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国楼市不管多贵总有人买的假象:200万又增值50万ZT
加国楼市不管多贵总有人买的假象:200万又增值50万
加拿大家园 iask.ca 2011-04-12 09:47 来源: 世界新闻网 作者: 王仁铎
本文导航
第1页: 不管多贵总有人买的假象
第2页: 后巷屋攻陷豪宅区 华裔叫好
第3页: 19万改建车库 月租1700元
第4页: 解读有关后巷屋的规定
巷子房假像
3栋连排而建的后巷屋,从外观看很宽大,只比前面的主屋略显小巧。
有些人不知道什麽是巷子房,那是温哥华的特色,就是Laneway House。巷子房就好像一间小小的独立屋,里面有一间睡房、厨房、浴室、饭厅。这种巷子房要比你的双车房大些。那200万的那间有536尺,一层高,大概是用了15万去完成。居然可以以1600元一个月租出去,另加水电费。把这些优点都加在一起,便是一间200万的房子。
现在温哥华西区的标准地新房子叫价都超过200万,一般220到250万。土地价则在110万到125万左右(以政府估价为准)。但现在这市场已是随便你叫价的市场,好像不管多贵,总是有人买。当然这是假象,只不过假象假了这麽多年,还是假象吗?
笔者认为巷子房是最近这时期延续这假象的杰作。市政府过去容许你家的地下室多增一个出租单位是无利可图的政策,因为很多人在家自己修建地下室也不和政府打交道。但巷子房则不一样,因为盖这种房子要打地基,要大兴土木和向市政府交费,然後还要以後多交地税,因为房子的实用面积多了几百尺,地税起码多给1000元一年。
假象之一是让人觉得温哥华的地又比以前值钱,因为可盖面积又多了,其实是自己牺牲了车房。假象之二是市政府这样做,可以增加廉租的居住单位。但事实却刚相反,因为住地下室永远会比住巷子房要便宜,因为地下室改建容易和便宜;巷子房成本贵,又会加地税,租金自然会贵。那间200万房子的巷子房的租金便是和租高级公寓一样贵。
巷子房是每星期可以听垃圾车经过睡房窗子,每天有不少辆车子在你房间两尺距离经过,每晚有青少年在玩耍,夏天则是在後巷玩冰球。
总之,因为多了巷子房,而让你房子增值4、50万,那不是假象,是什麽?
温哥华西区百万豪宅林立的灰角区(Point Grey),一条长约100米的后巷,正有5间独立屋正在大兴土木,其中3户在后院车库的位置连排建了3间「后巷房屋」。 这是宁静的温西社区过去几乎看不到的景象。 据温市政府统计,「后巷房屋」正火速攻入各个社区,今年春天以来,向市府提出申请并获准的个案以倍数激增,比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增加了185%。
不过,后巷屋一间接一间地盖,市政府接到市民的投诉也一件又一件地增加,还有居民群起自组委员会,透过网路日志陈情,投诉指市府只顾眼前利益,不听取民意,抗议「后巷屋」侵犯隐私,破坏自然环境,要求市府作出适当控制。
温市政府去年7月推出「后巷房屋」项目(Laneway Housing),接受独立屋业主申请在后院兴建后巷屋,市府规定,后巷屋必须要有一个停车位、楼高一层或一层半、屋内最大面积750平方呎。
住在西11街(W.11th Ave)4600号路段的华裔居民蔡道旭向本报记者表示,他寓所斜对面的一家住户正在修建后巷屋,施工设备发出的巨大声响,四处飞散的泥沙粉尘,完全打破塬本安静的生活环境。 他又担心后巷屋的车库设计宽度过小,由此可能带来附近路段的停车位置紧张,生活变得很不方便。
而住在同一路段的布莱克韦尔(Brian Blackwell)家隔壁,有发展商正在连排建造3栋新屋,每一栋都将塬本是车库的土地直接建成了后巷屋。 他形容从工程一开始,生活就变得如「噩梦一般」,他自嘲道﹕「我还要时不时充当保洁员,打扫从工地上飞溅到我家院子的垃圾!」
最高可达廿呎邻家起居被看透
布莱克韦尔指出,3个后巷屋都足以能看到自家的后院,而最近的一个,二楼房间几乎与自家主卧室相对,直线距离也不过十几米,严重影响个人隐私。 无奈的是发展商不愿意和邻里沟通,面对质疑最多冷冷回应「我们按照市府的政策建房,这是我们的权利」。
因迟迟无法获得市府的实质性回应,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抗议委员会,而负责领导的克尔楚姆(Wally Kerchum)就表示,出现如此多的反对声,与市府缺乏和市民沟通,固执己见有关。 比如市府规定后巷屋的楼层数限定在1.5层,但高度最高可达18至20呎,由此带来的隐私问题显而易见,「你可以站在后巷屋的二楼看到对面住户的卧室,花园,甚至是厨房!」。
