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之第一部:计算溯源[zt]

简单简单

初级会员
VIP
注册
2011-05-31
消息
5,743
荣誉分数
135
声望点数
73
http://hi.baidu.com/sunsee/blog/item/e06d5dd987c317e438012fe5.html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大脑逐渐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本领,这就是把直观的形象变成抽象的数字,进行抽象思维活动。正是由于能够在“象”和“数”之间互相转换,人类才真正具备了认识世界的能力。

  在数的概念出现之后,就开始出现了数的计算。计算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来进行,人类最初的计算工具就是人类的双手,掰指头算数就是最早的计算方法。一个人天生有十个指头,因此十进制就成为人们最熟悉的进制计数法。

由于双手的局限性,人类开始学习用小木棍、石子等身外之物作为计算工具。在拉丁语中,“计算”的单词Calculus,其本意就是用于计算的小石子。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学会了使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计算工具,计算方法也越来越高级。

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人用结绳来记录土地面积和收获的谷物


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人用泥板计数,这块泥板上的楔形文字代表25

17世纪以前中国人的智慧之光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算筹是圆形竹棍,它长23.86厘米、横截面直径是0.23厘米。到公元六、七世纪的隋朝,算筹长度缩短,圆棍改成方的或扁的。根据文献记载,算筹除竹筹外,还有木筹、铁筹、玉筹和牙筹。

算筹与圆周率
  算筹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就是借助算筹计算出圆周率的值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也运用算筹,总结出了精密的天文历法。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算盘的变化
  明朝以后,算盘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并出现了许多变种。我们熟悉的常用语“三下五除二”、“七上八下”等,就是起源于珠算口诀,这是最早的体系化算法。

16世纪—17世纪早期西方的灵感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达·芬奇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在科学方面的造诣丝毫不亚于其艺术成就,他很早就提出过计算工具的设想。后人在达·芬奇的手稿中,发现了关于机械式计算工具设计方案的记录。
后人根据达芬奇的手稿仿制出了机械式计算器
冈特计算尺

  1621年,英国人冈特发明计算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模拟计算工具。17世纪的文献详细记载了冈特发明这种计算工具的过程。
帕斯卡和他的加法机


1642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帕斯卡发明加法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其原理对后来的计算机械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帕斯卡从加法机的成功中得出结论:人的某些思维过程与机械过程没有差别,因此可以设想用机械模拟人的思维活动。

1971年瑞士人沃斯把自己发明的高级语言命名为Pascal,以表达对帕斯卡的敬意。

希克尔德的创意
  德国科学家希克尔德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人,后人在他的手稿中发现了他对计算机的设计草图和详尽的文字描述,并在1960年根据其方案成功仿制了一台机械式计算机。
希克尔德和他的发明
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
八卦
八卦
莱布尼兹认为,中国的八卦是最早的二进制计数法。在八卦图的启迪下,莱布尼兹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运算法则。

莱布尼兹乘法机
1673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乘法机,这是第一台可以运行完整的四则运算的计算机。莱布尼兹同时还提出了“可以用机械代替人进行繁琐重复的计算工作”的伟大思想,这一思想至今鼓舞着人们探求新的计算机。

莱布尼兹因独立发明微积分而与牛顿齐名,并被《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西方文明最伟大的人之一”。
据记载,莱布尼兹曾把自己的乘法机复制品送给康熙皇帝。
莱布尼兹和他的乘法机
巴贝奇差分机
1822年,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发明差分机,专门用于航海和天文计算。这是最早采用寄存器来存储数据的计算机,体现了早期程序设计思想的萌芽。第一台差分机从设计到制造完成,花费了整整十年。它可以处理3个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

