Douglas Porter)15日警告,大温房屋3月份销售量较去年同期飙升30%,实在是很刺眼(jarring)。

他回应加拿大房地产协会(Canadian Real Estate Association )的报告指出,全国24个主要城市中,21个城市的房屋销售量都在下跌,只有三个城市还在上升,其中飙升得最厉害的是大温。

波特指出,全国只有一个房地产市场不能用「冷静」来形容的就是温哥华。他表示,大温不但房子销量飙升,持续上升的屋价也将全国房屋价格平均水平拉高。

他说,目前全国平均屋价为36万6000元,若撇除大温因素的话,平均只为32万7000元,即大幅下降11%。

另外,满地可银行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卑诗未来两年打算购买房子的省民中,逾九成都是看重物业的价格及地点,而看重将来出售价值的只有三分之二,这个调查结果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若。其中,女性较男性看重将来出售时的价格,这方面女性占63%,男性则为57%。
 
加国楼市不管多贵总有人买的假象:200万又增值50万ZT

加国楼市不管多贵总有人买的假象:200万又增值50万
加拿大家园 iask.ca 2011-04-12 09:47 来源: 世界新闻网 作者: 王仁铎

本文导航

第1页: 不管多贵总有人买的假象
第2页: 后巷屋攻陷豪宅区 华裔叫好
第3页: 19万改建车库 月租1700元
第4页: 解读有关后巷屋的规定

巷子房假像

3栋连排而建的后巷屋,从外观看很宽大,只比前面的主屋略显小巧。

有些人不知道什麽是巷子房,那是温哥华的特色,就是Laneway House。巷子房就好像一间小小的独立屋,里面有一间睡房、厨房、浴室、饭厅。这种巷子房要比你的双车房大些。那200万的那间有536尺,一层高,大概是用了15万去完成。居然可以以1600元一个月租出去,另加水电费。把这些优点都加在一起,便是一间200万的房子。

现在温哥华西区的标准地新房子叫价都超过200万,一般220到250万。土地价则在110万到125万左右(以政府估价为准)。但现在这市场已是随便你叫价的市场,好像不管多贵,总是有人买。当然这是假象,只不过假象假了这麽多年,还是假象吗?

笔者认为巷子房是最近这时期延续这假象的杰作。市政府过去容许你家的地下室多增一个出租单位是无利可图的政策,因为很多人在家自己修建地下室也不和政府打交道。但巷子房则不一样,因为盖这种房子要打地基,要大兴土木和向市政府交费,然後还要以後多交地税,因为房子的实用面积多了几百尺,地税起码多给1000元一年。

假象之一是让人觉得温哥华的地又比以前值钱,因为可盖面积又多了,其实是自己牺牲了车房。假象之二是市政府这样做,可以增加廉租的居住单位。但事实却刚相反,因为住地下室永远会比住巷子房要便宜,因为地下室改建容易和便宜;巷子房成本贵,又会加地税,租金自然会贵。那间200万房子的巷子房的租金便是和租高级公寓一样贵。

巷子房是每星期可以听垃圾车经过睡房窗子,每天有不少辆车子在你房间两尺距离经过,每晚有青少年在玩耍,夏天则是在後巷玩冰球。

总之,因为多了巷子房,而让你房子增值4、50万,那不是假象,是什麽?

温哥华西区百万豪宅林立的灰角区(Point Grey),一条长约100米的后巷,正有5间独立屋正在大兴土木,其中3户在后院车库的位置连排建了3间「后巷房屋」。 这是宁静的温西社区过去几乎看不到的景象。 据温市政府统计,「后巷房屋」正火速攻入各个社区,今年春天以来,向市府提出申请并获准的个案以倍数激增,比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增加了185%。

不过,后巷屋一间接一间地盖,市政府接到市民的投诉也一件又一件地增加,还有居民群起自组委员会,透过网路日志陈情,投诉指市府只顾眼前利益,不听取民意,抗议「后巷屋」侵犯隐私,破坏自然环境,要求市府作出适当控制。

温市政府去年7月推出「后巷房屋」项目(Laneway Housing),接受独立屋业主申请在后院兴建后巷屋,市府规定,后巷屋必须要有一个停车位、楼高一层或一层半、屋内最大面积750平方呎。

住在西11街(W.11th Ave)4600号路段的华裔居民蔡道旭向本报记者表示,他寓所斜对面的一家住户正在修建后巷屋,施工设备发出的巨大声响,四处飞散的泥沙粉尘,完全打破塬本安静的生活环境。 他又担心后巷屋的车库设计宽度过小,由此可能带来附近路段的停车位置紧张,生活变得很不方便。

而住在同一路段的布莱克韦尔(Brian Blackwell)家隔壁,有发展商正在连排建造3栋新屋,每一栋都将塬本是车库的土地直接建成了后巷屋。 他形容从工程一开始,生活就变得如「噩梦一般」,他自嘲道﹕「我还要时不时充当保洁员,打扫从工地上飞溅到我家院子的垃圾!」

最高可达廿呎邻家起居被看透

布莱克韦尔指出,3个后巷屋都足以能看到自家的后院,而最近的一个,二楼房间几乎与自家主卧室相对,直线距离也不过十几米,严重影响个人隐私。 无奈的是发展商不愿意和邻里沟通,面对质疑最多冷冷回应「我们按照市府的政策建房,这是我们的权利」。

