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艾未未, 香港一般市民對其人品道德不太了解。真實的艾未未,在內地和海外的藝術圈中被視為與淫亂相差無幾,其形象為人大有可議。艾未未在四川大地震發生後幾天還搞口交等「行為藝術」,並明目張膽張貼在自己的博客上,根本沒有想過國人的感受。艾未未的「行為藝術」顯然有悖中國人的道德倫理,可以視為一個「例外」。但他涉嫌偷稅、剽竊及霸佔藝術資金和資源等,則必須依法查處,不能因為他的政治主張和特殊身份而享受「特權」,正如《環球時報》的社論所說,「法律不會為特立獨行者彎曲」。
涉偷稅剽竊、霸佔藝術資金和資源
香港社會由於對艾未未一案不了解,因此,西方政客和輿論對此案的說法,令一些市民感到迷惑。香港反對派的喉舌《蘋果日報》更乘機混淆視聽,聲稱「艾未未的被捕,是中國當局策劃的又一次綁架國民作為權力鬥爭、國際鬥爭籌碼的行動」,云云。西方輿論和香港反對派的論調,令艾未未一案人為地籠罩上撲朔迷離的政治色彩。事實上,艾未未一案與人權及言論自由沒有關係。中國是法治國家,必須依法辦事,其他國家無權干涉。一些西方媒體不應堅持用自己的邏輯,來解讀艾未未案並試圖影響中國。正如《環球時報》社論指出:「艾未未被拘押,說到底是中國每天大量司法案件中的一個,它的審理公正性不會與中國所有案件公正執法的平均值有很大差距。」
內地「行為藝術家」艾未未正因涉嫌經濟犯罪接受警方調查。《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6日發表題為「法律不會為特立獨行者彎曲」的社論,批評西方一些國家的政府和「人權機構」,「在沒搞清楚真相的情況下,就將中國司法的一個具體案例上綱上線,並用激烈的評論攻擊中國,這是對中國基本政治框架的輕率衝撞,也是對中國司法主權的無視。西方這樣做,是故意把一個簡單的案例放到國家政治甚至國際政治的不相稱位置,擾亂中國社會的注意力,並試圖修改中國公眾的價值體系。」
被指為「古怪的」「三流藝術家」
對於艾未未一案,新華社4月10日發表英文文章(Police probe adds to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Ai Weiwei),文中引述許多媒體和網絡廣泛報道的消息,指艾未未涉嫌偷稅、剽竊及霸佔藝術資金和資源等。文章特別提到了有關艾未未2007年參加德國卡塞爾文獻展中的作品《童話》,涉嫌抄襲西安藝術家岳路平的創意。文章還指艾未未是一個「古怪的」、「具有爭議」的「三流藝術家」。
許多熱門網絡和媒體,揭露艾未未逐漸拉攏了以頹廢為生活、以醜惡為追求的一群人,他們自詡為中國的先鋒藝術家,可是又實在沒有什麼藝術成果和藝術品位,只能去剽竊別人的藝術成果。
據作家王朔今年4月8日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的《我看艾未未抄襲事件》一文指出:「最近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的艾青之子艾未未抄襲西安藝術家岳路平作品一事,實際上我很久以前就知道了。艾未未用3000萬元請1001個人去德國,作品的名字叫《童話》。藝術圈裡的人都知道這件作品分別抄襲了岳路平的《藝術航班》、《1001夜》兩件作品。這件事情在藝術圈中已經傳了很久,只是沒有人相信有人會捅這個婁子。因為大家都認為艾未未霸道十足,勢力範圍強大。」
四川大地震時大玩猥瑣行為