巴贝奇是一位伟大的天才,他因为远远超前于他的时代而注定要成为一位悲剧伟人。

巴贝奇分析机采用了三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装置:保存数据的寄存器(齿轮式装置);从寄存器取出数据进行运算的装置,并且机器的乘法以累次加法来实现;控制操作顺序、选择所需处理的数据以及输出结果的装置。
巴贝奇和他的差分机
赫尔曼·霍勒斯博士发明穿孔卡片,这是电脑软件的雏形。
19世纪后期从机械到电动飞跃
赫尔曼·霍勒斯制表机
1888年,美国人赫尔曼·霍勒斯发明了制表机,它采用穿孔卡片进行数据处理,并用电气控制技术取代了纯机械装置。
赫尔曼·霍勒斯和他发明的制表机
制表机采用电气控制技术取代纯机械装置,这是计算机发展中的第一次质变。以穿孔卡片记录数据,体现了现代软件的思想萌芽。制表机公司的成立,标志着计算机作为一个产业初具雏形。
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全部采用了霍勒斯制表机。在1900年美国人口普查中,由于采用了制表机,全部统计处理工作只用了1年零7个月时间。
从CTR到IBM
霍勒斯于1896年创立了制表机公司,1911年该公司并入CTR(计算制表记录)公司,这就是著名的IBM公司的前身。1924年,托马斯·沃森一世把CTR更名为IBM。

20世纪早期——电子文明的曙光
电子二极管和三极管在20世纪头几年相继问世。真空电子二极管的发明使人类打开了电子文明的大门,而电子三极管的发明及其放大原理的发现,标志着人类科技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电子时代。
二极管
1904年,英国人弗莱明发明真空电子二极管。电子管的诞生,是人类电子文明的起点。弗莱明真空二极管的发明得益于爱迪生发现的“爱迪生效应”。
弗莱明和他发明的真空电子二极管
三极管
1906年,美国人德弗雷斯特发明电子三极管,并在研究中发现,三极管可以通过级联使放大倍数大增,这使得三极管的实用价值大大提高,从而促成了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有趣的是,三极管的发明最初居然被指控为商业诈骗,并被法官判定为一个“毫无价值的玻璃管”。
德弗雷斯特和他发明的电子三极管
德弗雷斯特因发明三极管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

朱斯的Z系列计算机
1938年,德国科学家朱斯制造出Z-1计算机,这是第一台采用二进制的计算机。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朱斯先后研制出采用继电器的Z-2、Z-3和Z-4。Z-3使用了2600个继电器,它在1944年美军对柏林进行的空袭中被炸毁。

朱斯和他的Z系列计算机

40年代冲击最后的技术壁垒

在这一时期,各国科学家对采用继电器的机电式计算机进行了大量的研制工作,为现代计算机的最终诞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经验。计算机也开始取得实质性应用价值,被用于军事、科学计算等领域。

“巨人”计算机
1943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第一台“巨人”计算机,专门用于破译德军密码。“巨人”算不上真正的数字电子计算机,但在继电器计算机与现代电子计算机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

第一台“巨人”有1500个电子管,5个处理器并行工作,每个处理器每秒处理5000个字母。二战期间共有10台“巨人”在英军服役,平均每小时破译11份德军情报。
“巨人”计算机

艾肯的MARK—I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肯在IBM的支持下,研制成功机电式计算机MARK-I。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通用型自动机电式计算机之一,它取消了齿轮传动装置,以穿孔纸带传送指令。艾肯研制MARK-1的灵感来自一个世纪以前巴贝奇留下的思想精华。

MARK-1外壳用钢和玻璃制成,长15米,高2.4米,自重31.5吨,使用了15万个元件和800公里电线,每分钟进行200次运算。

艾肯的MARK—I

之后的计算机如何发展,敬请关注[图文系列讲述][计算机发展史]之第二部:PC前传
 
[计算机发展史]之第二部:PC前传[zt]

http://yuesiye.blog.hexun.com/15420632_d.html

作为能够模拟人类思维的高级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有着严谨的数学理论基础和精密的体系结构。1946年问世的ENIAC堪称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标志着现代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但在ENIAC问世之前,无数杰出的科学家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有一些人的名字是应当被永远铭记的:图林、阿塔纳索夫、冯·诺伊曼……