因迟迟无法获得市府的实质性回应,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抗议委员会,而负责领导的克尔楚姆(Wally Kerchum)就表示,出现如此多的反对声,与市府缺乏和市民沟通,固执己见有关。 比如市府规定后巷屋的楼层数限定在1.5层,但高度最高可达18至20呎,由此带来的隐私问题显而易见,「你可以站在后巷屋的二楼看到对面住户的卧室,花园,甚至是厨房!」。

居民们希望把层数限制在一层,高度能降低,这样可以合理的平衡各方利益,但市府认为这不具足够的市场吸引力,推广计划会受阻。

他补充称,委员会已着手收集其他社区的反对意见,并开设了一个网络日志,分享大家的诉求,还会举办公开论坛,邀请公众参与讨论,「既然市议员们已戴上『耳塞』,不愿意倾听和回应,那我们就只能靠自己来争取!」

有关上述网志更多信息可浏览 http://lanewayhousing.wordpress.com/

布莱克韦尔强调,他并不反对市府的后巷屋计划,但不能不给居民商讨的余地,他说﹕「我在市府的公听会上,阐述了现时的困扰,希望能达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方案,保障各自的权利,但市议员们不是摇头否决,就是耸耸肩表示无能为力。这让人不得不问,他们究竟是代表民意还是代表发展商的利益?」 家 园 网

另一家住户Judy的后院,有两棵80岁高龄的大树,因为树根延伸到了隔壁家后院,阻碍其改建后巷屋,在未经商议的情况下,对方强行将部分树根斩断,并宣称「你家的树侵犯到我的领地,我有权将它们清除干净!」

有居民愤怒表示,这两棵树在社区享有很高声誉,而Judy每年更花费数千元对它们进行专业养护,如今根部被严重破坏,几乎成了危险物,可能有倒塌的危险,令人倍感惋惜。

选后巷屋华青﹕两全其美物有所值



选择建造后巷屋的华裔刘文广(见图),大赞这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案,既能保持中国人家庭喜欢住在一起的传统,又能享有相对的私人空间,花费也相对另买独立屋和柏文要便宜很多。

刘文广称,他了解到现时的房价,有800呎不到的新柏文都要价30-40万元,而建后巷屋只花20多万元,相对划得来,可谓物有所值。

最关键在于,不用和父母、家人分隔两处,大家还是享有同一片土地,是所谓传统意义上的住在一起,但同时多出很多私人空间。

他指出,几年前就有了解到市府在探讨此项目,终于等到可以实现的一天,就迅速做出了决定。 不过他也感叹曾遇到来自邻居的抗议,就算事先给对方看过设计图则,并经常沟通,但等房子真正建起来,还是招来反对的声音。

他强调,工程是完全根据市府的政策来建造,合法合理,希望邻里之间多友好商议,能彼此理解。

市府总结经验推策略性调整

温哥华市政规划部门总监托特雷安(Brent Toderian)在回应本报查询时就表示,对「后巷房屋」项目充满信心。 去年7月至今年3月,才有67个申请获批,但到11月时获批数暴增了185%,总数更达到约200个,平均2天就有1户居民提出申请。 不过他也承认,这不是一个「人人都会高兴」的项目。

托特雷安指出,经过1年多的试探性推广,市民已经开始认同「后巷房屋」带来的新型住房理念,当他们了解到这是一个「提高空间使用率」、「为房屋增值」 、「帮助减轻房贷」的有效途径时,就对这项计划的兴趣更浓,即使要至少花费16万元至25万元的改建费,也还是认为物有所值。

但他也承认,「不是每个人都会为此感到开心」(Not everyone is happy),在头100个获得申请的单位中,市府大约收到对10-15个项目的投诉,主要是抱怨施工带来出行不便,周围住户的采光、私隐受影响等。

托特雷安强调,很能理解并尊重来自社区的不同声音,这其实会带来积极、正面的效应,督促市府总结经验,并能适时推出「策略性的调整方案」。

对于市议员苏安彤(Suzanne Anton)曾提动议将「后巷房屋」一层半的结构修改至单层,托特雷安就说「市府虽然一直有鼓励单层式结构,但业主们显然对此并不感兴趣,这减低了项目的吸引力,所以动议没有获得通过。」

设计师﹕你愈骂我愈忙


温市首间「后巷房屋」设计师戴维森(Bryn Davidson)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他关注到一些反对声音,但似并未影响生意额的暴增,案子已经排到2012年。 他还笑说「好像坏的消息更能提升人们的关注度!」。

戴维森自今年5月开始就已很忙碌,如今手上有5个后巷屋的案子正在建造,还有17个项目已进入初期的洽谈阶段,以每个需时3至4个月来计算,忙到2012年也是分身乏术!

他指出,市民对该项目的支持多过反对,就算有报道称居民抱怨,却恰恰促使更多人想了解实际的情况,也令设计者的生意额大涨,因为「市民感到后巷屋是如此的特别,就情不自禁想了解和拥有」。

http://www.iask.ca/info/house/2011/0412/65873.htm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