對於艾未未是一個「古怪的」、「具有爭議」的「三流藝術家」,的確爭議性很大。香港有媒體認為:「艾未未的藝術創作,走前衛和行為藝術路線,表達方式有時候被認為離經叛道,例如他曾經拍攝裸體照示人,衛道之士不以為然。」但據《聯合早報》、新浪、twitter等媒體和網站報道,海內外藝術圈有許多人不屑地批評:「艾未未就是喜歡在網絡的大庭廣眾下裸露,喜歡在網路上尋找刺激。」報道又指:「有了網絡以後,艾未未終於如魚得水,開始舉辦自己的網絡『第三條腿畫展』,他自己舉辦就得了,還得拉著男的女的和十二獸首一塊辦網絡展覽!」有論壇如此評論艾未未的「行為藝術」:「一個愛脫光了露出陽具的猥瑣肥漢,其形態可以說醜得石破天驚、神憎鬼厭!」
另據多維新聞網、《聯合早報》、新浪、twitter等媒體和網絡報道:「2008年5月16日,一邊是四川大地震廢墟下面孩子們的生命在做最後的掙扎,正在救災的人們爭分奪秒努力在挽救著每一個還有活下去可能的生命,一邊卻是艾未未和他的一幫人們樂不可支地在做真人秀,大玩口交,搞行為藝術,還要故意發到他的博客上讓人看見,這是故意挑釁人類最起碼的道德良知。」
法律不會為特立獨行者彎曲
《環球時報》的社論指出,由於艾未未喜歡我行我素,經常幹「別人不敢幹」的事,而且他的身邊聚集了一些類似的人,他本人大概清楚,他很多時候離中國法律的紅線不遠,或許他喜歡這樣的感覺。社論強調:「十三億中國人中,有幾個艾未未這樣的桀驁不馴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藝術可以強調無數例外,法律卻強調對例外行為的限制和管束……法律不會因為西方輿論的批評,就在一些『特殊的人』面前繞彎,做讓步。」
艾未未的「行為藝術」顯然有悖中國人的道德倫理,可以視為一個「例外」。不過,中國警方7日對外表示,艾未未正因「涉嫌經濟犯罪」接受警方調查,對此,法律不會在艾未未這樣「特殊的人」面前繞彎,做讓步。艾未未如果被最終認定在經濟上犯罪,這和他是否宣揚「民主」無關,如果硬要扯上點關係,那就是任何人從事政治活動,屁股更要乾淨些。
艾未未挑戰「三底線」
艾未未因涉嫌經濟犯罪接受調查引發各界高度關注。很多人在問,為什麼要對他進行調查,此事又為何激起如此大的反響?
艾未未之父艾青,詩風淳樸,經典名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被廣為傳誦。作為大詩人之子,艾未未身上無形地被罩上一層光環。
遊走於藝術與政治之間
艾未未有在國外生活多年的經歷,名人之後的家世,又標榜先鋒實驗的行為藝術,積聚了一定人氣,特別是受到某些西方國家歡迎。在對艾未未依法調查之後,一些國家政要紛紛表態,向中國施加壓力。不難看出,某些勢力一直對艾未未有所期待,希望把艾塑造成某種指標性人物,充當「領頭人」角色來對抗中國政府。而一旦中國有關部門依法對其涉嫌犯罪進行調查,他們就會跳出來叫嚷中國打壓「政治異見人士」,藉此攻擊中國人權狀況和司法制度。
從艾未未的所作所為看,他絕非單純是一個行為藝術家。西方的薰陶習染,使其精於喬裝打扮,也頗具「防偵察」的意識。他在參與組織非法遊行並拍得所需照片後,會不失時機地離隊或遠遠觀望,以逃脫執法部門的處置。他的深宅大院,院牆防護極為「專業」,許多房間幾乎沒有窗戶。他慣於藉「行為藝術」之名,混淆藝術和非藝術的邊界,混淆行為藝術和政治鼓動的邊界。而當今社會運動往往藉行為藝術的名義,實質就是政治活動,而不是藝術家的行為。