维纳的现代计算机设计五原则
  1940年,美国科学家维纳阐述了自己对现代计算机的五点设计原则:数字式而不是模拟式;以电子元件构成并尽量减少机械装置;采用二进制而不是十进制;内部存放计算表;内部存储数据。
  维纳在1948年完成了著作《控制论》,这不仅使维纳成为控制论的创始人,而且对计算机后来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
1944~1945年间,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伊曼在第一台现代计算机ENIAC尚未问世时注意到其弱点,并提出一个新机型EDVAC的设计方案,其中提到了两个设想:采用二进制和“存储程序”。这两个设想对于现代计算机至关重要,也使冯·诺伊曼成为“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机体系延续至今。

计算机开关电路
1938年,信息论的创始人、美国科学家仙农发表论文《继电器和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首次阐述了如何将布尔代数运用于逻辑电路,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开关电路的理论基础。

逻辑代数
早在1847和1854年,英国数学家布尔发表了两部重要著作《逻辑的数学分析》和《思维规律的研究》,创立了逻辑代数。逻辑代数系统采用二进制,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数学和逻辑基础。


计算机三原则
  1939年,阿塔纳索夫提出计算机三原则;采用二进制进行运算;采用电子技术来实现控制和运算;采用把计算功能和存储功能相分离的结构。1939年,阿塔纳索夫还设计并试制数字电子计算机的样机“ABC机”,但未能完工。
  阿塔纳索夫关于电子计算机的设计方案启发了ENIAC开发小组的莫克利,并直接影响到ENIAC的诞生。1972年美国法院判决ENIAC的专利权无效,阿塔纳索夫拥有作为第一个电子计算机方案提出者的优先权。

图林机:
现代通用数字计算机的数学模型
1936年,24岁的英国数学家图林发表著名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密码问题的应用》,提出了“理想计算机”,后人称之为“图林机”。图林通过数学证明得出理论上存在“通用图林机”,这为可计算性的概念提供了严格的数学定义,图林机成为现代通用数字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它证明通用数字计算机是可以制造出来的。

图林发表于1940年的另一篇著名论文《计算机能思考吗?》,对计算机的人工智能进行了探索,并设计了著名的“图林测验”。1954年图林英年早逝,年仅42岁。


1946ENIAC永载史册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的问世,宣告了人类从此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

ENIAC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研制成功,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四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博克斯组成,总工程师埃克特当时年仅24岁。

ENIAC:长30.48米,宽1米,占地面积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约相当于10件普通房间的大小,重达30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它使用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10000个电容,1500个继电器,6000多个开关,每秒执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ENIAC的开发经费几经追加,达到48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00万美元以上。
埃克特(右)和莫克利(左)因共同研制成功ENIAC而名垂青史。

“西蒙,给他们这笔经费。”
ENIAC的诞生背景极富戏剧性。1942年8月,莫克利的报告《高速电子管计算装置的使用》引起了美国军方的注意,这实际上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设计方案。1943年4月9日,美军上校西蒙向科学顾问、数学家维伯伦博士介绍了这一报告,维伯伦沉思片刻,只说了一句话:“西蒙,给他们这笔经费。”ENIAC和现代计算机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UNIVAC
UNIVAC由埃克特和莫克利研制成功,这也是第一个进行批量生产的计算机。1951年,电脑开始走出实验室服务于社会与公众。
1952年,UNIVAC因准确地预测美国总统大选结果而名声大噪。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兴盛

在ENIAC研制成功后,相继出现了一批电子管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是第一代计算机的标志,在这一时期,IBM公司的IBM 701击败竞争对手UNIVAC,一举奠定了蓝色巨人在计算机产业界的领袖地位。