居民们希望把层数限制在一层,高度能降低,这样可以合理的平衡各方利益,但市府认为这不具足够的市场吸引力,推广计划会受阻。
他补充称,委员会已着手收集其他社区的反对意见,并开设了一个网络日志,分享大家的诉求,还会举办公开论坛,邀请公众参与讨论,「既然市议员们已戴上『耳塞』,不愿意倾听和回应,那我们就只能靠自己来争取!」
有关上述网志更多信息可浏览
http://lanewayhousing.wordpress.com/ 。
布莱克韦尔强调,他并不反对市府的后巷屋计划,但不能不给居民商讨的余地,他说﹕「我在市府的公听会上,阐述了现时的困扰,希望能达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方案,保障各自的权利,但市议员们不是摇头否决,就是耸耸肩表示无能为力。这让人不得不问,他们究竟是代表民意还是代表发展商的利益?」 家 园 网
另一家住户Judy的后院,有两棵80岁高龄的大树,因为树根延伸到了隔壁家后院,阻碍其改建后巷屋,在未经商议的情况下,对方强行将部分树根斩断,并宣称「你家的树侵犯到我的领地,我有权将它们清除干净!」
有居民愤怒表示,这两棵树在社区享有很高声誉,而Judy每年更花费数千元对它们进行专业养护,如今根部被严重破坏,几乎成了危险物,可能有倒塌的危险,令人倍感惋惜。
选后巷屋华青﹕两全其美物有所值
选择建造后巷屋的华裔刘文广(见图),大赞这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案,既能保持中国人家庭喜欢住在一起的传统,又能享有相对的私人空间,花费也相对另买独立屋和柏文要便宜很多。
刘文广称,他了解到现时的房价,有800呎不到的新柏文都要价30-40万元,而建后巷屋只花20多万元,相对划得来,可谓物有所值。
最关键在于,不用和父母、家人分隔两处,大家还是享有同一片土地,是所谓传统意义上的住在一起,但同时多出很多私人空间。
他指出,几年前就有了解到市府在探讨此项目,终于等到可以实现的一天,就迅速做出了决定。 不过他也感叹曾遇到来自邻居的抗议,就算事先给对方看过设计图则,并经常沟通,但等房子真正建起来,还是招来反对的声音。
他强调,工程是完全根据市府的政策来建造,合法合理,希望邻里之间多友好商议,能彼此理解。
市府总结经验推策略性调整
温哥华市政规划部门总监托特雷安(Brent Toderian)在回应本报查询时就表示,对「后巷房屋」项目充满信心。 去年7月至今年3月,才有67个申请获批,但到11月时获批数暴增了185%,总数更达到约200个,平均2天就有1户居民提出申请。 不过他也承认,这不是一个「人人都会高兴」的项目。
托特雷安指出,经过1年多的试探性推广,市民已经开始认同「后巷房屋」带来的新型住房理念,当他们了解到这是一个「提高空间使用率」、「为房屋增值」 、「帮助减轻房贷」的有效途径时,就对这项计划的兴趣更浓,即使要至少花费16万元至25万元的改建费,也还是认为物有所值。
但他也承认,「不是每个人都会为此感到开心」(Not everyone is happy),在头100个获得申请的单位中,市府大约收到对10-15个项目的投诉,主要是抱怨施工带来出行不便,周围住户的采光、私隐受影响等。
托特雷安强调,很能理解并尊重来自社区的不同声音,这其实会带来积极、正面的效应,督促市府总结经验,并能适时推出「策略性的调整方案」。
对于市议员苏安彤(Suzanne Anton)曾提动议将「后巷房屋」一层半的结构修改至单层,托特雷安就说「市府虽然一直有鼓励单层式结构,但业主们显然对此并不感兴趣,这减低了项目的吸引力,所以动议没有获得通过。」
设计师﹕你愈骂我愈忙
温市首间「后巷房屋」设计师戴维森(Bryn Davidson)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他关注到一些反对声音,但似并未影响生意额的暴增,案子已经排到2012年。 他还笑说「好像坏的消息更能提升人们的关注度!」。
戴维森自今年5月开始就已很忙碌,如今手上有5个后巷屋的案子正在建造,还有17个项目已进入初期的洽谈阶段,以每个需时3至4个月来计算,忙到2012年也是分身乏术!
他指出,市民对该项目的支持多过反对,就算有报道称居民抱怨,却恰恰促使更多人想了解实际的情况,也令设计者的生意额大涨,因为「市民感到后巷屋是如此的特别,就情不自禁想了解和拥有」。
http://www.iask.ca/info/house/2011/0412/6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