艾未未在Twitter上不斷發表攻擊內地政治制度的言論:「人大、政協是貨真價實的山寨版的黨代會」,又評價中東北非動盪「只用了18天,一個執政了30年並且看上去是和諧與穩定的軍人政權就倒台了。這東西(中國政府)已經存在60年了,可能需要幾個月吧。」
自詡為「玩」行為藝術的「藝術家」,艾未未企圖不斷變換手法,玩政治、玩法律、玩感情、玩良知,還想充當中國社會的「判官」。而一些人對艾未未的關注和同情,多是出於對其犯罪事實真相不明,及他刻意營造的非主流形象。內地社會日趨開放多元,允許公民表達獨立見解,沒有人會因言獲罪,但也沒有人有權挑戰法律底線,玩火者必自焚。
「藝術家」也不能超越法律
內地有關執法機構對艾未未展開調查是正當的,任何人涉嫌偷漏稅都自然應當接受調查。正所謂「食得鹹魚抵得渴」。相信有關部門的調查會依法進行,「不會枉也不會縱」。
艾未未不是普通所謂「異見人士」,在挑戰法律底線的同時,也在挑戰公序良俗的底線,重婚、私生子顯然有悖於東方文化倫理。他那過於張揚、恣縱並得到家人默契的私生活問題,只要不進入公眾視線,不觸犯法規,有興趣的人不會太多。而刻意在網上傳播跡近淫邪的裸照已超出私人範疇,民眾和負責任的政府不會聽之任之。畢竟還要對下一代負責,不允許毒害青少年。
艾未未挑戰了作為公民的三條紅線─法律底線、公序良俗底線、道德良知底線。任何藝術不能超越法律,任何藝術家也不可能脫離法律約束,不管其地位有多高,名氣有多大。
大詩人艾青生前對祖國、人民摯愛之深,感染了幾代人。令人扼腕的是,哲人風範在其哲嗣身上,竟蕩然無存。汶川地震,舉國同悲,艾未未竟然搞褻瀆、令人作嘔的行為藝術;想必九泉之下的艾青也要嘆息。艾未未愧對其父的英靈。
艾未未本人藉行為藝術搞政治,又想以藝術名義為其違法行為免責,什麼事都要幹,卻什麼法律約束都不受,天下沒有這樣便宜的事。這在任何法治社會,自然都是不可能被允許發生的。如還有良知,艾未未不妨自省:你的「前衛」已經走到背叛家國同胞的地步了。
西方某些人企圖把一個挑戰法律、公序良俗、道德良知底線的人塑造成對抗中國的「領頭羊」,為其大聲叫好、鼓勁,在普通中國人眼中未免覺得搞笑。他們這一番鼓噪顯然又打錯了算盤
涉偷稅剽竊、霸佔藝術資金和資源
香港社會由於對艾未未一案不了解,因此,西方政客和輿論對此案的說法,令一些市民感到迷惑。香港反對派的喉舌《蘋果日報》更乘機混淆視聽,聲稱「艾未未的被捕,是中國當局策劃的又一次綁架國民作為權力鬥爭、國際鬥爭籌碼的行動」,云云。西方輿論和香港反對派的論調,令艾未未一案人為地籠罩上撲朔迷離的政治色彩。事實上,艾未未一案與人權及言論自由沒有關係。中國是法治國家,必須依法辦事,其他國家無權干涉。一些西方媒體不應堅持用自己的邏輯,來解讀艾未未案並試圖影響中國。正如《環球時報》社論指出:「艾未未被拘押,說到底是中國每天大量司法案件中的一個,它的審理公正性不會與中國所有案件公正執法的平均值有很大差距。」
內地「行為藝術家」艾未未正因涉嫌經濟犯罪接受警方調查。《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6日發表題為「法律不會為特立獨行者彎曲」的社論,批評西方一些國家的政府和「人權機構」,「在沒搞清楚真相的情況下,就將中國司法的一個具體案例上綱上線,並用激烈的評論攻擊中國,這是對中國基本政治框架的輕率衝撞,也是對中國司法主權的無視。西方這樣做,是故意把一個簡單的案例放到國家政治甚至國際政治的不相稱位置,擾亂中國社會的注意力,並試圖修改中國公眾的價值體系。」
被指為「古怪的」「三流藝術家」