王安的发明
1951年,中国移民王安发明了磁芯存储器,IBM于1956年购买了这项技术专利。

大型机战争
IBM公司1952年推出的IBM 701在商战中击败UNIVAC,不仅使IBM实现了全面的转型,更奠定了IBM的产业霸主地位。

EDVAC
1950问世的第一台并行计算机EDVAC,首次实现了冯·诺依曼体系的两个重要设想:存储程序和采用二进制。

FORTRAN
1956年,IBM公司的巴克斯研制成功第一个高级程序语言FORTRAN,它被广泛用于科学计算。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布拉顿发明点触型晶体管;1950年又发明了面结型晶体管。相比电子管,晶体管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发热少、功耗低,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运算速度则大幅度提高。

肖克莱(左)、巴丁(中)、布拉顿(右)于1956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明晶体管的肖克莱在加利福尼亚创立了当地第一家半导体公司,这一地区后来被称为硅谷。


晶体管造就第二代计算机

晶体管的发明,为半导体和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采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成为第二代计算机的标志。除了科学计算,计算机也开始被用于企业商务。

第二代计算机
美国贝尔实验室于1954年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的第二代计算机TRADIC。相比采用定点运算的第一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普遍增加了浮点运算,计算能力实现了一次飞跃。

IBM公司于1958年制成的1401及后续的1410/1440系列计算机,是第二代计算机中的代表,用户在当时可以以每月2500美元的价格租用IBM 1401。

计算机商务处理的开始
第二代计算机除了大量用于科学计算,还逐渐被工商企业用来进行商务处理,高级语言FORTRAN和COBOL因此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Stretch计划和LARC计划
1955,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支持下,IBM和生产UNIVAC的兰德公司分别开始实施 Stretch计划和LARC计划,希望设计更快速的计算机。

Stretch(左)和LARC(右)在商业上都不成功,但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量新思想,为开发第三代计算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
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基尔比和诺伊斯同时发明集成电路。1958年,TI(德州仪器)公司制成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它是一个助听器。

1969年,法庭判决基尔比(左)和诺伊斯(右)为集成电路的共同发明人,集成电路的专利权属于基尔比,集成电路内部连接技术的专利属于诺伊斯,他们都因此成为微电子学创始人并获得巴伦坦奖章。


集成电路使第三代计算机脱胎换骨

集成电路的问世催生了微电子产业,采用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成为第三代计算机的最重要特征。此外,系列兼容和采用微程序设计也是第三代计算机的重要特点,作为第三代计算机的杰出代表,IBM S/360为IBM带来了极大成功,“IBM”几乎成为计算机的代名词。


“蓝色巨人”
IBM于1964年研制出计算机历史上最成功的机型之一IBM S/360。IBM由于S/360的成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业界的地位,“蓝色巨人”IBM几乎成为计算机的代名词。

S/360极强的通用性适用于各方面的用户,它具有“360度”全方位的特点,并因此得名。开发S/360被称为“世纪豪赌”,IBM为此投入了5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远远超过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20亿美元

“三代半计算机”
1970年,IBM推出IBM S/370系列机,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取代磁芯进行存储,以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被称为三代半计算机。

S/370采用了虚拟存储器技术,首次实行软硬件价格分离策略,从而明确了软件的价值。


1970~今 第四代计算机

随着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计算性能飞速提高,应用范围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计算机对社会生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微处理器的问世和发展,微型计算机开始普及,计算机逐渐走进普通人家。

第四代计算机
从1970年至今的计算机基本上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它们都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随着技术的进展,计算机开始分化成通用大型机、巨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

笔记本电脑是第四代计算机的新贵

IBM独步天下
由于策略得当,IBM在70年代延续了早期的辉煌,继续在计算机产业界独步天下。许多厂商无法与IBM全面抗衡,就采取了PCM(接插兼容制造商,Plug Compatible Manufacturers)的策略,发展与IBM计算机兼容的硬件接插设备。

DEC:小型机骄子
从60年代起到80年代后期,DEC依靠小型机PDP和VAX系列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电脑公司,但在1998年被Compaq收购。


之后的计算机如何发展,敬请关注[图文系列讲述][计算机发展史]之第三部:PC演义
 
【计算机发展史】之第三部:PC演义

http://yuesiye.blog.hexun.com/15550509_d.html

计算机最终要走进千家万户,这个大趋势注定了PC必将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出现。身为产业霸主的蓝色巨人不辱使命,为全世界贡献了这一伟大的革命性产品。最终,PC从一种纯粹的技术产品衍生出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涵义,这就是:开放。

IBM PC的开放架构引来了无数的模仿者,产业的腾飞也使PC厂商的竞争从技术层面更多地延展到了商业层面。参与第一台IBM PC开发工作的布拉德利博士说:“模仿是对创造者的最好的称赞。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一两家公司,而是全社会,造就了PC产业的辉煌。”

  开放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的思想与别人共享,但同时也就意味着牺牲一部分利益。然而,开放因此也成为一种境界。正是因为如此,PC才得以不朽,英雄才得以显得伟大,巨人才得以更加强大。

早期的鼠标
恩格尔巴特发明的鼠标最初并不是应用在微机上,而是用于网络工作站。


恩格尔巴特发明的鼠标

霍夫和Intel 4004
1971年1月,Intel公司的霍夫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块4位微处理器芯片Intel 4004,标志着第一代微处理器问世,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从此开始。
因发明微处理器,霍夫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列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7位科学家”之一。

大名鼎鼎的Intel 4004

1971年11月,Intel推出MCS-4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4001 ROM芯片、4002 RAM芯片、4003移位寄存器芯片和4004微处理器),其中4004(上图)包含2300个晶体管,尺寸规格为3mm×4mm,计算性能远远超过当年的ENIAC,最初售价为200美元。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Intel公司成立于1968年,格鲁夫(左)、诺依斯(中)和摩尔(右)是微电子业界的梦幻组合。



72-75微处理器实现N-MOS突破

从Intel 8008开始,微处理器已经能够每次处理一个完整的字节。8位微处理器Intel 8080标志着微处理器的发展进入第二代,为微型计算机的诞生做好了最后的准备,微机已然呼之欲出。主频2MHz的8080芯片运算速度比8008快10倍,可存取64KB存储器,使用了基于6微米技术的6000个晶体管,处理速度为0.64MIPS。

Intel 8080

摩尔定律
摩尔预言,晶体管的密度每过18个月就会翻一番,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




Intel 8008
1972年4月,霍夫等人开发出第一个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由于8008采用的是P沟道MOS微处理器,因此仍属第一代微处理器。



第二代微处理器
1973年8月,霍夫等人研制出8位微处理器Intel 8080,以N沟道MOS电路取代了P沟道,第二代微处理器就此诞生。


Intel 8080

Zilog公司于1976年开发的Z80微处理器,广泛用于微型计算机和工业自动控制设备。当时,Zilog、Motorola和Intel在微处理器领域三足鼎立。



1975Altair启动微机时代


MITS制造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Altair 8800,标志着微机时代正式到来。

两个年轻人创立Microsoft

崭露头角的微型机,即将带动整个产业的腾飞,年轻的Microsoft正是软件公司的神话
第一台微型计算机:Altair 8800
1975年4月,MITS发布第一个通用型Altair 8800,售价375美元,带有1KB存储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1975年1月出版的《大众电子》,刊出了一篇MITS介绍其Altair 8800计算机的文章,Altair出现在杂志的封面,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空壳的模型而不是真正的机器。




埃德·罗伯茨把Altair定位在青年电脑迷市场。

埃德·罗伯茨

Paul Allen和Bill Gates在三周内为Altair开发出BASIC语言,MITS成为两个未来富翁的第一个客户。


“让每个家庭每张桌子上都放一台电脑。”