對於艾未未一案,新華社4月10日發表英文文章(Police probe adds to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Ai Weiwei),文中引述許多媒體和網絡廣泛報道的消息,指艾未未涉嫌偷稅、剽竊及霸佔藝術資金和資源等。文章特別提到了有關艾未未2007年參加德國卡塞爾文獻展中的作品《童話》,涉嫌抄襲西安藝術家岳路平的創意。文章還指艾未未是一個「古怪的」、「具有爭議」的「三流藝術家」。
許多熱門網絡和媒體,揭露艾未未逐漸拉攏了以頹廢為生活、以醜惡為追求的一群人,他們自詡為中國的先鋒藝術家,可是又實在沒有什麼藝術成果和藝術品位,只能去剽竊別人的藝術成果。
據作家王朔今年4月8日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的《我看艾未未抄襲事件》一文指出:「最近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的艾青之子艾未未抄襲西安藝術家岳路平作品一事,實際上我很久以前就知道了。艾未未用3000萬元請1001個人去德國,作品的名字叫《童話》。藝術圈裡的人都知道這件作品分別抄襲了岳路平的《藝術航班》、《1001夜》兩件作品。這件事情在藝術圈中已經傳了很久,只是沒有人相信有人會捅這個婁子。因為大家都認為艾未未霸道十足,勢力範圍強大。」
四川大地震時大玩猥瑣行為
對於艾未未是一個「古怪的」、「具有爭議」的「三流藝術家」,的確爭議性很大。香港有媒體認為:「艾未未的藝術創作,走前衛和行為藝術路線,表達方式有時候被認為離經叛道,例如他曾經拍攝裸體照示人,衛道之士不以為然。」但據《聯合早報》、新浪、twitter等媒體和網站報道,海內外藝術圈有許多人不屑地批評:「艾未未就是喜歡在網絡的大庭廣眾下裸露,喜歡在網路上尋找刺激。」報道又指:「有了網絡以後,艾未未終於如魚得水,開始舉辦自己的網絡『第三條腿畫展』,他自己舉辦就得了,還得拉著男的女的和十二獸首一塊辦網絡展覽!」有論壇如此評論艾未未的「行為藝術」:「一個愛脫光了露出陽具的猥瑣肥漢,其形態可以說醜得石破天驚、神憎鬼厭!」
另據多維新聞網、《聯合早報》、新浪、twitter等媒體和網絡報道:「2008年5月16日,一邊是四川大地震廢墟下面孩子們的生命在做最後的掙扎,正在救災的人們爭分奪秒努力在挽救著每一個還有活下去可能的生命,一邊卻是艾未未和他的一幫人們樂不可支地在做真人秀,大玩口交,搞行為藝術,還要故意發到他的博客上讓人看見,這是故意挑釁人類最起碼的道德良知。」
法律不會為特立獨行者彎曲
《環球時報》的社論指出,由於艾未未喜歡我行我素,經常幹「別人不敢幹」的事,而且他的身邊聚集了一些類似的人,他本人大概清楚,他很多時候離中國法律的紅線不遠,或許他喜歡這樣的感覺。社論強調:「十三億中國人中,有幾個艾未未這樣的桀驁不馴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藝術可以強調無數例外,法律卻強調對例外行為的限制和管束……法律不會因為西方輿論的批評,就在一些『特殊的人』面前繞彎,做讓步。」
艾未未的「行為藝術」顯然有悖中國人的道德倫理,可以視為一個「例外」。不過,中國警方7日對外表示,艾未未正因「涉嫌經濟犯罪」接受警方調查,對此,法律不會在艾未未這樣「特殊的人」面前繞彎,做讓步。艾未未如果被最終認定在經濟上犯罪,這和他是否宣揚「民主」無關,如果硬要扯上點關係,那就是任何人從事政治活動,屁股更要乾淨些。
艾未未挑戰「三底線」
艾未未因涉嫌經濟犯罪接受調查引發各界高度關注。很多人在問,為什麼要對他進行調查,此事又為何激起如此大的反響?