当Bill Gates崭露头角时,昔日校友正在哈佛上二年级。




1976 两个“steven”创造Apple




Apple计算机公司迅速成为微型机时代的骄子,写下了计算机史上的一段神话。

两个Steve在Jobs的车库里制造出了一个传奇故事。



Apple Ⅰ
1976年3月,Steve Wozniak和Steve Jobs开发出微型计算机Apple I,4月1日愚人节这天,两个Steve成立了Apple计算机公司。
Steve Jobs(右)和Steve Wozniak(左)展示Apple I的主板,这台机器一直被Apple的支持者看作是一件艺术品。


“来咬一只苹果”
Apple微型机一问世就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其广告词是“来咬一只苹果”。


1977 Apple II 闪亮登场

Apple推出经典机型Apple II,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微型计算机之一,微机由此开始步入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并形成了可观的产业规模。

1978年Apple股票上市,3周内市值达到17.9亿美元,超过福特汽车。1981年Apple进入《财富》500强,叛逆青年Jobs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Jobs

Apple II问世
Apple II是第一个带有彩色图形的个人计算机,售价为1300美元。Apple II及其系列改进机型风靡一时,这使Apple成为微型机时代最成功的计算机公司。


红极一时
Apple的广告铺天盖地,订单也接踵而来。


1978-1979 微处理器迈向16位总线

16位总线的Intel 8086微处理器,标志着第三代微处理器问世。1年后推出的准16位微处理器Intel 8088,为整机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Intel 8086
1978年6月,Intel推出4.77MHz的8086微处理器,标志着第三代微处理器问世。它采用16位寄存器、16位数据总线和29000个3微米技术的晶体管,售价360美元。

Intel 8088
1年之后,Intel推出4.77MHz的准16位微处理器8088。它在内部以16位运行,但支持8位数据总线,采用现有的8位设备控制芯片,包含29000个3微米技术的晶体管,可访问1MB内存地址,速度为0.33MIPS。同年9月,Motorola推出M68000 16位微处理器,它因采用了68000个晶体管而得名。

WordStar
字处理程序WordStar是当时很受欢迎的应用软件,后来也广泛用于DOS平台。


1980 Microsoft 的秘密交易

1980年10月,Microsoft买下了一个不完善的操作系统并对其进行了修改,从而把握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为正在开发中的IBM PC提供操作系统。

Microsoft的秘密交易
1980年10月,Microsoft把握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IBM在秘密进行代号为“跳棋计划”的开发项目(第一台IBM PC)过程中,向Microsoft提出采购一套操作系统。Paul Allen抓住机会与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的Tim Patterson签约,向其支付了不到10万美元,获得了其DOS操作系统的版权并进行了一些修改,从而做成了与这个神秘客户(IBM)的大买卖。

Tim Patterson开发的QDOS不太完善,他自己称之为“Quick&Dirty OS”,即“快速而肮脏的操作系统”。


Paul Allen早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商业嗅觉和生意手腕。



DOS
今天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仍然兼容DOS,这个系统对于老一代电脑用户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END````````````````````````````````````````````````````````````````````````````````````````
 
百科地干活啊!
 
推荐纪录片: Triumph of the Nerds, Vol. 1-3

[ame="http://www.amazon.ca/Triumph-Nerds-Vol-Robert-Cringely/dp/B00006FXQO/ref=sr_1_1?ie=UTF8&qid=1318619664&sr=8-1"]Triumph of the Nerds, Vol. 1-3: Amazon.ca: Robert X. Cringely, Douglas Adams, Sam Albert, Paul G. Allen, Bill Atkinson, Steve Ballmer, Dan Bricklin, David Bunnell, Rod Canion, Jim Cannavino, Christine Comaford, Eddy Curry: DVD[/ame]
 
顶一下!:cool:
 
Riven改进一下加声的规则吧
又要给20个人加才能给狗子加上,太麻烦啦。。。。。
 
Riven改进一下加声的规则吧
又要给20个人加才能给狗子加上,太麻烦啦。。。。。
+1
这个规则真不合理,想加的贴加不上,加上的未必是最想加的。
 
后退
顶部