艾未未之父艾青,詩風淳樸,經典名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被廣為傳誦。作為大詩人之子,艾未未身上無形地被罩上一層光環。
遊走於藝術與政治之間
艾未未有在國外生活多年的經歷,名人之後的家世,又標榜先鋒實驗的行為藝術,積聚了一定人氣,特別是受到某些西方國家歡迎。在對艾未未依法調查之後,一些國家政要紛紛表態,向中國施加壓力。不難看出,某些勢力一直對艾未未有所期待,希望把艾塑造成某種指標性人物,充當「領頭人」角色來對抗中國政府。而一旦中國有關部門依法對其涉嫌犯罪進行調查,他們就會跳出來叫嚷中國打壓「政治異見人士」,藉此攻擊中國人權狀況和司法制度。
從艾未未的所作所為看,他絕非單純是一個行為藝術家。西方的薰陶習染,使其精於喬裝打扮,也頗具「防偵察」的意識。他在參與組織非法遊行並拍得所需照片後,會不失時機地離隊或遠遠觀望,以逃脫執法部門的處置。他的深宅大院,院牆防護極為「專業」,許多房間幾乎沒有窗戶。他慣於藉「行為藝術」之名,混淆藝術和非藝術的邊界,混淆行為藝術和政治鼓動的邊界。而當今社會運動往往藉行為藝術的名義,實質就是政治活動,而不是藝術家的行為。
艾未未在Twitter上不斷發表攻擊內地政治制度的言論:「人大、政協是貨真價實的山寨版的黨代會」,又評價中東北非動盪「只用了18天,一個執政了30年並且看上去是和諧與穩定的軍人政權就倒台了。這東西(中國政府)已經存在60年了,可能需要幾個月吧。」
自詡為「玩」行為藝術的「藝術家」,艾未未企圖不斷變換手法,玩政治、玩法律、玩感情、玩良知,還想充當中國社會的「判官」。而一些人對艾未未的關注和同情,多是出於對其犯罪事實真相不明,及他刻意營造的非主流形象。內地社會日趨開放多元,允許公民表達獨立見解,沒有人會因言獲罪,但也沒有人有權挑戰法律底線,玩火者必自焚。
「藝術家」也不能超越法律
內地有關執法機構對艾未未展開調查是正當的,任何人涉嫌偷漏稅都自然應當接受調查。正所謂「食得鹹魚抵得渴」。相信有關部門的調查會依法進行,「不會枉也不會縱」。
艾未未不是普通所謂「異見人士」,在挑戰法律底線的同時,也在挑戰公序良俗的底線,重婚、私生子顯然有悖於東方文化倫理。他那過於張揚、恣縱並得到家人默契的私生活問題,只要不進入公眾視線,不觸犯法規,有興趣的人不會太多。而刻意在網上傳播跡近淫邪的裸照已超出私人範疇,民眾和負責任的政府不會聽之任之。畢竟還要對下一代負責,不允許毒害青少年。
艾未未挑戰了作為公民的三條紅線─法律底線、公序良俗底線、道德良知底線。任何藝術不能超越法律,任何藝術家也不可能脫離法律約束,不管其地位有多高,名氣有多大。
大詩人艾青生前對祖國、人民摯愛之深,感染了幾代人。令人扼腕的是,哲人風範在其哲嗣身上,竟蕩然無存。汶川地震,舉國同悲,艾未未竟然搞褻瀆、令人作嘔的行為藝術;想必九泉之下的艾青也要嘆息。艾未未愧對其父的英靈。
艾未未本人藉行為藝術搞政治,又想以藝術名義為其違法行為免責,什麼事都要幹,卻什麼法律約束都不受,天下沒有這樣便宜的事。這在任何法治社會,自然都是不可能被允許發生的。如還有良知,艾未未不妨自省:你的「前衛」已經走到背叛家國同胞的地步了。
西方某些人企圖把一個挑戰法律、公序良俗、道德良知底線的人塑造成對抗中國的「領頭羊」,為其大聲叫好、鼓勁,在普通中國人眼中未免覺得搞笑。他們這一番鼓噪顯然又打錯了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